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宁国市 |
释义 | 宁国市 宁国地处安徽省东南部,东邻苏杭,西靠黄山,连接皖浙两省七个县市,距沪、宁、杭三大城市仅170-300公里,是皖南山区之咽喉,南北商旅通衢之要道。市域面积2487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38.09万。 宁国建县始于东汉建安13年(公元208年),县名意取“邦宁国泰、物阜民安”,1997年3月撤县设市。境内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天目山蜿蜒屹立于东南边缘,黄山山脉由西延伸入境,构成南高北低、峰峦叠嶂的地势形态。面积9万多亩的省级板桥自然保护区与库容9.41亿立方米的青龙湖连成一片,形成集湖光、山色、溶洞于一体 § 交通 宁国市宁国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天目山北麓,东临苏杭,西靠黄山,连接皖浙两省七县市,是皖南山区之咽喉,南北商旅通衢之要冲。皖赣铁路、省道215、104标准二级公路和宜黄旅游快速通道均穿境而过,距宣杭铁路和318国道高速公路接口仅40公里,规划中的溧黄高速公路和皖浙高速将在市区交汇。市区距上海290 公里车程、距省城合肥240公里车程,距杭州160公里车程,距南京220公里车程,距黄山风景区140公里车程。 民航、国际空港 宁国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约150分钟车程,距杭州萧山国际机构120分钟车程,距芜湖、黄山机场均只有90分钟车程。 港口、水上运输 宁国至上海港集卡运输时间约为4.5小时,至芜湖港运输时间为90分钟 § 生态状况 宁国市 地形地貌:属天目山和黄山余脉交错形成的皖南山地丘陵区。平均海拔300-500米,境内最高峰为西部的高峰山,海拔1153米,境内峰峦叠嶂、南高北低。 河流:境内有东津、西津、中津三条主干河流,并在市区东北部交汇形成水阳江源,水能资源丰富。 植被:全市绿色植物覆盖率达85%,森林覆盖率达67.1 %。 动植物资源:野生动植物多样,有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动植物96种。 生态农业资源:现有林地18.3公顷,以元竹 、雷竹、毛竹和山核桃为主的大宗生态农产品开发已形成规模,早笋、笋干、生梅、高山茶、银杏、板栗、香菇、木耳、水果、中药材以及高山蔬菜产量大,品种多。 生态旅游:自然天成的夏林风景区、石柱山风景区、道场坪风景区、板桥自然保护区尚待开发。青龙湾生态旅游区正在启动建设,此外被列入《中国名胜辞典》的山门洞、千秋关、仙人塔等名胜景观保护良好。 生态保护:宁国市大力实施了以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生态林建设为主的生态保护工程,建立了全市生态保护体系,严格控制污染性项目建设,禁止对生态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被列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试点市。 § 经济发展 综合实力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测算,全年生产总值55.9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3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28.89亿元,增长21.4%;第三产业增加值18.54亿元,增长11.2%。三次产业比例为15.2:51.6:33.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4809元,比上年增加2543元。 工业和建筑业宁国市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5.28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7.5亿元,增长23.4%。 工业企业效益继续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6.2%,比上年提高10.2个百分点。现实销售收入48.03亿元,增长23.1%,实现利税9.52亿元,增长18.5%;现实利润7.12亿元,增长21.9%。 建筑业较快增长。全市资质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19605万元,工程结算收入13777万元,实现利润303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3.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5.12万平方米。 农业和林业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市粮食总产量7.95万吨,比上年减少21.5%,其中:夏粮产量0.3万吨,增长6.6%;秋粮7.65万吨,增长22.1%;油料1.26万吨,增长17.1%;蔬菜9.85万吨,下降0.3%;茶叶产量1897吨,下降0.6%;水果产量2403吨,增长1.6%。 林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772公顷。其中:经济林284公顷,用材林321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7743公顷次。主要林产品增加,山核桃4434吨,增长19.5%;板栗2100吨,增长27.7%;竹笋干6500吨,增长8.3%。 牧渔业生产发展良好。全年肉类总产量4.58万吨,增长33.3%,其中:出栏生猪18.81万头,增长8.6%,出笼家禽2035.5万羽,增长52.7%;水产品产量4400吨,增长4.8%。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年新增农业产品加工企业27家,成功争取4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30个财政支农项目,新增3个国家级无公害产品,山核桃原产地认证通过国家评审,14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太阳禽业公司被评为国家级龙头企业,编制完成山核桃、竹业、畜牧、花卉苗木和茶叶五大产业发展规划。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5.2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9%;全年化肥用量(折纯)1.03万吨,与上年持平;农村用电量3609万千瓦时,增长8.6%;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12.39千公顷,增加0.03千公顷。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08亿元,比上年增长64.8%,其中:城镇投资21.53亿元,增长61.1%;农村非农户投资0.17亿元,增长1.5倍;城乡居民投资1.38亿元,增长84.4%。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年第一产业投资0.27亿元,比上年增长31.4%;爹人产业投资11.37亿元,增长102.7%;第三产业投资11.44亿元,增长42.5%。在投资总额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83亿元元,增长71.7%. 重点工程建设状况良好。全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89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84.8%。中鼎三期扩建、源光电器改扩建等项目建成投产,华泰医院投入使用。 商业外贸 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3亿元,增长10.1%,其中:市一级零售额7.9亿元,增长10.6%;农村消费品总额3.4亿元,增长9.1%;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零售额10.3万元,增长10.9%;餐饮零售额0.56亿元元,增长5.0%,其他类零售额0.34亿元,下降3.0%。 外贸进出口增长较快。全年新增进出口企业10家,全市共完成进出口总额593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出口额4548万美元,增长36.8%。 招商引资势头良好。2004年,全市通过绝版深圳、温州招商推介会,组织小分队赴苏浙沪实地招商,承办山核桃节等形式,共引进省外资金10.2亿元,比上年增长42.7%,其中来自苏浙沪地区资金7.98亿元。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家,外资注入项目13个,实际利用外资2197万美元,增长95%。 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0890万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608万元,增长51.4%。分税种看,增值税增长40.8%;所得税增长137.8%;其他工商各税增长35.9%。全年财政支出47608万元,增长41%,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增长98.8%;科技费用支出增长48.5%;社保补助指出增长5.9%。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0.5亿元元,比年初增加4.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71亿元,比年初增加3.4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3.4亿元,比年初增加1.67亿元。 保险业发展加快。全市财险、寿险两家保险公司全年完成保费收入7744万元,比上年增长34.3%。 § 城市建设 宁国市城市和交通建设继续加强。2004年,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顺利通过评审,编制完成城市给排水、市政路网等专项规划,贯通中溪中路、山门中路,改造了津河西路和北圆路,完成了宁国大道主体工程,加速推进济川大桥、东津河大桥建设。S215线排卅段建成通车,新建村级油路26.7公里。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全年进行大气监测4次,水质监测18次。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4.43%;粉尘排放达标率88.6%;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投资304万元。 §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事业持续发展。2004年,全市共拥有各类科研机构36家,全年取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28项,组织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3项,拥有各类人才资源1.23万人,其中:具有高、中级职称2422人。全年财政用于科技三项费用支出420万元,增长39.5%,跻身全国首批20个科技进步示范市行列。宁国市 科技企业成长迅速。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2家,高新技术产品18项,实施国家级火炬计划5项,拥有民营科技企业61家,其中省级民营科技示范区内科技企业35家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5亿元。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4年,全市共有各类学校159所,在校学生60610人,其中:高中在校生6901人,增长24.1%;初中在校生17619人,减少12.6%;职业中学在校生6576人,增长41.3%;小学在校生24240人,减少3.1%;幼儿园在园人数5266人,减少6.6%。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9.8%;成人技校共培训学员4250人,有905人参加本、专科学历培训,900人参加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截止2004年底,全市共创建1所国家级示范学校,3所省级示范学校,12所宣城市示范学校,6所本市级示范学校。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4年,全市共放映电影500余场次,观众2万余人次,外地各类艺术团体来我市演出60余场,市图书馆公共图书藏书4.3万册,《今日宁国》全年发行123期,共73.8万份,文化馆、图书馆、文物馆“三馆”建设主体工程已完工。年末全市共有有线电视用户1.8万户,开通有线电视频道29个,电视台全年编发新闻专题70期,电视新闻1306条,广播稿件7738条,专题365期。全市电视人口覆盖率96%,广播人口覆盖率98%。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4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0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4个,共设置15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市拥有卫生即技术人员1770人,医疗床位1267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7人,床位3.4张。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打89.4%,共补偿1.27万人次,补偿金额627.2万元。1.29万平方米的健康大楼投入使用,华泰医院正式开业,传染病医院建设顺利进行。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4年,全市共组织举办各类比赛与体育竞赛22次,参加人员1.2万人次,在各项比赛中,分别获省农运会两个单项第五名,省体育大会男子乒乓球团体第三名,宣城市田径锦标赛团体第三名。全市小学体育达标人数2.45万人,中学体育达标人数2.98万人。 § 百姓生活 人口增长控制成效突出。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376377人,比上年减少3036人,人口出生率千分之7.45,死亡率千分之5.33,人口自然增长率千分之2.12。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13532元,比上年增长21.6%;农民人均纯收入3348元,增长18.6%。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2447元,增长6.7%。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1685人,其中:职工11477人,企业离退休人员4615人。全年征缴养老保险金2407万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4700人,发放失业金382.5万元。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8925人,共征缴医疗保险金1308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敬老院和福利院20个,收养1008人,享受低保救济人员10602人,全年发放保障金556.6万元,已建立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4个,从业人员269人,建立便民、利民服务网点28个。全年安置496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5.2万人,比上年增加0.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1.6万人;第二产业6.9万人;第三产业6.7万人。年末全市在岗职工3.1万人,城乡私营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3.95万人,全市新增就业岗位3561个,安排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1812人,年末城镇登记事业率3.9%。 § 旅游景点 青龙湾生态旅游区 青龙湾生态旅游区 青龙湾生态旅游区覆盖了青龙湖及周边乡镇和省级板桥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280平方公里,正在整合申报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宁国生态建设和旅游开发的重中之重。 青龙湾生态旅游区集山景、水景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8%。被专家誉为“一级空气一级水”。青龙湖是国家大型水利工程港口湾水库形成的人工湖泊,蓄水9.41亿立方米。湖面延绵34平方公里,有38个岛屿,湖光山色、绚丽多姿;板桥自然保护区目前保存有5万多亩连片的天然甜槠林,是北亚热带东北部边缘保存最好、林相最完整的唯一一片原始森林。此外境内的石柱山、高峰山更是风景独特,还有近期探明的板桥古溶洞群等,均极具开发价值。 青龙湾生态旅游区已完成了总体规划和部分景区的详规编制,旅游基础设施工程已开始启动,开发潜力巨大,适宜建设观光旅游、水上运动、休闲度假、影视基地和观光生态农业等项目。 夏林风景旅游区 夏林,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山村;夏林,一个由农民自己集资、自己规划、自己建设的风景区;夏林,一个由农民打造出来的美丽天地。 人在画中住 生活在夏林的农民,伴着青山涧水繁衍了一代又一代。这里群峰耸翠,白水相间,山水结合颇好,三、五一步一瀑布,由于水流常年不断,可堪称皖南第一大瀑布群;又由于河水常年冲蚀,形成的峡涧水清石奇,叠荡起伏的涧水给夏林以良好的森林植被。 自80年代以来,夏林农民就有了保护这里植被和生态的做法。这里没有一座企业,因此无任何污染。这里没有乱砍乱伐现象,因此所有的植被都保存完好。 在这个天目山北麓的小山村,绝壁孤岩、多级瀑布、秀洞奇潭、怪石崖洞造就了一个美山村。如果说天然浑成的美景是上天赐于夏林人的最好礼物,那么夏林农民的再造夏林则是他们把自然风景与人文结合,赋予夏林以新内涵的壮举。 定位开发旅游,让朝阳产业致富夏林,让夏林美景走出大山,2003年外石桥村民组开始了这一创举。 恩龙生态旅游区 恩龙山庄坐落在“千亩银杏观光园”内,这里有银杏园、水果园,大片松林和百亩水面,空气清新,自然环境优美。24幢风格各异的别墅木屋和鳄鱼池、露天游泳池、亭台、射击场、网球场、水上曲桥、水上乐园掩映其中。山庄还建有豪华宾馆、大型会议中心、桑拿中心及多功能舞厅,是休闲、度假、会议和商务洽谈的理想去处。 仙人塔 仙人塔又名“当阳山塔”,在宁国城东50公里南冲。塔建于悬崖峭壁之上,六角,七层,高约26米,每级设有磴道,上下阶梯交错,可拾级登至最高层。塔顶有两株桃树,俗称“飞植仙桃”,阳春三月,桃花盛开,远近视之,灿若红霞。民国《宁国县志》云:“唐贞观时建,相传建之时,邑人鸠工庀材,甫开始,工匠乃不知不觉如有梦寐中,经七昼夜浮屠七级成焉,若有仙助,因名之日仙人塔”。今塔仍巍然屹立。1998年5月被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千秋关 千秋关古名千秋岭。宁国城东南60公里。《浙江通志.关梁》:“千秋关,即天目山西麓也”。形势险要,历来为兵争之地。五代后梁与吴越曾在此大战;南宁置关,戌以重兵,自始名“千秋关”,原有指挥洞、点将台、炮台等设置,今已废。四周有畲族人居住,凿石造田,田大者可卧,小者可坐,层层梯田,螺旋而上。岭高数百仞,云烟笼罩,唐代诗人罗隐有“回望千秋岭上云”之名。 山门洞山门洞 山门洞古名石门,别称灵岩。在山门镇山门村境内。石灰岩形成的奇峰、怪石、岩洞,千姿百态,独具一格。著名岩洞有朝阳、紫云、涟漪、枇杷、龙潭、灵岩六洞。其中灵岩洞(今名山门洞)最深,民国(宁国县志)称其:“石翌峭立,划然中开,俨若城。”宽约17米,高10米,游人过此,顿觉豁然开朗,别有天地。第一个开发山门的是东晋时期的瞿硎。瞿硎隐居紫云洞,死后葬此,后人更此洞名为“瞿硎石室”,并立“晋隐者瞿硎先生之位”石碑。唐贞元间,于灵岩洞旁建寺 (已圮),此后四方僧人云集,香火盛兴,文人雅士接踵而至。北宋科学家沈括知宣州时常游此,并写诗“溪水激激山攒攒,苍岩腹封壁四环。一门中辟伏惊澜,造物为此良有源”赞其美。流传下来的历代歌颂山门的名人诗作不下百首,以“天下之奇山门有,山门之奇天下无”之名为后人传诵。1986年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