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夷 |
释义 | § 字音字义 夷 yí 本义为“外姓的”、“外戚的”、“外来的”。这些本义没有被文献记载下来,但完好地保存夷字族汉字(如:姨、痍、胰、銕、咦、荑)里面。《说文》曰:“夷,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这话的意思是说:东方地区各部族时常叛乱,每次都需要周王室出面加以平定,时间久了,东夷之“夷”与平叛之“平”也就成了关联词,甚至成了同义词:一提到“夷”,就条件反射地想到“平”。“夷”字从大从弓,意为“大弓”,是为武力镇压、平叛的最好象征。故“夷”从造字角度讲,其本义就是“武力平叛”。东方地区的叛乱对周王室的威胁最大,因为此地区是华夏文化的重心所在,也是那时的中国经济重心所在(西周灭亡后周王室东迁,就是向“内地”靠拢,就是“东附”)。但东夷集团的父系祖先就是伏羲、少昊,凭借着祖先的余威,东方部族从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动辄闹事,成为后者的心腹之患。周王室对付这个强劲的地区文化集团,是用了文武两手:胡罗卜(“通婚”)和大棒(“大弓”——武力镇压)。所以“夷”字本义呈现两重相互矛盾的解释:武力镇压;外戚。说到周王室的外戚,我们都知道周王室与“东海上人”姜太公是儿女亲家,和虞舜的后代也通婚。 § 中国历史上的“夷” 中国古代有多重含义的民族泛称。是对中国东方各族的泛称﹐亦称“东夷”。在远古传说时代﹐东夷环渤海而居﹐南至江淮。传说﹐舜出东夷﹐商的远古祖先也是东夷。先秦华夏﹐为夷羌苗黎所融化而成﹐东夷是华夏先民的重要来源之一。“夷”字从大从弓﹐是猎人的形像﹐甲骨文字中所见“人方”﹐即夷方﹐或称尸方﹐是商族已从东夷中分化出来﹐并常有征伐夷方的记录。 夏﹑商﹑周三代﹐东方有“九夷”之称﹐“九”言其多﹐是许多东方族类相近的氏族部落的统称。后世史书﹐往往以东北或东方沿海九种部落或民族的名称来足“九夷”之数。据《竹书纪年》和《后汉书?东夷传》﹐九夷为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此外﹐今山东半岛东北部有莱夷﹑嵎夷﹔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有岛夷﹔淮河中下游有淮夷﹑徐夷。除夷又作徐戎或徐方。史载﹐徐戎地广500里。西周初﹐在东夷中最称强大。成王时曾与淮夷联合抗周﹐为成王所平服。至穆王时﹐徐戎首领徐偃王“施行仁政”﹐江淮一带的群舒等36个部落全部归附﹐起而率领九夷抗周﹐进至黄河沿岸﹐后为周﹑楚联军所破﹐北迁至彭城(今江苏徐州)﹐随迁的民户以万计。至于李巡《尔雅?释地注》所举九夷之名﹐有些已离夏商周九夷活动范围﹐显误。《三国志》﹑《晋书》等所载《东夷传》﹐均将扶余﹑高句丽﹑挹娄包举其中﹐也是泛指东北东部及东北部各族为东夷。近人考订:“夷族本在东北﹐东夷﹑南夷﹑淮夷皆其南迁之别名。”此说﹐渐为学术界所注目。 用以泛指中国周边各民族﹐与夏对举。如“四方之夷”﹑“夷夏之别”﹐汉代称西南各族为“西南夷”等。 19世纪中叶以前﹐用以泛指外国人﹐如“外夷”﹑“夷人”等。 § 相关词语 夷 夷旷 yikuang 襟怀夷旷 2. 夷戮 yílù [massacre] 杀戮;诛戮 自相夷戮。——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案:夷字在此意为“武力镇压”。 3. 夷陵 Yílíng [the Yi Mausoleum] 楚先王的坆墓,在今湖北宜昌县东 再战而烧夷陵。——《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4. 夷门 yímén [eastern gate of Daliang,the capital city of Wei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 战囯时魏囯都城大梁的东门 夷门监者。——《史记.魏公子列传》 夷门侯生。 行过夷门。 夷门抱关者。 5. 夷灭 yímiè (1) [massacre;perish]∶消灭;杀尽 (2) [bury]∶埋没;埋起来 6. 夷平 yípíng [level to the ground] 使成一块平地 1889年那次龙卷风夷平了整个城市 7. 夷然 yírán [calm] 平静镇定的样子 夷然不以为忤 8. 夷犹 yíyóu (1) [hesitate]∶犹豫迟疑不前。也作“夷由” (2) [calm and unhurried]∶从容不迫 § 基本信息 汉语拼音:yí;五笔笔划:gxw 部首:大 部外笔画:3 总笔画:6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