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孝贤皇后
释义

孝贤皇后

富察氏(1712——1748),满洲镶黄旗人,察哈尔综观李荣保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十二日(农历,下同),雍正五年七月赐婚成为宝亲王嫡福晋,时年十六岁(虚岁,下同)。雍正六年十月生皇长女,八年生皇二子永琏;九年五月二十四日又生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乾隆十一年生下皇七子永琮。乾隆二年以金册金宝册立富察氏为皇后,时年26岁。皇后性情节俭,平日冠饰皆草线绒花,不御珠翠。但皇长女、永琏、永琮先后夭折,皇后悲痛万分。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她在南巡途中,在德州崩逝,终年三十七岁。谥号为: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葬裕陵。

毓质名门,中宫贤后

孝贤皇后富察氏生于康熙51年(1712)二月22日,满洲镶黄旗人,比乾隆帝小一岁。满洲镶黄旗为上三旗中的首旗,由皇帝亲统,地位很高,在清代皇后中,真正出身于满洲镶黄旗的并不多。孝贤皇后不仅旗籍高,而且出身于名门宦家,世代簪缨。富察氏为满洲八大姓之一,从太祖到世宗时期,富察氏家族人才济济,名臣辈出,为大清多建功勋。

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她的祖先旺吉努就率族众归附了后金,在统一东北、创建帝国的多年征战中,屡建战功。她的曾祖父哈什屯在太宗朝以军功官至礼部副理事官,至顺治年间,累官至内大臣,加太子太保。她的祖父米思翰在康熙年间任议政大臣,当过7年的户部尚书,掌管国家的财政大权,曾经大力支持康熙帝的撤藩政策,深受康熙帝的器重。哈什屯和米思翰均于乾隆13年五月孝贤皇后去世不久被追赠为一等承恩公。父亲李荣保是米思翰的第四子,官至察哈尔总管。伯父马齐在康雍乾三朝任保和殿大学士达23年之久,时间之长,在有清一代是罕见的。另一位伯父马武任过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官居一品,位极人臣,深受皇帝倚重。 李荣保死于雍正元年,所以孝贤皇后之所以能成为弘历的嫡福晋,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伯父马齐的照顾,马齐死于乾隆四年,享年88岁。

孝贤皇后出身于这样一个累世高官的家庭,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正统教育,娴于礼法,深明大义,并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加之天生的端庄文静,可以说是一位标准的名门淑女、大家闺秀。

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孝贤皇后是李荣保的独生女儿,但实际上李荣保应该有九子二女。 九子是:长子傅广成,次子傅清,三子傅宁,四子傅文,五子傅宽,六子傅新,七子傅玉,八子傅谦,九子傅恒。 二女是:长女孝贤纯皇后,次女副都统萨喇善嫡妻。 也就是说,孝贤皇后还有个妹妹,也嫁进了皇族,她的妹夫是清太宗皇太极第十子韬塞的长孙。

在雍正五年的选秀女中,16岁的富察氏一眼被雍正帝选中。雍正帝决定将这位名门之女指配给早已秘定为皇储的皇四子弘历为嫡福晋。雍正帝以其独有的犀利眼光似乎已经看出了这位端庄秀美文静的少女,具备成为大清一代贤后的素质。这年的七月18日,雍正帝在紫禁城西二所(弘历即位后改名为重华宫)为弘历和富察氏举行了隆重的大婚典礼。

婚后,这对小夫妻相敬如宾,感情笃挚,十分恩爱。乾隆帝即位后,立她为中宫皇后,于乾隆二年12月4日举行了册立礼。乾隆着礼服,登太和殿,宣制。命保和殿大学士鄂尔泰为正使,户部尚书海望为副使,持节,赍册宝,册立嫡妃富察氏为皇后。

册文称:“朕闻乾坤定位,爰成覆载之能。日月得天,聿衍升恒之象。惟内治乃人伦之本,而徽音实王化所基。茂典式循,彝章斯举,咨尔嫡妃富察氏,钟祥勋族,秉教名宗。当亲迎之初年,礼成渭涘;膺嫡妃之正选,誉蔼河洲。温恭娴图史之规,敬顺协珩璜之度。承欢致孝,问安交儆于鸡鸣;逮下流恩,毓庆茂昭于麟趾。允赖宜家之助,当隆正位之仪。兹奉崇庆皇太后慈命,以金册金宝,立尔为皇后。尔其祗承懿训,表正壸仪,奉长乐之春晖,勗夏清冬温之节,布坤宁之雅化,赞宵衣旰食之勤,恭俭以率六宫,仁惠以膺多福。螽斯樛木,和风溥被于闺闱,茧馆鞠衣,德教覃敷于海宇;永绥天禄,懋迓鸿禧。钦哉!”第二天,皇太后在慈宁宫升座,乾隆着礼服,率诸王公大臣行庆贺礼,行礼毕。皇太后还宫。乾隆又御太和殿,以册立皇后礼成,颁诏天下。诏书强调“壸政与朝章并肃”,同时重复颂扬这位富察氏出身“秀毓华门,礼娴内则”,品德“柔慎秉于粹性,温恭著乎令仪,殚诚敬以事庭闱”,作风“孝同孺慕,抒恪勤而持禁掖,德懋纯修,和平敷芣苢之仁,澣濯比葛覃之俭”。以此种种美德,允宜册立为皇后,并谨告天地宗庙社稷。然后借此机会宣布了六项大多数和妇女有关的“恩施”。

孝贤皇后身为中宫皇后,主管后宫事务,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她并不挥霍。她好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平时,她从不佩戴用金玉珠翠制成的饰件,帽子上插的是用通草绒线做的花。她认为用金线、银线制做荷包、香袋等物品是极大的浪费,无异于暴殄天物。

两人共同读过《诗经 关睢》篇,共赏过南宋画家弁益的名作《捣衣图》 。一次,乾隆帝在阅读祖父康熙帝御制的《清文鉴》一书时,得知满洲旧俗有用鹿尾绒毛搓成线,代替金线绣在袖口的做法。那是由于满族居住在关外,生活条件艰苦的缘故。乾隆 帝将这个学习心得告诉了孝贤皇后。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孝贤皇后深受启发。于是她每年进献给皇帝的荷包都用鹿尾绒搓成的线缝制,十分简朴,以此表示她永不忘本之意。孝贤皇后这种节俭之风和不忘本之心,深受乾隆帝的敬佩和尊重。

孝贤皇后像孝贤皇后孝敬公婆,问安侍膳,恪尽子妇之责,深受公婆的喜爱,与公婆关系十分融洽。崇庆皇太后出身寒微,和出身高贵的孝贤皇后根本没法比。然而孝贤皇后把皇太后侍候得十分周到,总是想方设法让老太太高兴,婆媳关系相处得十分融洽。由此,乾隆对孝贤皇后十分感激,也更加爱护和敬重。 。

孝贤皇后办事很有条理,主持后宫不偏不妒,对待太监宫女宽和仁慈,还把乾隆各位妃子所生的子女都视为己出,因而深得其他妃嫔的敬重,后宫上下都盛赞她的美德。有这样的贤后与和谐的宫闱环境,乾隆毫无内顾之忧,可以专心地处理国家政务。乾隆认为这一切都是孝贤皇后的功劳,对她十分感激,把她视为难得的贤内助。

孝贤皇后对待自己的夫君乾隆帝更是感情至深,爱护有加。有一次乾隆帝患了疖疮,很严重,经过多方医治,才渐渐痊愈了,但御医一再叮嘱“须养百日,元气可复”。为了保证夫君的绝对休养,不受外界的干扰,孝贤皇后就搬到了皇上寝宫的外屋居住,精心服侍了百余天,见皇上确实康复如初了,才回到自己的寝宫住。

不幸的母亲

富察氏一生共为乾隆生下了2个女儿和2个儿子,但是有三个不幸早亡。

1、皇长女

雍正六年(1728年),富察氏为弘历生了他的第一个皇长女,可惜这个皇长女于雍正6年12月夭折。

2、皇二子永琏

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二十六日,富察氏生下了皇二子永琏(即端慧皇太子),永琏这个名字是他的祖父雍正给起的,这个“琏”字,就是 寓意着有将来能够继承皇位之意。清朝入关后,前四个皇帝都是由妃子生的,没有一个是皇后生的。弘历立志从自己的下一代开始,皇帝均为嫡出。永琏为孝贤皇后富察氏所生,属于嫡子,又“聪明贵重,气宇不凡”,于是弘历在乾隆元年遵照雍正帝首创的秘密立储的方法,把永琏密定为皇太子,把谕旨用一个精致的匣子锁起来,放到乾清官“正大光明”匾的后面。未想到刚过了两年多,永琏就因“偶感风寒”,一病不起,竟于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十二日夭亡,年仅9岁。乾隆伤心极了,把密定谕旨公布于众,谕曰:“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皇考命名,隐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极后,恪守成式,亲书密旨,召诸大 臣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榜后,是虽未册立,已命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礼用皇太子仪注行。”旋册赠皇太子,谥端慧 。

按皇太子之礼为永琏隆重举丧,弘历多次亲临祭奠。

永琏死后,首先要办理的后事就是选择园址,营建园寝事宜。大臣们提出了几个地方,乾隆都不同意。为什么呢?原来乾隆想把永琏葬在自己的陵寝附近,使骄儿长倚膝下。而这时乾隆的万年吉地还没有派人卜择,这样永琏的葬地自然不能确定。所以只好把他的金棺暂安于京西田村殡宫。

据史记载,清王朝共建有十二座皇帝陵、七座皇后陵及大量的皇室园寝,唯独皇太子陵只建有一座,即朱华山下的端慧皇太子永琏的园寝。朱华山,坐落于孙各庄满族乡朱华山村,村以山名。直到清道光年间,此山才载于《蓟州志》:“在州东三十里,内有端慧皇太子园寝。”

乾隆七年(1742年),他的万年吉地终于确定在东陵的胜水峪(胜水峪在嘉庆四年(1799年)定名为裕陵)。随后,乾隆派大学士纳亲、户部尚书海望会同钦天监官员带领风水人员到东陵一带为永琏相度园址,先后相看了马兰峪、七星山等地,因这些地方垣局狭窄,下砂稍低,规模未备而落选。后来,相中了黄花山之南鞍子岭前的朱华山。朱华山来龙秀丽、穴情明确,水口交锁、罗城周密。考之理气,龙自天皇左旋入首,水从辛酉右转归辰,立癸山丁向兼子午,乘气消纳,最为合局。又刨验土色,至一丈有余,俱系纯黄嫩色,且坚而细,实为上等佳土。经风水官反复详加相看,以朱华山地方山势整秀,垣局实属严密,公同酌议,定下了在朱华山建造端慧皇太子园寝,并绘图呈请乾隆御览。经过反复挑选,最后朱华山以“来龙秀丽,穴情明确,土色纯黄”而中选。经乾隆钦定,钦天监选择吉期,于乾隆八年(1743年)二月初二日破土兴工,乾隆九年(1744年)十月园寝正式竣工,共耗银十六万八千二百三十五两,叶子金三百七十八两九钱九分二厘。永琏的葬期选择在乾隆八年(1743年)十二月十一日,当时园寝的大殿还未建成,仍如期葬人了园寝。

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谒陵路过朱华山,还写了一首《朱华山酹酒》:

“兆叶维熊意举男,髫龄书史即深耽。坟前省识吾怀悼,地下应知汝抱惭。觉后梦因原是幻,悲深痛定更难堪。从今拟废苍舒诔,古佛无生叩宝龛。”充分表达了乾隆失去爱子之后的悲痛心情。

端慧皇太子园寝,坐北朝南,背靠朱华山,左右砂山围护,栽种了1360棵仪行树,建有三孔石桥一座,过桥东侧为神厨库、井亭,这是任何王爷陵都不曾有的设施,在太子陵后院,建有石券两座、砖券一座,三券并排,上面封土,里面安葬着端慧皇太子。端慧皇太子在乾隆八年(1743年)十月二十一日入葬,尽管园寝工程一直加紧施工,但直至端慧皇太子下葬时,大殿尚未建成,待皇太子金棺入葬中央石券后,工程才于第二年十月基本告竣。

这座园寝,名为端慧皇太子园寝,不单单葬入端慧皇太子永琏一人。乾隆为他心爱的皇太子永琏修建的园寝中,后来又陆续葬入了早殇的6个皇子、1个皇女共8人,故当地有人称之为“八仙陵”。正中石券内葬永琏一人,左侧石券内葬皇七子永琮、皇九子、皇十子。右边砖券内葬皇十三子永璟、皇十四子永璐、皇十六子。皇八女葬于太子陵东南角的天落池中。

其中皇七子永琮也是富察氏皇后所生,本文后面单有他的介绍。

因为是皇太子园寝,所以祭祀的等级仅次于帝、后陵。每年的清明、中元、冬至、岁暮祭日,都由皇帝从京师派王公前往祭祀。皇帝谒东陵时,有时也亲往奠酾。

太子陵建成后,尽管有固定的人员看管,但因为陵园内有贵重的陈设与器皿,故受到许多人关注,自清末至民国年间,多次发生盗案,不仅地宫中殉葬品被洗劫一空,就连地下、地上宫殿的砖、石、瓦、木也全被拆走。如今这座园寝已不复存在。

3、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 雍正九年(1731年)五月二十四日,富察氏又生下了皇三女,这位固伦和敬公主算是长寿,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六月二十八日去世为止,活了62岁。也算是间接弥补了她失去皇长女和皇二字的伤痛。 乾隆十二年(1747年)三月,16岁的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嫁给了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辅国公色布腾巴勒珠尔(亦称作:色布腾巴尔珠尔),这个额驸色布腾巴勒珠尔的身世来头可不小,他是科尔沁左翼中旗扎萨克达尔汉亲王满珠习礼的玄孙,满珠习礼是孝庄文皇后的父亲,而满珠习礼亲王的长兄吴克善(又称乌克善、卓礼克图亲王)的女儿就是后来被降作静妃的顺治帝皇后(孝庄皇后的侄女),而顺治的孝惠章皇后、淑惠妃又都是这一家子的。而色布腾巴勒珠尔早在乾隆八年(1743年)初封科尔沁辅国公,乾隆十七年(1752年)晋袭亲王,与公主婚后留住京师。 固伦和敬公主的府邸为王府建制,自外垣以内有正门、正殿、后寝、后楼及东西配房等。随着历代承袭爵位的降低,府邸多有改建。现主体建筑仍保留晚清风格。 公主的后人曾受封为贝子,所以和敬公主府又称达贝子府。北洋政府时,这里是陆军部。解放后为中央办公机关,目前主要建筑保存修饰完好。 和敬公主死后,其遗体葬于北京东郊的东坝镇附近,与色布腾巴尔珠尔合葬。当时根据色布腾巴勒珠尔家族政治、经济地位上的需要,将和敬公主的衣冠埋于自己的领地,即今公主陵遗址。按照清朝的惯例,只有皇帝之墓称陵,而此处之所以称公主陵,其原因有二:一是和敬公主生前深受乾隆皇帝的宠爱,又其夫战功卓著;二是葬于科尔沁领地,距京遥远,称“陵”以提高其政治地位。 公主陵位于吉林省公岭市区以北5公里处,结处丘陵起伏,有九峰,中峰最高,俗称九凤朝阳之风水宝地,公主陵就坐落在中峰的山脚下(现已无存)。 清光绪三年(1877年)清朝在柳条边之外的扼要之地建怀德县,驻地八家子(今怀德镇)。解放后,迁至今公主岭市区所在地,1898~1903年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时,称今公主岭为“三站”,日本侵占东北时期,因清朝公主陵墓在其北侧,改“三站”为“公主陵”因忌讳“陵”字不祥,遂将“陵”谐音为“岭”。“陵”改为“岭”的加一种说法是由于公主岭地处松花江和辽河流域的分水岭上遂将“陵”改为“岭”。从那时起,公主岭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综上所看,因该说富察氏这个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算是幸福的。

4、皇七子永琮 乾隆十一年(1746年),已经35岁的富察氏又为乾隆生下了皇七子永琮,即悼敏皇子。永琮出生这当天正逢亢旱之后大沛甘霖,又值“佛诞”——佛家指农历四月初八为佛生日——这吉祥的日子,皇帝大喜过望,挥笔写诗道: 九龙喷水梵函传,疑似今思信有焉。 已看黍田沾沃若,更欣树璧庆居然。 写到这里,怕别人不懂,皇帝又在下面加了“是日中宫有弄璋之喜”这样的注释。“弄璋”典出《诗经》:“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后人于是把生男孩文雅地称“弄璋”,这首名为“浴佛日复雨因题”的诗后两句是:“人情静验成和豫,天意钦承倍惕乾。额手但知丰是瑞,颙祈岁岁结为缘。”佛诞日民间有结缘之俗,乾隆祈盼年年浴佛日能结喜缘。第二年佛诞,永琮周岁,皇天不负乾隆所望,绵绵细雨竟夜而降,乾隆叠去岁韵再赋诗一首: 廉纤夜雨枕边传,天眷常承独厚焉。 饶有对时增惕若,那无抚节庆油然。 醉盘嘉祉微图箓,佛钵良因自竺乾。 自注: 去岁中宫生子,今日适逢周醉。 恰忆去年得句日,果然岁岁结为缘。 从这两首诗看,乾隆这时的心情好极了,他已把承继大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这个富察氏嫡出的婴儿身上。 可惜的是,永琮未满两岁,又因出痘(天花)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腊月二十九日身亡,这一年除夕,当千家万户沉浸在辞旧迎新的欢乐之中时,皇宫里却一片死寂。而已15年没有生养的富察氏皇后因这次的爱子再遭夭折,终至一病不起。 为了表示对早丧幼子的钟爱,乾隆特颁谕旨:“皇七子永琮敏粹中宫,性成夙慧,甫及两周,岐嶷表异。圣母皇太后因其出自正嫡,聪颖异常,钟爱最笃,朕亦深望教养成立,可属承祧。今不意以出痘薨逝,深为轸悼。” 乾隆悲痛万分,谕曰:“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获之福,此乃朕之过耶尸谥悼敏阿哥,皇七子丧仪应视皇子为优。” 因为既是乾隆自己心目中的继承人,也是中宫嫡子,加之有特谕指名“皇七子丧仪应视皇子为优”。于是这个内定的小太子(谥“悼敏皇子”,这在清朝皇子中是极少见的特例),同他的哥哥端慧皇太子永琏一起安葬在了朱华山太子陵园内,三座地宫并列排开,紧密相连。中间石券埋葬着乾隆八年(1743年)早亡的端慧皇太子永琏,而左侧石券埋葬着这位2岁亲王(嘉庆四年,即1799年,仁宗颙琰亲政,追赠永琮为哲亲王)和其他皇子。 富察氏一生中生了4个孩子,其中3个早亡,而永琮是在雍正九年(1731年)之后,时隔15年后好容易孕育的一个儿子却又一次的夭折,使本来美满的婚姻在反复失去爱子的打击下,蒙上一层悲哀的色彩。好在她和乾隆的夫妻感情非常好,在每次痛失爱子的时候乾隆总是用尽办法安慰她,尽量使她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因此,乾隆决定带她出去散心,不曾想这个决定却是他们夫妻的永诀。

归途殒殁,贤后之死

为了叫富察氏开心,淡化痛失爱子的痛苦,乾隆在富察氏失去在永琮的第二年,即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奉皇太后南巡山东之际,决定带富察皇后随驾出巡。 由于乾隆是一个大孝子,只要其母亲能够走得动,出游肯定要带上她。所以,这次的出巡也不例外。既然皇太后也来了,虽然富察氏贵为中宫皇后,但也是儿媳妇,所以鞍前马后的照料老太太也是分内之事,可这也苦了富察氏。来回奔波加上痛失爱子还要强作欢笑,免不了疲劳过度,加上车马劳顿,所以行进在泰山行宫的时候,富察氏终于病倒了,经太医诊治,是身染风寒。深识大体又心地善良的皇后不愿因自己而贻误皇帝的国家重务,更不忍心拖累归心似箭的随扈人众,所以一再促请皇帝旋辔北还。皇帝沉吟良久,命令初八日奉皇太后回銮。终于,在回鸾的途中,龙舟行至山东德州的舟次时,富察氏撒手人寰,临终时乾隆的和皇三女在她的身边陪伴着她。这一天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三十一日,富察氏年仅36岁,而乾隆37岁。他们短短的22年的夫妻生涯在爱与痛中结束了。人们总是在挥手之间,便突然地告别了自己一生中最值得留恋的美好年华;人们总是在永远失去之后,才真正懂得如何珍惜昔日曾视同寻常的一切。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亥刻,在事业上即将步入辉煌时期的乾隆皇帝,与恩爱发妻白头偕老的心愿却无可挽回地破灭了。宁静惬意的人生旅途对于还未到不惑之年的皇帝来说,似乎已到了终点,在今后千千万万的夏日冬夜里,他只能在梦幻中与皇后相见。

皇后刚刚去世之时,皇帝感到更多的是震惊。真正摧心彻骨的悲痛,是在以后的岁月中一次比一次猛烈地袭来。

结发22年,他和皇后如同两棵相互依靠交织成长的大树,彼此早已长成了对方的一部分。登基之后,进入后宫的年轻妃子越来越多,在皇后容貌褪尽的同时,她们如同一朵朵含露的花朵,竞相绽放。然而皇后的魅力,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增加,因为这种魅力源于内心,就像一坛芬芳的酒,岁月越老,就越醇香。富察氏是皇帝永远的大后方、大本营,永远的温柔港湾。随着岁月流逝,皇帝越来越觉得皇后的娴静、温柔、持重,不急不躁不妒,像一块贴身的玉石,时刻调适着他的政治体温。共同生活的时间越久,他们相处得越谐和,越能读懂对方的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和动作,知道彼此的内心需要。正是因为有她在,他才能精力充沛地处理国务,把大清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强盛时期。

皇后离去的半年,表面上,皇帝仍然在全力处理国务,然而悲悼之情像潮水一样经常突然袭上他的心头,悲痛的巨流频频卷起,让他什么也做不下去。一连数月,皇帝都睡不踏实,动不动就觉得皇后还在身边,频频惊醒。太监注意到,一向严谨精明的皇帝变得迟钝了、无目的的活动增多、工作没什么效率、常常走到一处,却忘了自己是要寻找哪个奏折。有时刚说过的话,立刻就忘得一干二净。还不时莫名其妙地大发脾气,后宫上下都提心吊胆。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三十二日,即大行皇后崩逝的次日,乾隆在停泊在运河旁边的青雀舫上写下了痛悼大行皇后的挽诗: 恩情廿二载,内治十三年。 忽作春风梦,偏于旅岸边。 圣慈深忆孝,宫壶尽钦贤。 忍诵关雎什,朱琴已断弦。 夏日冬之夜,归于纵有期。 半生成永诀,一见定何时? 棉服惊空设,兰帷此尚垂。 回思想对坐,忍泪惜娇儿。 愁喜惟予共,寒暄无刻忘。 绝伦轶巾帼,遗泽感嫔嫱。 一女悲何恃,双男痛早亡。 不堪重忆旧,掷笔黯神伤! 同日,向全国公布了噩耗,谕旨日: “皇后同朕奉皇太后东巡,诸礼已毕,忽在济南微感寒疾,将息数天,已觉渐愈,诚恐久驻劳众,重廑圣母之念,劝朕回銮;朕亦以肤疴已痊,途次亦可将息,因命车驾还京。今至德州水程,忽遭变故。言念大行皇后乃皇考恩命作配朕躬,二十二年以来,诚敬皇考,孝奉圣母,事朕尽礼。待下极仁,此亦宫中府中所尽知者。今在舟行,值此事故,永失内佐,痛何忍言!昔古帝王尚有因巡方而殂落在外者,况皇后随朕事圣母膝下,仙逝于此,亦所愉快。一应典礼,至京举行。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十六日正午,大行皇后梓宫由水路起旱,暂奉通州芦殿。在京王公以下,三品官以上,及诸皇子齐集举哀行礼。随后灵驾从通州芦殿出发。皇子们与皇后姻亲在旁痛哭随行。傍晚时分,灵驾至京。四品以下官员;公主、王妃,大臣官员的命妇;以及内务府佐领、内管领下妇女,分班在朝阳门、东华门内和储秀宫缟服跪迎。大行皇后梓宫进东华门,自宁寿宫西行,入苍震门,至长春宫,安奉于正殿。此时,先行还宫的皇帝身着白绸孝服,看视皇子们在灵前祭酒三爵。按照总理丧仪王大臣所议,皇帝辍朝九日,仍循以日易月之制,服缟二十七日;妃嫔、皇子、公主服白布孝服,皇子截发辫,皇子福晋剪发;亲王以下,凡有顶戴的满汉文武大臣一律百日后才准剃头;停止嫁娶作乐二十七天;京中所有军民,男去冠缨,女去耳环。至于外省是否与京师相同,恭办皇后大丧仪的王公大臣们则颇感为难。清朝衙门办事,恪遵“有例不灭,无例不兴”的规矩。 皇后丧仪的先例载在《会典》,一翻便知。那是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皇二子胤礽的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去世,其时正值三藩之乱,平西王吴三桂大军连陷湖南常德、澧州、衡州、岳州、长沙,靖南王耿精忠又响应吴藩,在福建举起叛旗,天下汹汹,民无固志。圣祖康熙皇帝惟恐外省各官举哀服丧,“有惑观听”,引起更大的惊恐混乱,遂降旨各省一切丧仪皆免。此后圣祖康熙诸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世宗雍正孝敬宪皇后的大丧仪,一律循例而行,从未讣告在外文武官员、军民人等照京师治丧。如今令总理皇后大丧仪的王公大臣进退两难的是,照例行事,难免龙颜不悦,而违例提高丧仪规格,又必然遭致物议。权衡之下,他们决定索性抛开本朝《会典》而援引先朝《大明会典》所载皇后丧仪,联衔奏请外省一律照京师治丧,理由冠冕堂皇:“大行皇后正位中宫,母仪天下,忽值崩逝,正四海同哀之日”,皇帝自然照准。于是各省文武官员从奉到谕旨之日为始,摘除冠上的红缨,齐集公所,哭临三日,百日内不准剃头,持服穿孝的二十七天内,停止音乐嫁娶;一般军民,则摘冠缨七日,在此期间,亦不嫁娶,不作乐。天下臣民一律为国母故世而服丧,就清朝而言,尚属空前。尚属空前的还不止于此。

谥以“孝贤”,是皇后生前的夙愿。早在三年前的正月二十五日,皇贵妃高氏薨逝,皇帝赐给她的谥号是“慧贤”。孝贤皇后知道这件事后,流着眼泪对乾隆帝请求说:“我朝后谥上一字皆用‘孝’字。倘许他日谥为‘贤’,敬当终身自励,以副此二字。”回想起他与皇后的夫妻感情以及她对皇太后最孝,对自己最贤,这孝贤给她绝不为过。当时孝贤皇后刚34岁,乾隆帝认为皇后这句话只不过是句笑谈,所以没有在意。这次皇后崩逝,猛地想起了三年前的这段往事,乾隆帝不由得大为伤感起来。于是将当时任刑部尚书的著名文人汪由敦召进宫来,向他讲了这件事,命他写到祭文中去。汪由敦的祭文是这样写的:

……尚忆宫廷相对之日,适当慧贤定谥之初,后忽哽咽以陈词,朕为欷吁而悚听。谓两言之征信,传奕禩以流芳。念百行以孝为先,而四德唯贤兼备。倘易名于他日,期纪实于生平。岂知畴昔所云,果作后来之谶。在皇后贻芬图史,洵乎克践前言;乃朕今稽古典章,竟亦如酬夙诺。兴怀及此,悲恸如何?

此篇祭文,叙事精当,文词委婉,感人至深,不愧是出于名家之手。

中国古代,极重所谓“谥法”。“谥”者,行之迹也。也就是帝后及大臣死后,要据其生前事迹,评定一个或褒或贬的称号。《大清会典》规定,皇帝崩逝所上庙号、尊谥,由大学士偕九卿科道等官会议,将所议定之字奏请嗣皇帝钦定;而后妃及王大臣凡应赐谥者,皆由大学士酌拟合适字样,奏请钦定。如今皇帝根本不理会内阁,径自降旨定大行皇后谥号为“孝贤”,实无先例。乾隆于是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二十二日谕礼部:“皇后富察氏,德钟勋族,教秉名宗。作配朕躬二十二年,正位中宫一十三载。逮事皇考克尽孝诚,上奉圣母深蒙慈爱。问安兰殿,极愉婉以承欢;敷化椒涂,佐忧勤而出治。性符坤顺,宫廷肃敬慎之仪;德懋恒贞,图史协贤明之颂。覃宽仁以逮下,崇节俭以褆躬。此宫中府中所习知,亦亿人兆人所共仰者。兹于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崩逝。眷惟内佐,久藉赞襄。追念懿规,良深痛悼。宜加称谥,昭茂典于千秋;永著徽音,播遗芬于奕禩。从来知臣者莫如君,知子者莫如父,则知妻者莫如夫。思惟孝贤二字之嘉名,实该皇后一生之淑德。应谥为孝贤皇后。所有应行典礼,尔部照例奏闻。 ” 在一般情况下,赐皇后谥号,先由皇帝发出谕旨,然后由礼臣们拟出几个字上奏,由皇帝挑选钦定。而孝贤皇后的谥号,直接由皇帝赐给,未由大臣拟定,表现了乾隆帝对孝贤皇后的深情厚意 随后,乾隆亲自护送载着富察氏灵柩的龙舟日夜兼程地赶回了北京。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二十五日,大行皇后梓宫移殡景山观德殿,乾隆亲临祭酒。在此之前,乾隆每天到皇后生前居住的长春宫灵前祭酒,此后的初祭、大祭礼、满月礼等到后来皇后梓宫暂奉东直门外静安庄以后的暂安礼、周年礼、二周年礼等等,每次乾隆都是亲临致祭。 乾隆十三年(1748年)五月二十一日,皇帝素服亲御太和门,遣正使庄亲王允禄、副使平郡王福彭亲往孝贤皇后灵前行册谥礼。 一直到乾隆十七年(1752年)冬,东陵胜水峪地宫完工,乾隆亲自护送皇后梓宫安置于地宫宝床,至此,孝贤皇后大丧仪才落幕了。此是后话。 在富察皇后安放在裕陵地宫后的四年多时间里,为她祭酒一百一十次 清东陵(裕陵) 乾隆帝在皇后丧满之日,饱含热泪,十分悲痛地制写了著名的《述悲赋》。《述悲赋》具有催人泪下的震撼力量,历史上哪有这样的皇帝对爱情如此的转移深挚呢。 正值壮年的乾隆痛失爱妻,一度暴躁不已,而这期间,倒霉的皇长子永璜(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所生)在因为毫无悲哀之意,而被盛怒的乾隆斥为不孝,连同其师傅、谙达等一同都受罚。而永璜也因为这次事件,失去竞争皇位的机会,没有了成为太子的可能,也为后来的颙琰登基埋下了伏笔。

天人永隔,追思不断

深爱的皇后已经离去,自己再也无法享受她的温存和体贴了,伤感的乾隆对此有着太多的不甘心。他无法阻止孝贤离去的脚步,就只能保留她活着时使用的一些物品,企望以物代人,使自己的哀思有寄托之处,企望让她的影子永远留在自己的身边。

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是孝贤皇后生前的寝宫。为了能使自己时常回到与爱妻在一起的回忆中,乾隆帝下令保留长春宫孝贤皇后居住时的原陈设,凡是她使用过的奁具、衣物等,全都保留,一切按原样摆放。并将孝贤皇后生前用的东珠顶冠和东珠朝珠供奉在长春宫,还将孝贤皇后及已去世的皇贵妃的画像也供在那里。每年的腊月二十五日和忌辰时,乾隆帝都亲临凭吊。这种陈设和做法保留了40多年,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才下令撤掉,允许其他后妃们居住。

乾隆帝还将孝贤皇后在德州病逝时所乘的御舟运到京师保存。因船大,城门洞狭窄,不能进城。乾隆帝想把城门楼拆掉。当时任礼部尚书的海望想出了一个运船进城的方法,即搭木架从城墙垛口通过。木架上设有木轨,木轨上满铺鲜菜叶,使之润滑。千余名人工推扶拉拽,将御舟顺利运进了城内,从而保住了城楼,节省了大量人力财力。此举虽然是乾隆极度悲哀之下的不明智举动,但确实也体现了他对皇后的痛惜和深厚感情。

乾隆帝认为孝贤皇后的死,与连生二子,而二子又接连夭亡有关系。他表示如果真是如此,宁可不让她生这两个皇子以保全性命。在他看来,皇后的命比两个皇子还重要。他的这一想法在临送孝贤皇后梓宫奉移静安庄时所做的诗中有充分地体现:

凤逍遥即殡宫,感时忆旧痛何穷。

一天日色含愁白,三月山花作恶红。

温凊慈闱谁我代,寂寥椒寝梦魂通。

因参生死俱为幻,毕竟恩情总是空。

廿载同心成逝水,两眶血泪洒东风。

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当初盼梦熊。

“梦熊”一词出于《诗经》“吉梦维何,维熊维罴”一句,后来喻为生男孩。

他在临送悼敏皇子奉移朱华山端慧皇太子园寝的一首诗中同样表达了这一想法:

一纾愤懑酹金卮,柳翣行将发引时。

此去想应兄待弟,都来何致母随儿。

试言邂逅谁能受,叠遇乖张命实奇。

不忍抚棺寄余恨,孩提莫道未全知。

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冬巡盛京(今沈阳)途径科尔沁(今通辽),遇到了富察皇后所生的皇三女和敬公主,乾隆的心情是“同来侍宴承欢处,为忆前弦转鼻辛”看着女儿,想起发妻,鼻子酸酸,吃饭也不香。

乾隆三十年,皇帝第四次南巡,又一次路过山东。与前三次一样,皇帝没有进济南城。后来他赋诗一首,说明不进济南的原因:

四度济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莫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为了避免触景伤情,乾隆在以后的南巡再也没有进入过济南城,怕的是“恐防一入百悲生”。17年前的三月,皇后在这里病倒,皇帝不愿勾起对往事的痛苦回忆,所以才匆匆而过。

乾隆五十五年,80岁的老皇帝在陵前写下这样一首诗:

三秋别忽尔,一晌奠酸然。

追忆居中阃,深宜称孝贤。

平生难尽述,百岁妄希延。

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

80岁的皇帝对地下的妻子说,年龄越来越大,唯一的安慰是可以早日见到你。自己不想活到一百岁,与你相会之期最长不会超过20年了!80岁的老人,如此深情,天地有知,亦当感动。

时光在流逝,他对富察氏的怀念却从来没有变淡,

平时,乾隆帝看见皇后生前用过的物品,去与皇后共同相处过的地方,每逢节日,甚至有时看到南飞的大雁,都会引起对皇后的思念。自孝贤皇后入葬裕陵后,乾隆帝凡谒东陵,必到裕陵为孝贤皇后酹酒,祭祀亡妻。据笔者统计,他一共去了17次,最后一次是嘉庆元年(1796)三月初九日,是带着新即位的嘉庆皇帝一起去的。这年乾隆帝已86岁,当上了太上皇帝,如果孝贤皇后还在的话,也已85岁,也当上皇太后了。到嘉庆元年,乾隆帝与孝贤皇后已阴阳分离48年,将近半个世纪了,但乾隆帝仍在深深地怀念着孝贤皇后。乾隆帝每次到裕陵临奠孝贤皇后,都要作诗悼念。每次作的诗,乾隆帝都亲笔誊写好,将部分制成精美的雕漆挂屏,一部分贮存在皇宫,有5块供设在裕陵大殿的东暧阁内。如今这5块保存在清东陵文物管理处。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皇帝驾崩与养心殿,享年89岁,阴阳阻隔50多年之久的恩爱夫妻,终于在地下又团聚了。

几十年如一日地怀念着一个人,其用情之真、之深,令人慨叹。如果孝贤皇后地下有知,也该感到满足和幸福吧。

乾隆帝作的悼诗及译文

送别

凤妾龙循何事尔,鱼贯故剑适相从。

可知此别非常别,漫道无逢会有逢。

芦殿惊心陈月白,取涂举目惨寒冬。

百年等是行云寄,廿载凭参流水淙。

【译文】仪仗罗列,凤妾龙施,前导开道,

白羽宫扇,素盖宝剑,鱼贯而从。发生了什么事呢?

这一别不是寻常的别离,不要说还会有相聚的日子。

在东陵途中惊醒,旧时月色惨白,抹去泪水举目望月,心中凄惨犹如寒冬。

百年的人生如同过眼烟云,二十年岁月凭吊流水淙淙。

送别

凤转逍遥即殡宫,感时忆旧痛何穷。

一天日色含愁白,三月山花作恶红。

温凊慈闱谁我代,寂寥椒寝梦魂通。

因参生死俱归幻,毕竟恩情总是空。

廿载同心成逝水,两眶血泪洒东风。

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当初盼梦熊。(写于乾隆13年)

【译文】年华正好却香消玉殒,感伤春日,怀念故人,伤痛无穷。

天上的太阳含着凄惨的白光,三月的山花象血一样鲜红。

谁代我在慈母面前嘘寒问暖?你与我在寂寞的夜晚梦魂相通。

参透生死,万事成幻,无限恩情,转瞬即空。

廿载同心,随水飘逝,涕泪成血,洒落东风。

早知道你会因为失子而薨逝,当初我们何必要把生子那么看重。

入梦

其来不告去无词,两字平安报我知。

只有叮咛思圣母,更教顾复惜诸儿。

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帷。

似昔慧贤曾入梦,尚余慰者到今谁?

【译文】她在我梦中话语很少,只是告诉我她很平安。

叮咛我照顾好母亲,照顾好众位皇子。梦中醒来,

我的泪水打湿了枕头,一片寂静,风儿悲伤地拂着帐帷。

以往慧贤来到我的梦中,还有皇后安慰我,如今还有谁呢?

忆孝贤

深情赢得梦魂牵,依旧横陈玉枕边.

似矣疑迟非想象,来兮恍惚去迁延.

生前欢乐题将遍,别后凄愁话未全.

无奈彻人频唱晓,空馀清泪醒犹涟.

【译文】

深情款款,梦魂相牵,仿佛依旧,在我枕边 .

看不真切,恍惚入梦,不忍离去.举步流连

生前欢乐,诗歌唱遍,别后凄愁,话语不全.

天色将明,惊觉梦人,泪湿鸳枕,醒犹涟涟.

孝贤皇后陵酹酒

那能恝尔去,仍趁便而来。 言念曾齐案,奚堪更酹杯!

草犹逮春绿,松不是新栽。 旧日玉成侣,依然身傍陪。

【译文】

那能舍得让你离去,再次来到你的陵前。

想起我们举案齐眉的日子,怎堪举起祭杯!

春天刚到,绿草才露出新芽,松树摇曳着老枝。

旧日的神仙眷侣,生死默默相对。

三周年

独旦歌来三祭周,心惊岁月信入流。

断魂恰值清明节,饮恨难忘齐鲁游。

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旧剑久相投。

圣湖桃柳方明媚,怪底今朝只益愁。(第三句对比孝贤和新皇后)

【译文】在孤寂的早晨为你赋诗作祭,三年的时光如水湍急。

在你芳魂远去的日子,清明节近沥沥落雨,

怀着遗恨,难忘我们一起巡幸山东的往昔。

不是新人不好,到底比不上我们二十年相投情意。

湖畔的桃柳是那样的明媚,我的心中只有无尽的愁绪。

十七周年

四度济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

春三月昔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

排遣闲情历村野,殷勤政务祝宁盈。

明朝便近芳山驻,秀色宁看云表横。(第四次南巡,祭孝贤皇后)

【译文】我四次来到济南都不入城中,我害怕一入城会悲伤不已。

早春三月,你突然离我而去,十七年过去了,遗恨还没有平息。

为了排遣伤怀我来到村野,或埋头于政务,丰衣足食,天下安宁。

明天就能看到我们曾经住过的行宫了,面对行宫的美景,我宁愿仰头去看天上的流云。

古别离

古别离古别离。乃有天上牵牛织女星分歧。

至今八万六干会,

后会滔滔无止期。

可怜一会才一日,

其余无央数日何以消愁思。

古别离,天上犹如此.

人间可例推,

设使无会晤,

安用苦别离?

古别离,长吁嘻!

【译文】

古别离古别离。于是有了天上牵牛织女星的分离。

至今已经八万六干年了,

以后永远这样延续。

可怜一年才能见一次,

其余无数的日子用什么去消散愁思呢。

古别离,天上尚且如此.

更不要说人间了,

人死不能复生,再也无法相见

比别离的境遇更苦

古别离,长叹息!

朱华山酹酒(祭酒)

兆叶维熊意举男,髫龄书史即深耽。

坟前省识吾怀悼,地下应知汝抱惭。

觉后梦因原是幻,悲深痛定更难堪。

从今拟废苍舒诔,古佛无生叩宝龛。

【译文】

你是皇后梦熊而生,小小年纪就酷爱书史。如今在你的坟前哀悼,你不应该走得如此之早。我们的期望全成了梦幻,真是无法忍受的痛苦。想为你这聪颖的孩子写篇祭文,却无从下笔,默诉佛祖,我已经了悟了生生灭灭。

乾隆十一年(1746年),已经35岁的富察氏又为乾隆生下了皇七子永琮,即悼敏皇子。永琮出生这当天正逢亢旱之后大沛甘霖,又值"佛诞"--佛家指农历四月初八为佛生日--这吉祥的日子,皇帝大喜过望,挥笔写诗道:

浴佛日遇雨因题

九龙喷水梵函传,疑似今思信有焉。

已看黍田沾沃若,更欣树璧庆居然。

人情静验成和豫,天意钦承倍惕乾。

额手但知丰是瑞,颙祈岁岁结为缘。

【译文】

我们的祈祷终于使天降甘霖,我深知这是上天的特意安排。久旱的土地终于有了水源,树木也重新披上绿色。中宫生子,天降甘霖,祥瑞之兆,这是上天所命,心中不敢有丝毫疏忽。庆幸得到了丰收与祥瑞,希望岁岁年年永远绵延。

浴佛日复雨因题

第二年佛诞,永琮周岁,皇天不负乾隆所望,绵绵细雨竟夜而降,乾隆叠去岁韵再赋诗一首:

涟纤夜雨枕边传,天眷常承独厚焉。

饶有对时增惕若,那无抚节庆油然。

醉盘嘉祉微图箓,佛钵良因自竺乾。

【译文】

绵绵细雨连夜而降,这是上天又一次给予我深厚的眷顾。面对上天的恩泽我更要敬天爱民,当春喜雨,普天同庆。 得遂心愿,定是上天有所预示,佛祖保佑,得到今年的喜乐丰收。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三十二日,即大行皇后崩逝的次日,乾隆在停泊在运河旁边的青雀舫上写下了痛悼大行皇后的挽诗:

恩情廿二载,内治十三年。

忽作春风梦,偏于旅岸边。

圣慈深忆孝,宫壶尽钦贤。

忍诵关睢什,朱琴已断弦。

夏日冬之夜,归于纵有期。

半生成永诀,一见定何时?

棉服惊空设,兰帷此尚垂。

回思想对坐,忍泪惜娇儿。

愁喜惟予共,寒喧无刻忘。

绝伦轶巾帼,遗泽感嫔嫱。

一女悲何恃,双男痛早亡。

不堪重忆旧,掷笔黯神伤!

【译文】

二十二年恩情,十三年的懿德,忽然在旅途中,化为云梦之烟。太后称叹你的孝道,六宫称道你的淑贤。再也不忍颂读《关雎》,再也不忍弹奏琴弦。以后的半生,你我永远诀别!你的衣裙静静地陈列在案,你的帐帏寂寂地垂在床边。含着泪回忆往事,忍着泪劝慰女儿。惟有与你才能共苦同甘,耳边回响着你的一语一言。你是多么超然出众,恩泽使得六宫感叹。痛惜于两个早殇的皇子,谁来疼爱幼小的女儿? 再也无法回忆下去了,我已经五内俱燃!

同日,向全国公布了噩耗,谕旨日:

“皇后同朕奉皇太后东巡,诸礼已毕,忽在济南微感寒疾,将息数天,已觉渐愈,诚恐久驻劳众,重廑圣母之念,劝朕回銮;朕亦以肤疴已痊,途次亦可将息,因命车驾还京。今至德州水程,忽遭变故。言念大行皇后乃皇考恩命作配朕躬,二十二年以来,诚敬皇考,孝奉圣母,事朕尽礼,待下极仁,此亦宫中府中所尽知者。今在舟行,值此事故,永失内佐,痛何忍言!昔古帝王尚有因巡方而殂落在外者,况皇后随朕事圣母膝下,仙逝于此,亦所愉快。一应典礼,至京举行。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注释】诸礼已毕:祭完孔庙;重廑:增添;事:侍奉;

亦所愉快:功追帝王,了却心愿。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史专家刘桂林先生依据大量的清宫档案,对孝贤皇后的死因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认为孝贤皇后因寒疾而死是肯定无疑的。乾隆十三年(1748)三月二十二日,乾隆帝发出了一道赐谥大行皇后为“孝贤皇后”的谕旨:

皇后富察氏,德钟勋族,教秉名宗。作配朕躬二十二年,正位中宫一十三载。逮事皇考克尽孝诚,上奉圣母深蒙慈爱。问安兰殿,极愉婉以承欢;敷化椒涂,佐忧勤而出治。性符坤顺,宫廷肃敬慎之仪;德懋恒贞,图史协贤明之颂。覃宽仁以逮下,崇节俭以褆躬。此宫中府中所习知,亦亿人兆人所共仰者。兹于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崩逝。眷惟内佐,久藉赞襄。追念懿规,良深痛悼。宜加称谥,昭茂典于千秋;永著徽音,播遗芬于奕禩。从来知臣者莫如君,知子者莫如父,则知妻者莫如夫。思惟孝贤二字之嘉名,实该皇后一生之淑德。应谥为孝贤皇后。所有应行典礼,尔部照例奏闻。

【译文】

皇后富察氏,有名门之德,绝伦之才。作配朕躬二十二年,正位中宫一十三载。侍奉父皇克尽孝道,侍奉太后深蒙慈爱。早晚请安,和颜悦色地承欢膝下;恩泽六宫,治理内朝井井有条。母仪天下,统率后宫勤修后妃之职;辅佐皇帝为人称颂,德行远播永垂史册。宽仁待下众人感戴,崇尚节俭以为福气。宫中府中所共知,亿万子民所共仰。兹于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崩逝。皇后心系内政,辅佐朕躬,追念懿德,深切痛悼。应以追谥,卓绩载于千秋;永传美名,懿德流芳百世。

悼念端慧太子诗

一纾愤懑酹金卮,柳翣行将发引时。

此去想应兄待弟,都来何致母随儿。

试言邂逅谁能受,叠遇乖张命实奇。

不忍抚棺寄余恨,孩提莫道未全知。

【译文】

一舒恨意举起祭杯,送殡的队伍就要出发了。你们兄弟在泉下相伴,可是为什么连你们的母亲也要带走呢? 谁能忍受这一切,命运无常总是遭遇突变打击。不忍再看视棺椁,怕只怕悲从中来,这样的感受你们幼小的年纪是不会懂得的。

当他感到21岁的皇长子永璜、14岁的皇三子永璋对嫡母去世“并无哀慕之忱”,“于人子之道毫不能尽”时,怒不可遏,斥责他们“不识大体”,对嫡母仙逝“全不在意”。并在王公大臣面前严正申明:“朕百年之后,皇统则二人断不能承继。……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杀伊等,伊等当知保全之恩,安分度日……倘仍不知追悔,尚有非分妄想,则是自干重戾矣……若不自量,各怀异志,日后必至兄弟弟兄相杀而后止,与其令伊等兄弟相杀,不如朕为父者杀之……。【注】干:触犯;戾:罪过

述悲赋

为了表达对孝贤皇后的敬爱怀念之情,乾隆帝亲自写了一篇《述悲赋》。他以激动的笔触,饱含激情地记述了孝贤皇后生前的懿德嘉行,可以说是句句含情,字字珠泪,感人肺腑,深情款款,刻骨铭心。

易何以首乾坤?诗何以首关睢?惟人伦之伊始,固天俪之与齐。念懿后之作配,廿二年而于斯。痛一旦之永诀,隔阴阳而莫知。

昔皇考之命偶,用抡德于名门。俾逑予而尸藻,定嘉礼于渭滨。在青宫而养德,即治锥淑身。纵糟糠之未历,实同甘而共辛。乃其正位坤宁,克赞乾清。奉慈闱之温酰为九卿之仪型。克俭于家,爰始缫品而育茧;克勤于邦,亦知较雨而课晴。嗟予命之不辰兮,痛元嫡之连弃。致黯然以内伤兮,遂邈尔而长逝。抚诸子一如出兮,岂彼此之分视?值乖舛之迭遘兮,谁不增夫怨怼?况顾予之伤悼兮,更恍€€而切意。尚强欢以相慰兮,每禁情而制泪。制泪兮,泪滴襟,强欢兮,欢匪心。聿当春而启辔,随予驾以东临。抱轻疾兮念众劳,促归程兮变故遭,登画舫兮陈翟偷,由潞河兮还内朝。去内朝兮时未几,致邂逅兮怨无已。切自尤兮不可追,论生平兮定于此。影与形兮离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对嫔嫱兮想芳型,顾和敬兮怜弱质。

望湘浦兮何先徂?求北海兮乏神术。循丧仪兮徒怆然,例殿禽兮谥孝贤。思遗徽之莫尽兮,讵两字之能宣?包四德而首出兮,谓庶几其可传。惊时序之代谢兮,届十旬而迅如。睹新昌而增恸兮,陈旧物而忆初。亦有时而暂弭兮,旋触绪而欷觑。信人生之如梦兮,了万世之皆虚。呜呼!悲莫悲兮生别离,失内位兮孰予随?入椒房兮阗寂,披凤幄兮空垂。春风秋月兮尽于此,夏日冬夜兮知复何时?

送别

凤妾龙循何事尔,鱼贯故剑适相从。

可知此别非常别,漫道无逢会有逢。

芦殿惊心陈月白,取涂举目惨寒冬。

百年等是行云寄,廿载凭参流水淙。

【译文】仪仗罗列,凤妾龙施,前导开道,

白羽宫扇,素盖宝剑,鱼贯而从。发生了什么事呢?

这一别不是寻常的别离,不要说还会有相聚的日子。

在东陵途中惊醒,旧时月色惨白,抹去泪水举目望月,心中凄惨犹如寒冬。

百年的人生如同过眼烟云,二十年岁月凭吊流水淙淙。

送别

凤转逍遥即殡宫,感时忆旧痛何穷。

一天日色含愁白,三月山花作恶红。

温凊慈闱谁我代,寂寥椒寝梦魂通。

因参生死俱归幻,毕竟恩情总是空。

廿载同心成逝水,两眶血泪洒东风。

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当初盼梦熊。(写于乾隆13年)

【译文】年华正好却香消玉殒,感伤春日,怀念故人,伤痛无穷。

天上的太阳含着凄惨的白光,三月的山花象血一样鲜红。

谁代我在慈母面前嘘寒问暖?你与我在寂寞的夜晚梦魂相通。

参透生死,万事成幻,无限恩情,转瞬即空。

廿载同心,随水飘逝,涕泪成血,洒落东风。

早知道你会因为失子而薨逝,当初我们何必要把生子那么看重。

入梦

其来不告去无词,两字平安报我知。

只有叮咛思圣母,更教顾复惜诸儿。

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帷。

似昔慧贤曾入梦,尚余慰者到今谁?

【译文】她在我梦中话语很少,只是告诉我她很平安。

叮咛我照顾好母亲,照顾好众位皇子。梦中醒来,

我的泪水打湿了枕头,一片寂静,风儿悲伤地拂着帐帷。

以往慧贤来到我的梦中,还有皇后安慰我,如今还有谁呢?

忆孝贤

深情赢得梦魂牵,依旧横陈玉枕边.

似矣疑迟非想象,来兮恍惚去迁延.

生前欢乐题将遍,别后凄愁话未全.

无奈彻人频唱晓,空馀清泪醒犹涟.

【译文】

深情款款,梦魂相牵,仿佛依旧,在我枕边 .

看不真切,恍惚入梦,不忍离去.举步流连

生前欢乐,诗歌唱遍,别后凄愁,话语不全.

天色将明,惊觉梦人,泪湿鸳枕,醒犹涟涟.

孝贤皇后陵酹酒

那能恝尔去,仍趁便而来。 言念曾齐案,奚堪更酹杯!

草犹逮春绿,松不是新栽。 旧日玉成侣,依然身傍陪。

【译文】

那能舍得让你离去,再次来到你的陵前。

想起我们举案齐眉的日子,怎堪举起祭杯!

春天刚到,绿草才露出新芽,松树摇曳着老枝。

旧日的神仙眷侣,生死默默相对。

三周年

独旦歌来三祭周,心惊岁月信入流。

断魂恰值清明节,饮恨难忘齐鲁游。

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旧剑久相投。

圣湖桃柳方明媚,怪底今朝只益愁。(第三句对比孝贤和新皇后)

【译文】在孤寂的早晨为你赋诗作祭,三年的时光如水湍急。

在你芳魂远去的日子,清明节近沥沥落雨,

怀着遗恨,难忘我们一起巡幸山东的往昔。

不是新人不好,到底比不上我们二十年相投情意。

湖畔的桃柳是那样的明媚,我的心中只有无尽的愁绪。

十七周年

四度济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

春三月昔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

排遣闲情历村野,殷勤政务祝宁盈。

明朝便近芳山驻,秀色宁看云表横。(第四次南巡,祭孝贤皇后)

【译文】我四次来到济南都不入城中,我害怕一入城会悲伤不已。

早春三月,你突然离我而去,十七年过去了,遗恨还没有平息。

为了排遣伤怀我来到村野,或埋头于政务,丰衣足食,天下安宁。

明天就能看到我们曾经住过的行宫了,面对行宫的美景,我宁愿仰头去看天上的流云。

古别离

古别离古别离。乃有天上牵牛织女星分歧。

至今八万六干会,

后会滔滔无止期。

可怜一会才一日,

其余无央数日何以消愁思。

古别离,天上犹如此.

人间可例推,

设使无会晤,

安用苦别离?

古别离,长吁嘻!

【译文】

古别离古别离。于是有了天上牵牛织女星的分离。

至今已经八万六干年了,

以后永远这样延续。

可怜一年才能见一次,

其余无数的日子用什么去消散愁思呢。

古别离,天上尚且如此.

更不要说人间了,

人死不能复生,再也无法相见

比别离的境遇更苦

古别离,长叹息!

朱华山酹酒(祭酒)

兆叶维熊意举男,髫龄书史即深耽。

坟前省识吾怀悼,地下应知汝抱惭。

觉后梦因原是幻,悲深痛定更难堪。

从今拟废苍舒诔,古佛无生叩宝龛。

【译文】

你是皇后梦熊而生,小小年纪就酷爱书史。如今在你的坟前哀悼,你不应该走得如此之早。我们的期望全成了梦幻,真是无法忍受的痛苦。想为你这聪颖的孩子写篇祭文,却无从下笔,默诉佛祖,我已经了悟了生生灭灭。

乾隆十一年(1746年),已经35岁的富察氏又为乾隆生下了皇七子永琮,即悼敏皇子。永琮出生这当天正逢亢旱之后大沛甘霖,又值"佛诞"--佛家指农历四月初八为佛生日--这吉祥的日子,皇帝大喜过望,挥笔写诗道:

浴佛日遇雨因题

九龙喷水梵函传,疑似今思信有焉。

已看黍田沾沃若,更欣树璧庆居然。

人情静验成和豫,天意钦承倍惕乾。

额手但知丰是瑞,颙祈岁岁结为缘。

【译文】

我们的祈祷终于使天降甘霖,我深知这是上天的特意安排。久旱的土地终于有了水源,树木也重新披上绿色。中宫生子,天降甘霖,祥瑞之兆,这是上天所命,心中不敢有丝毫疏忽。庆幸得到了丰收与祥瑞,希望岁岁年年永远绵延。

浴佛日复雨因题

第二年佛诞,永琮周岁,皇天不负乾隆所望,绵绵细雨竟夜而降,乾隆叠去岁韵再赋诗一首:

涟纤夜雨枕边传,天眷常承独厚焉。

饶有对时增惕若,那无抚节庆油然。

醉盘嘉祉微图箓,佛钵良因自竺乾。

【译文】

绵绵细雨连夜而降,这是上天又一次给予我深厚的眷顾。面对上天的恩泽我更要敬天爱民,当春喜雨,普天同庆。 得遂心愿,定是上天有所预示,佛祖保佑,得到今年的喜乐丰收。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三十二日,即大行皇后崩逝的次日,乾隆在停泊在运河旁边的青雀舫上写下了痛悼大行皇后的挽诗:

恩情廿二载,内治十三年。

忽作春风梦,偏于旅岸边。

圣慈深忆孝,宫壶尽钦贤。

忍诵关睢什,朱琴已断弦。

夏日冬之夜,归于纵有期。

半生成永诀,一见定何时?

棉服惊空设,兰帷此尚垂。

回思想对坐,忍泪惜娇儿。

愁喜惟予共,寒喧无刻忘。

绝伦轶巾帼,遗泽感嫔嫱。

一女悲何恃,双男痛早亡。

不堪重忆旧,掷笔黯神伤!

【译文】

二十二年恩情,十三年的懿德,忽然在旅途中,化为云梦之烟。太后称叹你的孝道,六宫称道你的淑贤。再也不忍颂读《关雎》,再也不忍弹奏琴弦。以后的半生,你我永远诀别!你的衣裙静静地陈列在案,你的帐帏寂寂地垂在床边。含着泪回忆往事,忍着泪劝慰女儿。惟有与你才能共苦同甘,耳边回响着你的一语一言。你是多么超然出众,恩泽使得六宫感叹。痛惜于两个早殇的皇子,谁来疼爱幼小的女儿? 再也无法回忆下去了,我已经五内俱燃!

同日,向全国公布了噩耗,谕旨日:

“皇后同朕奉皇太后东巡,诸礼已毕,忽在济南微感寒疾,将息数天,已觉渐愈,诚恐久驻劳众,重廑圣母之念,劝朕回銮;朕亦以肤疴已痊,途次亦可将息,因命车驾还京。今至德州水程,忽遭变故。言念大行皇后乃皇考恩命作配朕躬,二十二年以来,诚敬皇考,孝奉圣母,事朕尽礼,待下极仁,此亦宫中府中所尽知者。今在舟行,值此事故,永失内佐,痛何忍言!昔古帝王尚有因巡方而殂落在外者,况皇后随朕事圣母膝下,仙逝于此,亦所愉快。一应典礼,至京举行。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注释】诸礼已毕:祭完孔庙;重廑:增添;事:侍奉;

亦所愉快:功追帝王,了却心愿。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史专家刘桂林先生依据大量的清宫档案,对孝贤皇后的死因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认为孝贤皇后因寒疾而死是肯定无疑的。乾隆十三年(1748)三月二十二日,乾隆帝发出了一道赐谥大行皇后为“孝贤皇后”的谕旨:

皇后富察氏,德钟勋族,教秉名宗。作配朕躬二十二年,正位中宫一十三载。逮事皇考克尽孝诚,上奉圣母深蒙慈爱。问安兰殿,极愉婉以承欢;敷化椒涂,佐忧勤而出治。性符坤顺,宫廷肃敬慎之仪;德懋恒贞,图史协贤明之颂。覃宽仁以逮下,崇节俭以褆躬。此宫中府中所习知,亦亿人兆人所共仰者。兹于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崩逝。眷惟内佐,久藉赞襄。追念懿规,良深痛悼。宜加称谥,昭茂典于千秋;永著徽音,播遗芬于奕禩。从来知臣者莫如君,知子者莫如父,则知妻者莫如夫。思惟孝贤二字之嘉名,实该皇后一生之淑德。应谥为孝贤皇后。所有应行典礼,尔部照例奏闻。

【译文】

皇后富察氏,有名门之德,绝伦之才。作配朕躬二十二年,正位中宫一十三载。侍奉父皇克尽孝道,侍奉太后深蒙慈爱。早晚请安,和颜悦色地承欢膝下;恩泽六宫,治理内朝井井有条。母仪天下,统率后宫勤修后妃之职;辅佐皇帝为人称颂,德行远播永垂史册。宽仁待下众人感戴,崇尚节俭以为福气。宫中府中所共知,亿万子民所共仰。兹于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崩逝。皇后心系内政,辅佐朕躬,追念懿德,深切痛悼。应以追谥,卓绩载于千秋;永传美名,懿德流芳百世。

悼念端慧太子诗

一纾愤懑酹金卮,柳翣行将发引时。

此去想应兄待弟,都来何致母随儿。

试言邂逅谁能受,叠遇乖张命实奇。

不忍抚棺寄余恨,孩提莫道未全知。

【译文】

一舒恨意举起祭杯,送殡的队伍就要出发了。你们兄弟在泉下相伴,可是为什么连你们的母亲也要带走呢? 谁能忍受这一切,命运无常总是遭遇突变打击。不忍再看视棺椁,怕只怕悲从中来,这样的感受你们幼小的年纪是不会懂得的。

当他感到21岁的皇长子永璜、14岁的皇三子永璋对嫡母去世“并无哀慕之忱”,“于人子之道毫不能尽”时,怒不可遏,斥责他们“不识大体”,对嫡母仙逝“全不在意”。并在王公大臣面前严正申明:“朕百年之后,皇统则二人断不能承继。……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杀伊等,伊等当知保全之恩,安分度日……倘仍不知追悔,尚有非分妄想,则是自干重戾矣……若不自量,各怀异志,日后必至兄弟弟兄相杀而后止,与其令伊等兄弟相杀,不如朕为父者杀之……。【注】干:触犯;戾:罪过

述悲赋

为了表达对孝贤皇后的敬爱怀念之情,乾隆帝亲自写了一篇《述悲赋》。他以激动的笔触,饱含激情地记述了孝贤皇后生前的懿德嘉行,可以说是句句含情,字字珠泪,感人肺腑,深情款款,刻骨铭心。

易何以首乾坤?诗何以首关睢?惟人伦之伊始,固天俪之与齐。念懿后之作配,廿二年而于斯。痛一旦之永诀,隔阴阳而莫知。

昔皇考之命偶,用抡德于名门。俾逑予而尸藻,定嘉礼于渭滨。在青宫而养德,即治锥淑身。纵糟糠之未历,实同甘而共辛。乃其正位坤宁,克赞乾清。奉慈闱之温酰为九卿之仪型。克俭于家,爰始缫品而育茧;克勤于邦,亦知较雨而课晴。嗟予命之不辰兮,痛元嫡之连弃。致黯然以内伤兮,遂邈尔而长逝。抚诸子一如出兮,岂彼此之分视?值乖舛之迭遘兮,谁不增夫怨怼?况顾予之伤悼兮,更恍€€而切意。尚强欢以相慰兮,每禁情而制泪。制泪兮,泪滴襟,强欢兮,欢匪心。聿当春而启辔,随予驾以东临。抱轻疾兮念众劳,促归程兮变故遭,登画舫兮陈翟偷,由潞河兮还内朝。去内朝兮时未几,致邂逅兮怨无已。切自尤兮不可追,论生平兮定于此。影与形兮离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对嫔嫱兮想芳型,顾和敬兮怜弱质。

望湘浦兮何先徂?求北海兮乏神术。循丧仪兮徒怆然,例殿禽兮谥孝贤。思遗徽之莫尽兮,讵两字之能宣?包四德而首出兮,谓庶几其可传。惊时序之代谢兮,届十旬而迅如。睹新昌而增恸兮,陈旧物而忆初。亦有时而暂弭兮,旋触绪而欷觑。信人生之如梦兮,了万世之皆虚。呜呼!悲莫悲兮生别离,失内位兮孰予随?入椒房兮阗寂,披凤幄兮空垂。春风秋月兮尽于此,夏日冬夜兮知复何时?

【译文】

为什么易经一开始就讲乾坤?为什么诗经第一篇就咏关睢?因为夫妻是一切人伦的开始,所以将天地名为乾坤与之匹配。我与皇后婚配,至今已经22年了。我是多么的伤痛啊,一夜之间就要与皇后永远诀别,从此阴阳两隔,再也无法得知对方的消息。

皇后是父皇为朕选择,出自书礼名门,门弟堪配皇室,册立为嫡福晋。在东宫时修身养德,勤于内职,虽然我们没经历过穷困,但是也一同经历了风风雨雨。等到她正位坤宁,尽职尽责地辅助朕躬,和悦地侍奉太后,可以作为朝中的表率。生活简朴,率先采桑饲蚕;忧国忧民,祈求风调雨顺。谁知命运多舛,皇后伤痛于两个嫡子接连弃世,以致黯然伤神,落下病根,阖然长逝。她抚养妃嫔的孩子就像亲生骨肉,从不厚此薄彼。在这接连的打击之下,又有谁能不对夫君抱怨呢?何况母亲伤悼两个早殇的幼子,怎能不痛彻心扉?可是她反而强颜欢笑安慰于我,每每抑制伤悲和泪水,这样的伤痛又如何能止住,我看见泪水滑落在她的衣襟,,我知道她的心底并不快乐。早春启程,和我一起东巡,皇后生病后害怕劳动众人,于是促我及早返京,谁知却遭遇了突变。登上画舫,经由潞河返回京城。谁知快到京城的时候,皇后与世长辞,留给我无尽遗恨。深切地自责却不可追悔,追思皇后一生的事迹。皇后的音容笑貌时刻出现在脑海中,失意恍惚怅然若失。面对六宫妃嫔,却想着皇后的倩影;可怜和敬公主,这么小就失去了母亲!

我遥望湘水,为什么舜的妻子却先他而去了呢?我遥望蓬莱,为什么没有通往那里的船只呢?祭奠皇后,在灵前徒然悲怆,遵循古礼,为皇后定谥孝贤。追思皇后之懿德,就是这两个美好的字眼都不足以尽述。皇后四德俱备,无人能及,后人有谁能比上皇后的德行呢?时光如流水,二十年这么快就过去了!悲痛啊,陈列遗物,回忆当初的美好时光,有时神游物外,触景生情,不胜唏嘘,这才相信了人生如梦,了解了万事皆空。唉,就不要为生离而去悲伤了,失去了贤内助,又有谁来跟随我呢?宫殿寂静,帷帐空垂,给皇后吟诵春风秋月再不可能,与皇后相对的夏日冬夜一去而不复返了!

为什么易经一开始就讲乾坤?为什么诗经第一篇就咏关睢?因为夫妻是一切人伦的开始,所以将天地名为乾坤与之匹配。我与皇后婚配,至今已经22年了。我是多么的伤痛啊,一夜之间就要与皇后永远诀别,从此阴阳两隔,再也无法得知对方的消息。

皇后是父皇为朕选择,出自书礼名门,门弟堪配皇室,册立为嫡福晋。在东宫时修身养德,勤于内职,虽然我们没经历过穷困,但是也一同经历了风风雨雨。等到她正位坤宁,尽职尽责地辅助朕躬,和悦地侍奉太后,可以作为朝中的表率。生活简朴,率先采桑饲蚕;忧国忧民,祈求风调雨顺。谁知命运多舛,皇后伤痛于两个嫡子接连弃世,以致黯然伤神,落下病根,阖然长逝。她抚养妃嫔的孩子就像亲生骨肉,从不厚此薄彼。在这接连的打击之下,又有谁能不对夫君抱怨呢?何况母亲伤悼两个早殇的幼子,怎能不痛彻心扉?可是她反而强颜欢笑安慰于我,每每抑制伤悲和泪水,这样的伤痛又如何能止住,我看见泪水滑落在她的衣襟,,我知道她的心底并不快乐。早春启程,和我一起东巡,皇后生病后害怕劳动众人,于是促我及早返京,谁知却遭遇了突变。登上画舫,经由潞河返回京城。谁知快到京城的时候,皇后与世长辞,留给我无尽遗恨。深切地自责却不可追悔,追思皇后一生的事迹。皇后的音容笑貌时刻出现在脑海中,失意恍惚怅然若失。面对六宫妃嫔,却想着皇后的倩影;可怜和敬公主,这么小就失去了母亲!

我遥望湘水,为什么舜的妻子却先他而去了呢?我遥望蓬莱,为什么没有通往那里的船只呢?祭奠皇后,在灵前徒然悲怆,遵循古礼,为皇后定谥孝贤。追思皇后之懿德,就是这两个美好的字眼都不足以尽述。皇后四德俱备,无人能及,后人有谁能比上皇后的德行呢?时光如流水,二十年这么快就过去了!悲痛啊,陈列遗物,回忆当初的美好时光,有时神游物外,触景生情,不胜唏嘘,这才相信了人生如梦,了解了万事皆空。唉,就不要为生离而去悲伤了,失去了贤内助,又有谁来跟随我呢?宫殿寂静,帷帐空垂,给皇后吟诵春风秋月再不可能,与皇后相对的夏日冬夜一去而不复返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2:5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