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宣武区
释义

§ 概述

宣武区 在北京市的 位置(红箭头处)

宣武区是北京市中心城区之一,更是京城肇始之地、宣南文化发祥地和京城著名的传统商业区。

在北京诸多城区当中,宣武区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它既在市区中心,又辐射北京南面诸省,在它的西面有北京铁路进出门户西客站,东面紧邻着首都北京心脏天安门,北面有城市地铁穿越而过,南面是环城干道二环路,西厢路与京开、京石、京张三条国道相连。这里一向人烟稠密,商贸云集, 它坐落在西长安街以南,与巍然肃穆的紫禁城相比,它是一副多姿多彩、生气勃勃的北京民俗风情画。不必说历经570年风雨尤存,至今依然熙熙攘攘的大栅栏商业街,那300多所明清遗留下来的会馆就是宣南繁华的见证。从前的宣武区是外省官员、士子和商人驻留京城云集的场所。今天,这里依然是流动人口密集、商贸活动频繁的商业文化中心。同仁堂、内联升、六必居、张一元等百年老店历久弥新、现代商厦流光溢彩,即浓缩了历史精华,又不断展露新颜。灿烂的中华名族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城市风采交相辉映形成一道独具宣武特色的亮丽风景线。[1]

北京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余年的建都史,为宣武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遗存。建于唐代的法源寺庄重肃穆、古朴幽雅、闻名中外。先农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山川、神农诸神的重要场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农业生产、展示农业文明的历史见证。区内400余处会馆、故居,堪称京城之最。从这些多建于明、清的会馆故居中,曾走出了众多名家——老树、旧物记载着林则徐与莆阳会馆、康有为与南海会馆、鲁迅与绍兴会馆、孙中山与湖广会馆的不解之缘。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等数百位梨园大师都曾居于宣武,研习京剧,湖广会馆、前门梨园剧场至今灯影霓裳、好戏连台。每年春节,厂甸庙会的古玩字画展、花会表演;红楼庙会的元妃省亲表演、游艺节目,都能使游人领略到浓郁的老北京风情。[2]

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政府关于调整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的北京市东城区,以原东城区、崇文区的行政区域为东城区的行政区域;撤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以原西城区、宣武区的行政区域为西城区的行政区域。[3]

§ 宗教文化

宣武区内汉、回、满、蒙、朝鲜族等38个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其中,牛街地区是北京最著名的回族聚居区。长期以来,牛街以其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受到全国回族和穆斯林群众的仰慕。这里民族教育、卫生事业有较大发展。牛街礼拜寺是穆斯林宗教活动中心,经常有各国宗教界人士及学者、友人来访。

§ 地理位置

北京市 宣武区

宣武区地理坐标在北纬39°51’56”至39°53’50”,东经116°18’52"至116°23’30”。地处华北平原西北部,东南距渤海150公里。位于北京城中心——天安门西南部,东与崇文区相邻,西、南两面与丰台区交界,北与西城区、海淀区接壤。东接天安门广场,西临北京西客站,南面是二环路,北有城市地铁主干道,西厢路与京开、京石、京张三条国道相连,是辐射京南诸省市的重要门户。中心位置在东经线上,即白广路与枣林街交汇处偏东北一点。

宣武区地域略呈长方形,东西点最长距离为6.61公里,南北点最长距离为3.5公里,边界线总长为19.33公里。总面积为19.04平方公里。

宣武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虽然分明,但时间并不均等。冬、夏季较长,春、秋季较短。

§ 历史由来

北京市 宣武区 历史

宣武区是战国燕都蓟城所在地,辽、金、元、明、清历代均为京都一部分。元、明、清以来,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宣武区处于进出京都的交通要道,商贾云集,成为农、商、手工业产品集散的重要场所。

关于北京的起源,人们的注意力或许更多地集中到了房山琉璃河燕国故城,却忽略了与琉璃河同时兴起,并经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考证为今日北京城肇始之地的宣武区广安门一带。

北京在三、四千年前,沼泽遍地,河网密布。当时从中原北上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先沿太行山麓北行,经由北京后大路分岔。房山琉璃河和宣武广安门都是位于这条必经的道路上。广安门一带邻近永定河,依傍着高坡蓟丘,又处在50米等高线上,地理环境十分优越。到了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同时分封了两个诸侯,召公在现房山区琉璃河建立了燕国,而黄帝的后人(一说为帝尧之后)则在燕国故城东北部建立了蓟国。北京地区由此而兴。春秋时期,燕盛蓟衰,燕国吞并了蓟国,由于对蓟国地理位置的看重,把蓟定位燕国都城。根据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载,对照历史上北京河湖水系的位置以及考古发现和有关资料,当时蓟城的位置在今宣武区广安门一带。燕城渐渐湮废,蓟城却一直沿用,直到公元938年辽朝于此建陪都,城址并无变动。金朝在辽陪都的基础上保留北墙,扩建其东、西、南三面,改称中都。至此,蓟不仅作为今日北京城的发祥之地(3040余年前),而且是北京在历史上真正建为国都的开始(840余年前)。现在由广安门往南的这一段二环路正是当年金中都的中轴线,大安殿(相当于请代紫禁城的太和殿)原址就在其上。为此,宣武区委、区政府在1995年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的活动中,在今广安门立交桥东北一册的滨河绿地上建起了“蓟城纪念柱”,作为代表宣武区的一座城市雕塑,侯仁之教授所撰《北京建城记》一文也镌刻在柱前石碑上。

元代以后,在北京的城市格局变迁中,蓟城之地始处于郊外。从明中叶起,这个包括“宣南坊”在内的蓟城故地,大部分又划入城内,仍然是百姓聚居的地区,其中一部分地段的人口密度为京城之冠。从此,“宣南”一词就取代了人们记忆中的那个“蓟”的称谓。

从蓟到宣南直到今天的宣武,这片土地不仅包含着深邃的古韵,而且早已成为北京生长的最好见证。

§ 行政区划

北京宣武区 地图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辖9个街道,总人口526132人,其中:大栅栏街道 42973人、天桥街道 45679人、椿树街道 39874人、陶然亭街道 53373人、广内街道 80552人、牛街街道 47210人、白纸坊街道 85374人、广外街道 113155人、清河街道 17942人。

宣武区辖8个街道:大栅栏街道、天桥街道、椿树街道、陶然亭街道、广安门内街道、牛街街道、白纸坊街道、广安门外街道。

大栅栏街道:辖10个社区:前门西河沿社区、延寿街社区、三井社区、大栅栏西街社区、廊房二条社区、施家社区、石头社区、铁树斜街社区、百顺社区、大安澜营社区。

天桥街道:辖8个社区:留学路社区、香厂路社区、天桥小区社区、禄长街社区、先农坛社区、永安路社区、虎坊路社区、太平街社区。

椿树街道:辖6个社区:宣东大街社区、琉璃厂社区、椿树园社区、四川营社区、红线社区、梁家园社区。

陶然亭街道:辖8个社区:米市社区、果子巷社区、粉房琉璃街社区、福州馆社区、新兴里社区、黑窑厂社区、龙泉社区、红土店社区。

广安门内街道:辖19个社区:西便门西里社区、西便门东里社区、槐柏树北社区、长椿街西社区、槐柏树南社区、核桃园社区、报国寺社区、上斜街社区、宣武门西大街社区、三庙街社区、校场小六条社区、康乐里社区、广安东里社区、大街东社区、老墙根社区、长椿街社区、西便门内社区、长椿里社区、校场社区。

牛街街道:辖10个社区:牛街东里社区、春风社区、牛街西里社区、钢院社区、南线阁社区、菜园北里社区、枫桦社区、法源寺社区、白广路社区、枣园社区。

白纸坊街道:辖18个社区:平原里社区、双槐里社区、右北大街社区、樱桃园社区、崇效寺社区、菜园街社区、建功北里社区、建功南里社区、新安中里社区、新安南里社区、右内西街社区、右内后身社区、光源里社区、半步桥社区、自新路社区、里仁街社区、万博苑社区、清芷园社区。

广安门外街道:辖28个社区:鸭子桥社区、青年湖社区、椿树馆社区、白菜湾社区、大街东社区、车站西街社区、车站西街十七号院社区、车站西街十五号院社区、小红庙社区、红居南街社区、红居社区、手帕口南街社区、大街西社区、红莲南里社区、红莲中里社区、红莲北里社区、湾子街社区、马连道社区、三义里社区、马连道中里社区、三义东里社区、莲花河社区、小马厂社区、天宁寺北里社区、天宁寺南里社区、手帕口北街社区、天宁寺电管局社区、天宁寺二热社区。

§ 京剧的摇篮

京剧

宣武区是京剧诞生之地,又是使其成长、壮大的摇篮。清朝定鼎北京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政策,故徽班名伶高朗亭率“三庆班”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京后,便落脚于正阳门外粮食店街的“梨园馆”(址在今宣武区大栅栏地域内)。此后,又有四喜、启秀、春台、和春、三和、嵩祝等徽班相继进京,均寓居大栅栏地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名声最著,时有“四大徽班”之称。徽班在演艺实践中,广征博采,吸取诸家之长,经徽秦合、徽汉合流,于清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1860年)间京剧诞生。其代表人物张二奎、程长庚、余三胜、卢胜奎、徐小香、杨鸣玉、郝兰田、朱大麻等,而这些代表人物均居于区境内。清光绪九年(1883年),京剧始步入成熟期,在继承中有创新,有发展,京剧演唱技艺日渐成熟。至1918年,寓居境内的有谭鑫培、杨月楼、孙菊仙、陈德霖、杨小楼、王瑶卿等生、旦、净、丑名家150余人。此间,位于大栅栏地区的广德楼、三庆园、庆乐园、中和园、文明园等戏园,日日有京剧演出,形成了京剧一统京城的局面。1919年后,京剧名伶大量涌现,流派纷呈。“四大名旦”中的梅兰芬、尚小云、荀慧生;“四大须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四小名旦”中的李世芳、毛世来、宋德林,均寓居区境内,并就演于此。他们的演唱技艺各有特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流派,乃为京剧艺术进入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清道光以来,聚集于宣南的京剧班社主要有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嵩祝成班、新兴金钰班、大景和班,时称“七大名班”。光绪年间,京剧班社渐增,落脚于区境的有同春班、永庆社、同庆社、小长庆班、福寿班、春庆班、庆寿班等。到了民国时期,京剧戏班一律以“社”字命名。1912年至1948年,区境内有庆和社、和春社、胜云社、喜庆社、庆光社等70多个。北平和平解放后,将京剧班社改称剧团。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驻足和活动于宣武区的京剧团有新中国实验京剧团、宝华京剧团、明来京剧团、同和京剧团、新兴京剧团等10个京剧演出团体。进入70年代后,座落在区境内的京剧演出团体开始调整和外迁,至1994年,宣武区内仅有风雷京剧团1家,亦是北京市唯一的区属京剧团。

§ 今日宣武

宣武区 区位

一、区域特色

宣武区是首都北京的四个中心城区之一。作为古都北京的发祥地和“宣南文化”的孕育地,宣武区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蕴藏着丰厚的文化资源:由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清真寺牛街礼拜寺,有“九市精华萃一衢”的琉璃厂,有国粹京剧的发祥地湖广会馆,由世界闻名的法源寺、报国寺、先农坛等。灿烂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正在宣武这片沃土上展露新颜。

二、商业文化

宣武区具有悠久的商业传统,是北京著名的商业文化区。具有570多年历史的大栅栏商业街,云集了同仁堂、内联升、瑞蚨祥等30多家百年老店;具有780多年历史的琉璃厂,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文物、文化的重要集散地,云集了荣宝斋、粹珍斋、戴月轩等众多经营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的“老字号”。

三、发展战略

宣武区以“新北京、新奥运”为主题,以加快发展为基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大力实施城市建设带动、结构优化升级和科教文化兴区三大战略。

四、对外交往

宣武区与日本东京都北区、韩国汉城龙山区、上海闸北区等国内外30多个城市和地区街为友好市区。

五、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区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宣武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城市面貌显著改观,区域经济迅速崛起,投资环境日趋完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2年,宣武区国内生产总值148.9亿元,同比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同比增长42.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14.8%;新启动庄胜二期、小马厂北、上斜街北等8片危改区,完成搬迁居民10041户。全年开复工面积229万平方米,其中,累计新开工面积73.7万平方米,累计竣工面积74.1万平方米。

六、投资环境

宣武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市政基础设施完善,有着良好的教育和卫生资源。利用北京市向南城倾斜的机遇,宣武区相继出台了系列优化区域投资环境、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成立了宣武区发展经济服务中心和区域发展环境投诉服务中心,完善了“一站式”办公服务和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建立了重点工作调度会制度;制定实施了《进一步优化区域投资环境、培育主导产业、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试行办法》。

七、投资重点

2003年,宣武区将全力优化区域发展环境,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创新,保持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重点建设国际传媒大道、马连道采购中心、琉璃厂文化区、大栅栏商贸区、牛街民族特色街和天桥民俗特色街等重点功能街区的开发建设。

§ 撤销

2010年6月底,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政府关于调整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请示,撤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以原西城区、宣武区的行政区域为西城区的行政区域。合并后新设立的西城区,辖区范围为现西城区和宣武区辖区范围,面积50.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4.6万人。

原因

一是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区域均衡发展。由于行政区划划分过细,四个区的发展受到空间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崇文区和宣武区发展受空间因素制约更为明显,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于核心区北部。通过核心区行政区划的合并调整,有利于对现有的空间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推进核心区南北均衡发展。

二是有利于提高核心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核心区区划的合并调整,可以大幅度提高合并后的两个区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有利于提高核心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也有利于解决四个区结合部管理薄弱的状况。

三是有利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专项规划,核心区与旧城保护区基本重合。旧城保护任务由四个区承担,不利于统一建设、管理和整体保护。区划调整后可以集中力量加快老城区改造,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四是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行政区划调整后,核心区减少两个行政区,有利于精简机构,合理配置地区经济、社会资源,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核心区规划建设和整体管理水平,增强“四个服务”的能力,以更高的标准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把首都功能核心区打造成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示范区。 [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3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