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宁德霍童线狮 |
释义 | § 概要 “舞狮”许多人都见过,但通过丝线控制狮子的动作和表情则鲜为人知,宁德霍童线狮 这就是宁德霍童线狮。它源于明嘉靖39年,由民间的单狮表演演变为现在的三狮表演。线狮主要通过头索、尾索及腮索拉动,使表演台上的线狮坐立、蹲卧、摆首等,做到诙谐轻巧、动静结合。更奇特的是线狮能含球、吐球,加上灯光变幻、吐云喷火、打击乐强弱等配合,线狮百态千姿,栩栩如生。大的线狮重40多斤,小的线狮也有20多斤,。宁德霍童线狮曾多次参加省内外及港澳的文艺演出,取得优异成绩,受到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 特色 据历史传说,隋代谏议大夫、开山大祖黄鞠公曾为霍童灌溉村田,造福子民,当地以举办“二月二”灯会的方式来纪念他,线狮表演是“二月二”灯会中最具特色的节目之一。明代中后期以来,霍童线狮成为当地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德霍童线狮 线狮表演之前,从舞台制作、灯光效果配置到绳子布局均由人工操作。绳索的穿结是线狮表演的关键环节,每一个穿孔动作都必须细致认真。线狮所衔的球精致灵巧,大球网筐内套有旋转自如的小球,小球配有灯光,在夜里闪闪发光,犹如点点繁星。狮子全身由多种材料制成,以竹篾为框架,里面填充棉花、布料、橡胶等,狮毛则用特殊的彩色塑料丝制成。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改革,线狮的体积从最初的小如木偶发展到现在的庞大沉重,结构由简单变得复杂,制作工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 线狮不但制作工艺复杂,表演起来更要过人的技巧。表演者站在台后提绳子,人距离狮子少则5米,多则超过10米;十数位训练有素的线狮艺人得分成数组,每组中一人为主,其他人为辅,配合无间;舞狮者以不同的节奏或频率拉扯绳索,表演出狮子的各种动作神态;舞狮者不但要有熟练的技巧,更要有充沛的体力。 霍童线狮通过绳索操纵狮子表演各种动作,集文功、武功于一身,其表演有单狮(雄)、双狮(一雄一雌)、三狮(一母二子)、五狮(一母四子)4种形式。线狮表演最早是沿途行进,边走边舞,后转为固定台表演。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实践性创造,线狮的表现力越来越丰富,能表演坐立、蹲卧、苏醒、伸展、登山等各种不同姿态,仅狮子戏球就有寻球、追球、得球等动作。狮子所有的这些动态表演,全凭艺人们集体的操纵和密切的配合加以实现。 § 传承价值 宁德霍童线狮表演 霍童线狮不仅拥有丰富的表演内容,还具有一套独特的传承方式,有传男不传女的家族传承特点,由此而导致了后继乏人的情况。在民俗文化地位上霍童线狮堪称中华绝活。由于它具有的一定稳定性使得线狮文化不仅拥有丰富的内容,还具有发展性。然而,对于这门民间绝活的薪火相传,老师傅们却有些忧心忡忡。线狮表演通常只是传统佳节的助兴节目,即使应邀去外地表演,所得经费也往往入不敷出。因此线狮表演艺人平日都要做工养家,演出前才集合排练,这不免影响了对线狮表演艺术的钻研与发扬光大。如今熟稔线狮表演技艺的大多是族中长者。其实年轻人也很热爱这门祖传绝技,每年都有不少小伙子要求学艺。可是学成之后,由于谋生的需要,辛苦培养的新生力量却在悄悄流失。霍童线狮堪称中华绝活儿,发掘抢救和保护霍童线狮,对认识和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价值 独特的风格、奇妙的技巧,使霍童线狮成为当地老百姓心目中首屈一指的民间绝技。早在1945年,宁德城关群众就把霍童线狮请去巡街表演,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对祖国"睡醒的东方雄狮"寄予厚望;1956年,霍童线狮参加全省群众业余文艺汇演,当即轰动省城,荣获创作奖、表演奖;1988年中央电视台播放霍童线狮专题节目,誉之"堪称一绝";1991年参加"中国旅游艺术节暨广州欢乐节",表演27场,观众达23万人次;1996年应澳门市政厅福建同乡会邀请赴澳演出7天,场场观众爆满……而今年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授予霍童传统线狮演出队"福建省民间艺术团成员单位"称号,更燃起老师傅们再创线狮绝艺辉煌的希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