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寒水石
释义

§ 概述

寒水石出自《吴普本草》。《本草》所载的寒水石,据考证应为芒硝的天然晶体,但近代寒水石药材的商品,有红石膏与方解石二种,前者多用于北方,后者多用于南方。原矿物参见石膏及方解石条。

《名医别录》:凝水石,色如云母,可拆者良,盐精也。生常山山谷又中水县及邯郸。

陶弘景:常山属并州,中水县属河间郡,邯郸即赵郡并属冀州域, 此处地皆咸卤,故云盐精,而碎之亦似朴硝。此石末置水中,夏月能为冰者佳。

《纲目》:寒水石拆片投水中,与水同色,其水凝动可夏月研末煮汤,入瓶倒悬并底,即成凌冰,故有凝水、水、寒水、凌水诸名。生于积盐之下,故有盐精以下诸名膏亦有寒水之名,与此不同。凝水即盐精石也,一名泥昔人谓之盐枕,今人谓之盐根。生于卤地积盐之下,精液渗 入土中,年久至泉,结而成石,大块有齿棱,如马牙消,清莹如水精,亦有带青黑色者,皆至暑月回润,入水浸久亦化颂注玄精石谓解池有盐精石,味更咸苦,乃玄精之类。男食盐,谓盐枕作精块,有孔窍若蜂窠窠,可缄封为礼贽者,皆物也。唐、宋诸医不识此石,而以石膏、方解石为注,误矣寒水石有二,一是软石膏,一是凝水石。惟陶弘景所注,凝水之寒水石,与本文相合。苏恭、苏颂、寇宗奭、阎孝忠家所说,皆软石膏之寒水石。王隐君所说,则是方解石。家不详本文盐精之说,不得其说,遂以石膏、方解石指为水石。唐、宋以来,相承其误,通以二石为用,而盐精之水,绝不知用,此千载之误也。石膏之误近千载,朱震亨始明凝水之误,非时珍深察,恐终于绝响矣。

药材性状: 多为规则的块状结晶,常呈斜方柱形,有棱角白色或黄色,表面平滑,有玻璃样光泽,透明或不透明。有完全的解理,故晶体可沿三个不同方向劈开。质坚硬而脆,硬度3,比重2.7,条痕为白色或淡灰色,敲击时多呈小块斜方体碎裂。断面平坦,用小刀可以刻划。气微,味淡。

§ 药品简述

寒水石

药名:寒水石

拼 音:HAN SHUI SHI

拉丁名: Calcitum,Gypsum Rubrum

别 名: 凝水石、水石、鹊石。

类 别: 清热泻火药。

科属分类:钙化合物类。

来 源: 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的天然晶体。

药用部位: 硫酸盐类矿物。

采收: 全年均可采挖,加工采挖后,除去泥沙及杂石。

性味:辛、咸,寒。

归经:归心经、胃经、肾经。

功 能: 清热泻火,利窍,消肿。

主 治: 用于热病烦渴、丹毒烫伤、时行热病、壮热烦渴、咽喉肿痛、水肿、尿闭、口舌生疮、痈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掺或调敷。

生态环境:广泛形成于沉积作用,如海盆或湖盆地中化学沉积的石膏,常与石灰岩、红色页岩、泥灰岩等成层出现。

贮藏: 置干燥处。

资源分布:山西、河北、内蒙古、甘肃、新疆、山东、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 【药性】

辛、咸,寒。归心、胃、肾经。

§ 【功效】

清热泻火。

§ 【应用】

1.热病烦渴、癫狂。本品入心经能清泻心火以除烦,入胃经而清泻胃火以止渴,故可用治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者,常配石膏、滑石用,如三石汤(《温病条辨》)。取本品清泻心胃实火而可用治伤寒阳明热盛之癫狂,多配黄连、甘草用,如鹊石散(《普济本事方》);若配天竺黄、冰片等药用,可治痰热躁狂,如龙脑甘露丸(《姚僧坦集验方》)。

2.口疮、热毒疮肿、丹毒烫伤。取本品清热泻火之功,可用治热毒疮疡等证。若治口疮,可配黄柏等分为末,撒敷患处,如蛾黄散(《济生方》);若治热毒疮肿,可用本品火煅,配青黛等分为末,香油调搽(《普济方》);若治水火烫伤,可配赤石脂等分为末,菜油调敷,破烂有水者,取药末撒患处,如水石散(《古方汇精》);若治小儿丹毒,可用本品研末,水调和猪胆汁涂之(《本草汇言》)。

§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外用适量。

§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服。

§ 【现代研究】

1.临床研究:用寒水石配地榆、大黄、冰片研细末,香油调敷,治疗带状疱疹120例,疗效显著(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1,6:362);用由寒水石、冰片、熊胆、血竭组成的寒冰痔疮胶丸纳入直肠内,治疗痔疮130例,有效率为95.37%(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1,2:114)。

2.其他:本品《神农本草经》名凝水石,据考证应为芒硝的天然结晶体。但近代所用之寒水石,在北方多为红石膏(主含硫酸钙),在南方多为方解石(主含碳酸钙)。

§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                                寒水石

2.《本经逢原》:“寒水石,治心肾积热之上药,《本经》治腹中积聚,咸能软坚也;身热皮中如火烧,咸能降火也。

《金匮》风引汤,《和剂局方》紫雪,皆用以治有余之邪热也。”

§ 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服。

《本草经集注》:畏地榆。

《本草经疏》:凡阴虚火旺,咳嗽吐血,多痰,潮热骨蒸,并脾胃作泄者不宜服。

《本草求真》:虚人热浮,切忌。

§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北寒水石。本品为纤维状集合体,呈扁平块状或厚板状。大小不一,厚0.5-3.5cm。淡红色,有的为白色;条痕白色。表面凹凸不平,侧面呈纵细纹理,具丝绢光泽。质较软,指甲可刻划成痕;易砸碎,断面显直立纤维状,粉红色。气微,味淡。以粉红色、有细丝纹、具光光泽、无杂石者为佳。北寒水石产山东、新疆、内蒙古、甘肃、河北、山西。主销北京、天津以及山东、辽宁、内蒙古、山西、甘肃。 寒水石南寒水石。本品主为菱面体集合体,呈斜方扁块状、斜方柱状。白色,有的稍带浅黄或浅红色调。表面光滑,有棱。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用小刀可刻划成痕。体较重,质硬而脆,易砸碎,碎片多呈方形或斜长方形。无臭,无味。以色白、透明、玻璃光泽、易砸碎者为佳。本品产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甘肃、新疆、贵州、西藏、青海。主销华东、中南、华南、西南等地区,北方地区较少用。

显微鉴别

北寒水石。透射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透明。呈不规则致密块状。白色;条痕白色,不透明,光泽弱;有时碎粒呈透明状;具玻璃样光泽。

南寒水石。透射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透明,他形;具假吸收,突起有正有负,正突起糙面显著;负突起表面光滑。干涉色常呈类似珍珠晕彩的高级白;解理缝呈对称消光;聚片双晶常见。一轴晶,负光性。

化学鉴定

北寒水石:

① 取本品一小块(约2g),置具有小孔软木塞的试管内,灼烧,管壁有水生成,小块变为不透明体。(检查结晶水)。

② 取本品粉末约0.2g,加稀盐酸10ml,加热,使溶解,溶液呈钙盐与硫酸盐的鉴别反应。

③ 红外光谱定性分析,与石膏图谱相同。

④ X射线衍射分析曲线,分析结果主要为石膏组成。

南寒水石:

① 取本品粉末约0.2g,加稀盐酸5ml,即泡沸,并产生大量气体,将此气体通入氢氧化钙试液中,即产生白色沉淀。(检查碳酸盐)

② 取上述反应后的溶液,滤旱灾,滤液加甲基约指示液2滴,用氨试液中和,再滴加盐酸至恰呈酸性,加草酸铵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不溶于醋酸,但可溶于盐酸。(检查钙盐)

③ 取铂丝,用盐酸湿润后,蘸取粉末少许,在无色火焰中燃烧,火焰即显砖红色(检查钙盐)红外光谱定性分析:IR λKBrmax cm-1:1420,873,708。

§ 化学成份

北寒水石:主要成分为硫酸钙(CaSO4·2H2O),尚含有铁、铝等杂质。

南寒水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尚含镁、铁、锰、锌等杂质。

§ 炮制方法

寒水石寒水石。《普济方》:“以温水飞研如粉。”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打碎。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止痛。

煅寒水石。《圣济总录》:“火煅通赤,研为细末。煅赤,黄土内(上四下奄)二宿,取出,研末,用菠薐汁和作饼,阴干再研,又和又阴三次为度。”《小儿卫生息微论方》:“煅,出火毒。”“煅熟为末。”《扁鹊心书》:“用泥罐上下盖定,火煅。”《普济方》:“火煅通赤,合于地上,出火毒一宿。”现行,取净寒水石,置适宜的耐火容器中,用无烟武火加热,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碾碎或打碎。

姜寒水石。《雷公炮炙论》:“凡使,先须用生姜自然汁煮,汁尽为度,研成粉用。每修十两,用姜汁一镒。”现行,取生姜洗净,捣碎取汁,略加清水,再加入寒水石入锅内共煮至汁干,取出,晒干,研细。每寒水石100kg,用生姜10kg。

醋寒水石。《局方》:“凡使,并用火煅,醋淬七遍,捣研水飞令极细。”现行,取净寒水石,置武火上煅至红透,取出,淬入醋中,冷后取出,晾干,研细,过筛。每寒水石100kg,用醋10kg。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干燥处,防尘。

§ 常用配方

1、 寒水石治五脏六腑积熟,天行时气疫热,以致烦满消渴:凝水石、石膏、滑石各五钱,甘草二钱。研末。每服一钱,白汤调服。 (《方脉正宗》)

2、治伤寒发狂,或弃衣奔走,逾墙上屋:寒水石、黄连(去须)各等分。上细末,每服二钱,浓煎甘草汤,放冷调服。(《本事方》鹊石散)

3、除热瘫痫: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金匮要略》风引汤)

4、治风热心躁, 口干狂言,浑身壮热及中诸毒:寒水石半斤(烧半日,净地坑内,盆合,四面湿土壅起,候经宿取出),入甘草末、天竺黄各二两,龙脑二分。糯米膏丸,弹子大,蜜水磨下。 (《姚僧坦集验方》龙脑甘露丸)

5、治男女转脬,不得小便:寒水石二两,滑石一两,葵子一合。为末。水一斗,煮五升,时服,一升即利。(《永类钤方》)

6、治小儿丹毒,皮肤热赤:凝水石五钱,水调和猪胆汁涂之。(《本草汇言》)

7、治牙齿内血出,并有窍眼,时时吐血:寒水石粉、朱砂、甘草、脑子。上等分,为细末。每用少许,干掺有窍处。(《普济方》)

8、治汤火伤灼:寒水石烧研敷之。 (《卫生易简方》)

§ 应用配伍

寒水石用于温热病 热在气分,壮热烦渴。寒水石性寒降泄,有清热降火之功,常与石膏、滑石等配用以增强疗效,如《温病条辨》三石汤。若热病高热烦躁,口干狂言,可与天竺黄、龙脑等清热化痰药同用,如《姚僧垣集验方》龙脑甘露丸。 用于湿热内蕴之水肿,小便不利,尿闭。寒水石能清热利尿消肿,可与滑石、冬葵子等利尿通淋药同用。 此外,用于咽喉肿痛及口舌生疮,寒水石可配冰片、硼砂等外用,以清热泻火;用于乳痈初起,缠腰火丹及烫伤,可单用或配栀子、大黄等外用,以清热解毒。

用於热病烦渴

寒水石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於温热病邪在气份,壮热烦渴、脉洪大者,常与石膏同用,如三石汤。

用於丹毒烫伤

寒水石有清热泻火,缓解赤热疼痛之效,故又用於小儿丹毒,皮肤热赤以及水火烫伤,可锻研细末调敷患处。

治湿热水肿

寒水石还能利窍消肿,配滑石、冬葵子、车前子等同用,治湿热水肿。

§ 文献论述

寒水石

1、《纲目》:凝水石其气大寒,其味辛咸,入肾走血,除热之功,同于诸盐。古方所用寒水石是此石,唐、宋诸方寒水石是石膏,近方寒水石则是长石、方解石。用者详之。

2、《本草经疏》:凝水石,《本经》味辛气寒,《别录》加甘,大寒无毒。《经》曰,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又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大寒微咸之性,故主身热邪气,皮中如火侥,烦满,及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也,易饥作渴,亦胃中伏火也,甘寒除阳明之邪热,故能止渴不饥。水肿者湿热也,小便多不利,以致水气上溢于腹,而成腹痹,辛咸走散之性,故能除热利窍消肿也。疗腹中积聚者亦取其辛散咸软之功耳。凝水石,按本文云盐之精,则与石膏、方解石大相悬绝矣。因石膏有寒水石之名,而王隐君复云寒水石又名方解石,以致混淆难辨,其功能各不同,用者自宜分别。生卤地,味辛咸,碎之如朴硝者,是凝水石。其气大寒,能除有余邪热。《经》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者宜之,诸湿肿满属脾士者忌之,大宜详审,慎勿有误。

3、《本经逢原》 ;寒水石,治心肾积热之上药,《本经腹中积聚,咸能软坚也;身热皮中如火烧,咸能降火也。匮》风引汤,《局方》紫雪,皆用以治有余之邪热也、如无者,戎盐、玄精石皆可代用,总取咸寒降泄之用耳。

4、《本经》: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

5、《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

6、《别录》:除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烦满,口渴,水肿,小腹痛。

7、《医学入门》:治小儿丹毒,烧为末,醋调敷之。

8、《纲目》:治小便白,内痹,凉血降火,止牙疼,坚牙明。

9、《医林纂要》:除妄热,治天行大热及霍乱吐泻,心烦口渴,湿热水肿。

10、《本草求真》:敷汤火伤。

11、《本草求原》:治心肾实热。[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