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宗教舞蹈 |
释义 | 宗教舞蹈 § 内容 宗教舞蹈 religious dance 产生并服务于宗教活动的舞蹈,在宗教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宗教舞蹈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的祭祀活动,包括各种图腾舞、巫舞和祭祀舞(见中国原始舞蹈、中国古代舞蹈)。直到近代,在不少地区和民族的宗教祭祀活动中还可见到这些类型的舞蹈遗存;如傩舞、跳圣公、跳大神、师公舞、萨满舞等。在敦煌壁画里,有许多飞天、伎乐天的形象,其造型、舞姿及某些服饰,不仅带有明显的佛教艺术特点,而且有的就是直接表现佛教故事的。在欧美基督教盛行的地区,每逢狂欢节和圣灵降临节都要举行盛大的舞蹈活动,跳起假面舞或宗教道德剧中的舞蹈。在伊斯兰教中,土耳其人跳的托钵僧舞,是宗教仪式中的一部分。享有世界声誉的印度古典舞蹈,和印度教有密切联系。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湿婆神,被尊为舞蹈之神。 宗教舞蹈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从中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的侧面。许多宗教舞蹈结构严谨,动作变化丰富,造型优美,是研究、继承和发展舞蹈文化的形象资料。 舞蹈学 舞蹈形式 § 起源 宗教舞蹈其渊源是原始社会的巫舞。但随着人类宗教意识的成熟,原始巫术逐步衍化为有较固定仪轨的原始宗教,而舞蹈也就成为了宗教仪轨的组成因素,这在中国各族传统宗教发展过程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之后,随着道教的出现、佛教的传入,宗教舞蹈融入道、佛的法了事活动中而有所发展,并且成为中国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民间流行的“走会”、“花会”等庙会活动,即源于佛教的“行像”仪式——把佛像安置在装饰性的花车上,众人随其巡行瞻仰、膜拜,此间伴有舞蹈、杂戏的演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