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宛
释义

§ 简介

大宛(“宛”读作“渊”,yuān),是中国汉代时,泛指在中亚费尔干区域居住大宛附近各国图

的国家和居民,大宛国大概在今日费尔干纳盆地。

前130年左右,汉朝大使张骞出使西域时曾来过此地,并于中国《史记》、《汉书》都有记载。中国史书中记载,大宛拥有相当规模的城市文明,当地居民五官多有高加索人种的特征,并居住在城墙环绕的都市中,风俗与南方大夏相同。

大宛名称可能是亚历山大大帝于前329年征服费尔干后,因殖民于此地的希腊人后裔关系所取的,名称上“宛”很可能是从巴利语的耶婆那(Yavana)转译而来。耶婆那在当时中亚泛称希腊人,从爱奥尼亚人(Ionians)转译而来,故此,“大宛”在字义上很可能是“大爱奥尼亚”。大宛在希腊化的塞琉古帝国和大夏统治下逐渐兴盛繁荣,直到公元前160年遭到大月氏迁徙的影响,与希腊世界隔离。

在历史上,大宛与中国之间的交流代表西方印欧民族文明首次大规模与中国文明接触。此后,从公元前一世纪直到十五世纪,东方与西方世界靠着丝绸之路持续交流接触。

中亚古国﹐位于帕米尔西麓﹐今苏联费尔干纳地区﹐地处东西方陆路交通要地﹐首都贵山城(一说即卡萨﹐一说即俱战堤)﹐原始居民以塞种为主。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最盛时曾占有该处﹐在各地修筑了希腊式堡垒。汉武帝时﹐张骞西使大月氏﹐首先到达大宛。当时大宛有大小属邑七十余城﹐人口数十万﹐农业和畜牧业兴盛﹐产稻﹑麦﹑苜蓿﹑葡萄等﹐葡萄多用于酿酒﹐富人藏酒至万石﹐且以出汗血马著称。后张骞使乌孙时﹐又曾遣副使使大宛。武帝闻大宛有良马在贰师城(今苏联乌腊提尤别)﹐遣使者持千金及金马去换良马。因双方意见相左﹐换马不成﹐使臣亦被杀。武帝乃于太初元年(公元前 104)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军往讨。李广利至大宛东边属邑郁成(今奥希)﹐攻不能下﹐败退敦煌。武帝再增兵添粮﹐困大宛都城40余天。太初四年﹐大宛贵族杀大宛王毋寡求和﹐李广利许之﹐得良马数十匹﹐中马以下三千余匹﹐立亲汉贵族昧蔡为大宛王而归。岁余﹐大宛贵族杀昧蔡﹐立毋寡弟蝉封为王﹐遣子质于汉。此后﹐大宛服属于汉。

东汉时﹐一度臣服于莎车。西晋太康六年(285)﹐武帝使杨颢拜其王蓝庾为大宛王。蓝庾卒﹐其子摩之立﹐遣使贡汗血马。南北朝以降﹐大宛为昭武九姓统治﹐史称破洛那﹑钹汗﹑钹汗那等。唐代称其为宁远国﹐或拔汗那。明清时为浩罕汗国。

§ 希腊化时期

亚历山大大帝于前329年征服费尔干,并在费尔干纳盆地南方,锡尔河南岸建造绝域亚历山大羊毛壁挂上的图像可能是希腊裔士兵,(前三世纪或前二世纪).

里亚城,位置在今日塔吉克的苦盏。绝域亚历山大里亚城城墙周长总计6公里,亚历山大如同他其他建造的同名城市一样,安置许多退役老兵和希腊雇佣兵在城内定居,希望作为国境外围聚点和日后远征的前进基地。

亚历山大逝世后,整个巴克特里亚、中亚河中地区和费尔干地区还在希腊化塞琉古帝国手中,直到约公元前250年,巴克特里亚总督狄奥多特一世宣布脱离独立塞琉古帝国,建立大夏,大宛才落入大夏的统治。

§ 大夏统治期间 (前250年–前160年)

大夏欧西德莫斯一世在位时,持续保持对大宛的统治,根据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波记载,此时 大夏国王欧西德莫斯一世 (约前230年–约前200年)

希腊人统治大宛的国境超过亚历山大时期,使国境拓展到丝国和弗林尼相接。推测可能扩张到今日中国新疆的喀什噶尔一带,在天山北方一带也发现许多希腊特色的小雕像。

罗马历史学家庞培乌斯·特罗古斯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60年左右,大宛地区似乎遭到塞人部落入侵,在西方史书中塞人被称为塞克(Sacae),并叙述塞克人和其他游牧民族入侵大夏王国。根据中国汉书记载,塞人部落原居于乌孙(今日的伊犁河河谷的伊塞克湖附近),因大月氏在前176年遭到匈奴单于冒顿攻击而西迁,使大月氏攻击当地乌孙的塞人部落,并占据其地,而塞人可能南迁到大宛。

近代历史学家William Woodthorpe Tarn认为,因当时大夏此时与南方的印度-希腊王国发生冲突,当时大夏国王欧克拉提德一世刚篡夺欧西德莫斯王朝,他和他的军队此时在印度作战,之后欧克拉提德更被自己儿子谋杀,使得国家无力保卫大宛的领土,让塞人得以占领大宛,而后继的赫利奥克勒斯专注于王国复苏,并入侵印度,对于外围的其他省份只得放弃。

根据罗马历史学家库提乌斯记载,在他写作的年代,约公元前30年时,这些希腊裔军人的后代仍然保持着他们的希腊文化。

§ 塞人统治期间 (前160年之后)

当西汉使节张骞约在前128年来到大宛,他提到大宛拥有高度的城市文明,且种一位塞人骑手(约前300年,于天山北方的高原发现)

植稻麦,然而张骞也提到大宛人善长养马,且当地出产汗血马,其军队中有为数不少的弓骑兵。

在当时大宛,可能形成游牧的塞人阶级统治农业生产的原居民。在前106年到前101年爆发汉攻大宛之战时,汉书记载大宛王名曰“毋寡”,可能是塞人语中的常用名字(Mauakes)转译而来。

大月氏迁徙

根据汉书记载,公元前155年左右,大月氏在被乌孙的昆莫猎骄靡击败后,往西南迁移并经过大宛,于巴克特利亚北方的妫水北建立王庭定居,使大宛与希腊化的大夏联系被切断,之后大月氏更往南扩张,于前125年左右消灭大夏王国,于印度建立贵霜帝国。

§ 与中国的交流

此时汉朝企图与大月氏结盟来对付匈奴,派遣张骞率100多志愿人员出使西域的大月氏,打在前138年到前126年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莫高窟壁画).

算与大月氏结盟来对付匈奴人。约在前128年时,张骞来到大宛,而大宛国王本就打算与汉朝交好,但因匈奴与汉朝交恶而道路中断,当大宛国王知道张骞来意后,派遣向导护送张骞前往康居,并从康居前往大月氏。当张骞回到中国后,向汉武帝报告西域见闻。

前119年,当第二次张骞出使西域的乌孙时,张骞派遣副使到乌孙周边地区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等国进行外交活动。在之后,东西方的商人们纷纷沿着张骞探出的道路往来贸易,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而大宛和其他诸国也派遣使者与归途的汉朝使者一同来到中国,游览汉朝的强盛和疆域广大,而大宛与中国因此接触越来越频繁。

§ 汉朝-大宛战争

随着中国使节越来越了解大宛,知道大宛产良马,其马属山地马种、抗疲劳,蹄坚硬,其中有良驹据说可以一日跑五、六百公里,流出来的汗像血一样,故命名为汗血马,安置在大宛的贰师城中。当时汉朝与匈奴正在作战,急需良马来改良品种,与游牧民族对抗。汉武帝为了得到汗血马于是命使者,带黄金二十万两及一匹黄金铸成的金马去大宛国都,求换汗血马。但大宛国王毋寡以汗血马为大宛国宝而拒绝,汉朝使节就在毋寡面前,破口大骂,并把金马击碎,掉头而去,毋寡因而大怒并杀死使团,夺走金银财宝。

汉武帝得知后大怒,派遣大将李广利率领远征军攻打大宛。前103年,远征军抵达大宛东方的郁成城,却被郁成王击败,李广利退至敦煌过冬。前102年,汉武帝展开全国动员,并对李广利的远征军进行大规模增援,汉军绕道郁成城,直接围攻大宛贵山城四十余日,并杀死大宛兵将无数,切断大宛水源。大宛贵族最后被迫杀死国王毋寡求和,汉军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马三千匹回国,并指定亲汉大宛贵族昧蔡为大宛国王。

一年多后,大宛贵族认为昧蔡过于巴结汉朝,遂发动政变杀死昧蔡,另立毋寡之弟蝉封大宛为国王,派王子到汉朝做人质。汉朝也派使者向大宛赠送礼物加以安抚并承认蝉封的地位,而大宛每年贡献二匹汗血马给汉朝,之后服属于汉朝西域都护府管辖。

§ 城市文明与风俗习惯

在中国史料中描述,当时大宛国有300,000人口,军队60,000人,定居,有兴盛的农汉朝后期的马塑像

业,种植稻或小麦,大宛国都在“贵山城”(可能是今日的苦盏),政府设副王、辅国王各一人。且境内有大小城市七十多座,城市房舍林立外有城墙环绕,并描叙南方的大夏如同大宛一样,有许多城市散布,且当时大宛都城有内城和外城,并能承受汉朝大军围攻40余天,说明当时大宛国的城郭,十分坚固,已经有较高建筑水平。

当时大宛附近产葡萄,并把葡萄酿成美酒,人民嗜酒,当时大宛的富人藏酒可重达300多公顿,可存放数十年之久,而当地的马匹则爱吃苜蓿。汉朝使者从大宛把葡萄、苜蓿的种子引入中国,起初汉朝皇帝试着种植葡萄、苜蓿在肥沃的土壤上,而当西域的外国使节越来越多,以及从大宛过来的马匹越来越多,并在离宫别苑旁边全部种植葡萄和苜蓿,一望无际。

汉朝后期的马塑像从大宛以西到安息这块区域,虽然语言上有所些不同,但大致来讲可以互相了解沟通,大宛人眼窝深陷,且多留有胡须,擅长买卖,连一分一钱都要争执。在大宛,女性较有地位,一旦妻子决定某事,丈夫就照办不敢违背。而晋书记载,大宛婚前男女以黄金同心指环为聘,女方先以3个女婢到男方那试验,如果男方身体不够健康,可以退绝婚事。

§ 后期

新朝王莽改制时,把西域各国王号贬黜为侯,引起的西域各国纷纷反抗,并于16年击败西域都护李崇的军队,之后中国发生民变无暇西顾,在李崇逝世后,西域各国就与中国断绝。而匈奴趁著中国大乱,意图在西域建立势力。 其中,西域以莎车较为强大且对汉朝较忠心,在29年东汉汉光武帝封莎车国王“康”为西域大都尉,代汉管辖西域诸国。在莎车国王“康”逝世后,其弟“贤”立,开始扩张疆土。42年,莎车国王“贤”与汉朝交恶后,诈称西域大都护,迫使西域诸国服从,重求赋税,并攻灭不臣服的国家。 莎车国王“贤”以大宛的贡税灭少,亲自率领莎车与诸国大军进攻大宛,大宛国王延留投降,莎车便以“康”之子拘弥王桥塞提为大宛国王。桥塞提统治大宛仅仅数年,便被康居击败逃了回来,莎车国王只好再命延留重新担任大宛国王,使贡献如常。之后,因匈奴在西域势力逐渐强大,东汉于91年命班超平定西域,使西域各国再度受西域都护管辖,直到公元107年。

公元285年时,大宛国王蓝庾向西晋皇帝司马炎贡献汗血马,而司马炎派杨颢出使大宛,在蓝庾逝世后,其子摩之也派遣使者贡献汗血马。之后于南北朝时,大宛则改称破洛那。[1]

南北朝以后,大宛又被贵霜王朝的后裔昭武九姓统治。唐代,大宛被称为宁远国,或拔汗那。这一时期,宁远国频繁向唐王朝进贡,与唐王朝形成了密切的政治和军事联系。 公元1221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占领了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当然也包括宁远国。蒙古人征服中亚地区几百年后,当地操突厥语的居民慢慢与蒙古文化融合,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地区出现了一支叫做“月即别”的游牧族群,成为后来乌兹别克人的前身,其中就包括我们所说的大宛人。到16世纪时,经过金帐汗国等蒙古人建立政权统治时期,“月即别”人大量地南下、定居,并渐渐脱离了原来的游牧生活方式,在阿姆河和锡尔河流经的两河地区建立了许多水利灌溉工程,使费尔干纳盆地成为由一块块绿洲连成一片的农业王国。中亚学界普遍认为,进入河中地区后接受了定居的农业生活方式成为乌兹别克民族形成的标志。也就是说,中亚地区的绿洲经济将“月即别”人变成了乌兹别克人。

16世纪初,乌兹别克人在中亚南部地区确立起了统治地位。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这3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先后建立了希瓦、布哈拉和浩罕三个汗国。三个汗国之间为争夺疆土经常发生战争。北方的沙皇俄国也开始将触角伸入这一地区,对三个汗国多次发动进攻,最终于1876年基本完成了对乌兹别克诸汗国的军事征服,并对这一地区实行殖民统治,在占领区建立了军政合一的管理体制。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以后,沙皇政府在中亚的统治宣告瓦解。十月革命胜利后,该地区建立起了苏维埃政权。1924年12月,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并于第二年2月宣布加入苏联。

1991年苏联发生“8·19”事件后,解体的进程加快。8月31日,乌兹别克最高苏维埃举行非常会议,发布了《独立声明》,宣布从9月1日起正式脱离苏联,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改国名为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

现在的大宛地区,属于乌兹别克斯坦的领土。费尔干纳盆地则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个国家交界处。在这里聚集了100多个民族。这里是连接欧亚的走廊,是东西方文化的撞击点,也是伊斯兰教、基督教、东正教等宗教文明的接合部。费尔干纳盆地的面积不大,居民总数却有1000万之多,养活了整个中亚地区20%的人口。而当初的大宛人也成了乌兹别克斯坦人的重要来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6: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