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叶苣荬菜 |
释义 |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大叶苣荬菜 大叶苣荬菜 【拉丁名】: Sonchus asper (L.) Hill. 【科名】: 菊科 Compositae 【中文药材名】: 苣荬菜 §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根细,圆锥形或纺锤形,无地下根状茎。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下部无毛,上部有腺毛。叶梗,近革质,长圆状卵形,长6–15厘米,宽1.5–8厘米,不分裂或缺刻状半裂,少有羽状全裂,边缘有不等的刺状尖齿,下部叶柄有翅,中上部叶无柄,基部有扩大的圆耳。头状花序5–10个,在茎的顶端排列成伞房状;花序梗无毛或有腺毛;总苞钟状,长10–12毫米,宽10–15毫米,宽10–15毫米,暗绿色;总苞片2–3列;花舌状,黄色。瘦果长圆状倒卵形,长2.5–3毫米,宽约1毫米,压扁,淡褐色或棕褐色,两面各有3条纵肋,肋间无细纵纹;冠毛毛状,白色,长超过瘦果1倍。花期6–7月,果期7–9月。 § 生长环境 生于河谷,山坡和田野,路边。 大叶苣荬菜·中药材 § 基本信息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路边、田野。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血。主疮疡肿毒;小儿咳喘;肺痨咳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 化学成份 本品含五环三萜醇9.8%,及其乙酸酯16.1%和其长链脂肪酸酯4.6%。其中三萜醇类成分有α-香树脂醇(α-amyrin)4%,β-香树脂醇(β-amyrin)8%,计曼尼醇(germanicol)6%,ψ-蒲公英甾醇(ψ-taraxasterol)17%,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36%,羽扇豆醇 (lupeol)28%;三萜乙酸酯有α-香树脂酸乙酸酯(α-amyrin acetate)3%,β-香树脂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8%,计曼尼醇乙酸酯( germanicolacetate)5%,ψ-蒲公英甾醇乙酸酯(ψ-taraxasterol acetate) 19%,蒲公英甾醇乙酸酯(taraxasterol acetate)21%,羽扇豆醇乙酸酯(lupeol acetate)44%。另有报道,从干燥滇苦菜中测得含C17-35烷烃1.7%,C12-32脂肪酯17.4%,三萜乙酸酯16.1%,C22-28醇19%,甾醇11.7%。另外,还从本品中分到表-无羁萜醇乙酸酯(epi-friedelinol acetate),豆甾醇(stignasterol),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及它们的7-葡萄糖醇酸甙。苦苣菜甙(sonchuside)D、E、F、G、H、I,及苦苣菜丁烯酮甙(sonchuionoside)A、B、C,淫羊藿甙(icariside)B。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