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子宫内膜增生症 |
释义 | § 词条解释 子宫内膜增生症(endometrial hyperplasia)临床表现为功能性子宫出血,主要症状为月经不规则、经期延长和月经量过多。大部分病人发生于更年期或青春期。其发生与卵巢雌激素分泌过多而孕酮缺乏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子宫出血,育龄期和更年期妇女均可发病。子宫内膜增生、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无论是形态学还是生物学都为一连续的演变过程。 § 病变 肉眼观,一般可见子宫内膜普遍增厚,可达0.5~1cm,表面光滑,柔软,也可呈不规则形或息肉状。镜下,可分4种类型:①单纯型,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均增生,腺体明显增多、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图13-6)。偶见腺体扩大成囊,腺上皮细胞呈柱状,缺乏分泌,往往排列成假复层。核分裂像常见。间质细胞排列紧密。②囊腺型,以增生腺体呈明显囊性扩张为特征。典型病例肉眼可见在增厚的内膜中有散在小孔形成,因此称之为瑞士干酪样增生。镜下,内膜腺体形状多样,大小极不一致,小者如增生早期的腺体,大者直径可为小的数倍至数十倍,大小腺体皆衬以假复层高柱状或立方上皮,并缺乏分泌现象。间质细胞丰富,胞浆少,核浓染。③腺瘤样型,以腺体增生而密集排列和间质稀少为特征,腺体数量远比前两型为多,结构也更加复杂,腺上皮向腺腔内呈乳头状或向间质呈出芽样增生。间质稀少。腺上皮细胞为高柱状,假复层,核空泡状,核分裂像常见,但无明显异型性。④不典型增生,组织结构与腺瘤样增生相似,腺体拥挤并呈不规则形、分支状或出芽样增生,间质明显减少,同时出现腺上皮细胞的异型性,细胞核大,染色质粗,核仁明显,上皮复层,失去极性,常见核分裂像。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有时很难与高分化腺癌鉴别,主要鉴别点是前者不见间质浸润。有人认为它是子宫内膜腺癌的癌前变化。 § 病理变化 基于细胞形态和腺体结构增生和分化程度的不同,分型如下: 1. 单纯性增生 (simple hyperplasia) 以往称为轻度增生或囊性增生,腺体数量增加,某些腺体扩张成小囊。 衬覆腺体的上皮一般为单层或假复层,细胞呈柱状,无异型性,细胞形态和排列与增生期子宫内膜相似。1%的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可进展为子宫内膜腺癌。 2.复杂性增生 (complex hyperplasia) 以往称腺瘤型增生,腺体明显增生,相互拥挤,出现背靠背现象。腺体结构复杂且不规则,由于腺上皮细胞增生,可向腺腔内呈乳头状或向间质内出芽样生长,无细胞异型性。内膜间质明显减少。约3%可发展为腺癌。 3. 非典型增生 (atypical hyperplasia) 在复杂性增生的基础上,伴有上皮细胞异型性,细胞极性紊乱,体积增大,核浆比例增加,核染色质浓聚,核仁醒目,可见多少不等的核分裂像。重度不典型增生有时和子宫内膜癌较难鉴别,若有间质浸润则归属为癌,往往需经子宫切除后全面检查才能确诊。1/3的患者可发展为腺癌。 § 常用分期方法及其评价 (一)1973年Acosta首次推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期标准; 根据病变侵犯的程度和部位,分为轻、中、重三度,其特点为简单,但无单侧或双侧的区别,不甚确切。 (二)1979年美国生育协会 (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AFS)制订的评分法,即AFS分期法,设计了统一形式的表格,按病变累及部位、大小、侧别及粘连程度打分。根据积分多少,制定临床期别,1~5分为瑚(轻度),6~15分为Ⅱ期(中度),16~30分为Ⅲ期(重度),31分以上为Ⅳ期(广泛)。这种分期方法内容全面,定义明确,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小,但未能突出病变的深浅,子宫直肠窝粘连程度和输卵管病变对预后的关系。 (三)1985年Buttram再次修订AFS分期,即RAFS分期法;RAFH为4期,工期(微小)1~5分Ⅱ期(轻度)6~15分,Ⅲ期(中度)16~40分Ⅳ期(重度)gt;40分。强调按异位病灶深浅及粘连范围评分,子宫直肠窝完全粘连者词40分,划为重度。这种分期法缺点是仍反应不出盆腔外和阴道直肠隔病变程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