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对联
释义

对联

对联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对联

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 概述

对联又称楹联和对偶,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

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行。

§ 分类

按用途分

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挽联:哀悼死者用。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旅店)

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按字数分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等。

按技巧分

·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对联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按位置分

楹联:挂于楹柱之上,住宅、机关、庙宇、古迹等处所用。

门联:贴于大门之上

中堂联: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

按联语来源分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按艺术特点分

叠字联:同一个字连续出现。

复字联: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

顶针联: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

嵌字联:包括嵌入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

拆字联: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有人细分为“拆字、合字、析字”等。

音韵联:包括同音异字、同字异音和叠韵。

谐趣联:取诙谐幽默之意。

无情对:上下联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个字词却对仗工整。多数无情对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时归入谐趣联。

回文联:顺读,倒读,意思完全一样。

最长的对联:作者是清末江津的秀才钟云舫,于清光绪三十年(西元1904年)在成都狱中为抒发愤懑而写。

§ 格式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 探源

历史探源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

语言寻根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kǎchē”与“jīpǔ”,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 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其它说法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我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我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她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回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故往,逐吉新来。

年年多庆,月月无灾。

鸡□辟恶,燕复宜财。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门书左右,吾傥康哉!

《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清诗话》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 发展概述

对联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对联即“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 文学特征发展阶段

但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对偶阶段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 在我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 《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传)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郑风·山有扶苏》)《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刘麟生曾说:“《道德经》中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中国骈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 再看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武成》)、“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等等。 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音乐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

骈偶阶段

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段为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全都是用对偶句组织,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对偶名句。这种对偶句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偶不再是纯作为修辞手法,已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律要求。骈体文有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骈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规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变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字对偶,十二字对偶。三是对仗已相当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

律偶阶段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这就是标准的律偶。举杜甫《登高》即可见一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颌联和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仗极为工稳。远胜过骈体文中的骈偶句。除五、七言律诗外,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六律和排律,中间各联也都对仗。

律偶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种格律要求运用;二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三是对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

§ 对联简介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韵味无穷,篆隶楷草行诸体,或以雄沉劲健、雍容端朴见长,或以俊秀潇洒、温婉流丽为胜,皆给人陶然兴会的雅逸美感。对联则字句凝练,整齐精严,联语字数四言至多言不一,以五、七言律诗及八言文句体为常见,内容涵盖丰富,几诗词、格言、警句、谚语乃至白话文皆可,典丽琳琅,文采映耀,实为照 人眼目、字字珠玑的篇章。因此,将书法与对联融为一体,翰墨之中品味美文的诗情哲理,词句之间赏观佳书的风神韵致,诚然是人文艺术的完美体现。古往今来,书家乐以此酬应赠答,文人好将此雅悬斋壁,当是其书文双美、艺趣相生的魅力,令人为之钟情而历久不衰。

§ 主要特征

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音乐性的特殊语言。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那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诗尚典雅蕴藉,如“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类,只能称之为“打油诗”。一般人是不敢问津诗词的,怕写成打油诗。而楹联,至若逢年过节,家家写之,户户贴之,实为文学中之最通俗者。但是,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非俗手能为;长篇巨制者则更是铺锦列绣,千汇万状,如同史诗,非大手笔不能作。那些优秀的风景名胜联,辉映山川古迹,永放异彩;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岂非大雅乎?

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

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由于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游戏性楹联在宋代就很普遍了。苏轼就曾经创作过不少游戏性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从他以后,对对子成为文人之间乃至普通百姓中试才斗智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明代的朱元璋、刘基、解缙、清代的乾隆、纪昀、都是热衷于游戏性对联的大师。

清末有个叫赵藩的,在成都武侯祠题了一联。联云:武侯祠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楹联既概括了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点,又总览了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借此提出自己关于正反、宽严、和战、文武诸方面的政见,极富哲理,蕴含深刻的辩证法,发人深思。和历史任何优秀的哲理诗相比,它都毫不示弱。此联问世以来,好评如潮。人们“看中”的,正是此联深刻性和严肃性。毛泽东1958年参观武侯祠时,对此联看得很细,予以高度评价。

1997年,潮州诗人郭瑞琳撰写对联:“一水环流,三山拱抱,名城四季皆春色;千帆竞发,百业争荣,潮郡八方遍颂声。”此联一举夺得潮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潮州日报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华声杯”春联比赛一等奖(当时奖金200元)。1996年4月12日,《潮州日报》第三版“文化走廊”以《含着微笑的泪珠——记潮州青年诗人郭瑞琳》为标题进行专题报道。1998年7月24日,共青团潮州市湘桥区委编辑第五期《湘桥青年》第二版在“献爱心篇”以《点燃的红烛——记热心“希望工程”的郭瑞琳》为标题进行报道。1999年1月6日,郭瑞琳参加“天马迎春”征联的对联“一身正气,松梅凛挺英雄色;四面春风,天马轩昂时代魂”发表在《羊城晚报》第十三版“晚会”版上(当时此联稿费80元)。2001年2月13日,《汕头特区晚报》第五版“地方新闻”以《潮州青年郭瑞琳西湖卖诗且卖联》为标题进行专题报道。

§ 创作方法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单组,四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复组,七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八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九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十二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三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 格律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 对联的“格”

藏字格

也叫“阙如格”,联中有意识地将某些字略掉,含蓄巧妙地表达某种意思。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注解: 上联忘八,谐音王八,下联打无耻。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此联的寓意: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

字写三秋离北塞

路通一线到鹏图

注解:上联隐「雁」。

下联隐「指南针」。

数声吹起湘江月

一枕招来巫峡云

注解:上联隐「笛」。

下联隐「梦」。

一肩风雪三千里

两眼乾坤十二时

注解:上联隐「轿夫」。

下联隐「猫」。

拆字格

拆字,就是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

乾隆讲书、侍读,时间长了,不免思念起河间老家来。

乾隆看出纪晓岚的心事,便说:“我看你是: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纪晓岚立刻跪下说:“如准给假省亲,我便: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乾隆圣心大悦,恩准假期,让纪晓岚回乡省亲。

清末,有一个童生应试。因没有带礼物赠送主考大人,结果屡试不中。有一年,这童生又去应试,主考大人见他又是两手空空,便将他的考卷扔在一旁,并出联奚落他:

上勾为老,下勾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童生想,我屡试不第,并非我无才,而是无钱送礼。便对到:

二人为天,一人为大,天大人情,人情大如天。

山石岩前古木枯, 此木为柴!

长巾帐内女子好, 少女更妙!

此山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妙人儿倪家少女

武士心志在止戈

注解:第一字析为第六、七字,第二、三字合为第四字。

妙人儿倪家少女

大言者诸葛一人

注解:第一字析为第六、七字,第二、三字合为第四字。

妙人儿倪家少女

锺山寺峙立金童

注解:第一字析为第六、七字,第二、三字合为第四字。

张长弓,骑奇马,单戈作战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踏破磊桥三快石;

分开出路两重山。

闲看门中木

思间心上田

或如园中,拖袁出来还我国

余立道上,不堪回首望前途

少水沙即现

是土堤方成

八刀分半粉

千里重金锺

古文故人做

(言志)言志士心

二人土上坐

一月日边明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冻雨洒人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出自:明.蒋焘,字仰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

上联拆「冻」、「洒」字。

上联拆「切」、「分」字。

天下口 天上口 志在吞吴

人中王 人边王 意图全任

注解:上联拆「吞吴」字。

下联拆「全任」字。

一目不明 开口便成两片

廿头割断 此身应受八刀

注解:上联拆「鼎」字。

下联拆「芬」字。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元宰

注解:上联拆「冯驯」。

下联拆「伊尹」。

墙上挂珠帘 你说是王家帘 朱家帘

半夜生孩儿 我管他子时乎 亥时乎

注解:上联拆「珠」

下联拆「孩」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注解:上联合「人曾」为僧,「人弗」为佛。

下联合「女卑」为婢,「女又」为奴。

三女为奸 二女皆从一女起

五人共伞 小人全靠大人遮

注解:上联合「三女」为奸

下联合「五人」为伞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四口同图内口皆从外口管

十口心思 思国思家思社稷

八目尚赏 赏风赏月赏秋香

注解:上联合「十口心」为思。

下联合「八目尚」为赏。

日在东 月在西 天上生成明字

子居右 女居左 世间配定好字

注解:上联合「日月」为明。

下联合「子女」为好。

乔女自然娇 深恶胭脂胶肖脸

止戈才是武 何劳铜铁铸镖锋

竹寺等僧归 双手拜四维罗汉

木门闲可至 两山出大小尖峰

注解:上联合「竹寺」为等,「双手」为拜,「四维」为罗。

下联合「木门」为闲,「两山」为出,「大小」为尖。

四维罗 马各骆 罗上骆下罗骑骆

言者诸 豕者猪 诸前猪后诸牵猪

注解:上联合「四维」为罗,「马各」为骆。

下联合「言者」为诸,「豕者」为猪。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双木为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注解:上联合「寸土」为寺,「言寺」为诗。

下联合「双木」为林,「林示」为禁。

晶字三个日,时将有日思无日,日日日,百年三万六千日。

品字三个口,宜当张口且张口,口口口,劝君更尽一杯酒。

注解:上联拆「晶」。

下联拆「品」。

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可人何当来,千里重意若,永言咏黄鹤,士心志未已。

注解:上联合「明」,「岚」,「破」,「枯」。

下联合「何」,「重」,「咏」,「志」。

阮元是清代中叶的大学士,江苏仪征人,道光六年(1826)曾任云贵总督。一年他进京赶考,到了京城,考期已过。考官见他名字,便以他名字为上联求对,阮元当即对出“伊尹(商代的贤宰相)”。考官就录他为进士。

叠字格:

行行行行行且止

坐坐坐坐坐何妨

出自:浙江长阳南云山寺。

上有赫赫赫赫赫插天表

下有赫赫赫赫赫喧人间

作者:郗鉴 出自:山东邹县峄山有赫门。

搔搔痒痒,痒痒搔搔,不搔不痒,不痒不搔,越搔越痒,越痒越搔 ——塾 师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李调元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冶冶

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作者:寄尘 出自:上海豫园花神庙。

曲曲弯弯,前前后后,花花叶叶,水水山山,人人喜喜欢欢,处处寻寻觅觅

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雨雨风风,莺莺燕燕,想想来来往往,常常翠翠红红

作者:慕寿祺 出自:甘肃兰州仰园。

高高下下树 叮叮咚咚泉

重重叠叠山 曲曲环环路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出自:杭州西湖联

水水山山 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 时时好好奇奇

出自:杭州清代行宫花园古亭柱联。

重重迭迭山 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 高高下下树

出自:杭州九曲十八涧路亭联。

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

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报捷。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出自:苏州网丝园联。

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到龙门叁级浪。

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出仙姬七姐歌。

复字格

将一个或几个字按照某种规律,重复出现多次。

看山 山已峻

望水 水乃清

寇准与友同出游,出对曰:水底月为天上月。无以相对。

杨大年刚好赶到,便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众皆喝彩。

常德德山山有德

长沙沙水水无沙

出自:湖南长沙白沙井

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

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

读书好 耕田好 学好便好

创业难 守业难 知难不难

烟水亭 吸水烟 烟从水起

风浪井 搏浪风 风自浪兴

山美水美春光美宏图更美

人新事新时代新传业愈新

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

月浮水面捞到水底月还沉

一盏清茶 解解解解元之渴

五言绝诗 施施施施主之才

月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

分水桥边分水吃 分分分开

看花亭下看花回 看看看到

进进出出 笑颜开 人人满意

挑挑拣拣 花色美 件件称心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垂

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注解:上联唐伯虎出。

下联祝枝山对。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

求人难,难求人,人人逢难求人难

注解:从前,杭州有位科场失意多年的举子,这一年又名落孙山而归, 特地到钱塘江畔六和塔,登塔凝望,在悲观失望中于塔壁书一上联。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年年年底,接年初

注解: 第一、二句皆有「月」字,但意思不同,全句共有六个「月」字。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先生先生,后生后生,先生生后生,后生生行生,先先后后,生生不已

我说我说,你说你说,我说说我说,你说说你说,我我你你,说说何妨

回文格

上下联互为倒读

据说清代北京有个“天然居”酒家。乾隆微服出游,进店喝酒,忽而想到这副回文对,非常得意。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后又将这副对联作为上联,然而他想不出下联,让纪晓岚对,纪晓岚道: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后有人另作续联: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郎中王若俪,俪若王中郎

贤出多福地,地福多出贤

春回先富村,村富先回春

人中柳如是,是如柳中人

风送花香红满地,地满红香花送风

雨滋春树碧连天,天连碧树春滋雨

艳艳红花随落雨,雨落随花红艳艳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

正读倒读同为一联

秀山轻雨青山秀

香柏鼓风鼓柏香

云南通海秀山联

油灯少灯油

火柴当柴火

处处红花红处处

重重绿树绿重重

处处飞花飞处处

声声笑语笑声声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雪岭吹风吹岭雪

龙潭活水活潭龙

凤落梧桐梧落凤

珠联璧合璧联珠

静泉山上山泉静

清水塘里塘水清

处处飞花飞处处

潺潺碧水碧潺潺

香山碧云寺云碧山香

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正读倒读为谐音

面上荷花和尚面

书临汉帖瀚林书

明.唐伯虎写了此上联,过了几百年,才由清代的李调元对上下联。

绣山轻雨青山绣

香柏鼓风古柏香

九曲桥下湖空,空壶下桥取酒

陶宅院前酣醉,醉汉前院摘桃

倒读成新联

风送花香红满地

雨滋春树碧连天

暮天遥对寒窗雾

雾窗寒对遥天暮

桥对寺门松径小

巷当泉眼石波清

集句格

用古文、诗词中的句子合成的对联。

读书破万卷(杜甫)

落笔起群英(李白)

望崦嵫而勿迫

恐鹈鴂之先鸣

鲁迅录《离骚》悬于书室

集《四书》句联

天下有道

国家将兴 穷不失义

富而无骄 后而好学

乐以忘忧

持其志无暴其气

敏于事而慎于言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集《文心雕龙》句联

修词立诚在于无愧

造物指事莫非自然 绚言朱蓝文约为美

志在山水琴表其情 泉石激韵林籁结响

云霞雕色草木贲华

集《古乐府》句联

平生怀直道

大化扬仁风 沙棠作舟桂为楫

浮云似帐月如钩

集陶渊明诗句联

丈夫志四海

古人惜寸荫 化菊东篱下

种桑长江边 秋菊有佳色

幽兰生前庭

集唐诗句联

美花多映竹

乔木自成林 柳深陶令宅

月静庚公楼 云山起翰墨

星斗焕文章

松风清耳目

蕙气袭认襟 顾视清高气深稳

文章彪炳光陆离 鸟啼碧树闲临水

竹映高墙似傍山

倾壶待客花开后

出竹吟诗月上初 实事渐消虚事在

长年方悟少年非 一路沿溪花复水

几家深树碧藏楼

舍南舍北皆春水

他席他乡送客怀 城隅绿水明秋日

江上诗情为晚霞

集李白诗句联

桂子落秋月

荷花羞玉颜 天长落日远

意重泰山轻 闲吟步竹石

长醉歌芳菲

心悬万里外

兴在一杯中 秀句满江国

芳声腾海隅 死生一度人皆有

意气相倾山可移

浣溪石上窥明月

向日楼中吹落梅

集杜甫诗句联

倚杖看孤石

开林出远山 甘从千日醉

耻与万人同 穷愁但有骨

诗兴不无神

闻说江山好

终嗟风趣频 万里秋风吹锦水

九重春色醉仙桃 不知明月为谁好

更有澄江消客愁

侧身天地更怀古

独立苍茫自咏诗 歌词自作风格老

诗卷长流天地间

集韩愈诗句联

莫忧世事兼身事

却道新花胜旧花 正值万株红叶满

问言何处芙蓉多 自笑平生夸胆气

须知节候即风寒

集宋诗句联

立脚怕从风俗转

商怀犹有古人知 深林闲数新添竹

残烛贪看未见书 好山当户碧云晚

古屋贮月松风凉

吾山自信云舒卷

片心高与月徘徊 林花经雨香犹在

芳草留人意自闲 藏书万卷可教子

买地十亩皆种松

门无车马终年静

卒对琴书百虑清 林罅忽明知月上

竹梢微响觉风来 我书意造本无法

此老胸中常有诗

集苏轼诗句联

身行万里半天下

眼高四海空无人 才大古来难适用

人生何处不相逢 天下几人学杜甫

诗中自合爱陶潜

古来画师非俗士

此间风物属诗人

集黄庭坚诗句联

小雨藏山客来久

长江接天帆到迟 园中鸟语劝沽酒

窗下日长宜读书 周鼎汤盘见蝌蚪

深山大泽生龙蛇

集陆游诗句联

山河兴废人搔首

风雨纵横乱入楼 看镜已成双白鬓

名山踏破几青鞋 小楼一夜听春雨

孤桐三尺泻秋泉

集词句联

独抱琵琶寻旧曲

数教鹦鹉念新诗 半空月影流云碎

十里梅花作雪声 流水白云常自在

金风玉露一相逢

翠药红蘅几番风雨

黄花绿菊好个霜天 天气欲重阳,几番风雨

登临望故国,万里山河 忍泪觅残红,柔情似水

起舞弄清影,瘦骨临风

试上小红楼,论诗说剑

更尽一杯酒,举首高歌 花坞春长,烟火千家都入画

桃源路近,桑麻十里尽成荫

无处觅残红,试问东风春愁怎画

浮生等萍迹,不知江左燕入谁家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大江东去,平楚南来,一带江山如画

高柳垂阴,老鱼吹浪,依稀风韵生秋

集《三坟》字联

搏观万卷才识豪迈

纪述百家文翰昌明

集《秦绎山碑》字联

言之高下在于理

道无古今维其时 泽以长流乃称远

山因直上而成高

集《汉曹全碑》字联

诸子百家不分门户

名山大川各效文章

集《汉鲁峻碑》字联

春归花不落

风静月长明 纵怀华事当春去

畅足清游载月归

集《汉樊敏碑》字联

古人所重在大节

君子于学无常师 门有古松庭无乱石

秋宜明月春则和风

集《兰亭序》字联

一亭俯流水

万竹引清风 一亭尽揽山中趣

幽室能观世外天 取静于山寄情于水

虚怀若竹清气若兰

集《圣教序》字联

三春花满香如海

八月涛来水作山 春归花外燕组织

雨洗林间翠欲流 门掩梨花深见月

寺藏松叶远闻钟

集《泰山铭》字联

风至山中无不和畅

月生海上自极高明

集《景君铭》字联

虚心为竹

清节而秋 著作追先哲

精神让后生

集《石门颂》字联

山以石峻

海为川归 龙门开凿曲通海

石梁高悬峻极天

集《争坐位帖》字联

入世须才更须节

传家积德还积节 榻横左右三尺书

门向东南月一寮

集《多宝塔碑》字联

脱俗书成一家法

写生卷有四时春 观书要能自出见解

处世无过善体人情

集《醴泉铭》字联

明月清风深有味

左图右史交相辉

集史书句联

§ 中国对联习俗

春联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公元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春联习俗: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春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春联具有祝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特点,并突出一个“春”字。

婚联习俗: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对联,通常张贴于婚娶之家的大门、洞房门、厅堂或妆奁堂上。其内容多是对结婚双方的热情赞美和良好祝福,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色彩。

寿联习俗:寿联是为过寿的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其内容一般是评赞过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祝福过寿者多福高寿,美满幸福,具有热烈而庄敬的感情色彩。

挽联习俗: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人们用于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往往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一般用白纸配黑字,具有肃穆、庄严和沉痛的感情色彩。透过联语,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

§ 联眼

定义

“联眼”指在联句中对意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字词。 联眼在联句中可能是一个单独的字,也可能是一个词组,或复合词组。(在天)

词源

“在天联评”首次采用“联眼”的表述方法,旨在更好地解析联作。

【原文】

“在天联评”与联艺进步

在广大联友的热切关注与支持下,“在天联评”已顺利出台20期。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看“在天联评”,能够提高联友的联艺和对联鉴赏水平么?

1. 通过“在天联评”,学会判断一个联句或联对的意境。

主要包括咏景、咏怀、抒怀、壮志、写意、陈情、机巧、怀古、哲思、双关,等等。

联作的意境可以是其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2. 通过"在天联评", 学会找出联句或联对的“联眼”。

"在天联评"首次采用“联眼”的表述方法,旨在更好地解析联作。

“联眼”指在联句中对意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字词。

联眼在联句中可能是一个单独的字,也可能是一个词组,或复合词组。

3. 通过"在天联评",每次熟记一个比较优秀的联作。在分享联作者的快乐时,潜移默化,聚沙成塔,终将达到“熟读对联三百个,不会联对也会联”的境界。

关于在天

在天,著名联家、联评家,摄影家,在天对联作品和“在天联评”风行网络论坛,广为对联爱好者喜爱。代表作有《百茶联》和《联咏华夏5000年》,是茶联的集大成者

§ 古人趣味对联故事

李白戏权臣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的才华,心里很不服,总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讽道: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大人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匹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吕蒙正不平则鸣

北宋丞相吕蒙正,河南洛阳人。相传在他年轻时,穷困潦倒,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十分不满。春节到了,家里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副怪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

怪联贴出后,穷朋友们一个个都来观看。他们先是莫名其妙,待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快。原来,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花甲串对

1924年,岁在甲子,60年一遇,甚为难得,云南丽江纳西族秀才和文华特作一上联,张贴在街口征对,并说,谁能对出下联,愿以薄礼相酬。这上联是个串“花”对:

花灯悬挂杏花天,桃花开红,李花开白,头戴花,步生花,花上加花,百花香透花马国;

和秀才以为这是难对,非十天半月不会有人对得上。殊不知,第二天就有人找上门来,原来举人王树和在这一夜之间便对出了串“甲”的下联:

甲箓翻看灵甲目,麟甲呈吉,龟甲呈祥,龙现甲,鳖展甲,甲中添甲,万甲光腾甲子年。

和秀才一定要送酬礼,王举人坚决不受,一时传为佳话。

§ 经典对联

【古代对联】

上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下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此联为【明】徐渭所作。上联指年少时好(hǎo)读书却不爱好(hào)读书,年老时爱好读书不好读书。

上联:闲人免进贤人进。

原对:盗者休来道者来。

新联:捞者莫来劳者来。

吾联:罪客勿来醉客来。

此联为【明】担山和尚所作。

上联:理想莫享醴。

下联:前途弗图钱。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

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此联的妙处在于上联急读如音阶:‘多来米发索拉西’。下联为方言读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

上联:暑鼠凉梁,提笔描猫惊暑鼠。

原对:饥鸡盗稻,呼童拾石打饥鸡。

古对:渴鹤汲漈,令奴响枪击渴鹤。

此联又作‘暑鼠量梁’。

上联:暑鼠凉梁,笔璧描猫暑鼠惊竟沿檐,撞桩斯死,老猫食尸。

吾对:饥鸡盗稻,同童拾石饥鸡逸亦飞扉,碰棚彼毙,矢石落箩。

此联为网友改上联而出之新联,余勉而对矣。

上联:鸡饥争豆斗。

下联:鼠暑上梁凉。

上联:溪西犀喜戏。

下联:囿右鼬悠游。

上联:今宵消夏。

下联:明晌赏花。

上联:士农工(宫)商角徴羽。

下联:寒热温凉(良)恭俭让。

吾联:铝铜金钼(木)水火土。

此联也是一奇联。上联分两部分:士农工商;宫商角徴羽。前为四业,后为五音,而有一个字重复,一个字谐音。原对寒热温凉为四觉,温良恭俭让为君子的五种德行。我的铝铜金钼为四种金属,金木水火土为五行。

上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落西湖,惜乎锡壶。

下联:做边幅,捉蝙蝠,蝙蝠撞边幅, 贬负蝙蝠。

原对:古对:逢甲子,添家子,家子遇甲子,佳姿家子。

吾联:过九畹,擎酒碗,酒碗失九畹,久惋酒碗。

吾联:过桐岩,射彤雁,彤雁毙桐岩,痛焉彤雁。

九畹:三峡的九畹溪。

上联:泥肥禾尚瘦。

下联:晷短夜差长。

此联谐音‘尼肥和尚瘦’;‘鬼短夜叉长’。

上联:削发又犯法。

下联:出家却带枷。

此联为嘲一和尚犯法所作。

上联:禾花何如荷花美。

下联:莓子每比梅子酸。

上联:画庙庙画妙化庙。

下联:名园园名圆明园。

上联:玛瑙原非马脑。

下联:琅玕不是狼肝。

此联为【明】王洪所对。

上联:玛瑙原非马脑。

下联:琅玕不是狼肝。为绝代佳句。

上联: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子莫言回。

此联相传为【清代】钟耘舫之岳父下雨时挽留女婿的话,看似平常,实则用心良苦,绝妙异常。因为它巧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全联皆是古代人名。为:夏大禹:【夏】王名;孔仲尼:孔子字仲尼;姬旦:【周】武王之名;杜甫、刘禹锡:【唐】诗人;子莫、颜回:孔子的弟子。因难度太大,据说至今无人能对。

上联: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子莫言回。

吾联:伤足跟,惧侵身,无医、没药安期生。生病康复。

此联为上联的另一版本。我的谐音【商】祖庚:【商】王名;姬寝生:【春秋】郑庄公之名;吴懿:【三国·蜀】大将;梅爻:《封神榜》里的人物;安期生:【汉】仙人。 生病(孙膑)。康复(康福)

上联:下大雨麦子灌种。

下联:旱高地田禾必干。

此联谐音夏大禹;墨子【春秋】诸子(麦、墨古同音);管仲:【春秋】人物;汉高帝:【汉】高祖刘邦;田何:【汉初】《易》学大师;比干:【商】纣的大臣。

上联:思南女子铜仁去。

下联:上蔡厨师会理来。

此联为【清】吴进三所对。其友出此上联指一位思南地方的女子到铜仁那里去,谐音:思男女子同人去;进三指着上菜的厨师而对,原来此厨师祖籍上蔡,后住会理,经常在两地来往,谐音:上菜厨师烩鲤来。

上联:近世进士尽是近视,京师禁试进士,进士襟湿,巾拭。

下联:是时肆市始失史诗,仕识世失时势,实似石狮,誓蚀。

上联:狗啃河上骨

下联:水漂东坡诗

此联为一日东坡和佛印乘船游玩,看见一条狗在啃河岸上的骨头,东坡出此上联,谐音:狗啃和尚骨。佛印立刻把东坡写的诗丢进水里,对此下联,谐音:水漂东坡尸。

上联:佛印水边寻蚌吃。

下联:东坡河上带家来。

此联为一日东坡带家眷出去游玩,遇到佛印在水边挖蚌吃,于是出此上联。谐音:佛印水边寻‘棒’吃。佛印一听,以东坡带家眷而来而对,谐音:东坡河上带‘枷’来。

上联:扬子江头渡杨子。

下联:焦山洞里住椒山。

此联为【明】杨继盛(字椒山)题镇江焦山联。

上联:空中一朵白莲花,风捧奉佛。

下联:峡里几枝黄栗树,月远怨猿。

上联:玉澜堂,玉兰蕾茂方逾栏,欲拦余览。

下联:清宴舫,清艳荷香引轻燕,情湮晴烟。

此联反复快读,即成绕口。玉澜堂:在颐和园昆明湖畔,为当年光绪帝寝宫。清宴舫:一名石舫,在颐和园万寿山西麓岸边,为园中著名水上建筑。

风景对联:

进退一身关社稷 英灵千古镇湖山

福州西湖开化寺 桑柘几家湖上社

芙蓉十里水边城 福州乌山琵琶亭

一弹流水一弹月 半入江风半入云

上联:洞内依然旧景

下联:窗外已是新春

横批:苦尽甘来

§ 趣味对联

谐趣联用途广泛。它或褒扬、或鞭挞;或讽刺、或赞美;或鼓励、或自勉……现撷取一二:

(1)清末政治腐败,卖官鬻爵成风。某城中一中药商人花巨款买了个四品官,穿上了青天褂,时人不齿,作无情对讽之曰:“四品青天褂,六味地黄丸。”

(2)近人何颜生,清末任甘肃布政使时,有留学归来一唐姓翰林在给他的信函中误将“秋辇”写成“秋辈”,又将“追究”的“究”错为“宄”。何即以一联嘲讽:“辇辈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究宄异穴,九九难将八八除。”

(3)黑白难分,教我怎知南北;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这里有则故事。一位富秀才与一个穷秀才是朋友,一天富秀才晚上到院中散步,外面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于是随口吟出上联,但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了。此时,穷秀才前来敲门,说道:“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富秀才一听,忙说“这个好说,你先把我的上联对出来。”说完,穷秀才说“小弟进门时不是对出来了吗?”富秀才一想,果然是这样,于是乐得哈哈大笑!

(4)拆字联:闲(闲)看门中月,思耕心上田。

(5)拆字联:古木枯,此木成柴;女子好,少女尤妙。

(6)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格)亮

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7)两舟并进,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八音齐鸣,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8)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此联是闻名的方位联。上联是清朝皇帝乾隆所作,下联是 纪晓岚即兴所对。

(9)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扔;

由上向下读左传,书往右翻。

(10)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相传,林则徐幼时到姑父家串亲戚,恰逢几位诗人与徐的姑夫一起连诗对句。一诗翁想考一考林则徐的学问,便出了一上联,聪明的林则徐立即对出下联。上联是说,天上北斗七星,是七颗星星,倒映在静静的湖中便成十四点了。下联是说,南楼的孤雁虽然是一只,但在明月照映之下,“带影”便成为“一双飞”了。这副联反映了少年林则徐的聪颖机智,博学多才。

§ 对联欣赏

对联做对联不难,做出佳联妙对不易。要识别对联的优劣,首先要提高鉴赏能力。因此多读多记古今名联是有益的。由于这方面的书籍不难买到,这里仅按本文需要选择一些对联,与读者共同欣赏。

古今名联

1. 风声雨声读书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楹联丛话》卷六)南京燕子矶旁永济寺有一联(《楹联丛话》卷六)云: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又浙江天台山中方广寺原有一联(苏文洋《古今联话》第139页)云:

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天击钟声无声不寂

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以上两联与第一联采用相同的艺术手段,均无作者和年代,因此不能断定谁是创新,谁是仿效;但可以说明,相同的艺术手段,可以表达绝然不同的思想情趣。

2. 重九节塞上称觞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此联是彭元瑞和纪晓岚合作的万松岭行宫新联(《楹联丛话》卷二)。上联由彭元瑞出句,下联由纪晓岚应对。乾隆55年(1790年)重阳节前,乾隆从热河木兰围场打猎回来,驻跸于万松岭行宫。联文是乾隆八十寿诞的颂词,妙在切人(乾隆)、切地(万松岭)、切时(重阳节),而且采用了拆字(松-十八公)、叠字(处处,年年)和两字颠倒自重自对(八十,十八;九重,重九)的高度技巧,不流于俗套,不是文字游戏,虽是奉承之作,可谓对联极品。

3. 今年季子不回家

出有车入有鱼当代孟尝能客我

裘未敝金未尽今年季子不回家

此联为"联圣"方地山所作春联。方是袁世凯的门客,袁世凯二儿子袁寒云的老师(《名联趣谈》284)。有一年春节他写了这副春联,说东家待我非常好,今年春节不回家了。方把东家捧为孟尝君,自比为苏秦,既夸了东家,又夸了自己,确是大手笔的"杰作"。王君实先生在四十年代讲授此联时,用了另一版本,下联是"金未尽衣未敝",可惜未知其来源。

此联在结构上由两个三言句式和一个七言句式构成,读起来,节律感很强,用二元序列表示为:110,110,1100011 / 001,001,0011100 可以看出:三言句式重复一次,而且与七言句式的前三位相重,因此,在结构上,三言句式只是七言句式的部分重复。这是我们上面没有提到的最佳结构。此联在用典上也非常讲究,上联用《冯諼客孟尝君》的故事,下联用《苏秦以连横说秦》的故事,都出自《战国策》。读这副对联等于重温了两篇名著。

4. 东墙倒西墙倒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朱熹赠漳州某士子联(《楹联丛话》卷一)。朱熹是宋代理学家,但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总是道貌岸然。此联很有人情味,很幽默。描绘了一个读书人,居住条件虽差,但家庭和睦,生活愉快;虽然没有人去拜访他,倒可以安心读书。上联写得有点夸张,但对比强烈。这是最早的用韵联,

有客醉无客睡福简简吁可愧

长歌粗短歌疏诗平平聊自娱

梁章钜也写过一副用韵联如上(《楹联丛话》卷十二)。此联挂在"藤花吟馆",记录了他在58岁引疾归里后在福州的生活和自我评价,对联用韵,并非必要,但用了韵,读起来更入调。十年后他又将此联作了修改:

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吁可愧

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

此联挂在浦城的"草堂",时年68岁(《楹联续话》卷二)。将两联比较,可以了解梁章钜 在诗艺方面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此联是何淡如(1820-?)为佛山"春色赛会"写的对联(《名联谈趣》54条)。写出了民间欢乐的元宵节情景:灯月交辉,游人如织,多么美好的春夜!

用韵后加强了欢快浪漫的气氛。对联5. 酒狂称圣草

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

酒狂称圣草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

这是梁章钜为江苏常熟草圣祠写的对联(《楹联续话》卷一)。唐张旭曾为常熟县尉,善草书,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世称"草圣"。此联将张旭的书酒风格写活了。如见其人,如观其字。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蟠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流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这是清代诗人顾复初为成都杜甫草堂写的对联(《古今联话》第148页)。杜甫是"诗圣",风格与"草圣"不同,而且草堂不是祠庙。此联从时代着眼,

上联以感叹口气说,几千年来能有几个杜甫这样的诗人。下联说,即使像这样的诗人在当时也并不得意,但他 的精神财富是流传下来了。

6. 萍水因缘成一梦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因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这是小凤仙挽蔡锷联(《古今联话》第202页)。此联情词并茂,款款道来,儿女情长而不减英雄本色。论者以为非小凤仙所作,究竟出自何人手笔尚待考证。燕支即燕脂,与鹏翼相对。因缘比姻缘意义更广。

名既大谤亦随焉学术之争犹有待千秋定论

健则行倦则睡耳哲人屦萎究难消一代沉哀

这是梁寒操挽胡适联(《名联谈趣》390条)。上联说,胡适是大名人,也是最有争议之人,但在学术问题上不必"盖棺定论"。下联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浮生若梦,人人都有一死,但对他的去世难免使一代人感到悲哀。此联持论公允,语气老成,不颂而自扬,不悲而更哀。是耐人寻味的挽联精品。

哥了了无言潦草文章拼命酒

子归归不得落花风雨葬魂诗

这是太仓吴养涵先生挽胡粹士联。钱钟书先生在《槐聚诗存》中有一诗题为《乡人某属题哭儿记,儿从军没缅甸,其家未得耗,叩诸乩,神降书盘曰,归去来兮,胡不归》。"乡人某"即胡粹士(1888-1946)。胡太仓沙溪人,1931年赴美留学,获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任上海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教授兼图书馆馆长。抗战期间爱子敬侃殉职缅甸,因作《哭儿记》以文志痛,借酒浇愁。吴曾任太仓图书馆馆长,系知名学者,与胡知交。上联说"老兄无声无息地走了,留下的是《哭儿记》和拼命喝酒的悲痛形象",下联说"令郎想回也回不来了,只有让春天的落花在风雨中把您的诗魂埋葬。"此联巧妙地用"哥了"谐音爱发鸣声的"知了"与无言形成强烈对比,用"子归"谐音思乡以至啼血的杜鹃鸟"子规",而且用了叠字,如闻呜咽之声。对仗工丽,含义深切,悲痛之情用艺术手段表达得淋漓尽致,堪称挽联精品。此联由书法家胡绳祁先生凭五十年前记忆提供,难能可贵,否则将淹没无闻矣。

7. 衔远山吞长江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这是伊秉绶所作扬州平山堂集句联。上联集范仲淹《岳阳楼记》和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句,下联集王禹偁《黄冈竹楼记》中句,天然浑成(《古今联话》第128页)。读一副好的名胜集句联,不仅卧游胜地,而且重温名著,一举两得,其乐无穷。

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

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

这是郭沫若题丽江得月楼联(王存信王仁清《中国名胜古迹对联选注》第471页)。此联写得月楼的山水环境,令人神往。联家需要有诗人的想象力才能化优美为神奇。

8. 沧海日赤城霞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潮匡庐瀑布合宇宙奇观

绘我斋壁

青莲诗摩诘画右军书左氏传南华经马迁史薛涛笺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吾山庄

这是明李东阳题书斋联(《名联谈趣》589条)。此联与众不同的是大量使用三言句式,以最简练的文字,网罗宇宙奇观,古今绝艺,绘我斋壁,置吾山庄 。这确是联坛奇观,联家绝艺。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岳阳楼联 苏164

这是清何绍基题岳阳楼联(《名胜鉴赏词典》第109页)。杜少陵五言绝唱是指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范希文两字关情是指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忧","乐"两字。滕子京百废俱兴是指王勃《滕王阁序》"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吕纯阳即吕洞宾,曾三过岳阳楼。上联写岳阳楼人文,下联写洞庭湖水势。悠悠历史,浩浩江水,不胜感慨。

9. 过到六旬犹少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

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祗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

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以多

这是清郑板桥六十自寿联(《楹联丛话》卷十二)。此联虽系述怀言志,却写得生动活泼,其中有养生之道,经验之谈,显示了郑板桥的个人风格。

10. 五百里滇池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世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云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睡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祗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是孙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楹联丛话》卷七)。此联已传诵海内,成为不朽之作。其结构特点是反复运用四言模式(0011,1100,1100,0011 / 1100,0011,0011,1100),以三组同边自对为中心,在不同位置上添加不同数量的领衬字,联文顾盼多姿,声调连绵一气。

各种特点的对联举例

顶针联: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回文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无情对: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

组合联: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苏小妹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佛 印

拆字联:门口问信,人言不久便来

奴手拏花,草化为云飞去

嵌字联:塔楼亮灯,层层孔明

荷塘抠藕,节节太白

缺字联:一二三四五六七 (忘八)

孝弟忠信礼义廉 (无耻)

复叠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谐音联:莲(怜)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

同韵联: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媳妇提锡壶锡壶漏媳妇怒

音韵联:白云峰,峰上枫,风吹枫动峰不动

青丝路,路边鹭,露打鹭飞路未飞

同字异音联:朝zhao朝zhao朝chao朝zhao朝zhao朝zhao汐

长chang长chang长zhang长chang长zhang长chang消

异字同音联:闲人免进 贤人进

盗者莫来 道者来

歧意联:便宜不便宜便宜 ( 便宜不,便宜,便宜 )

实惠不实惠实惠 ( 实惠不,实惠,实惠 ) 横批:价廉物美

巧意联:眼珠子鼻孔子,珠子还居孔子上

眉先生须后生,后生更比先生强

矛盾联:穿冬装,戴夏帽,胡度春秋

走南方,窜北方,混帐东西

绝对: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每个字分别对应火,金,水,土,木)

水冷酒,一点水,二点水,三点水

丁香花,百字头,千字头,萬字头

长绝联: 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芯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送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殉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撒写绮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好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楼附首:看看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

§ 对联的的章法

章法,是篇章结构的方法。有章法,篇章才完整、紧密、和谐,中心意思才鲜明突出;无章法,就会凌乱、松散、残缺,不成篇章,中心意思不明,甚至不知所云。

诗词文章有章法,对联也有章法。

一 又对又联

对联的基本章法,是又对又联。对,是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联,是两者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统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对联的基本章法,完全合乎哲学上对立统一的规律。

对联章法跟分上下片的词有相似之处,上下联内容不宜重复雷同,来回纠缠,应各有所侧重,分工合作。

上下联分工,根据所写对象而有各种情况:

1.写景状物

景物有空间状态、时间状态。空间有远近、上下、前后、大小等。时间有朝暮、昼夜、冬春、今昔等。另有动静、声色、常变等不同状况。就具体对象来 说,有天地、陆海、山水、云林、泉石、自然物与建筑物等。建筑物中有楼亭、房寺,植物中有桃杏、松杉等。如此推演,关于景物对立的两面无穷无尽。上下联可 以这样分工,如一写空间状态,一写时间状态;一写远,一写近;一写声,一写色;一写泉,一写石;一写楼,一写亭;一写眼前实景,一写想像或从前的虚景。这 共同表现景物的特征。

例如九龙青山禅院联:

十里松杉围古寺;

百重云水绕青山。

上联写近景、静景,将自然景观与千年禅寺结合起来,显得宁静肃穆。下联写远景、动景,四面云雾缭绕,无限空阔,水环波涌,使青山很有气势。上下联就这样相互配合,相互映衬,使云水松杉环绕的青山禅院超凡拔俗,气象万千。

又如济南趵突泉联:

平地忽堆三尺雪;

四时长吼半空雷。

上联写泉冲波溅浪的形状,下联写泉流的巨大声响,一色一声相对;色是“平地”的色,声是春夏秋冬“四时”的声,空间与时间又相对。

2.写入叙事

上下联的分工和各自侧重点,可以一说别人,一说自己;一写事,一抒怀;一实,一虚。同是说别人,上下联可以分别写品德与事功,或品德与才学,事 功与生活,公与私,言与行,文与武,喜与恶,有与无,得与失,今与昔,生前与死后,现在与未来等。同是写人文事,上下联可以分别诗与文,经与史,词与赋, 书与画,诗文与书画,琴与棋,师授与友评等。

例如唐景崧(一说丘逢甲)撰台湾郑成功祠联:

由秀才封王,撑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

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世界,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全联赞颂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事功,上下联仍有分工。上联写他前一段抗清,下联写他后一段驱夷,即驱逐荷兰殖民者出台湾。一是“撑持旧山河”,一是“开辟新世界”;一重在过去,一重在影响未来;上联赞扬他的功绩,下联提出对后辈的希望:对郑成功作了全面的肯定和颂扬。

又如*贺冯玉祥六十寿联:

写诗写文章,亦庄亦谐如口出;

反帝反封建,不挠不屈见襟期。

冯玉祥(1882-1948),中国国民党爱国将领,反对帝制和张勋复辟,响应北伐,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骂投降派;平时也写诗文,通俗易 懂。此联上联概括他的文笔,下联赞颂他的历史劝绩和精神气质,一“文”一“武”。全联主要反映和赞颂冯玉祥豁达的性格,不断追求真理和爱国救国的襟怀。

主题是上下联的交汇点、接轨处,是上下联联接的纽带。写作对联,如能把握主题,切合题意,上下联各有侧重,共同表达一个中心意思,也就做到了又对又联。

二 起承转结

起阴转结(合),本是诗文的章法,对于对联,有参考价值。

绝句诗每首四句,依次是起、承、转、结。对联中的二句联,全联四句,也可以这样看。例如朱元璋赠徐达联:

破虏平蛮,(起)功贯古今名第一;(承)

出将入相,(转)才兼文武世无双。(结)

诗的结构艺术,讲究“起如爆竹,结如撞钟”。对联也是这样。开头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如爆竹震响,引入注目。此联开头就很好,舍去许多次 要的不写,直以“破虏平蛮”开始。接着,承以“功贯古今名第一”。此两句,概括了徐达在打天下时创建的不朽功绩,南平陈友谅、方国珍诸部,北取大都(今北 京),灭亡元朝,以后又经略西北,所向无敌。下联首句,相当绝句的第三句,该“转”了,没有继续写他的武功,而是从武功转向文治,从开国前转向开国后, “出将入相”,很轻灵地转了方向。绝句的“转”,往往决定一首诗的高下成败。对联也像这样,下联开头好,与上联的对立面找得准、找得好,此联就可望成功。 “转、结”实际上也是“起、承”关系。因为“出将入相”,所以用“才兼文武”来承接。最后,“世无双”三字,遥应上联的“名第一”。结句浓重的一笔,使徐 达这位开国功臣的形象更加伟岸、鲜明和饱满,余音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全联二句的对联,自然不可能完全具备起、承、转、结,离首即尾,只有起、结。上联起,就担负了“起、承”的双重任务;下联结,就担负了“转、结”的双重任务。上联必须起好,下联必须结好。如清廖鸿熙题桂林独秀峰联:

撑天凌日月;(起)

插地震山河。(结)

独秀峰孤峰独峙,唐诗人有“擎天一柱在南州”的描述,峰上刻有“南天一柱”的大榜书。本联以极其精炼的语言,赞美这南天一柱的非凡气势。起,确如爆竹,结,如撞洪钟。虽然只二句,却意思完整,篇章完美。

全联超过四句的对联,也可以注意起、承、转、结。例如清臧乃用撰辽宁千山祖越寺联:

水界辽河,山通华表,(起)历数代毓秀钟灵,真乃东都胜迹;(承)

千峰拔地,万符朝天,(转)看四时晴岚阴雨,遥连南海慈云。(结)

上联起始,写千山形势,西北是辽河平原,东与华表山相连,景象阔大。接着,以历史文化相承。此山在隋唐时期就开始建佛寺道观,明清两代极为 兴盛,康熙、乾隆帝和不少官宦人士都曾来此游览,点出千山是“东都胜迹”。下联写在寺院所看到千山的具体形状和气势,由山暗转到寺,接着再写山寺四时阴暗 景色,由此寺联想到观世音菩萨所在的南海,表明山寺与南海佛法相通。以此作结,表明此寺的庄严神圣,不同一般,言已尽而意未穷。《三藏圣教序》云:“引慈 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陲。”这里是注法雨于北疆,连慈云于南海,结尾由实入虚,启人遐思,甚妙。

中长联,半联相对完整,自有起、承、转、结。如上边千山祖越寺联,半联四句,上联“水界辽河”是起,“山通华表”是承,“历数代毓秀钟灵”是转,“真乃东都胜迹”是结。下联照此类推。

对于长联,尤须注意全联和半联的层次结构,注意全联和半联的起、承、转、结;否则阅读抓不住要领,写作客易芜杂凌乱。孙髯所撰大观楼长联,情文并茂,在章法上也足堪为法。试看联文: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起)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承)高人雅士,何妨选胜 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转)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秋杨柳。(结)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 头。(起)把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承)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气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幕雨朝云;便断碣残 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转)只赢得、几杵疏钟,

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结)

§ 趣话对联

对联也称楹联、楹贴、联语、门对等,俗称对子,是诗园中一朵精美别致的小花。对联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对仗工巧,音调和谐;它以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涵,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对联还与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相结合,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一千多年来兴盛不衰。尽管在日本、东南亚和欧美都有一些人写对联,但也是从中国传出去的,也是由中国人或汉学研究者写的。外国人见中国人写春联都觉得很新鲜,说中国人都是诗人。对联不仅是一种书法艺术,而且好的对联都带有诗歌的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总之一句话,对联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杰出代表。对联虽然短小,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副对联,都是一束思维的火花。可以说,对联短小的文字中蕴含着大智慧,多读一些对联,有利于丰富我们的知识,训练我们的思维。

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有悠久的历史。

对联是我国所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是由我国的汉字的特点决定的。正如日本著名汉学家盐谷温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中所说:“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产物。”汉字书写成方块形,一字一个音节,才可能出现整齐的句式,才可能出现对偶这种修辞手法,也才可能出现对联。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典籍中,就存在着大量的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可以说是对联的雏形。《吴越春秋》中记载了原始社会时期的一首诗,叫做《弹歌》,内容是:“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原文为“宝盖头”下“六”字)”。其中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由此可见,追求句式的整齐和音韵的和谐,是中国人有史以来的美学追求。这为对联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周时期的文献中,这类较为工整的对句就更多了。《尚书<益陈谟>》中的“谦受益,满招损”,《皋陶赞》中的“罪疑惟轻,功疑惟重”,《易经》中的“乾知大始,坤作成物”,都完全是一副非常工整的对联。《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七月》中的“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这类的对句比比皆是。《老子》中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论语》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屈原的《湘夫人》中的“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这些都是比较工整的对句。

秦汉时期,比较工整的对句也不少。《史记》中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类的句子比较多。特别是汉赋中,作家更是有意识地大量地使用工整的对句,产生了“骈句”。枚乘《七发》中的“荡取南山,背击北岸。”司马相如《上林赋》中的“置酒乎昊天之台,张乐乎膠葛之宇。”都是比较典型的对句。

魏晋南北朝时,辞赋中大量出现骈句,对偶工整,音调谐和,形成了俳赋,对偶句大规模地出现。就连散文中,也大量出现骈句。正如唐代的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所说的那样,“大抵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如《吊魏武帝文》中的“资高明之质,而不免卑浊之累;居长安之势,而终婴倾离之患。”《洛神赋》中的“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这类工整的对偶句大量地出现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对偶句的大量出现,为对联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没有对偶句,就不可能有对联的出现。

隋唐时期,出现了格律严明的格律诗,这为对联的最终形成创造了条件。格律诗中,强调把诗分为若干联,每一联在写作上都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特别地讲究对仗,声调的平仄,结构的相同,词性的相同。这些要求都有严格的规定。而这些要求,后来全部被对联接受过来了。可以说,没有律诗中的那些严格要求,就产生不了对联。当然,隋唐时期的诗歌中,有不少对句就是美妙的对联了。王绩《野望》中的“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杜甫《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李商隐的《锦瑟》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些都可以说是比较成熟的对联了。

对联的最早形式是春联。春联也叫“春贴”、“门对”、“对子”等,《燕京岁时记﹒春联》云:“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春联为什么叫“桃符”呢?原来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桃符”,又称“仙木”。 在那个时代,由于人们缺少科学知识,对很多自然现象无法作出正确的解释,便把这些现象,诸如人的生老病死、尊卑贵贱、自然灾害等,误认为是神鬼作怪,于是产生了迷信思想。

据《山海经》、《淮南子》及东汉末年应邵的《风俗通义》等书记载,从很远古的时代开始,东海上有座仙山,叫做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十分巨大的桃树,弯曲伸展三千里,长得枝繁叶茂,好像一座很大的房子,几乎占据了整个仙山。在东北角上的枝叶丛中,有一个象门一样的缺口,叫“鬼门”,专供鬼魅们出入。门的两旁终日站着左右二个卫士,一位叫神荼(读音为伸舒),一位叫郁垒(读音为郁律),两人是兄弟。他们的任务是检查外出的鬼魅有没有做坏事。如果遇到外出做了坏事的鬼魂或者是恶鬼,就立刻用苇索捆绑起来,喂给山上的老虎充饥。于是,这两个卫士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保护神,桃木在人们心目中成了能够驱鬼避邪的特殊木头。人们便有了扎桃人、喝桃汤、洗桃水澡等活动。桃人即用桃木、桃叶或者稻草扎成“郁垒”、“神荼”两兄弟的模样;画老虎,即在桃木板上画上老虎。并把它们悬挂在门两边,以驱除恶鬼、恶魔。意思是说,有了专捉恶鬼的郁垒、神荼和专吃恶鬼的老虎把着门,恶鬼就不敢进门来了。到了后来,人们为了简便起见,就以“桃符”代替桃人。即在两块桃木板上,分别画上神荼和郁垒的神像,挂在门上驱邪避鬼,求得平安度日。现在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都还保留着在门上挂“门神”驱邪避鬼的风俗。再到后来,人们为了更加简便,干脆把神荼和郁垒两个人的名字写在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上,代替他们的神像,而且在每年更换一次。这就有了有文字的“桃符”。对于这个传说,《说郛》卷十引马鉴《续事始》《玉烛宝典》云:“元日造桃板著户,为之仙木……即今日桃符也。其上或书神荼、郁垒之字。”记载与传说基本一致。

为什么每年更换一次呢?这也有一个传说。传说从前有一个怪物,名字叫做“年”。这个叫“年”的怪物很凶猛,每到除夕之夜都要出来吃很多人,因此很多人在除夕之夜都要被吃掉。于是,总是有些人过不了除夕之夜这个关口,人们就把过这个有被“年”吃掉的危险的关口称为“过年”。为了吓跑“年”这个怪物,人们想了许多办法。比如放鞭炮,那是为了驱赶“年”;人们过年时,用传说中可以“驱鬼避邪”的桃木,制成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之名,或者“灭祸降福”之类的吉祥话,钉在大门两旁或挂于门户两旁,也是为了赶跑“年”。这种木板,也就是人们平时所谓的“桃符”。

后来,人们在“桃符”上写的吉祥话开始多种多样起来,于是就慢慢地出现了春联的雏形。传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就在门前写过对联,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能证明王羲之写春联的确凿的证据和相关的记载。

对联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邳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生一死,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文中的“汲”、“郑”指的是西汉时候的汲黯、郑庄,均位列九卿。“翟公”是汉文帝时的人,翟公大书于其门上的三句话,就颇有对联的味道。他把自己的感慨写在门上,用的是整齐的句式,这不与对联很象吗?如果不是三句,而是两句,再考虑一下对仗和平仄,那不是典型的对联吗?因此,这类句子可以说也是对联的雏形呢。由此可见,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对联”了。这件事也说明,对联的来源不仅仅是“桃符”,也不仅仅是为了驱邪避鬼。抒情言志,抒发感慨,书写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描绘社会人生、自然景物,也是对联的来历。

唐朝时,“桃符”完全演变成了门画。并且画的不再是“郁垒”和“神荼”两兄弟,画的是秦叔宝和尉迟恭。这里又有一个传说。传说李世民在打天下的时候,战场上杀死了很多人,因此,每到晚上,这些战死的人冤魂不散,总要来找他要他偿命。李世民经常在梦中被这些死于非命的人吓醒,苦不堪言。后来,他的好兄弟秦叔宝和尉迟恭听说了这种情况,便在晚上来到李世民的寝室外边站岗,不让那些鬼魂进去。果然,自从他们两个人来站岗以后,那些鬼魂便不敢来了。李世民体谅他二人辛苦,便叫他们二人轮流来站岗。可是,后来秦叔宝和尉迟恭先后病逝,不能来站岗了。其他人来站岗,又不能赶跑鬼魂们。于是那些鬼魂便又来找李世民的麻烦。有个聪明人就想了一个办法,叫画师画了二人的像,贴在李世民的寝室门上。果然,愚蠢的鬼魂以为二人又来站岗了,又不敢来了。就这样,秦叔宝和尉迟恭也成了能驱鬼避邪的神了。再后来,这个办法又传到了民间。至今在我国的一些地区,还有过春节时在大门上贴秦叔宝和尉迟恭像的门画的风俗,这种门画俗称“门神”。

对联还可以来源于集句。所谓集句,就是把出自不同文献的语句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意义集合在一起,形成对偶句,就可以是很好的对联。当然,后来也有从同一文献集句的,甚至出现了原文一点不动的集句的。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介绍了这样一件事,王安石曾集“鸟鸣山更幽”句来对古人“风定花犹落”句,比原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意境更妙,因为原句上下联只是一层意思,而改过之后上句是动中有静,下句则静中有动。到了明清时期,集句成联的风气更是愈来愈烈,出现了大规模的集句活动,也出现了非常多的集句联。

春秋战国时候开始的挂“桃符”的风俗,汉代出现的写抒情言志的对句于门上的习惯,隋唐时期开始出现的对仗工整的律诗,上述种种,都为后来的对联形成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到唐朝的律诗中,有很多联句就是脍炙人口的对联了,如果把这些对句写在门上,那不就是对联了吗?

到了五代,对联终于正式形成了。五代时的后蜀的宫廷里开始在桃木上写对仗工整的联语,标志着对联正式形成。

五代时,“桃符”上的文字发生了质的变化,那个时候,人们在上面写的文字不再是那些神的名字或者驱鬼避邪之类的内容,而是大多以表示节日的喜庆为内容。传说五代时候的后蜀国君孟昶,好风雅,每逢过春节,都要命文人学士们在桃符板上作词题句。据《宋史﹒西蜀孟氏世家》和《蜀梼杌》记载,在公元964年春节时,孟昶象往年一样,要翰林学士作诗句题写“桃符”。他命一个名叫辛寅逊的学士为自己寝室门的“桃符”题诗。可是,辛寅逊拟出诗句后,孟昶觉得诗句文辞欠佳,很不满意。他又叫其它的人题写,仍不满意。于是他便自己拿起笔来,大笔一挥,亲自写了一联诗: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句对联,对仗工整,含义明白,而且首尾镶嵌了“新春”两个字,很适合春节的气氛。他把题写的两句诗分别写在“桃符”的两块木块上,一左一右地挂在自己的寝室门两旁,形成了今天的对联的书写格式。他题书的这副对联流传下来,被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也是传世到现在最早的一副对联。春联就这样正式诞生了,对联也就这样正式诞生了。自此以后,文人学士都纷纷群起仿效,视题写春联为一雅事。题写春联的风气就这样逐渐流传开来了。虽然孟昶在第二年(965年)就做了亡国之君,并在当年就病死了,但是,他创作的这副春联却流传到现在,特别是他创立的对联这种艺术形式,一直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到了宋代,民间贴春联已很盛行,特别是在文人中比较普遍。但是,春联一词还未出现,仍旧叫“桃符”。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有《元日》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说明了这一点。当然,这后两句也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联;同时也说明当时的民间贴春联已经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对联后来又推广到楹柱上作装饰,再后又用于交际庆吊,影响越来越大。

在宋代,联语的应用范围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题写在“桃符”上。人们开始在建筑物的楹柱上张贴对联。也不仅仅局限于贴在春节时候的门上,友人之间的交际和庆吊之类的事上也开始广泛地应用对联。据史书记载,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忠懿王钱俶在杭州建了座龙华寺。有一天,寺里的和尚契盈侍候忠懿王游碧波亭,钱俶感慨一声,说出一句:“吴越去京师三千里,谁知一水之利如此!”契盈根据忠懿王的话,在碧波亭柱上题写了一副楹联:

“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

这件事说明楹联在北宋时期已开始盛行。

另据史书记载,北宋末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6年),有人把四川眉山诗人唐庚的名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用来作门联,这是日常生活中把对联写在门上的一个先例,打破了对联只能作为春联写在门上的格局。

南宋初年,金军攻破建康(今南京),通判杨邦乂威武不屈,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衣襟上写下十个大字:“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这副对联是目前为止知道的最早的自题言志联。

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南宋大儒朱熹筑沧州精舍,曾自书一联贴于门上:“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这副对联是目前认为最早的书院厅堂类联。

南宋时候,灯门联和寿联也开始出现。据《隐居通议》中说,贾似道在扬州时,在上元日命宾客集古句作灯门联,其中有一人集了如下一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这副对联是目前为止知道的最早的一副灯门联。

北宋孙奕《履斋示儿篇》载,黄耕叟夫人三月十四日生,吴叔经作联贺道:“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此联为民间寿联先例。丙圹居士《东望望阁随笔》说,南宋贾似道在谢太后崇寿节和度宗乾会节时,曾命黄蜕作笺:“圣母神子万寿无疆复万寿无疆,昨日今朝一佛出世又一佛出世。”在皇太后和皇帝生辰,用这样的对偶句表示祝贺,就可以说是标准的寿联了。

宋代大学者朱熹编有《联语》一书(见清代李光地等编纂的《朱子大全》卷后),可见当时的对联比较成熟的情况。

元代文人继承了宋代撰写楹联的传统,很多人都喜欢撰写对联。在史料中,也能找到大量关于对联的记载。《濯缨亭笔记》说,有一次元世祖忽必烈召见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赵子昂(即赵孟頫),见他仪表堂堂,想到他是赵宋的后裔,总是怀疑他是否甘心称臣。于是令他摘掉帽子,问道:“你会写楹联吗?”赵子昂回答说会,元世祖便命他题书殿上春联,他想了想,便写了一联:“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元世祖很高兴,便命他再写一联,于是他便当即挥毫写下了一副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喜爱的楹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这后一联流传很广,直到清代,民间仍不断地沿用。

春联在明代开始空前繁荣。并且在明代人们才开始把“桃符”真正地称之为“春联”。据说“春联”一词是明太祖朱元璋创造的,并且开始用红纸写春联。他喜欢对联,不仅大力提倡写对联,而且他本人也写了不少的对联,把这些对联赏赐给他的大臣们,作为嘉奖的礼物;重视对联这一工具,用它歌颂太平盛世。由此,写对联之风大盛。例如,他送给中山王徐达的一副对联是: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人;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他送给修撰国史的谋士陶安的一副对联是:

“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至于朱元璋大力提倡贴春联,是有史为证的。清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说:“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幅。”由皇帝下旨要求家家户户写春联,当然导致春联的繁荣了。

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明代的文人都擅长写对联,也乐于写对联,从而大大地推动了对联的发展,使对联创作在明代推向了一个高潮。

明代嘉靖年间,有了专门应皇帝之命撰写的“应制”对联。此风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最盛,当时先后出现两次编辑“万寿盛典”的盛事。当时,“万寿盛典”上都是每图绘一门,每门都附楹联其间。康熙五十二年,皇帝六十大寿,应制的寿联堆山塞海,自皇宫出西直门一直到西苑路,沿途牌楼坛宇林立,处处必有楹联,而且都是出自名家大儒之手。乾隆年间,每逢皇帝大寿,都大搞献联祝寿活动。寿联的创作空前繁盛。乾隆在七十岁时,还给自己撰写了一副寿联:“七旬天子古六帝,五代孙曾予一人。”风流天子对对联的提倡,使得当时的妙联百出,出现了繁荣景象。

当时,除寿联之外,殿廷用联、斋醮用联等等,也多有应制之作。皇帝从对联的水平上,可以考查作者的学识,思维的水平。甚至出现了用对联来考察大臣的秘闻趣事。皇帝还对佳联作者常给奖誉,这些做法对对联的兴盛,也有很大的影响。

明清两代,对联的发展达到全盛,主要表现在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类对联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家家户户以至各行各业都有了挂贴对联的习惯。寺庙道观、风景名胜地点,用它做楹联;日常交际中,人们用它祝寿、庆婚、贺喜、哀挽、题赠;文人学士用它写景咏物,抒情言志;还可以开展“对对子”活动,可以试智、斗智、娱乐,幼童、村妇均可参加。

清代对联在艺术上、种类上、功能上,更日趋完善。镶嵌对、叠字对、析字对、合字对、偏旁对、藏词对、谜语对、同字异音对、谐音对、回文对、歇后对、绕口对、无情对等巧趣对联形式,在这个时候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应用范围扩大,从皇帝宫殿到监狱的牢门,从富户的厅堂到穷家的茅舍,从人的住屋到牲畜的栖舍,从贺婚庆寿到吊丧悯死,以致庙宇亭榭,名胜古迹,三教九流,各行各业,处处都可见对联。长短不一,情趣各异,形成一幅多姿多彩、独具一格的人文奇观。

清代福建福州人梁章钜的专著《楹联丛话》,共十二卷,是对联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艺术形式的标志。

到清朝时,对联不仅在国内繁荣,随着流寓海外的华侨的足迹,对联这种文字样式传播海外,对联这种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字艺术格式,受到国外汉学家的重视。至今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诸国还保持着张贴对联的风俗。其它国家,只要有华人活动的地方,也有不少对联。可以说,对联随着华人,已经走遍了全世界。

香港《地平线》载文谈到,1871年印度尼西亚日里烟园中有五名华工,因不堪虐待,起而反抗,将荷兰监工打死,被捕后坚贞不屈,最后惨遭杀害。后人在棉兰郊外建五祖庙,庙内有一副对联:

“立胆义为昭千古;存心从忠著万年。”

藉以表彰忠烈,扬威海外,对联在海外发挥了它独特的作用。

1880年,加拿大总督麦克唐纳从中国招募7000余名劳工去修建铁路。铁路修建完工后,多数人却无钱返回祖国。面对烟波浩淼的海洋,他们只有长吁短叹。为了表现他们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他们便捐款在加拿大温哥华大洋之滨建了一座“望乡亭”。并在上面书下一联:

“遥望中华数千里;不知何时能返家。”

表达了海外赤子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也写出了海外游子的辛酸。

1890年,清光绪皇帝大婚,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赠送的自鸣座钟上就刻有对联一副:

“日月同明,报十二时吉祥如意;

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寿康。”

清末,白话文兴起,对联这一古老、文明、有趣的文学形式,仍被继承下来。由于用白话写作对联,对联更加通俗更懂,也更加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对联也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对联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不同的精神风貌,在革命年代里,对联成了宣传革命思想的有力工具。从孙中山、黄兴,到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许多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都运用了这一工具。同时,广大群众也拿起了这一武器,参加革命斗争。

建国以后,对联的创作又有一次大的跃进。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对联以前所未有的思想风貌出现了。它们歌颂党的领导,赞美社会主义制度,移风易俗,破旧立新,起到了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积极作用。建国以来,不管是春联、婚联、寿联、挽联、题赠联,还是行业联,都得到发展,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设施中,还出现了不少新楹联。

在新的历史时期,对联更加显示出它蓬勃的生机,强大的生命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中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灿烂的奇葩,有着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只有汉字这种方块形的文字,才可能产生出对联这种文艺形式。

对联寄情言志,把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中的丰富内容,加以锤炼、浓缩、概括,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一千多年以来,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形式,作为中国所独有的一种文体,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为中国文艺增添了光彩,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值得中国人骄傲。

对联,又称楹联,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的联语。由于对联一般是用古典艺术语言造句和修辞的,所以它典雅、精炼、优美,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魅力奇妙。同时,它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或状物写景,或咏物言志,或抒情寓意,或缅古叙怀,或扬善抑恶等。此外,它又是与书法揉和在一起的综合艺术,两者相互映衬,更显出一种神秘飞动、瑰丽典雅的艺术美。因而,对联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文体,从起源至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联林奇珍和趣闻轶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宝。

回文联:可以正读,也可以反过来读,而且正反读完全相同,让人读来情趣盎然,回味无穷。福建厦门鼓浪屿鱼腹浦的对联: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广东湛江德邻里的对联 : 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

析字联:变化无穷,妙趣横生。传说,康熙求才若渴,一旦发现,便不拘一格地重用。一天,康熙听说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连输三盘,出上联试和尚:“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此联析“岩”、“枯”、“柴”三字而成,文字连贯。不料,和尚随口而出:“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康熙一听,和尚妙析“泉”、“好”、“妙”三字,对得无懈可击,心中十分高兴,便委以重任。

嵌字联:将选定的字通过与其它字词的搭配组合而专门嵌在联中合适的位置上,能发生意变,能给人一种新的艺术享受。传说纪晓岚的家乡有位名叫吉生的医生,医术很差,经常误诊害人。有一次纪晓岚回家探亲休假,听说此种情况后,便撰写了一副对联派人送去。吉生医生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的是:“未必逢凶化;何曾起死回”。这副暗嵌联,需嵌入的正是“吉生”二字。这位庸医看后羞愧万分,从此停诊,改营商业以谋生,乡里一时传为美谈。

添字联:在原来的对联中增加字,改变原来的意思。传说明朝的洪承畴深受崇祯皇帝的宠爱。为了感激皇恩浩荡,表达永志效忠朝廷的决心,他曾写了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然而,就是这个决心永远效忠于明朝的洪承畴,虽带重兵“誓为皇帝剿清妖”,还是大败后被清兵俘虏。就在明王朝为他大举奠礼,歌丰功、颂贞节的时候(朝廷不知洪承畴被俘,传说他守节殉国),他背叛了明朝,投降了清军。于是,有人把他这副对联的上下联各添了一个虚词。改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这一改动,虽仅仅添了两个虚词,但实在巧妙得很:“君恩”的的确确是“深似海了”,可是“臣节”呢?真的是“重如山吗?”它不仅彻底扯下了洪承畴那“高风亮节的忠臣”的华丽面罩,还活画出一个“变节投敌、无耻之尤”的叛徒嘴脸,真是讽刺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谐音联:巧妙地利用同音同义的关系,使一句话涉及到两件事情或两种内容,一语双关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这种谐音联往往会收到出乎意料的微妙效果。相传:一日苏东坡出黄州城游逛,不时就到了郊外田间。见许多农夫在挑泥肥田,一向好交往贫民的苏学士就向他们迎去。不想在窄窄的田埂上同一担泥农妇相遇,各不相让。苏学士只好戏言道:“你赤着脚,还是你让道于我这个读书人吧!”农妇一听,笑着说:“既是读书人,当能对对?”苏学士心中一喜:“这个正中下怀!”口中早已应道:“那还不是小菜一碟!”农妇已脱口念出:“一担重泥(仲尼)挡子路。”苏东坡一听,大惊失色,连他这个满腹经纶的大学士一时了无以为对。旁边的田埂上返回的担泥农夫,望着他的窘态,都哈哈大笑。东坡毕竟不比常人,他忽有所悟赶忙对道:“两行伕子(夫子)笑颜回。虽已对出,但他心想:这楚地之人,果然有才。便赶忙脱鞋,下地拱手让道。

谜语联:将谜面化入对联之中,在字面上造成一种意境,因起娱乐性、趣味性强而深受人们喜爱。清代大文学家纪晓岚的一副谜语对也十分风趣有味,联曰: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狸狗仿佛,既非家禽,也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这副对联采用析字、隐目等手法,将谜底巧妙地串于联内,谜底是“猜谜”二字。

数字联:数字枯燥简单,可将数字引入对联,则妙笔生花。1785年,乾隆皇帝在乾清宫开千叟宴,赴宴者达3900多人,其中一老叟141岁。乾隆与纪昀出联相贺曰: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这是一副数字谜联,按古纪年法算,一个花甲为60年,花甲重逢即为120年,三七岁月即21年,正好是141岁,可以说,对句是相当难的,可纪昀却信手拈来。俗语“人生七十古来稀”,“古稀”即七十岁,古稀双庆即140岁,更多一度春秋,也正好是141岁,对得堪称千古绝妙。

叠字联:把同一个字或词重叠起来使用,构思巧妙,用字奇特,内涵深邃,别有情趣。 山东济南千佛山趵突泉的叠字联:“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栩栩如生地模拟出泉飘水冒的动态美和色彩美。

讽刺联:它或嬉笑怒骂或批评规劝,往往使人读后或捧腹大笑,或目瞪口呆,或如鲠在喉,或芒刺在背,心境不同,感受不一。从前有座寺庙,寺里和尚仗势欺人,将寺庙周围的土地全霸为庙产。一秀才不满,便假装到寺里烧香,和尚见来者是位读书人,便向他索求一对联,秀才也不推辞,挥手写下:香残日落了却凡心一点 ;炉中火尽须把意马牢拴。和尚很是得意,到后来才发现自己上当。原来此联之意为:上联中“香”去掉“日”,“凡”字去一“点”,和起来是个“秃”字。下联中的“炉”字去掉“火”,再拴上“马”是个“驴”字。但为时已晚,此联已在百姓中广为流传了。

此外,还有用了宝塔一样有趣的结构的宝塔联。如: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拼字联、合子联。如: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以及上下联毫不相干的无情对、含义暗藏的寓意拟物联、方位、数字、颜色等连续使用的方位数字颜色联等。

在现实生活中,对联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真正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如厕所文化中的搞笑对联:天下英雄豪杰到此俯首称臣,世间贞烈女子进来宽衣解带;男子汉单枪匹马直插台湾岛,女英雄两面夹击活捉蒋光头;权高位重富豪,自己动手掏鸟;沉鱼落雁波霸,显露丰臀春光;站直了,立稳了,第三支脚汗水狂流;蹲平了,坐正了,第二张嘴口水直喷……

上联写滇池风景,“喜茫茫空阔无边”,下联叙云南历史,“叹滚滚英雄谁在”,由空间转向时间,由“喜“转入“叹”,全联有起、承、转、结, 章法谨严。半联自成篇章,井然有序。上联起如横空出世,“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气势非凡。承接着写个人见广阔滇池的兴奋和喜悦,不禁解开衣襟,掀起头 巾,进而想到滇池的四围环境,隐约看到东面的金马山、西边的碧鸡山、北面的蛇山、南面的白鹤山,仿佛在奔腾、飞翔、行走。再看湖面、堤岸,小岛沙洲,蓬松 的杨柳,茂密的蘋蒿芦苇,翠鸟翻飞,霞光灿烂,自然想到“选胜登临”,这是行文的“转”。“莫孤(辜)负”以下四个自对句,写湖外、湖岸、湖里有代表性的 美景作结。半联一气呵成,令读者如亲临滇池,不胜欣喜。下联,以“数千年往事”起,顿时给人以苍茫深沉的历史感。接着慨叹,用“想”领起四个自对句,表述 历史事件:汉武帝令练水军,以讨伐洱海夷人;唐代唐九征军大败吐蕃,在祥云县建铁柱以纪功;宋太祖手挥饰物玉斧,在地图上划定西南国界;元忽必烈率部乘皮 筏渡金沙江,统一云南全境。“伟烈丰功”,承上启下,开始行文的“转”,意思说功业不能长存,繁华迅即衰残。“只赢得”以下四个自对句,以悲凉的景色作 结,加深感叹的气氛和浓度,情余言外。全联多处自对,语言整练,大开大合,一气流注,承转自然,起结精工。

三 呼

呼应,又称照应,有时又可叫伏应,就是行文要前后相应,前呼后应。要前后连贯,不要前言不搭后语;前边交代了一件事,后边要有着落;前边提出了问题,后边要有回答或反应;前边埋下了一支“伏兵”,后边要有“伏兵”起来的行动。

呼应,可分前后句呼应、前后文呼应、首尾呼应。

在短联中,要前后句呼应。如谢远涵挽孙中山联:

两语服膺平生,孔曰大同,耶曰博爱;

三杰并时鼎立,印有甘地,俄有列宁。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杰出领袖,领导人民推翻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此联放眼中外,立足历史的高度,颂扬孙中山的伟大理想和不朽功 勋。上联首先提出他平生尊奉的“两语”,下边接着说明“两语”内容,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提出的“大同”理想,和耶稣主张的救赎人类、“博爱”。下 联,首先提出当时世界并立的“三杰”,接着说“三杰”为谁,推翻旧势力、建设新国家,除了印度“圣雄”甘地、俄国列宁以外,就是孙中山。孙中山的伟大,当 时只有他二人可以相比。

在中长联里,除了上下句呼应以外,更要注意有一定距离的前后文呼应。如孙髯的大观楼联,前边说了“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后边就 有“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前概说,后具体分述,前后呼应。前边“叹滚滚英雄谁在”,后边就有回应的语句:“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 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

前因后果,前行为、后目的,前理由、后结论等,或加以倒装,前果后因,前目的、后行为,前结论、后理由等,都属前后呼应。如许德珩挽朱自清联:

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

生存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此联全面概括了朱自清的一生,对其工作、品德和骨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上联说他教书,用两个“一面”,两个“向……学”,末后总括,结论 “君诚健者”。下联,先说其一生较短促,接着用两个“愈”,两个“与……斗”,至“死而后已”。对于这样一个“健者”在贫病中死去,当然悲痛,所以结以 “我哭斯人”。这是因果关系的呼应。

前后呼应,有时用关联词语“因为……,所以……”、“不但……而且……”、“纵……也……”、“……虽……”等。在中长联里,上下 联各有起结,首尾两两呼应较常见。如挽朱自清联,“教书三十年”与“生存五一载”相呼应,朱自清终年五十一岁,教书就有三十年。“君诚健者”与“我哭斯 人”相呼应,因为朱自清是“健者”,所以“我”才哭他。

上下联的起结,类似词上下片的起结。词上片的结句,要为下片的拓展留有余地,要如奔马收缰,有欲止而不止的势头。对联上联的结句也 要这样,以便开展下联。常见上联结句提出问题,下联结句作出回答。这是两个结句的呼应,也是前后文的呼应。如南京瞻园,即明代中山王徐达的故邸,据说是徐 达所题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中有舜日尧天。

此联气势宏伟,文字秀丽。上联怀古,借问青山白云,历代的帝王统治、汉唐盛世何在?结句提出问题。下联回答,说现有一庭佳丽,树绿花红,景色浓艳,正是太平盛世。下联结句“此间有舜日尧天”,恰好回答了上联结句“何处是唐宫汉阙”,呼应密切,全联结构紧密。

四 平

对联上下联,对立的双方,分量轻重要大致相当,大体平衡,这样才能给人以美感。如果显然不平衡,畸轻畸重,正如大胖人与小瘦子并立,很不相称,会令人感到不稳定,甚至滑稽可笑。

滇池,东西平均宽八公里,南北长四十公里,大观楼长联,开头说“一百里慎池”即可,为什么要夸张说“五百里”?这和下联相对的“数千年 往事”有关。一百里对数千年,显然轻重失衡。就是五百里对数千年,也嫌前者分量不足。作者采用了其它帮助措施。紧接“五百里滇池”后说“奔来眼底”, “奔”字很有力度和气势,下联“数千年往事”后接“注入心头”,“注”字就气平力弱,然而总起来看,“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与“数千年往事,注入心 头”就比较平衡了。上下联的结束看来是不平衡的,如“四围香稻,万顷暗沙”对“几杵疏钟,半江渔火”,前重后轻,但是从整个上下联来看,上下联还是平衡、 相称。这是这副名联的优胜处之一。

上下联失衡的对联不是没有。例如一茶坊联:

人笑庭中,采得新芽香宅院;

茶销海外,赢来美誉耀神州。

“庭中”与“海外”,“宅院”与“神州”,大小悬殊,显然上下联不相称。可以修改上联,比如改为:

春满山中,采得新芽香四野;

茶销海外,赢来美誉耀神州。

这样,上下联就比较均衡。

除了上下联要大体平衡以外,对联还要求半联之中,上下句也要大体平衡、匀称、一致。如泰山南天门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上联既说“九霄”(九重霄),用“三天”(道家所谓三清天)就最恰当,用“一天”、“周天”都不行。下联说“万级”似太夸张,但是与下句“俯临千嶂”相一致,是协调平衡的。如用“百级”,显得不够高,就俯看不到“千嶂”。

有上下句失衡的对联,如一副春联:

祖国昌盛,山河秀丽春永驻;

人民幸福,杨柳娇柔燕常飞。

上联两个分句分量相当,能平衡。下联上下句就有问题,上大下小,上强下弱,而且下句“杨柳娇柔燕常飞”与上联“山河秀丽春永驻”也不平衡。如改“杨柳娇柔”为“环境葱茏”,可能较好。

上下联如果不能做到轻重大体平衡,宁可下联重些,而不要上联重。上轻些、下重些,事物还有稳定感;上重些、下轻些,类似所谓头重脚轻,就缺乏稳定感,使人看来就不那么协调了。上下句的轻重,在不能很好平衡时,原则上也宜上轻下重。

民间流传的所谓“绝对”,之所以难对,是由于难以满足其古怪苛刻条件,难于做到平衡。例如已流传了二三百年的“烟锁池塘柳”,五字偏旁 包括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下联也应该有“五行”才能对得上,才能平衡。对下联的人不少,迄今为止,似乎还未有公认十分完美的佳对,试举一二与出 句并列于下:

烟锁池塘柳;

炮架镇江城。

灯深村寺钟。

“炮架”这个对句,除了“架”字平仄不对、偏旁在下的缺点以外,就是专有名词“镇江城”与普通名词“池塘柳”不能相对,轻重悬殊。“灯深”句对得较好,意思说在村寺钟声传来的深远处隐约可见灯光,与出句轻重平衡,但是五字偏旁未能都同旁或交错相对,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五 横

横披,又称横批、横额,悬挂或张贴在对联上方正中部位壁柱横眉上,对全联意思带有总结性质。它是对联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横披一般用于名胜景点、茶楼酒馆和迎春喜庆场合,有时也用于嘲讽戏谑。对于对联,横披可以起到如下作用:

1.点睛。如春联:

送旧年,窗外映白雪;

迎新岁,喜鹊闹红梅。

(横披)春临大地

2.互补。如《红楼梦》大观园蘅芜院联:

吟成豆蔻诗犹艳;

睡足荼蘼梦亦香。

(横披)蘅止清芬

“诗”又作“才”。蘅芜院里花草很多,藤萝薜荔,杜若蘅芜,茝兰金葛,紫芸青芷,举不胜举。上下联主要写花中的人,在含苞初放的豆蔻梢头下 吟诗,在荼蘼的花气中春睡。横披补足了蘅芜院的众多名花香草,同时照顾到人的美艳清超。这个庭院后来是分给薛宝钗居住的。此联和横披正适合其人。

3.深化主题。如一婚姻介绍所联:

白玉犹有瑕,求人十全十美哪里遇?

青春岂无限,择偶千挑百拣几时休!

(横披)看剩下谁

横披紧承联语的“千挑百拣几时休”,提醒人择偶莫要错过时机,适可而止,望有情人早成眷属。虽然这横披口气急切了一点,但确实促人醒悟,发人深思。

4.总结。如某乡一位女青年死了丈夫,与一男青年恋爱,两人人品都好,志趣相投,准备结婚。可是女方家族怕她带走财产,横加干涉,硬逼她嫁给本族中比她年长十多岁的人,女青年忍无可忍,写下一副对联贴在房门上:

我愿嫁谁,本人作主;

谁能娶我,与你无关。

(横披)婚姻自由

以上横披,不一定在联语之前拟成,有在前,有在后。

横披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命题。横披就是题目,联文只能根据题目来写.阐发题意,表达和实现出题人的意图。例如清代王有才题“太白楼”酒家联:

我辈此中宜饮酒;

先生在上莫题诗。

(横披)太白楼

唐贺知章《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此联由贺诗脱化而出,饶有趣味,切合并阐发“太白楼”的命名。“太白楼”成了点睛之笔。

又如马来西亚怡保兴安(福建莆田古称)会馆联:

兴吾业,乐吾群,敬吾桑梓;

安此居,习此俗,爱此河山。

(横披)兴安会馆

按题作文,首嵌“兴、安”二字,阐述题意,切合华侨的心理和生活。

横披与联语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相互支持、补充映发。这是对联的又一章法。

横披字数,通常是四字。可以少到二、三字,有时也可以多到五、七字。

横披的文字,一般不要跟联语重复。

横披的文字,最好能适当注意声调。如四字句,不宜全仄全平,能合乎四言句的平仄格式更好。

§ 参考资料

(1)国学网 http://www.guoxue.com/study/chinacouple/content/chinacouplelike.htm

(2)对联大全   http://www.duilian.org.cn/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8: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