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夺淮入海
释义

§ 介绍

夺淮入海 淮河本来属于外流河,即淮河水最终将由陆地流入海洋,淮河原本也有自己的入海水道。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但由于淮河流域水系地貌的原因,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河道多次出现改道,特别是黄河的夺淮夺泗入海,淤塞了下游入海通道(即今废黄河),洪水排泄不畅,四处泛滥。侵占了淮河的入海河道,使得原本成形的淮河水系出现紊乱,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或涝或旱。淮河自此步入多事之秋。

黄河夺淮入海是指裹挟着大量泥沙的黄河,从汉武帝时代就开始侵入淮河。最严重的一次,是公元1194年,黄河在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决口,占据那里的金统治者,希望以水代兵,

借黄河的洪水侵扰南宋,致使暴虐的黄河在无遮无挡的淮北平原,一泻千里,抢去淮河入海的水道,自此,黄河开始了长达七百多年的夺淮历史。

挟带一万多亿吨泥沙的黄水,使鲁南的沂、沐、泅河不能入淮;苏北淮阴以下入海河道被夷为平地,逼淮从洪泽湖南决入江;无数支流和湖泊被淤浅或被荒废,整个淮河水系遭到彻底破坏。黄河使淮河环境的变迁,成了世界河道史上罕见的变化最激烈的河道之一。

1546年后,人为地把黄河引入泗水南流,和淮河一起入海而言。由于黄强淮弱,淮河下游积沙渐高,形成地上河。淮河不再成为一条畅通的水道,而在淮河较低地方,即在淮泗汇口以上的洪泽湖区,首先积水成一湖泊,把宋代以前各小湖连起来,成为洪泽湖。

黄河夺淮以前的淮河

§ 古代淮河水系

大体上是独流入海的淮河干流以及干流南北的许多支流。淮北支流主要是洪汝河、颍河、涡河和汴泗河、沂沭河等。其中支流水系变化最大的是泗水水系。古泗水源出蒙山,经曲阜、兖州、沛县至徐州东北角会汴水;又在邳县的下邳会沂水、沭水,在宿迁以南会濉水。至今淮阴与淮河会流。古泗水的上游部分与现在的泗河相似,下游部分由于黄河夺淮,已被南四湖和中运河所代替。古泗水流域面积比现今骆马湖以上沂沭泗水系面积要大,当时是淮河最大的支流。

历史上的黄河夺淮入海

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南徙,自此开始了其长达700年的夺淮入海历史。黄河新河道的形成过程,也是黄淮水系的调整过程,其间南北决溢泛滥在所难免。元代至明前期黄河基本处于不治的状态。为了阻止洪水北泛运河,一旦北岸决口,便即刻兴工堵塞。因此12世纪~15世纪黄河堵口大工不断。

明宣德至弘治年间(1426~1505年)黄河在今山东曹县至江苏徐州间向北频繁决口。一旦北决,黄河洪水多从张秋冲决会通河,当年的漕运便会因此受阻。明弘治四年(1491年),黄河在曹州(今山东曹县)黄陵岗、金龙口等7 处决口,洪水北行在张秋进入会通河,北上的漕船、货船都被堵在张秋。孝宗帝紧急任命副都御史刘大夏堵口。刘大夏制定并实施北堤南分的策略。在他的主持下,兴建了自曹州至徐州长250多公里的黄河北大堤——太行堤。

黄河北岸大堤形成后,阻止了黄河的北泛,保障了会通河的畅通。但是任河向南分流给黄河以南广大地区造成了经年不断的严重洪水灾害,导致黄河下游南向分支越来越多,分支愈多,河流的挟沙能力愈低,黄河河道状况愈益恶化。弘治时(1488~1505年),下游分成三支,至嘉靖末年,今山东、安徽和江苏境内黄河多达13股分支,黄河已经没有主流河道。分流治黄的策略步入穷途末路。

隆庆六年至万历二年(1572~1574年),总理河道万恭(1515~1592年)负责治理黄河和运河。针对黄河善淤善决的特性,万恭在黄河上排列数百艘大船,号令众多船工用耙疏浚河底,结果是上疏则下积,此深则彼淤。此种情况下,山东虞城县(今河南商丘东北)的一位秀才向万恭建议:“以人治河,不若以河治河。”即通过筑堤束窄河道,过水断面缩小后流速增加,达到冲刷淤积的目的。将“束水攻沙”的方略落实到防洪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清口洪水调度上,则是万恭之后的总理河道潘季驯的功绩。

潘季驯(1521~1595年),浙江湖州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出任总理河道,此后又三次重任,直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退休,前后历时27年。在他的主持下,完成了河南郑州以下至海口的黄河两岸堤防建设。他的“束水攻沙”规划思想在徐州至淮安黄淮交汇的清口间防洪工程建设和洪水调度中得以实现。通过加高高家堰堤防,形成洪泽湖水库,逼使淮河清水出清口,黄淮合流达到了刷深黄河的目的。经过数十年的努力,黄河由金元以来多支漫流入淮的局面一变而为独流入海。

高家堰建成后,洪泽湖成为淮河洪水停蓄的空间,由此带来了新的防洪问题,即洪泽湖水位上升,回水使湖区上游的泗州城和明祖陵被淹。万历二十年(1592年),泗州积水久不消退,潘季驯因此被削职为民。“束水攻沙”的方略遭到朝廷上下的质疑,甚至有人提议废毁高家堰。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继任总理河道的杨一魁为缓解泗州淹城之灾,动用民工20万,实施了分黄入海和导淮工程。杨一魁在清河以上开新河,分流黄河入海;在高家堰建闸,导淮入运河;并疏浚清口,恢复淮河清口出水能力。杨一魁为黄河和淮河下游行洪找到新的出路,更重要的是,导淮入运,进而入江和入海由此而拉开了序幕。

§ 主要问题

洪泽湖水位不再受此控制。康熙时(1662~1722年)泗城淹入湖中。康熙初,黄河多次南决,主流由涡河下入淮河,高含沙的黄河洪水进入洪泽湖后使湖区迅速淤高,造成高家堰多次开坝泄洪和决口,导致了淮扬地区大水灾。清代河臣重又拾起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治河方略。众多治河者当中,尤以靳辅的成绩最为突出。康熙十六年至二十六年(1677~1687年),靳辅连续十年担任河道总督,主持黄淮运的规划与治理。他继承了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治河方略,对其慎审全局、将黄淮运作为一个大系统综合考虑而治理的思路甚为赞同。在他看来,治理的关键仍在控制黄河河床的淤积。为此,他大力修筑黄河堤防,并将其延伸至云梯关以外接近海口的地方。

治河过程中,靳辅发现,黄河的含沙量较高,自身的挟沙能力不足以将全部泥沙输送入海,必须引进含沙量较低的清水,以加大河流的输沙能力。因而,除继承潘季驯加高加厚高家堰以逼淮注黄外,靳辅还在徐州以上增建减水石闸6座,在睢宁增建峰山等闸4座,以便从黄河南岸分泄洪水。分泄的洪水进入洪泽湖。然后清水出清口,助淮刷黄。黄河入海口至明末已渐淤积,当时有人主张加以疏浚,但潘季驯坚持认为只要采用束水攻沙的方略即可加以解决。靳辅则认为海口处三年以上的淤沙业已板结,水流难以冲刷,因而主张以疏浚作为束水攻沙的辅助措施,由此提出人工开川字河以协助水力冲刷,这是他较潘季驯的进步之处。

然而“束水攻沙”的治水方略,最终没有敌过黄河泥沙。高含沙的黄河在水量与含沙量之间,水不能敌沙。清口及黄河下游河道迅速淤积,嘉庆以来清水难以畅出清口,最终导致了清口枢纽的失败,淮河全河改道由运河入海或归入长江。黄河尾闾河床淤积速度加快,自道光(1821~1850年)以来连年决口。终于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其北岸铜瓦厢(今河南兰考)发生大改道。黄河全河夺溜北上,南宋以来黄河夺淮入海的局面自此结束。

黄河夺淮使淮河流域产生重大变化

1、淮河入海故道被黄河淤废,从此淮河不能直接入海,被迫从洪泽湖以下的三河改流入江。

2、由于黄河夺淮,洪泽湖大堤不断延长、加高、加固,形成了现在浩瀚的洪泽湖。

3、由于黄河夺泗夺淮,使泗、沂、沭河洪水无出路,并在泗、运、沂的中下游形成南四湖和骆马湖。

4、豫东、皖北和鲁西南等平原地区的大小河流,都遭到黄河洪水的袭扰和破坏,造成排水不畅,水无出路。其中以濉河变化最大。濉河原是发源豫东,中经皖北,至江苏宿迁小河口汇入泗河的一条大支流。经黄河多年的决口和分洪,终被淤废,下游不得不改入洪泽湖。

5、洪泽湖以下的入江水道逐步形成,高邮宝应水位抬高,面积扩大,在自然水力冲刷和人工疏导之下,入江水道的泄水能力不断扩大,而淮河下游运西运东地区的水灾也日益加重。

6、留下从兰考,经徐州、淮阴到云梯关入海口的一条高出地面十数米的黄河故道,将原本统一的淮河水系划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

7、将鲁西的原属济水水系淤塞,后经治理现统属南四湖水系。

8、由于抬高洪泽湖水位和抬高干流中游河床,使原来畅流入淮的支流,形成背河洼地,新产生出如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等湖泊。

蓄滞洪区主要是指河堤外洪水临时贮存的低洼地区及湖泊等,其中多数历史上就是江河洪水淹没和蓄洪的场所。

蓄滞洪区包括行洪区、分洪区、蓄洪区和滞洪区。

行洪区:是指天然河道及其两侧或河岸大堤之间,在大洪水时用以渲泄洪水的区域;它的主要作用是在河道泄洪能力不足时用于扩大淮河的泄洪断面,增加泄洪能力。

分洪区:是利用平原区湖泊、洼地、淀泊修筑围堤,或利用原有低洼圩垸分泄河段超额洪水的区域。

蓄洪区:是分洪区发挥调洪性能的一种,它是指用于暂时蓄存河段分泄的超额洪水,待防洪情况许可时,再向区外排泄的区域。主要起存蓄洪水削减洪峰的作用,以减低洪水对河道两岸堤防的压力。

滞洪区:也是分洪区起调洪性能的一种,这种区域具有“上吞下吐”的能力,其容量只能对河段分泄的洪水起到削减洪峰,或短期阻滞洪水作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7: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