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安西王府
释义

§ 概述

安西王府六盘山东麓的开城,是成吉思汗、宪宗蒙哥、世祖忽必烈共同苦心经营的一块黄土地,也是安西王府的所在地。

安西王府的建筑规模十分宏大。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考察开城遗址时,地表层还有裸露的黄、绿、白三种琉璃建筑碎片,尤以绿釉、黄釉琉璃瓦为数最多,还有黄釉龙纹圆瓦。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龙是皇帝的象征,只有皇帝的宫殿才能用黄釉琉璃瓦并饰以龙的图形。

这说明这里曾经有行宫建筑。西安王府的宫殿府库豪华壮丽,又有花园、养鱼池等供安西王及其王妃游玩的场所。可惜这些建筑都毁于一场地震。大德十年(1306年)八月壬寅,"开城地震,坏王宫及官民庐舍,压死故秦王妃也里完等五千余人"。从压死的人数看,当时的宫邸、房屋建筑面积是很庞大.

§ 来历

安西王府位于西安市东郊秦孟社村石家街仓库。为元代安西王府遗址,周长2282米,四面有墙,东、西、南三面有门,中央有达王殿夯土台基,南北长185米,东西宽90米,高出地面2~3米。遗址内发现5块铸有阿拉伯数字的幻方和黄釉琉璃瓦及瓦当等。

安西王是忽必烈三子忙哥剌的称号。南宋咸淳八年 (1272年),忙哥刺受命出镇长安,并将陕西路改为“安西路”,将五代的“新城”改为“奉元城”。忙哥剌时,安西王府统辖地域广大,包括今陕西、四川、青海、甘肃、宁夏、西藏等省区全部,以及山西、云南、内蒙古等省区的部分地区。

南宋咸淳九年 (1273年),忙哥刺命人在西安浐河的两岸修建了此城。城为长方形,周长2282米,东西各长534米,南为542米,北为534米,城的四角向外突出。宫殿居城的中心,周有川湖泉水,外有军队驻扎,老百姓多居住于城外。

至元十七年(1280年),忙哥剌的长子阿难答继承了安西王位。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病死,阿难答企图夺取帝位,引发了一场内乱。历时37年的安西王府在这次事件后虽未被废除,但长期无人承袭王位。16年后,至治三年(1323年),阿难答的儿子月鲁帖木儿袭封安西王,但在很短时间内就被流放云南,不久被杀。至此,安西王这一封号仅延续三世。虽时间短促,但在此期间,安西王府成为安西王统辖西北、西南大片地区的冬宫所在地。[1]

§ 历史

铁板幻方唐以后,西安城失去国都地位,一降而为区域重镇,但作为西北、西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仍然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自宋至清,西安都受到中央朝廷的高度重视,纷纷派遣皇室成员和名臣大将驻守于此。[2]元代安西王府位于今西安城东北约3公里,南距秦家街120余米,东距浐河2公里许,地势高亢而平坦,是龙首原东去之余脉。清代学者顾炎武在《肇域志》中记“安西王城”,称“在府城东北二十里,元世祖以子忙阿剌为安西王,开府京兆,镇秦、陇、蜀、凉之地,置城。今俗名斡耳朵,故址尚存”。这一记述中不仅指明了安西王府的位置以及清代的残存状况,而且直接以“城”称呼安西王府,足见对其规模之大的肯定。“斡耳朵”在蒙古、土耳其及通古斯语中是“宫殿、郭城或行宫”的意思。

安西王府占地规模较大,清代大学者顾炎武在《肇域志》中解释“安西王城”称,“在府城东北二十里。元世祖以子忙阿剌为安西王,开府京兆,镇秦、陇、蜀、凉之地。置城,今俗名斡耳朵,故址尚存”。“置城”当即指专为安西王兴建府城,而且有可能依据通行的“城池”标准加以建造。民国时人陈子怡在《西京斡耳垛考》中亦称“斡耳垛在当日既为一宫,且包兵卫在内,实即一宫城也”。1940年前后,西京筹备委员会专门委员陈云路拟《西京规划》中载元安西王府“墙垣、殿基皆存,其周约四里”。[3]

§ 发现

安西王府安西王府的域垣,除北城墙基保存较好外,其他三面均埋于地表以下。经钻探得知,城基均完整,全是板筑夯土,夯层坚硬平整。四面城基宽度不一致,北城基宽9米,西城基8.2米,东城基和南城基相同,皆10米。东西二城基南北长各603米,南城基542米,北域基较南墙略短,长为534米,周围2282米。城垣的平面基本呈长方形,方向北偏西3度。城的四角均向外突出,突出部分的平面近半圆形,直径在29米~30米左右,从其形制及附近堆积的砖瓦分析,城的四角可能有角楼一类的建筑。

根据钻探所知,安西王府城仅东、西、南三面有门,东西二门基本对称,二门大小亦相同,门基宽14米,都是一个门道,宽皆5米。南门略偏东,门基宽14米,也是一个门道,惟宽12米,较上述二门宽一倍多,这当是宫城南面的正门。

在城的中央,有规模宏大的夯土台基,高出地面2~3米多。从台基上散布的大量砖块和琉璃瓦推断,这一台基当是宫殿的基址无疑,而且是重要的宫殿。关于元安西王府中央大殿台基结构,夏鼐先生研究认为,“依照台基的平面和所处奠基石函的位置来推想,这台基上的宫殿,很可能是前后三进,像北京故宫的三大殿”。推断安西王城中央台基的建筑结构与元大都大明殿一致。即前为朝会正殿,中为中殿,后为寝殿。

该殿基的筑法(夯土瓦砾相间),从坚固方面或防潮等来看,较唐大明宫殿基的筑法为进步。在台基上堆积的大量元代砖瓦中,以黄釉琉璃瓦为数较多,也有不少直径达14厘米的黄釉龙纹圆瓦当,及三角形的龙纹和花叶纹的滴水瓦,均是残片。

在夯土台基中出土了5块铸有阿拉伯数码字的方形铁板,五块铁板均相同,长宽各14.2厘米,厚1.5厘米。夏鼐先生识别为阿拉伯数码字的幻方,无论纵列、横向,还是对角线,数字相加均为111。古人称它为“魔方”或“纵横图”。如下图表所示:

28 4 3 31 35 10

36 18 21 24 11 1

7 23 12 17 22 30

8 13 26 19 16 29

5 20 15 14 25 32

27 33 34 6 2 9

整个城址内的建筑遗迹并不算多,除中央大殿之外,东西两侧及其北面近城墙处有些小型的建筑残迹,此外多是空地。[4]

§ 影响

安西王府安西王府城垣的四角为外突的半圆形,这与元奉元城“圆角方城”形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自唐末五代以来,咸宁、长安两县县城分布在长安城外东、西两侧,与大城构成“子母互卫”形制,既能在军事防御上与长安城相互呼应,又使两县能各有驻防城池,彼此拥有独立城市辖区。至元代,奉元城东北部安西王府城建成后,形成了“一大三小”的“四城联合体”,即以奉元城为核心,周边分布有咸宁县、长安县和安西王府三座小城,各自独立但又属于同一整体,其间相互呼应、共同防御的军事功能较宋金时期大为增强;从权力空间格局而言,在安西王前后承继的三十余年间,安西王府成了西安城的另一军政中心。

安西王府城虽然城垣仅约4里余,但其周边地区在当时却驻扎有大量军队,以环护王府,听其调遣。从功能上而言,这些军队驻地可谓是安西王府城的附属空间。在历史时期,西安地区大量村落往往依附于陵墓、军营、寺宇等而逐渐形成,与之相似,元代安西王府城附近的军队驻地在当时和后世也逐渐形成村落和街巷。[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3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