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台山
释义

§ 山东省日照市天台山

基本概况

山东省日照市天台山

山东省日照市天台山因《山海经》和《竹书纪年》中的记载而得名。位于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南,离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尧王城遗址约3公里。

天台山中有汤谷,是东夷人祖先羲和祭祀太阳神的圣地,是东方太阳崇拜和太阳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东夷人祭祀先祖的圣地。

天台山上有登天之梯,登仙之台山,仙人居旧址,安期祠(秦始皇立)遗址,仙人讲经台,炼丹炉,仙鹤台,仙人捣药石臼等遗迹,是河上公悟道之处,安期生成仙之所,是中国方仙道文化诞生地。

历史文化

日照天台山位于山东省黄海之滨,山上仙踪神迹无数,奇花异草遍野,山清水秀,自然天成,冬暖夏凉,适宜人居,史称海上仙山,人间仙境《日照县志》,有“登上天台山,凡人也成仙”之说。天台山又称扶桑山 ,“汤谷上有扶桑,十曰所浴”《山海经》,是东方太阳崇拜文化发源地。

“海上仙山”形成于太古代,迄今已有 200多亿年的历史。约20-30万年前,远古先民从沂源的溶洞中沿沂河沭河而下,追逐太阳而居,来到日照沿海,看到带给人类温暖和光明的 太阳竟是神奇地从大海中洗浴之后出来的,于是天台山就成了远古先民祭祀太阳神的地方。

天台山上仍留有人们祭祀的太阳神石、太阳神陵及其它太阳崇拜遗迹,山下则埋藏着6000-4000年前东方最大的都城尧王城遗址。

商周之交, 姜太公在山中避纣时苦心研究兵法,并写出太公兵书,成为中国古代八大兵书之一。天台山中太公台尚在,太公崖犹存。春秋战国时期,道教宗师河上公访遍名山大川而独爱天台并在此悟道授徒。琅琊人安期生在仙人台拜师河上公,采仙药,炼仙丹,得道成仙。齐威王、齐宣王以至秦始皇、汉武帝,到天台山寻求仙药和长生不老之法者络绎不绝。魏晋竹林七贤之首嵇康游历天台山时曾发出“大美不言,真人间仙境也!”的感叹。“人间仙境”之名由此而来。天台山向人们展示的是其深厚的远古历史文化底蕴和一个自然天成的“人间仙境”。

景区景观

日照天台山祀日图

天台山东南两面向海,西北两面环山。南可见海上飘渺前三岛(或许是海上三仙山的原型),北可望历史古港琅琊台,碧海蓝天,大美不言,山清水秀,灵气自生,四方清静,八面临风,山海天一览无余,大千之美尽收眼底。所以有“登上天台山,凡人也成仙”之说。

天台山是沿海日出的最佳观测点。日出初光先照,是为日照。天台山日出则既有海滩日出的真切, 又有泰山日出的壮观。极目远眺,或是海天一色,红霞漫天, 或是云蒸霞蔚,光芒四射,或是吞云吐雾,朱盘银浪,变幻莫测,蔚为壮观。沐浴东方第一缕阳光,欣赏海上最新红日,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天台山上有石龙,人称东方神龙,龙头上有二泉,寿星彭祖饮此泉水后曾留下“登斯山断七情身已是三界之外,饮此水净六欲心不在五行之中 ”的对联,横批竟是“再来一瓢”。龙头上两泉又形似龙眼,一只圆睁,一只微闭。曾有东方文殊写到:“睁一只眼看破红尘乃知烦恼自从心中出四大皆空万事需随缘,闭一只眼参透禅机方能平常之心对世界三省其身六根得清净”。

诗歌记载

文人笔下的天台山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著名的《长恨歌》中曾这样描述天台山,“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表达了诗人对天台山人间仙境的美好向往。

李白在任城(今济宁)居住期间更是多次游历天台山。他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中写到: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

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

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

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

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

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宋代文学大家苏东坡在京受排挤外任密州 (当时日照属密州) 知州期间,经常到天台山小住并为嵇康的故事所感动,写下了“行香子”一词,表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和对返朴归真的追求: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旅游景点

日照市投巨资在天台山建设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该风景区南距日照港10公里,北去岚山港10公里,距刘家湾赶海园、金沙滩海水浴场、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尧王城遗址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故居均在5公里范围之内,与同三高速公路、204国道和滨海大道相连,可直达景区。

§ 四川省邛崃市天台山

四川省邛崃市天台山

基本概况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天台山位于“文君故里”四川省邛崃市西南端,属邛崃山脉,距成都110公里,距邛崃45公里,景区面积达192平方公里,山顶面积约40平方公里,主峰玉霄峰海拔1812米。

天台山为国内罕见的箱状向斜山地,丹霞地貌变化丰富,山体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成U字形,山势亦由低到高,形成三级台地,故有“天台天台,登天之台”之说。景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6℃,森林覆盖率达94.4%,动植物种类丰富,有珙桐、红豆杉、银杏等20余种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及大熊猫、红腹角雉、大鲵等7种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目前天台山已纳入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的范围。

历史故事

四川省邛崃市天台山古名东蒙山,远古洪荒时期,大禹治水路过蜀国时,曾选此山为台登高祭天,故得“天台”之美名。汉末道家在此相山凿洞,筑坛祭神,正式易其名为“天台山”,天台山便增添了宗教文化内容。

三国蜀汉之初,诸葛亮曾到临邛察看“甲屯”垦植和开掘“火井”情况,乘坐“木椅车”上山眺望,留下了“天车坡”、“望军顶”等地名。

南北朝时期,西游僧人普达舍耶云游到此,创建了天台佛寺,隋唐时期,宗教漫延,初唐时火井县令袁天罡尊崇道教,因而天台山以道家势力为大。

五代时,天台山又修一座规模宏大的城隍庙,两宋时期,天台山儒、道、佛三教并存,三家争山夺林,各营院园,道观佛寺,官房多达百余处,宗教势力泛滥,各派矛盾百出,于是出现了州通判、推官驻山主政之事。其时有文同(北宋画家)、陆游(南宋爱国诗人)等领衔管理天台山宗教事务。

宋末及元代,天台山日渐衰微,于是又有明洪武年间“福琛开山”之事。明末(大顺三年),张献忠一支军马败退时路过邛州夹门关,有天台山三千棍僧堵截,张部于是绕青草坡从天台山后山而上袭击了宗教集团,于是天台山宫观寺庵尽毁。清代,道家、佛家力图光复宗教名山,但规模远不及昔日。民国年间,天台山一带兵匪肆虐,社会不安定,朝山之事几乎灭绝。“文革”期间,天台山宗教文化遭到极大破坏。四川省邛崃市天台山

景区特色

“山奇、石怪、水美、林幽”势天台山享誉中外的特色。“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水是天台山之灵,金龙河自天台山顶蜿蜒而下,形成长滩、叠溪、瀑布、海子……诸多景物借水幻化,向世人展示出一幅“九十里长河八百川,九千颗怪石两千峰”的中国山水画长卷。

天台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早在远古时代,天台山即为古“邛”族生息繁衍之地;巴蜀开明时期,古蜀国国王鳖灵在此“登高祭天”;汉代,道家在此相山凿洞,筑坛祭神;宋代,儒、佛、道“三教合流”,道观、佛寺、官房多达108处,形成庞大的宗教山城。至今,天台山还留存有“和尚衙门”、“和尚街”、“雷音寺”、“第一禅林”等众多罕见的历史文化遗迹。天台山也是红军长征经过成都唯一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成都市唯一的红色旅游区,景区的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都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山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山

基本概况

隶属于台州市天台县,天台山的“台”字,本作繁体字,其字音为tāi,与“台”湾之台本非同一个字。坐落于浙江省东中部的天台山,东连宁海、三门,西接磐安,南邻仙居、临海,北界新昌。是驰誉海内外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绵亘浙江东海之滨,因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以佛教天台宗祖庭、道教南宗祖庭所在地和济公“活佛”的故乡而闻名于世。以“佛宗道源,山水灵秀”而著称,且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

中国浙江省天台县城北属仙霞岭分支,呈西南—东北走向,平均海拔500米以上,主峰华顶山海拔1098米。名僧济公的故乡,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自然景观有华顶、琼台、赤城山等名山;仙人洞、吊船岩等怪岩;石梁飞瀑、水珠帘等瀑布。人文景观有国清、华顶、塔头等寺庙,以及古塔、碑刻等。

天台山最著名的寺庙是建于隋代、重修于清雍正年间的国清寺,有殿宇14座、房屋600余间,大殿中有明代铸造的重13吨的铜铸释迦牟尼坐像。国清寺是保存较完整的著名寺院。天台山自古闻名,王羲之、顾恺之、李白、苏东坡、陆游、徐霞客等人都在此留下足迹。天台山的景点也各有特色,可概括为古、清、奇、幽四个字。赤城栖霞、双涧回澜、华顶秀色、琼台月夜等被称为天台八景。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山

景区特色

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又被列为“浙江省十大旅游胜地”。风景区总面积达187.1平方公里,风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古以来有“大八景,小八景,有名有胜三十景,究竟共有多少景,数来数去数不清”之说。天台山集诸山之美,其最大的特点是古、幽、青、奇。

东晋文学家孙绰在《游天台山赋序》中描写道:“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足迹遍天下,三上天台山,写下二篇游记,并将《游天台山日记》赫然标于《徐霞客游记》篇首。

人文历史

天台山的自然景观得天独厚,人文景观悠久灿烂。这里即有汉末高道葛玄炼丹的“仙山”桃溪,碧玉连环的“仙都”琼台,道教“南宗”圣地桐柏,天下第六洞天玉京;又有佛教“五百罗汉道场”石梁方广寺,隋代古刹国清寺,唐代诗僧寒山子隐居地寒石山,宋禅宗“五山十刹”之一万年寺和全国重点寺院高明寺;还有那画不尽的奇石、幽洞、飞瀑、清泉,说不完的古木、名花、珍禽、异兽,因而获得“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美称。

天台山不但自然风光奇丽秀美,人文积淀深邃厚实,而且旅游的区位条件也相当优越。往东有“蒋介石故居”所在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雪窦山,北有“越中胜境”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和新昌大佛城相接,南有温州雁荡山,西有浙中金华双龙洞,兰溪诸葛村和东方好莱坞──东阳横店影视城,可谓旅游要冲、黄金地带。现在,以天台山为中心,涵盖浙东的二小时旅游经济圈正逐步趋于成熟,浙江旅游界为此编有“天台居中,游遍浙东”的顺口溜。云锦杜鹃

自然资源

“佛国仙山”还造就了无数神奇的传说。千古流传的汉朝刘晨、阮肇采药遇仙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天台山是天然的植物园和动物园,奇草异木、珍禽异兽极多。有隋梅、唐樟、宋柏、宋藤,有被称为“长生不老药”的乌药和“救命仙草”的铁皮石斛。尤其是广布千米高山的云锦杜鹃,龄逾百年,古干如铁,虬枝如钩,枝繁叶茂。每年暮春,淡红、嫩黄之花竞相开放,花大而艳,一树千葩,团花锦簇,望之似锦若霞。树之古、面之广、花之盛,全国少见,为天台山一大植物奇观。另外,还有大灵猫、苏门羚、云豹等珍稀野生动物。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天台山的风景旅游资源。天台是中国最早产茶地之一,实乃江南茶祖,韩日茶源。谢灵运从天台山带去杭州的茶种更是成就了世界级名茶“西湖龙井”。天台山盛产优质高山茶叶——云雾茶,还诞生了东方茶文化——中国茶道。天台山还盛产中药材、有白术、茯苓、石斛等名贵药材1000余种,其中“天台乌药”品质独特,是中医的“长生不老药”。“石梁”牌高山蔬菜生长在千米高山,是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已远销上海、山东、福建、江苏及本省各城市,并出口到香港、澳门。浙江天台山交通图

交通状况

外部交通:从杭州、宁波走杭甬、上(虞)三(门)高速公路到天台山仅需2个小时,每天有多班豪华空调高速巴士往返。上海距天台389公里,从莘庄沿沪杭甬高速公路到沽渚进入上(虞)三(门)线高速公路直达天台县城,通畅的话全程约4小时。从上海到天台途中共有三个服务区,加油非常方便。此外,天台山还与绍兴(1.5小时)、台州(2小时)、温州(4小时)等地流水发车

内部交通:去天台山各大景区均有大小公共汽车通达,不走回头路。天台山进山门票10元,景区内步行游览。

天台最佳旅游时间:天台山是浙东南著名的避暑胜地,最佳旅游时间为4-10月,其中7-8月去天台山既能欣赏天台山美丽的风光,又能躲避炎炎烈日。天台7月会有雨,雨天路滑,并且有大雾,不宜登山,雨后1、2个小时的山景最美,烟雾缭绕,有如仙境;冬天会下雪,华顶景区一般将封山,如果能在下雪前住宿在华顶景区,就能欣赏到别有的一番情趣。

天台美食:游览了天台山美丽的风景之后,可到天台县城去品尝天台特色小吃,主要有饺饼筒、水晶蛋糕、猪肉麦饼、蛋清羊尾。其中饺饼筒是天台特有而最具特色的食品,每年清明,七月半,冬至和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包饺饼筒作为节日食品。近些年来也在立夏,中秋时吃。招待亲友有吃饺饼筒的风习。饺饼筒吃起来又香又脆,既是充饥美味,又是下酒佳品,既可当点心,又能当正餐主食,其中最讲究的称“五虎擒羊”堪称宴客上品,肉片、猪肝、蛋皮、鱼肉、豆腐片等分别与金针、木耳、粉丝、笋丝、菜梗等。

天台购物:与大都市相比,天台的商业虽然尚欠发达,但天台山青水秀,资源丰富,传统特产有茶叶、柑桔、牛肉、黄花菜、青梅等;著名药材有三七、天麻、白术;工艺品有草编、竹编、绣衣。历来为人称道,名扬中外。天台山山高雾多,盛产优质绿荼,其中华顶雾茶以“色泽润绿,水色清澈,质香味浓”被认为是我国绿茶中的珍品。尤其是刚摘下的新茶,泡一杯茶,三五好友绝对可以在山中痛快地聊上一个下午。

§ 河南省信阳市天台山

河南省信阳市天台山

景区概况

河南省信阳市天台山位于新县西南部,距县城约40公里,主峰海拔817米,为豫南鄂北名山,史称“淮南第一峰”。河南省信阳市天台山原名乌龙顶。因其形似楼台,另有三峰参差屹立,与主峰并称伯台、仲台、叔台、小台,故明初改称天台山。此山如刀削斧劈,由803级石阶组成的登山小径,似千仞云梯,倚陡壁悬空而挂。沿途狮草竞争,野竹横生,古藤如织,苍松倒挂,惊风掠岩,白云绕崖。小径经离垢、息缘、达天三门而至峰顶,谓登上天台,可离人间污垢,息红尘俗缘,达天堂,入仙境,其乐无穷。

景点介绍

告天炉:此乃入山第一景。一进山门,迎面一柱奇石,状如蘑菇,高两米有余。三人合围的石柱上,浑然天成地托起一块石冠,上面约有五平方米大小。平面东侧,书着“告天”两个大字。过去,朝山者至此便顶礼膜拜,祷告苍天,祈求赐寿降福。然而石柱上却刻着:“天心我一心,告天犹告我。终朝对此山,默默自印可。”此诗充满禅机,仿佛在催人顿悟。鸡公山

金龟探海、天然佛像:驻足太阳仙洞,向东望去,一峰峭然而立(叔台),顶端一巨石向南伸出,恰似一龟探头瞰视,其口、鼻、眼清晰可辩,前方山谷林海苍苍,云海茫茫。是为“金龟探海”。“金龟”下方,累累层石错落有致,形成一尊天然大佛头像。“石佛”慈眉善目,面容安详,一副看透红尘云烟的神态。

坐忘台、鸣琴处:入离垢门,迎面石屏上书着斗大的“伯台”二字。左近,有约二米见方的方石,此为“坐忘台”。游人在此小憩,背靠伯台,面对雄奇挺秀的仲、叔、小三台,顿觉万虑俱消,心胸旷达。坐忘台后上方,书有“鸣琴处”三字,想古人在此鸣琴,奏高山流水,赏清风明月,必有心神俱宁,飘飘欲仙之感。诗曰:“崖上云相逐,谁是坐忘者。习静此山中,世外任潇洒。”

卧龙洞:“龙卧洞云闲,抱骊与世绝。岂忘行雨心,且任泉声咽。”天台山的奇丽风光,引得神龙在此筑洞安家,与世隔绝,连行云施雨的本职工作也置之脑后,哪还管他泉声鸣咽呢!此洞位于坐忘台左侧。

作霖池:作霖池毗邻卧龙洞。悬崖下两方池水清澈见底,四秀不竭。池水本可化作甘霖,造福人类,却亦为老龙所据。有诗为证:“池中有老龙,卧此忘春冬。谁倩池中水,飞洒遍提封。”

抱奇窟:作霖池往前,崖上一巨石突出,挡住去路,巨石下方仅余一缝,可容一人爬过。贴石壁走宽不盈尽小径数步,即到抱奇窟。但见两块方石从绝壁中断出,欲飞身下崖,恰被上下崖体卡住。李白有诗赞曰:“抱奇亦何为,可似荆山璞。宁老万山中,勿运匠石琢。”方石后有洞深丈余,人胸背贴石,匍匐而入,洞尽头从绝壁腰际开一口。探头而出,白云指面,惊鸟掠发,下视万丈深渊,令人心惊肉跳。

一线天、风雷洞:离垢门右行不远,山体裂一石缝,深约20米,高10余米,容人侧身前行,即为“一线天”。“一线天”尽头,有洞分五层,贯风作响,其声如雷,此即“风雷洞”。

铁瓦寺:曾名乌龙观,现称天台观。出一线天,登85级台阶,过二天门即到。观内供奉道家神像十余尊,常年香火不断。观前一潭一井,相距不足两米,虽在同一平面,井水却比潭水高出一米有余。堪称天台一奇。太子洞太子洞:位于伯台西南峭壁中段,无路可通,需垂绳而下,方可到达。据道士李信平介绍,此洞有七间屋大小,曾是唐高宗第六子,章怀太子避难之所。

试心石:伯台峰顶西角,有巨石从山体切出一米左右,名“试心石”。石长约5米,宽米余。相传,热恋中的男女,敢不敢从山体跃上此石,可测出是否心诚、坚贞。但下临百米深涧,劝君切莫试跳,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了心关、留月岩、宾阳壁:仲台、叔台,似原为一体,却被一刀劈为两半,那切口形成一道石门,宽两米,高十米,是为“了心关”:“了心一何期,一了一切了。畴能度此关,闲坐听啼鸟。”关右石壁,为“留月岩”,游人夜半依壁观月,清辉满目,幽情顿生。有诗记此:“明月照空山,山空月自住。清辉夜半发,欲去仍回顾。”关左北侧有“宾阳壁”,此壁终岁见太阳之日可数,故曰:“日去扶桑东,偶此成宾主。纤阴不暂停,堪与神明伍。”

抚松岩:叔台峰顶南端,“金龟探海”石缝中,生一奇松,高不逾丈,胸径近尺,裸根曲突,铁干虬枝,苍劲挺拔,傲立于绝壁之上。岩下书“抚松岩”三字,字旁有诗:“岩上有孤松,兴来时一抚。聊同五柳翁,闲作三径主。”

披云峰:即小台,位于仲台北侧。其上怪石耸立,如公鸡向西啼鸣。“鸡”下方石上刻有“小台”二字。石上亦刻有一诗:“云散弥苍穹,云归仍太空。披云谁氏子?独立向长风。”

§ 贵州省平坝县天台山

平坝天台山伍龙寺

基本概况

贵州省天台山在平坝县城西南13公里滇黔公路右侧2公里处。山“高百余丈”、“坚创造空”,唯从南面可拾级而上,林木蓊蓊,浓荫蔽道。西、北、东三面皆绝壁岣岩。周围又“凿石砌之,高与山等”。

历史记载

据清道光《安平县志》记载《游天台山记》: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僧白云开山卓锡于此”,建寺山顶。历康熙、嘉庆、道光三代增修,“厦屋数层,历落参差”,“群房连亘,高高下下,若城居然”。最后一次全面培修是1937年。现存主体建筑,包括大佛殿、两厢配殿、韦驮殿、玉皇阁、祖师殿、钟楼和藏经楼;附属建筑有叶风亭、望月台、天街、山门牌坊等。利用山顶上非常狭窄的空间,修建如此之多的殿宇厅堂、亭台楼阁,在贵州高原实属罕见。

景点特色

山中现存之因代摩崖,如山前银杏古树右侧的“大观在上”,第一道山门的“黔南第一山”,天街石壁间的“天台”和“名山覆武”等,手笔不凡,赫然可观。原有建庙记事碑和朝山诗碑,多已漫漶难辨。

惟岭南李大光的七律一首保存完好。“绝顶摩挲千仞石,危梁回荡一楼中。丹枫黄懈秋容老,疏而微云画意浓”。描写天台山秋景,可谓得真。寺内楹联之脍炙人口者,首推印宗禅院门前的一幅,文曰:“云从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月照台前台中胜景台上观。”内容好,书法亦佳。“天台”二字三次巧嵌联中,令读者对天台胜景浮想联翩。石雕作品“八仙图”,对于人物的勾勒,刻意突出特点和个性,“八仙”各具神态。大佛殿前廊柱础双狮,全身是柔软的细茸长毛,前脚伏地,后腿蹭蹬,昂首呼啸作负重状,形象十分生动。山顶有望月台,登临远眺,青山、绿水、农田、村舍,风景如画。寺内收藏宝剑一把、象牙朝笏一只、清代官服一件,传为清初吴三桂自黔赴滇朝拜此山时所赠,至今完好无损;另有黄杨盆一个,直径0.33米,高0.34米,系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住持僧代山后黄杨古树精心制作而成,弥足珍贵。寺内建有民族戏剧博物馆。

§ 河北省平山县天台山

天台山北连阜邑,东接行灵。前包平井,西极太原,其西北诸峰耸峙,层峦叠翠,环屏列嶂凡峰海拔达1252米,望之刺破青天,蔚然而深秀。古时道观、寺院结构悬挂于云霄绝壁间景区处山之阳,泉流山漳沿沟壑之脉胳淌三五里汇聚东南,若飞天落镜,明鉴山色,湖面数顷。山之半有天然形成的南北二平台,更增加了此山的奇特,因其在海拔达1200米的侧峰有一平台, 观之高耸入云,传说为王母娘娘从天庭来往于此的落脚点,天台山故此而得名。

据清代平山县志载;“在县西北六十里,汉章帝幸赵,祀房山”。元和志云;“山在西北,一名王母山,汉武帝于山上立祠,今王母观也。”隋开皇以山名县,义宁初以山名郡。唐武德 仍以名县。汉书地理志;“蒲吾县有铁山,”即房山也,亦曰山,五代兴贞,明中王容 盛饰馆宇于西山,每往游辄数月,即此。穆天子传;“此山峰崖险峻,奇石百态,泉潺瀑溅,洞穴深奥,槐柏成荫,夏爽冬温,鸟语花香,气候宜人现有清代碑文记载;”天台山乃众诸峰之首,其深幽渺寂静也,山中之翠柏云云而密也,山中之水源源而不绝也,山中之草木荣且秀也,山中之禽鸟音且舞也,山涧之云雾晦且明也,山中之境言之不尽矣。纵观史料对天台山的记载,此山宗教文化晚源源流长,且自然景观绝胜。

§ 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县天台山

天台山位于长治县城西北13千米高河乡上郝村西北。清光绪《长治县志》载:“天台山,县城(今长治市)西南二十里,四周平坦,日出入无影。一名望儿台,台上不容瓦砾,间有抛掷于上者,邻近居民必有灾祲。”俗传女娲炼石补天处。明代鲁兆嵩诗曰:“覃怀倒影最为奇,无影于今复见前。晓日平铺融岭碧,斜阳四射转阴迟。不妨呜雨铿林叶,岂作飞峦蔽野曦。世俗相传天是补,娲皇炼石有谁知?”清代程云召同唐云倬昆弟游天台诗云:“数年踪迹隔天台,为觅胡麻饭又来。二水(二水:指漳水、蓝河)波澄鸳鸯集,千山日暖杏桃开。争修墙屋缘丰岁,多蓄鸡豚见阜财。莫怪此乡风最大,补天区有圣人才。”

天台山的山峰酷似馒头,巍然壮观。当地相传为女娲炼石,补天时,将鞋内积土磕在此处而成,俗名“无影堆”。不论日出日入,横看纵看,不见其影,确实称奇,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 湖北省红安县天台山

湖北天台山风景区,位于全国知名“将军县”——红安县境内,属大别山脉南麓,南距武汉130公里,方圆65平方公里。 天台山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灵秀”而著称,更有“红色圣山”之誉。天台山是中国佛教八大宗之一的“天台宗” 的起源地。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不仅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三支红军主力部队,还诞生了秦基伟、陈锡联、刘昌毅等二百多名将军,同时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李先念。 天台山风景区内自然生态保护完好,群山连绵,河谷纵横。主要有天台山、九焰山、艾河、香山湖、对天河、老君山等景区。 天台山主峰海拔817米,因其峰顶似台,势若接天而得名,史称“淮南第一峰”,主峰四面峭壁如削,挺拔壮观。 照片

巍峨雄壮的九焰山位于天台山东南,山上林木繁茂,灌木丛生,悬崖峭壁,怪石奇峰;更有千年古兵寨遍布山野,绝对是您寻古探奇的好去处。 艾河谷内溪流淙淙,两边峭壁奇石,形成多个峡口和山湾。穿过一峡一湾,会看到不同的风景画,一会儿是工笔重彩,一会儿泼墨写意。无限风光美不胜收。 对天河谷蜿蜒起伏,古松峭壁,溪流险滩是其主要特色。 香山湖湖水清澈碧绿,湖岸蜿蜒曲折。湖内有自然形成的多个岛屿。在湖内泛舟,可以远眺天台山主峰,青山碧水尽收眼底。老君山神秘莫测,老君道观、石门飞瀑等景点都会让您留连忘返、乐不思蜀。 风景这边独好,尚有佛道之“仙风”,更有革命伟人之“灵气”,真可谓“钟灵毓秀”。

§ 陕西省宝鸡市天台山

天台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南郊,面积约120平米千米,属秦岭山系。区内群峰竞秀,植被繁茂,景色优美,气候宜人。主要景点有莲花、道帽石、磊磊石、九龙泉、大散关、鸡峰插云、弥罗天云海、炎帝骨台寝殿、神农祠、老君顶、玄女洞等数十处,主峰莲花顶海拔2198米。天台山有油松、华山松、连香木等多种树木、百余种观赏花木和60多种鸟兽。

照片

史载民传,天台山是炎帝出生、成长、创业和卒身的地方,是“神农之乡”,在中华民族发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有道教始祖老子李耳开始创教写经的传说。自古以来说是道家名山,是一处融文化古迹与自然风光为一体,具有观赏游览、历史文化和科学考察等多种价值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天台山

天台山森林公园位于东至县尧渡镇国营梅城林场,距县城东北2公里,206国道穿境而过。公园分天台山、西山、避暑山庄三大景区。境内山势峻峭、怪石嶙峋、洞奇色秀、林木葱郁,石刻、庙宇点缀其中,风景

相传有美丽的神话和故事。主要景点有:云中寺、玉屏瀑布、镇龙洞、断马腰、文庙大成殿、梅公亭、镇狐洞、铜鱼山石刻、“寿”字摩崖石刻、洞山岩、南门岭牌坊群、梅山寺、普门岭、宝衣圩石刻、梅山庵、云峰寺、石印洞等26处。原建德县著名八景中有七景在园内,即:“尧渡疏船、梅亭古木、蓝水澄波、二桥风月、三洞烟霞、王峰霁色、西岫斜阳”。 天台山森林公园总面积26538亩,林地20708亩,森林覆盖率78%。园内有珍贵稀有树种、药植物香脂肪原料和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等。天台山海拔高368米,山巅高耸着望江楼,周围林木郁葱,峰峦叠翠,云盖雾绕,气势磅礴。山中景点有“五龙朝珠”、云中寺、镇龙洞、仙人洗澡盆、玉屏瀑布、断马腰、兰台寺、凉亭和舟湖、儿童乐园、天台山宾馆等。

§ 陕西省汉中市天台山

陕南第一名山,位于汉台区武乡境内.突兀千丈,郁郁葱葱,宫观掩映。汉中天台山

汉中天台山为全真龙门仙府。前主持何明善(1901-2002)四川南双桥人。先栖汉中五郎庙,后到天台山,1986年到北京白云观受戒,号德化子.为天台中兴祖师,师羽化前,殚精竭虑,弘法济世,其墓在药王坪后。蜡烛峰

到“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门后,可见五龙庙,由坤道主持,前有呼吸泉,据说可按时喷涌,但开矿断水脉,泉涸不复旧观.车又上,沿途见小庙数座,另见开山取石,取磷矿等败景.

步行或乘缆车可至南天门,这是一座二重石阙,上供王灵官,下可行人.山下灵官崖亦供,他是道教护法神将,又是火神,赤发蓝面,执鞭怒目,其职责有如佛寺中的韦陀.沿石阶上,到药王坪,是山腰一块平地.坪上有一组宫观建筑,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入,可见石砌药王楼,其后是妙济宫,内供孙思邈,扁鹊,葛洪,张仲景,华佗五医,主像孙思邈,隋唐时耀州(今铜川)人,著《千金方》《千金翼方》.又是道士,寿101岁,死后自然位列仙籍.仅此一例,可知道教的神仙谱系是相当纷繁复杂的,天地人神鬼,都在入祀行列.道教学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天文地理,医巫卜筮,无所不包.从《道藏》和宫观所祀神像可证明.其后三清殿,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殿东观音庙,观音在道教,称“慈航道人”,殿西玉皇殿.西厢有十王殿,供十殿阎王和地狱变相.三清殿门有木栅栏封护,不能近瞻三清圣像.殿前有二龙陛石,古柏一株,是汉中古木之首.石碑三通,文漫灭不清,可识处有瑞王捐修的记载.瑞王朱常浩,明神宗子,光宗弟,就藩汉中,为张献忠杀于重庆.王府遗址在汉台莲花池一带。

昔日汉中十景之一的“天台夜雨”便在药王坪,白昼不可见.出沿东路上,可谒何道长墓,墓前石龛中有师着杏黄戒衣像,仙风道骨,卓然不群.

路西岩下有一穴,如井,然深不盈尺.水沿石缝渗落而下,山中取水多仰此.其水甘冽神验,是名副其实的矿泉水.

复登,可到“岱顶”,这便是山颠了.有小庙数座,庙祝言,阴雨时,云雾缭绕,如临仙境,有谚曰"汉中有个天台山,塔把椅子摸到天"。

§ 陕西省神木县天台山

陕西省神木县天台山位于神木县城南65公里处的贺家川镇。据道光《神木县志》记载“前有天然狮子石,甘霖地,复有仙桥,绝似天台,故名。”此山挺拔俊秀,北连数百里群山,南延五里是窟野河与黄河的交汇处,东面陡峭的山崖下是汹涌澎湃的黄河,西面滚滚的窟野河水由北向南擦山脚而过.天台山高达500多米,山顶有庙叫天台山庙,据史料记载,此庙建于明朝成化年间,以后历朝都进行过修缮和扩建。现尚留有明清时期近百幅壁画和碑刻,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长约2公里的天台山古建筑群,最南端是高耸的山门,有数十米的石洞,洞内有石阶二百余级,洞上有仿明隶石刻“南天门”三个大字。由山门石洞向北原建有庙宇九层。

天台山树木蓊翳,壁画满目,古色古香。山上八景,颇负盛名。道光《神木县志》有诗写道:“楼攀香桂,池蓄甘霖。崇峰南秀,窟野西清。黄河点石,紫岭堆去。石狮近卧,金钟远闻。”

近年来,秦晋两省群众集资维修,并在庙的周围植树一万多株,天台山重放异彩,远远望去,雄伟壮丽,郁郁葱葱。

§ 湖北省大冶市天台山

在湖北省大治市西南20公里处。东西绵延约5.5公里,面积11平方公里。主峰莲花峰海拔580 米。山上有南宋时兴建的天台寺,其它胜迹甚多,现存石刻多方。山间有一大型风洞,冬暖夏凉 。

大冶市天台山有着悠久的佛教文化渊源,历史上位居大冶佛教四大名山(天台山、东方山、五卦山、白雉山)之首。清代中叶,天台山曾是统管三省十三县佛教的大丛林,成为湘鄂赣著名佛教文化圣地。

天台山因其五个山峰相拥,形似莲花,古称“莲花山”。据传,梁武帝时,中国禅宗始祖达摩大师辞别梁武帝,入住少林寺前,曾云游天台山,此后,莲花山更名为“达云山”,即达摩云游之山。据《大冶县志》载,佛教有历史记载传入大冶,始于唐太宗贞观十年,时有一富家女何氏入住达云山削发为尼,结茅而成达云山庵。唐高宗永徽年间,何氏之徒名昭则,被高宗封为“太平尼”,遂将达云山庵改名为“太平庵”。南宋高宗绍兴五年,“七岁从释、壮而好游”的道悦和尚,入住达云山,改太平庵为太平禅院。道悦和尚被后世尊为“莲峰源公开山祖师”,下传十六代,历230年香火不息。至元末太平禅院毁于战火。源公祖师葬于天台山,清朝嘉庆年间,天台山僧众在其墓前重刻石碑。源公祖师塔成为天台一景。

明代万历年间,法名真了号双融祖师,重振达云山佛教,成为一代中兴祖。据石碑记载,真了和尚系圆宝和尚的徒孙,大明崇祯四年僧众为其建塔。后有法名证指号心朗和尚,郭氏子,生于康熙戊午年,幼入空门,修建大殿。柯瑾于乾隆辛卯年来天台山避暑,为其撰写碑文,上述两石碑,笔者2002年正月初十日上天台山亲眼见过。

清代曾任监察御史、兵科给事的柯瑾,奏请乾隆帝将达云山敕封为“天台山”,曾任翰林学士后隐居天台山的破笠和尚,被封为“和尚官”,统管江南十三县寺院,并将太平禅院更名为“天台禅林”,遂使天台山成为江南著名的佛教文化中心。清嘉庆年间,又一名翰林学士隐居天台山,他就是定一和尚。清咸丰十一年,定一和尚请永照和尚将《天台八景(诗)》及破笠和尚的《集成附句》刻于石碑。定一和尚撰写的引文亦刻于石碑,笔者2002年寻访天台山时也曾见过此碑。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天台山寺院为红军苏维埃政权活动场所,后被地方民团烧毁,一年后,茂益和尚修复大雄宝殿,此后,收拾残砖断木,于1944年(亦说1937年)建起一座七层砖塔。在“文革”期间,“红卫兵”将茂益和尚及其弟子南东、南逢、南遇等僧人驱赶下山。1970年矿山公社将庙宇拆除,改建成天台山林场宿舍。唯有砖塔尚存,千幸万幸。1983年,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南逢、南遇二位幸存的老僧,重返天台,重建天台禅林,佛制渐起。想起1984年笔者曾与南逢和尚有过一面之缘,却错过认识佛法的契机,也真是佛缘浅薄。经南遇和尚倡建,如今天台禅林得到初步恢复。1997年,比丘尼南杰师傅,于太平庵旧址复建了太平庵,2000年,比丘尼谷清师傅及弟子悠成复建了妙渺寺,2003年,比丘尼正果师傅,建起了莲峰寺。天台山上现有天台禅林、太平庵、妙渺寺、 莲峰寺四座寺院。2008年会根法师主持修通了上山的公路。

§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天台山

天台山北连阜邑,东接行灵。前包平井,西极太原,其西北诸峰耸峙,层峦叠翠,环屏列嶂凡峰海拔达1252米,望之刺破青天,蔚然而深秀。古时道观、寺院结构悬挂于云霄绝壁间景区处山之阳,泉流山漳沿沟壑之脉胳淌三五里汇聚东南,若飞天落镜,明鉴山色,湖面数顷。山之半有天然形成的南北二平台,更增加了此山的奇特,因其在海拔达1200米的侧峰有一平台, 观之高耸入云,传说为王母娘娘从天庭来往于此的落脚点,天台山故此而得名。

据清代平山县志载;“在县西北六十里,汉章帝幸赵,祀房山”。元和志云;“山在西北,一名王母山,汉武帝于山上立祠,今王母观也。”隋开皇以山名县,义宁初以山名郡。唐武德 仍以名县。汉书地理志;“蒲吾县有铁山,”即房山也,亦曰山,五代兴贞,明中王容 盛饰馆宇于西山,每往游辄数月,即此。穆天子传;“此山峰崖险峻,奇石百态,泉潺瀑溅,洞穴深奥,槐柏成荫,夏爽冬温,鸟语花香,气候宜人现有清代碑文记载;”天台山乃众诸峰之首,其深幽渺寂静也,山中之翠柏云云而密也,山中之水源源而不绝也,山中之草木荣且秀也,山中之禽鸟音且舞也,山涧之云雾晦且明也,山中之境言之不尽矣。纵观史料对天台山的记载,此山宗教文化晚源源流长,且自然景观绝胜。

§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天台山

天台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岑山国家森林公园岑山主景区,峰顶约为388.8m,以高、险、奇而令人赞叹,山腰处建有天台山寺庙,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在其环周都是陡岩险壁,云雾缭绕,香客连连,一度灵气神显,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前来顶拜。

§ 江西省永丰县天台山

简介

江西省永丰县天台山,最早叫天罗山,位于永丰县陶唐乡黄泥垄村的西北,与乐安县境交界,海拨802米,范围约4平方公里,距大仙岩洞出口处1公里,山上茂林修竹,竞相生长,各种山花野草,争奇斗艳,环境幽静,景色秀丽,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是永丰县佛教协会驻地。山顶建有一寺“兰若寺”。寺院最盛期间有僧员100多人,是永丰、吉水、乐安三县集散地。

历史沿革

天台山最早建庵是在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始建者为碧云大法师,碧云,系浙江仙居人,学佛于浙江天台,学成之后,即芒鞋衲衣,云游天下,寻觅修行胜地。一日,来到此山,见此地层峦叠嶂,松竹奇幽,奇花似锦,百鸟和鸣,且又远离尘俗,不禁大喜过望,连声赞叹:“此处有灵鹫(印度一佛教名山)之气势,天台之灵秀,真乃吾息杖参禅之美境也”。遂选定此山稍东一块园形平地,此地似铜锣,故称天罗山。碧云在此结茅为庵,暂作栖身之地。然后拜访山主,告以自愿在此山上建寺,并建议改名为“天台山”,山主感其愿力宏大,允其建庵,并得善男信女相助,遂于贞观二年动工建寺。两年后竣工。相传,建成之后,寺院充满奇香,多日不散,故佛寺命名为“香城院”。寺院建有九幢二十七间,十八阁,七十二殿。

寺院建成后,碧云开辟佛堂,广收僧徒,由于他学识渊博,四方僧徒,无不慕名前来求教,不到两年,僧徒达四、五百人。

明洪武五年(公元1312年)重修,是本县较早的寺院之一。寺院座北朝南,砖木结构,房屋二十七间,占地2000平方米。左边三栋是佛殿,右边三栋是书院落,中间三栋为神座,往东西步行半里许,有灵普塔,上有石碑上刻有众多大师的法讳,末尾一行刻有“龙飞天启三年葵亥孟春月吉旦重立”等字样。普塔旁有石板数块,掀开石板有一暗巷,人可下,至两层阶石处,有一圆形地下室。此处现已先后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燃灯阁、山神庙、千手观音殿等,是我县佛教中心,也是永丰县旅游重点景点之一。[1][2]

天台山传说

自从碧云在天台山建寺之后,天台山就有了许多优美动听的风物传说。

伏虎坡

昔日天台山,由于森林茂密,芦苇丛生,致使虎豹成群,经常下山伤害人畜。山下黄泥垄、娄元等村居住的山民,无一户没有遭此厄运,众多山民为避虎豹之害,陆续投奔他乡。 就在碧云寻觅修行胜地,打算在此结茅为庵时,黄泥垄村一位青年,赶忙上山劝说碧云,说此山虎豹极多,不可一人在此安身。法师却满不在乎地回答说:“出家人,闲云野鹤作伴,飞禽走兽为友,请放心吧,不必为贫僧担心。” 茅庵架设后,那个青年生怕虎豹伤害法师,特意带上猎具,上山保护碧云。果然,第一个晚上,一群饿虎窜到茅庵前,那个青年正欲举起猎具,与饿虎搏斗,碧云即制止,说:“我乃出家之人,素以慈悲为本,怎能让你无故伤害生灵”,青年说:“法师,虎豹本性凶恶,残害人命,自古道,兽性难改,对它怎能讲慈悲呢?”碧云不以为然,双手一合道:“阿弥陀佛,佛法无边,我自有办法。” 于是,他就盘腿端坐在老虎出没处,诵经念佛,念了七七四十九个时辰,滴水不进,茶饭不思,终于使虎豹销声匿迹。从此,天台山再也没有发现虎豹出没的踪迹,山下离开故土的村民又纷纷返回故里,重振家业。后人把碧云法师降虎诵经念佛处称为“伏虎坡”,沿用至今,即现在寺院左上方的竹林内,后在此建一亭阁,更增添了天台山的神秘色彩。

袈裟段

碧云法师在天台山建庵收徒,开辟佛堂,僧众与日俱增,永丰、吉水、乐安等县的僧人居士纷至沓来,天台山成了三县最早的佛教中心。

唐贞观8年(公元634年)起,江南连年发大水,永丰、吉水、乐安等县也洪水暴涨,“溃坏田庐,居民漂殁无算”。虽然唐太宗实行“贞观之治”,对农民轻摇薄赋,但下层官绅地主和投机商人却乘机囤积谷米,牟取暴利,一时米价大涨,永丰境内,出现饥民冲击县衙,抢劫仓库存米,被袅首,被关押的饥民不计其数,饥民暴动残遭镇压的事件,传到清静佛门的天台山,深深地刺痛了碧云法师的心,他哀民生之不幸,恨苛政猛于虎,他看到寺院香客愈来愈少,靠施舍度日越来越难,僧多粥少,坐吃山空。于是决定让僧徒避世自耕,解决衣食供养,也好让僧徒专心修戒。

碧云主意打定,就又拜访山主,恳求给点土地,山主一听,断然拒绝,碧云再三恳求,还是不依。碧云见他尖酸刻薄,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就给一点袈裟大的地块,也免我没有白求你一场,也算你功德无量。”山主便回答道:“好吧,就依你,脱下你的袈裟,任你遮盖一块地,遮盖多少,给多少”。碧云马上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大施主说话一定要算数呀。”碧云忙把袈裟脱下,挥手一抖,袈裟立即变大,再抖二下,袈裟便铺天盖地,把天台山从半山腰到山脚的二百亩良田和山林全部遮盖了。这下,山主象丢了性命一样,急得直哭,但看到碧云如此法力,又不敢发难。后来,碧云还是作了让步,仅将香城院附近的七七四十九亩良田和山地划归寺院所有。

从此,碧云带着众僧,春种秋收,耕织学佛,修行悟道,安得其乐也。

后人便把这四十九亩农田和山地称为“袈裟段”,一直沿袭至今。

拜泉

天台山香城院,自碧云法师创建后,虽历经沧桑,屡遭兵焚。但经历代重建修葺达十多次,建筑规模不断扩大,气势更加恢宏。寺院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殿宇雄伟,金碧辉煌。到了元代,又形成了以香城院为中心,东西相照,南北贯通的、具有传统建筑特色的寺庙庵堂,即:东庵、西庵、上禅寺、下禅寺、圆清寺等。当时,天台山有“进屋皆寺,逢人皆僧”之说,香火极为鼎盛,成为闻名遐迩的佛教胜地。

无末,由于元朝廷统治者穷奢极欲,荒淫腐败,又推行“排汉”政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红巾军起义波及全国,至正12年(1352年),江西境内陈海部和罗昭部也先后在天台山占山建寨,高举反元义旗,历挫元军。县令派兵围剿失败,便几次放火烧山,使天台山“草木成灰,地皮成炭”。唯留下庵堂寺庙。相传,因有菩萨保佑,大火烧到寺庙处,便烟销火灭。数年间,一个若大的天台山寸草不生全是光秃秃的。此后,山泉干涸,水沟断流,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用水奇缺。

时年,东庵有个法号叫妙莲的尼姑,人长得非常漂亮,瓜子脸,柳叶眉,朱唇杏眼,面如白玉,身材苗条,婷婷玉立。尤其是她那双眼睛,恰似两潭汪汪的秋水,清澈照人,虽是出家人打扮,却依然显露出十分俏丽的风姿。很受庵主和老尼姑们的宠爱。

她看到满山草木绝迹,水源缺流,多次向庵主提出,去化缘募银,买树苗花种,装点荒山,涵养水源。征得庵主同意,妙莲遂身背香袋,手敲木鱼,走村串户,山栖野宿,软求硬讨,一路上,饱尝了人间风霜冷暖之苦。

一日,在永丰县城化缘,恰巧碰上县令的儿子,县令公子见妙莲长得如花似玉,顿生歹心,意欲占凤为巢,便紧跟妙莲,并厚颜无耻地提出要娶妙莲为妻,还说:“嫁给我,保您享不尽荣华富贵。”妙莲听了强按住心中的怒火,婉言回绝说:“我乃出家之人,已皈于佛门,剃度为尼,就应奉行佛门五戒,决不邪淫而沾污佛门,请别在贫尼身上打主意吧。”说完,妙莲拼命逃走,赶回天台山。

妙莲在外化缘有三个多月,讨得了一些银两,便交给庵主,买来树木花草种子。第二年春天,东庵的僧尼和香城院、园清寺的僧徒、居士们都亲自动手,挖山打穴,插苗播种,苦干了一个多月,天台山终于布满了绿色,重现出盎然生机。

都说县令的儿子自从看上妙莲后,整天朝思暮想,郁郁寡欢,并几次上天台山寻找妙莲,妙莲总是避而不见。结果,县令儿子想思成病。县令得知事情原委后,一天,竟带着一帮衙役,骑马来到东庵,要庵主交出妙莲,并递给庵主一千两银子,让妙莲还俗下山,与他儿子成亲。庵主是个老尼姑,慑于县令的权势千两银子的诱惑,便找来妙莲,劝她还俗破戒,到县令家享荣华富贵,妙莲生死不依。县令喝令众衙役绑架妙莲,欲强行抢亲,妙莲怒道:“吾宁持戒一日而死,决不一生破戒而生”。言毕,冲出庵门,一头撞死在庵旁巨岩上。

据传,每遇大旱之年,四处地面干得开裂,而这块岩石总是湿淋淋的。人们说:“妙莲生前为水源操劳而招来横祸,死后还要化作甘霖滋润天台山。足可以看出她修行坚强,持戒严谨的法心。”

明弘治年间,有高僧真镜(又名象虚大师)来主此寺,真镜曾受皇帝御赐依钵和环杖,故远近僧徒慕名而来求学。

时年,又逢大旱,水源枯竭,真镜看到东庵门旁那块湿淋淋的岩石,又听老和尚讲过妙莲撞石而逝的故事,就断定此石下面必有奇泉。于是,他每日卯时至酉时,就跏趺坐于岩石之下,手敲木鱼,口诵佛经,唱颂:“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号,祈求赐予甘泉,日日不辍,虔诚祈拜七日后,就在这块岩石的隙缝中,终于出现一股清泉,如银蛇般地跃出,清澈甘甜,汩汩流向寺前,流向农田。此事一传出,远近无不称奇,前来祈祷求福者络绎不绝。后人遂将此水称之为“拜泉”。至今仍然四季喷涌,常年不竭。

妙莲、真境普济众生,功果圆满的业绩,赢得了后世人们的爱戴和尊敬,后人又塑造了他们的佛像,供奉在天台兰若寺,从而使二位高僧名垂千秋,彪炳佛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