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孔雀王 |
释义 | 孔雀王 孔雀明王菩萨,梵语音译作“摩诃摩瑜利罗阇”,又称“佛母大孔雀明王”,简称“孔雀明王”,密号佛母金刚,或护世金刚。依“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所记载:“于内院中心,画八叶莲华,于莲华胎上,画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萨,头向东方白色着白缯轻衣,头冠璎珞,耳珰臂钏,种种庄严,乘金色孔雀王,结跏坐白莲华上,或青莲华上,住慈悲相,有四臂,右边第一手执开敷莲华,第二手持俱缘果子(其果状似木瓜);左边第一手当心掌持吉祥果,第二手执三枝五茎孔雀尾。” § 简介 孔雀王 在密宗佛教里孔雀王亦指孔雀明王。汉译有摩诃摩瑜利罗阇、佛母大孔雀明王等名,简称孔雀明王。 孔雀明王的形像,一般都是白色,穿白缯轻衣。有头冠、璎珞、耳珰、臂钏等装饰,乘坐金色孔雀。现慈悲相,有四臂,分别持有吉祥果及孔雀尾等物。孔雀食一切毒虫以维生,佛母以孔雀为座骑,象征断尽一切烦恼恶毒;四种持物中,莲华表敬爱,俱缘果表调伏,吉祥果表增益,孔雀尾表息灾。白莲座表摄取慈悲的本誓,青莲座表降伏之意。据密教相传,此明王是毗卢遮那如来的等流身,具摄取、折伏二德,故有上述二种莲座。此莲座谓之为“孔雀座”。 佛母大孔雀明王,又称为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大金色孔雀王、大孔雀明王、大孔雀王、孔雀明王、佛母明王,以能生诸佛神变之德为主,因此称为佛母,佛母乘金色孔雀,因此称为大金曜孔雀明王。 孔雀明王菩萨,梵语音译作“摩诃摩瑜利罗阇”,又称“佛母大孔雀明王”,简称“孔雀明王”。有二臂之孔雀王,秘藏记末曰:“孔雀王母菩萨,左手持开莲,右手持孔雀羽。”关于佛陀初说孔雀明王神咒之缘起,“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中如是记载:“时有一苾刍名曰莎底,出家未久新受近圆,学毗奈耶教为众破薪营澡浴事。有大黑蛇从朽木孔出,螫彼苾刍右足拇指,毒气遍身闷绝于地,口中吐沫两目翻上。尔时,具寿阿难陀见彼苾刍,为毒所中极受苦痛,疾往佛所礼双足已。而白佛言:‘世尊!莎底苾刍为毒所中,受大苦恼。具如上说。如来大悲云何救护?’作是语已,尔时佛告阿难陀:‘我有摩诃摩瑜利佛母明王大陀罗尼,有大威力,能灭一切诸毒怖畏灾恼,摄受覆育一切有情,获得安乐。汝持我此佛母明王陀罗尼,为莎底苾刍而作救护,为结地界结方隅界,令得安隐,所有苦恼皆得消除。’” 修习孔雀明王神咒除去一切毒害,平息一切灾难怖畏,诸病消除,避免非时而死,得以日夜吉祥,益寿延年。 § 渊源 孔雀王 孔雀明王,全称“佛母大金耀孔雀明王”,亦称“佛母大孔雀明王”。因为这位明王身坐孔雀,故名。印度佛教中,孔雀和佛有很深的渊源。其一,孔雀是古印度摩揭陀部落所尊奉的天神,称为孔雀王神。后来在阿育王大兴佛法时,孔雀神升格为整个佛教的守护神,并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和孔雀王的形象混合,称为孔雀明王。其二,孔雀和佛陀本身有关联,《佛说孔雀经第五十一》有“佛告诸比丘:欲知尔时孔雀者,我身是也”。于是,以孔雀明王为本尊进行修持的方法,成为佛教宗派之密教最重要的修持方法。 孔雀明王传到汉地后,由于中国不产苽萎,于是以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代替苽萎作为吉祥果,所以中国的孔雀明王左一手基本都是握石榴。 § 两种说法 孔雀王 孔雀大明王有两种说法: 一、按照中土佛经的说法,孔雀出生后,生性凶残,好食人肉,且能从四五十里外吸人食肉,居住的大雪山,方圆五百里没有人烟。一天佛祖游历来到大雪山,被孔雀张口鲸吞,将佛祖的丈六金身吸入腹中。佛祖无奈,只得破其背而出,用他自己的说法就是“本欲从其便门而出,却恐有污佛体,故破其背而出,踏至灵山。” 后来佛祖将孔雀“踏至灵山”后,心中起了杀意,想想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对手下说,吾欲为众生降灭之。一干众佛一听,那还了得,先不说这孔雀的父母凤凰出世时,连佛祖的菩提树都还不知在何处,光是那孔雀的兄弟大鹏金翅鸟,也不是一个善相与的主。(大鹏金翅鸟以善吃龙而著称)于是一千菩萨,佛陀,罗汉,尊者,齐声劝告说:“尊从其体出,伤之如伤尊母。”我们的释迦牟尼尊者权衡了利弊,找了个台阶下,照他后来宣扬的说法是“故宽之,且封为‘孔雀大明王菩萨’,受无上自在加持,以空乏其性。” 这句话说穿了就是“齐天大圣”的前传,将快活了这么久的孔雀以一个“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的名号,困在了灵山上。后来果不其然,大鹏金翅鸟闹将起来,杀上西方极乐,打得满天神佛找不到北,最后佛祖无奈,定下了计策,和大鹏约战数日之后,点上佛界众生,和大鹏斗了几天几夜,方才擒下,带回灵山后,封为大鹏明王,依样困住。不过大鹏乃孔雀兄弟,故佛祖人前还会尊称他为舅舅。 二、混沌初开。清而轻上升化天,浓而重下沉作地。日月既明,星辰环绕,逐万物滋生。百兽拜麒麟为帝,百鸟以凤凰为王。 凤凰,雄为凤者雌为凰,天地交合,逐生九种:金凤、彩凤、火凤、雪凰、蓝凰、孔雀、大鹏、雷鸟、大风。百鸟中以孔雀最美,华丽夺目,霞光漫溢,百花为之羞容,云彩为之失色。然性傲,不羁。佛曾尝与之交往,不得,乃怒,约之大战于昆仑山下。孔雀凶猛,鲸吞佛,佛艰难破其背而出,大惧,欲杀之。帝谓曰:不可。孔雀乃凤凰最宠,杀孔雀则伤凤凰,谅之,谅之。乃投之无间道中,放逐三界之外——魔界。 孔雀堕于魔界,见满目创痍,遍地鳞骨,不解,问于一老妖。妖悲曰,魔界本与三界等份,同享阳日能源,共吸阴月精华。然佛恶其貌丑,体态畸形,乃逐魔全族于无间深渊,并以结界封印。渊内无日无月,漆黑一片,魔族日益凋零。偶有天赋魔王,破印而出,众神亦以滋扰三界罪名,群起而攻之,俱不得善终。 孔雀听罢,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逐潜心于魔界修炼,悲魔族之痛苦,哀魔族之愤怒。期间,唯地藏王菩萨念其不幸,常给予帮助。帝尝闻孔雀情形,知之,戏谓曰“撒旦”。 一千五百年后,孔雀率魔族众破印而出,直捣玄天,双方一触即发,史称“神魔大战”。期间愁云不散,三界不宁。战况日久,魔族渐渐不支,唯孔雀耀武扬威,无丝毫败迹。破三仙八岛,九王十星,满天神佛,无一能敌。然魔族败迹以露,孔雀亦无可奈何。地藏王菩萨苦谏之曰,魔族有其哀,三界有其苦,乱世则俱不得安宁。今战愈百年,三界凋零,已与魔界无异!佛亦曰,愿给予魔界日月精华。孔雀仰天长叹,乃罢。 三界归位,魔族重回无间渊中,孔雀亦欲同去,众神苦劝乃免。归西天极乐,掌魔界管事,引日月精华,灌溉四界。周天万民,皆感其恩德。佛大悦,赐曰“孔雀大明王”。 天下平复,孔雀游沧海,立于一石,仰天长啸:遍观古今,看魔神同体,唯我孔雀。 § 经书 孔雀王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有《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经》、《孔雀明王经》、《大孔雀明王经》、《孔雀经》等异名。收在《大正藏》第十九册。分上中下三卷,此外,另有序文与读诵《佛母大孔雀明王经》的启请法。序文作者不详,内容叙述不空三藏周游五天竺归唐后迻译《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经》的由来,文中另以细字述说此经有大神力,甚为灵验。五天之地、南海十洲及北方吐货罗(Tukha^ra)等二十余国之人,不问道俗,皆共尊敬。读诵愿求,咸蒙福利。并云旧译经文有阙,神洲内不广流布,遭厄难而读诵者亦不多,故综寻诸部梵本,译成三卷,并记画像坛场轨式云云。 启请法是本文的一部分,由不空译出。文中先皈依三宝与七佛,敬礼慈氏等诸大菩萨,并谓今读诵《摩诃摩瑜利(Maha^mayu^ra,大孔雀)佛母明王经》,所求诸愿皆如意满足,所有一切诸天灵只,或居地上诸神,或处虚空天神及诸蛊魅人或非人等,皆来此道场,听我读诵《佛母大孔雀明王经》,舍暴恶心,咸起慈心,于佛法僧,生清净信,今施设香花饮食,愿生欢喜,咸听我言云云。其次说神咒。 卷上述及世尊居室罗伐(Sra^vasti,舍卫)城逝多林给孤独园时,有一名为莎底(Sva-ti)的比丘,出家不久,执掌砍柴、澡浴之事。适逢大黑蛇自朽木之孔出,螫其右足拇指,毒气遍行全身,倒地闷绝、口中吐沫、两目上翻。阿难见状,疾往佛所禀佛。佛告诉阿难摩诃摩瑜利佛母明王大陀罗尼有大威力,能灭一切诸毒怖畏灾恼,摄受覆育一切有情使得安乐。又令阿难诵此神咒救护该比丘。并述说陀罗尼。 由于此一缘起,世尊乃告诉阿难过去世有关孔雀明王咒的灵验故事,及持诵此咒的种种功德。并述及过去七佛、诸神、护法等护持此咒之诵持者之情形。 此经是日本真言宗所重视的密教经典。依此经而修的密法,谓之‘孔雀明王经法’,略称‘孔雀经法’。修法时所用的曼荼罗,谓为‘孔雀明王经曼荼罗’。 在日本佛教界,孔雀经法是镇护国家的大法之一。相传日本修验道始祖‘役行者’,也是修习此法而有灵验的见证者之一。 § 参考资料 [1] 爱问知识网 http://iask.sina.com.cn/cidian/browse.php?name=%BF%D7%C8%B8%C3%F7%CD%F5 [2] 中华佛教网 http://www.cnbuddhism.com/cidi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525 [3] 数字中国网 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LJPB741&xpos=17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