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释义 | § 医院简介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天津市肿瘤医院(天津医科大学俯视肿瘤医院)是中国肿瘤学科的发祥地,是集医、教、研、防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是中国最大的肿瘤防治研究基地之一。 1861年英军建立驻屯军医院,为医院前身,后相继改建为英国伦敦会施医院、马大夫纪念医院。1951年10月,天津市人民政府接管马大夫纪念医院,更名为天津市立人民医院,为综合性医院。1952年金显宅教授在医院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肿瘤科,后发展成为肿瘤专科医院。1977年成立天津市肿瘤研究所。1987年迁入现址,定名为天津市肿瘤医院。1997年增名为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9年批准为天津医科大学肿瘤临床学院。 医院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现有职工1601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247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卫生部、人事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 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15人,国家教育部优秀新世纪人才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1人。博士生导师 16 名,硕士生导师 51 名。 医院专业分工细,覆盖病种齐全,设有40个临床医技科室,9个基础研究科室,开放病床1452张,年门诊量及住院人次均居国内肿瘤专科医院前列。医院在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大肠癌、食管癌、骨与软组织肿瘤、头颈部肿瘤、泌尿生殖系肿瘤、血液淋巴系统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上,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手术、放疗、化疗、介入、免疫、基因生物及中医中药等肿瘤诊断和治疗方法一应俱全,并以外科技术优势著称于国内外。 医院肿瘤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拥有乳腺癌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临床药物试验机构、国家继续医学教育基地。中国抗癌协会总部、国家一级核心刊物《中国肿瘤临床》均挂靠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发展战略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医院坚持科教兴院战略,始终瞄准世界医学前沿,积极开展恶性肿瘤的临床防治与基础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十一五”以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93项,横向合作课题55项。其中: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4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3项。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出版肿瘤学术专著、译著15部,发表学术论文1329篇, SCI收录214篇。 医院拥有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拥有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是天津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和南开大学肿瘤临床教学医院。1954年以来相继创办全国肿瘤临床医师进修班和病理医师进修班,2005被批准为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培养全国各地高层次肿瘤专业技术人才两千余名,是培养肿瘤临床、基础研究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医院注重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韩国肿瘤中心、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日本湘泽医院、美国莫菲特癌症中心结为姊妹医院。先后与美、英、加、澳、法、德等近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积极选派技术骨干出国进修、培训、讲学及参加国际会议,并接受国内外学者来院讲学和学术交流,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为扩大医院服务功能,提高医疗诊治水平,医院不断引进先进的肿瘤诊断治疗和检测设备,目前拥有射波刀、PET-CT、医用直线加速器、1.5T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等百万元以上医疗设备36台套,设备总值达4亿多元。 继承和发扬“德高医粹”、“爱岗、敬业、育才、奉献”的医院精神,医院坚持以精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严明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为奋斗目标,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卫生行业先进集体、卫生部青年文明号等多项殊荣。在新的征程上,医院将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力争建设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肿瘤防治研究中心! [1] § 科室介绍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临床科室 食管肿瘤科,颌面耳鼻喉肿瘤科,甲状腺颈部肿瘤科, 肝胆肿瘤科,胃部肿瘤科,结直肠肿瘤科, 乳腺肿瘤一科,乳腺肿瘤二科,乳腺肿瘤三科, 泌尿肿瘤科,妇科肿瘤科,儿童肿瘤科, 脑系肿瘤科,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放射治疗科, 淋巴瘤内科,乳腺肿瘤内科,肺部肿瘤内科, 消化肿瘤内科,中西医结合科,生物治疗肿瘤科, 介入治疗肿瘤科,特需病房,高级病房, 麻醉科,重症监护科,门急诊, 肺部肿瘤科,血液科,胰腺肿瘤科, 疼痛治疗科,中山门院区, 医疗技术科室 检验科,放射科,分子影像及核医学诊疗科, 肿瘤预防医学中心,病案室,超声诊断治疗科, 镜检室,心肺功能室,药剂科, 乳腺病理室,病理室,乳腺影像诊断科, 研究科室 流行病室,中心实验室,免疫室, 分子生物学,公共实验室,图书情报室, 编辑部,药理研究室, 医疗研究中心, 肺癌诊治中心,医学影像中心, 相关团体, 癌症康复会,造口协会, 妇癌俱乐部,心理支持专业委员会, § 知名专家 郝希山 郝希山 郝希山,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1970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从事肿瘤临床、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研究。1984-1986年赴美国CENTOCOR生物技术研究所及纽约癌症纪念医院学习。现任天津医科大学校长、天津市肿瘤医院院长、天津市肿瘤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亚洲乳腺癌协会主席及名誉主席、国际抗癌联盟常务理事、亚太地区肿瘤联盟常务理事等职。任《中国肿瘤临床》杂志及英文版主编,《中华医学杂志》副总编。日本昭和大学、久留米医科大学客座教授,美国费奇伯格州研究所名誉教授。 郝希山教授致力肿瘤临床和科研近40年,经治肿瘤患者6000余例,在肿瘤外科、肿瘤免疫治疗及生物治疗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首创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克服了国际上已沿用数十年的全胃切除术式相关的术后严重并发症,在消化道外科术式研究中获得突破性进展,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开展了“恶性肿瘤流行趋势分析及预防的研究”,首次建立国内覆盖范围最大和时间跨度最长的恶性肿瘤登记报告系统。明确提出天津市恶性肿瘤总体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并对天津市未来10年恶性肿瘤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决策部门制定预防恶性肿瘤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成果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4项。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国家863、国家自然基金及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50余篇。主编《简明肿瘤学》、《腹部肿瘤学》、《肿瘤手术学》及《肿瘤学》(全国高等学校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等大型肿瘤防治书籍。 作为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学科带头人,他将肿瘤学科建设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天津市“十佳医务工作者”、天津市“八五”、“九五”、“十五”立功奖章等称号。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 李树玲 1943年毕业于满洲医科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天津市肿瘤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天津乳腺癌防治研究中心”和天津市肿瘤医院头颈肿瘤科名誉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癌症进展》顾问、《中德临床肿瘤学杂志》编委、《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编委、《中国医学研究杂志》编委。 中国头颈肿瘤学及乳腺肿瘤学的学科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在头颈肿瘤学领域,打破颈部肿瘤累及颈动脉的手术禁区,揭示了脑代偿供血机制的奥秘,“不进行血管重建的颈动脉分歧部切除术及脑血流代偿机制的血流动力学及影像学研究”成果获1996年天津市发明二等奖及1998年国家科技成果证书。1981年首创“全喉切除术后组织瓣单向(阻逆)气管食管瘘发音重建术”成果获1987年国家发明三等奖。在乳腺癌领域中,创建乳腺肿瘤科和乳腺癌研究室,1985年完成天津市科委“八五”科研项目“乳腺癌早期诊断及防治研究”获天津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负责国际“九五”重点课题“乳腺癌的研究”。承担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 曾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2篇,主编多部专著,其中有1983年出版的我国首部头颈肿瘤专著《头颈部肿瘤诊断、治疗及预后》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93年出版的《头颈肿瘤学》获卫生部1997年医药卫生杰出科技著作二等奖;2000年出版的《乳腺肿瘤学》;2002年出版的《新编头颈肿瘤学》。 张熙曾 姓名: 张熙曾职称: 教授主任医师所属科室:肺部、食管肿瘤科出诊时间:每周四上午资历: 1958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本科医疗系。现任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科名誉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南开大学医学院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临床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及学位评委,天津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理事,癌症研究基金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及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协作中心(CSCO)指导委员,天津市心血管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现兼任《中国肺癌杂志》、《癌症》杂志、《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编委,《食管外科杂志》副主编及《中国癌症杂志》高级编委,曾任《中华肿瘤杂志》编委。 从事胸外科临床研究与实践45年,是较早强调综合治疗的学者之一。对胸部肿瘤如食管癌、肺癌及纵隔肿瘤的诊断和外科及综合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建立肺功能室、ICU、镜检室及静脉高营养室,开展胸科许多难度较大的手术,如胸气管手术(治疗气管肿瘤)、支气管及肺血管成形术(治疗肺癌)、各种类型食管手术、贲门癌扩大根治术等,以及胸骨恶性肿瘤广泛切除同种异体骨骼移植2例成功,且患者生存9年以上,系国内外首创。1983年至1984年底,在丹麦王国哥本哈根大学附属国家大学医院胸外科做访问学者,从事胸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1983年获得该国手术权,是“文革”后我国最早获得国外手术权者。此后,曾先后参加丹麦、瑞典、法国、英国、瑞士、日本、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术交流。1985年带领天津四所医院参加京津渤环境综合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4年设计气管食管曲形手术刀及与李晓琳主任医师联合设计食管扩张器,获卫生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带领研究生开展基础研究,“肺癌细胞凝血酶敏感蛋白-1和CD-44基因表达与肿瘤发展的关系”获2000年度卫生局科技三等奖;“食管癌、贲门癌端粒酶活性研究”获天津医科大学二等奖。 参加《百科全书》、《胸部肿瘤学》、《肿瘤学》、《食管成形术》、《食管癌诊断和治疗》的编写,并主编《纵隔肿瘤学》。热爱医学教育事业,将自己的知识及技术毫无保留传授给中青年医师、研究生及进修生,并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肿瘤医师进修班讲学,学员遍布国内。 王殿昌 王殿昌职称: 教授所属科室:胃、肠、肝胆肿瘤科出诊时间:每周三上午资历: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日医学交流协会天津分会副会长 1961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现任胃肠、肝胆肿瘤科主任医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学教授,兼任中日医学交流协会天津分会副会长、日本癌协会会员、国际肝胆胰外科学会会员。中共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从事本专业40余年, 1985至1988年到日本东京广岛大学研修,学习胃癌早诊。全面具备腹瘤科带头人的综合能力,领导全科与国内外同行进步,采用消化道吻合器全胃切除P字型键及直肠化疗药物灌注等新技术,热心培养人才,潜心研究,并多次参加科研课题的工作,巳被国内外同行认可。共发表论文30余篇,国家级与国际杂志发表24篇, 代表作为《胃癌外科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胰头及壶腹周围癌》、《VATER壶腹癌局部切除》等。 [2] § 特色治疗 肺癌的外科手术治疗 肺癌的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治疗是肺癌的首选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外科治疗5年生存率达40%-50%,其中早期肺癌患者治愈率可达70%-85%。非手术治疗,无论应用何种方法其5年生存率均在3%以下,90%一年内死亡。而中期肺癌的手术治疗为术后综合治疗奠定基础,对提高生存率有着积极的作用。二十年来,我院已成功完成各种类型的肺癌手术7000余例,近5年平均每年完成手术800多例,其中气管环形切除端端吻合术、非体外循环下全肺或肺叶切除联合部分左心房切除术(心脏不停跳),技术水平达国际先进水平。 根据不同病情肺癌手术治疗分哪几种方式?1、肺癌病灶局部切除术,此类手术适用于不能耐受常规肺癌根治术的病人和肺转移癌的病人。2、肺癌根治性切除术,根治术是指将原发癌及其引流区域淋巴结完全切除干净。原发灶切除包括一个肺叶、两个肺叶或一侧全肺切除,并且支气管残端在显微镜下无残留癌细胞。该方法是目前最常见的术式,但它同一般治疗肺部疾病的手术不同(如肺结核、肺脓肿等)。肺癌手术治疗不仅切除原发灶,还要清扫淋巴结。后者对于病人的准确分期、判断预后、能否治愈有极其重要意义。淋巴结的清扫数量和是否将淋巴结区域脂肪组织整块切除是手术质量好坏的标志。3、支气管成形术、隆突重建术等 依据最大程度切除病变组织,最大程度保留正常组织的原则,近十年来此类手术发展较快,并设计出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支气管袖状切除术、主支气管与叶支气管吻合术。这些术式不仅能将肿块完全切除,还能保留正常肺组织,使病人术后拥有较好的肺功能,明显改善了全肺切除后病人的生活质量。我们已有十余年的手术经验,积累了几百例病历资料。主办过全国性学术会议,目前已列入常规手术。4、气管肿瘤切除术 气管肿瘤发病少见,多为低度恶性,咳嗽、气短症状明显,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一般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可切除最大气管长度为7厘米。 [3] 肺癌的放疗 作为全国肿瘤放射治疗基地之一的天津市肿瘤医院,拥有国际一流的放射治疗设备,其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多年来,我院在应用放疗手段治疗肺癌方面已形成自己的特色。 肺癌的放疗包括哪几种?1、根治性放疗适应于有手术禁忌症或拒绝手术的早期肺癌病人。2、术前放疗适应于中期偏晚的肺癌病人,特别是治疗肺尖癌效果尤佳。术前放疗不仅提高了手术切除率,且减少了肿瘤与胸壁及肋骨的粘连。3、术后放疗适应于术后有肉眼残留的肿瘤、手术标本切缘肿瘤阳性、术中没有作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显示淋巴结转移。 适用于哪些人群?1、原发肿瘤浅表者。2、腔内型直径<2-3cm肿瘤,伴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者。3、放疗后复发的病人作姑息治疗。 常用三维立体适形放疗的操作程序 三维立体适形放疗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增加肉眼可见肿瘤的照射剂量,所选择的放疗体积日趋减小。1、制作固定体位装置,常用真空气垫。2、作放疗计划用胸部CT。3、用放疗计划系统(TPS)设计放疗计划。4、标记中心照射标志。5、实施照射。 放疗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1、姑息性放疗 对肺癌所导致的上腔静脉压迫症和远处转移的病人,放疗是最好的姑息疗法,能缓解临床症状,减轻痛苦和改善生存质量。在放疗中仅照射受压的上腔静脉或包括原发肿瘤,在放疗的同时使用脱水剂。脑转移常用全脑照射后,再用小野给单一转移灶加量,放疗的同时也需使用脱水剂。 骨转移对于远离重要器官的单一骨转移灶一般采用单次大剂量照射止痛效果较好。多发骨转移可用核素内放射加用局部外放疗。2、支气管腔内近距离放疗 腔内放疗是用计算机控制的后装近距离放疗机,将高剂量率的放射源(直径1mm)直接放到气管、支气管腔内进行近距离照射。其优点是照射范围较局限,直径仅为2-3cm。在此范围以外放射剂量急剧下降,因而有利于肿瘤周围正常肺的保护。 注意事项1、肺癌病人放疗前需做血常规检查,在正常范围内可开始放疗。注意每周至少查1次血象。2、放疗疗程进行中及放疗后1个月内,有可能发生放射性肺炎。急性放射性肺炎伴有高热、胸痛、咳嗽、气急等。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是其诱因,因此特别是冬季应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4] 肺癌的化疗 化疗是治疗癌症的四大手段之一。多年来,我院科学规范的综合运用化疗手段治疗肺癌,使许多患者降低了术后复发率,减轻了症状,延长了生命。 如何对肺癌进行化疗?1、小细胞肺癌发展迅速,化疗敏感,容易通过血管早期转移到其他部位,故往往采用高剂量、长疗程化疗。先尽可能地杀灭体内难以察觉的微小病灶,再结合放射、手术治疗集中对付残留的大块肿瘤,以求对绝大部分瘤细胞“除恶务尽”,不使其复发、耐药。对局限期的肿瘤,其一般治疗模式为:化疗—手术或放疗—化疗;对广泛期的肿瘤(如合并胸水、远方转移等),因已失去依靠手术、放疗等局部治疗手段达到根治的机会,全身化疗往往成为唯一的选择。2、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低或未分化癌生长特点与小细胞肺癌类似,也需给予较强烈药物治疗。但其中腺癌、高分化鳞癌等一般生长相对缓慢,对化疗药物有不同程度的抗拒,对早期病变应争取手术治疗。如已失去手术时机,常采用相对缓和的多药联合治疗,使瘤体缩小、稳定,当人体抵抗力达到平衡状态时,再辅以其他新药治疗。此法虽不易根治,却往往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达到长期带瘤生存。 有哪些新方法和药物治疗肺癌?(1)新一代抗细胞毒药物,也有人称其为第三代化疗药物。与以前的化疗药物一样,它仍属于毒性药物,但经过长期改进,在增加疗效的同时,其对正常器官的毒性已大大降低,不良反应小,病人耐受好,尤其适合用于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2)生物反应调节剂。此类药物常具有两种作用:对肿瘤细胞,它们并不像化疗药物那样“急风暴雨”般地杀伤,而是从减慢其生长速度开始,逐渐诱导死亡;对某些抗拒化疗药物的肿瘤细胞仍有作用。它还可帮助将机体的免疫功能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调动人体自身力量去围歼化疗后肿瘤细胞的“漏网之鱼”,最适合与化疗药物配合使用,巩固其治疗效果,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许多免疫治疗都属此类。(3)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是一种全新概念的药物。特点在于并非直接杀死肿瘤,而是阻止其新生血管生成、使其失去营养供应而“饿死”癌细胞。由于其作用独特,对于抑制抗拒化疗药物的肿瘤,尤其是阻止转移方面有较大应用价值。我院目前正使用此类药物与传统化疗结合治疗肺癌,已取得良好效果。 § 医疗设备 医疗设备 开胸手术病人的检测仪------新型肺功能仪 心肺功能室引进新型肺功能仪。该仪器在原来的测定通气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换气及残气测定。测定结果对于手术经历全麻的病人以及气管镜检查的病人,特别是对于开胸手术的病人是必需的参考项目,此项目的开展将极大的增加有创治疗及检查的安全系数。 PET-CT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从美国引进的最新一代PET-CT与上一代PET-CT相比,在分子生物影像领域达到了新的临床应用水平,能够明显缩短检查时间,诊断的灵敏度和分辨率更高,大大提高诊疗的水平,诊断率高达92%-95%。加上其独有的肿瘤放射治疗床设计的大孔径探头,可在肿瘤诊断的同时为肿瘤放射治疗提供生物靶区的治疗计划,提高肿瘤放射治疗和定位准确率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将研发高新技术正电子显像药物,开展肿瘤血管生成、基因显像等较高水平的课题研究,广泛应用于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PET-C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影像技术,是在原有细胞和分子水平反映生理和病理特点的功能分子影像设备-PET的基础上,与能够在分子水平上反映生理和病理解剖结构变化的影像设备-CT结合,同时提供PET图像和CT影像,并进行图像融合的影像设备。其应用价值广泛,特别是在肿瘤的定性定位诊断、良恶性的鉴别诊断、肿瘤临床分期与再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评价和复发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第二代在分子生物影像领域达到了新的临床应用水平,系统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及放疗定位准确率远远高于第一代,使得临床和科研的应用范围更广泛。 PET-CT在肿瘤诊断中的适应症 1.肺癌:肺孤立性结节的鉴别诊断、转移与临床分期、肿瘤复发与再分期 2.乳腺癌:对原发灶的诊断、治疗效果的监测、转移和临床分期、肿瘤复发 3.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甲状腺癌特别是低分化甲状腺癌、鼻咽癌、消化道肿瘤、胰腺癌、泌尿系统肿瘤的诊断诊断与临床分期 4.颅内原发性肿瘤良恶性的鉴别、颅内转移瘤的诊断以及术后瘢痕与肿瘤复发的鉴别诊断 5.肝癌特别是低分化肝癌及其转移灶的诊断,肝转移瘤的诊断 6.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卵巢癌等妇科肿瘤的诊断于临床分期 7.寻找恶性转移瘤原发病灶 8.其他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灶的诊断 9.肿瘤放疗中生物靶区的确定 PET-CT在健康查体中的应用 PET-CT是一种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的高科技检查方法,是健康查体的高级手段,对癌症具有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价值,全身扫描可以发现体内小癌灶,早期诊断可以使受检者能真正得到早期治疗。对40岁以上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成年人及有肿瘤家族史的高危人群,PET-CT检查不失为健康查体的最佳方法之一。 磁共振扫描仪 Signa EXCITE 1.5T GEMSEoch磁共振扫描仪是我院最新购进的先进的影像检查设备,具有较高的磁场强度及强大的计算机辅助功能,在软、硬件方面都明显优于我院原有的PICKER 0.5T磁共振扫描仪。除了成像速度加快,图像质量提高以外,Signa EXCITE 1.5T GEMSEoch磁共振扫描仪还拥有许多原有机型所不具备的成像功能,对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有重要作用,简要介绍如下: 1. 磁共振波谱(MRS):MRS运用磁场和射频能量探测人体组织化学构成,是目前唯一能够无损伤探测活体组织化学特性的方法。在许多疾病过程中,代谢改变先于病理形态学改变,组织中出现异常代谢产物,MRS对这种代谢改变的潜在敏感性很高,故能提供信息以早期检测病变。常规的影像学检查以形态学改变为基础,有时对肿瘤的检出或良恶性的鉴别存在困难,而MRS可通过肿瘤组织中的特有的代谢产物进行准确诊断,特异性很高。目前,MRS在前列腺及脑组织疾病中的应用最为成熟。 2. 磁共振功能性成像技术(fMRI):回波平面技术(EPI)大大提高了MRI的成像速度,使磁共振功能性成像成为可能,并已成为目前临床MR的研究热点。fMRI包括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等,主要用于脑部功能的研究和疾病的检查。 (1) BOLD可以实施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主要用于脑的运动、感觉、听觉、视觉、语言等功能性研究,以及肿瘤、血管畸形等疾病状态对脑功能的影响。 (2) DWI能够通过测量组织中分子弥散运动得到某些组织的特性和功能参数,反映的是分子水平的信息。MRI是目前唯一可以提供活体测量弥散的技术。适用于急性期脑缺血的早期检出,也可用于脑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的鉴别。对体部器官,如肝脏、乳腺等的DWI研究也在进行中。 (3) 弥散张量成像(DTI)能够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走行,对脑肿瘤手术计划的制定及预后估计都十分有用。 (4) PWI反映的是组织的血液供应,同位素、CT等方法也可以进行灌注研究,但MRI与它们相比具有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安全性(非离子辐射)等优点。其适用于急性脑缺血的诊断,判断肿瘤良恶性的程度,鉴别肿瘤复发还是放疗后的组织坏死以及肾脏的功能分析。 3. 磁共振水成像技术,就是利用MRI的重T2效果,使含水的管腔显影。对流速慢或停滞的液体(如脑脊液、胆汁、尿液等)非常敏感,呈高信号强度,而实质性器官和流速快的液体(如血液)则呈低信号强度,从而达到水成像的效果。目前已用于胰胆管(MRCP)、尿路(MRU)、脑脊髓腔、涎腺、内耳等含水管腔的成像中,并可部分取代这些部位传统的侵入式的造影检查方法。 4. 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MRA),包括常规法和增强法。常规法MRA以血液流动增强效应和相位改变效应为基础,使血管内流动的血液与静止的组织相比呈较高信号,从而达到使血管成像。常规法MRA因其无损伤性、无放射性、无需依赖造影剂即可实现血管成像,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中独树一帜。增强法MRA则需要注射造影剂,使扭曲的血管显示更为清楚。目前MRA技术已日趋成熟,接近或达到DSA的效果。 [5] § 交流与合作 医院注重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积极选派技术骨干出国进修、培训、讲学及参加国际会议,并接受国内外学者来院讲学和学术交流。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密切合作关系。为扩大医院功能,提高医疗技术的诊治水平,医院不断引进先进的肿瘤诊断、治疗和检测的设备,目前已拥有百万元以上的现代化医疗设备30台套,固定资产达4亿多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