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叶仙茅 |
释义 | § 基本资料 大叶仙茅 种中文名:大叶仙茅 种拉丁名:Curculigo capitulata (Lour.) O. Kuntze 科中文名:石蒜科 科拉丁名:Amaryllidaceae 属中文名:仙茅属 属拉丁名:Curculigo 海 拔:800-2200 § 基本简介 大叶仙茅(Curculigo capitulata ),别名:野棕(广西),假槟榔树(海南)。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达1米多。生于林下或阴湿处,海拔850-2200米。 国内分布:产福建(南部)、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峨眉山)、贵州、云南(南部至西南部)、西藏(墨脱、察隅)。 国外分布:也分布于印度、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缅甸、越南、老挝和马来西亚。 § 形状特征 大叶仙茅 粗壮草本,高达1米多。根状茎粗厚,块状,具细长的走茎。叶通常4-7枚,长圆状披针形或近长圆形,长40-90厘米,宽5-14厘米,纸质,全缘,顶端长渐尖,具折扇状脉,背面脉上被短柔毛或无毛;叶柄长30-80厘米,上面有槽,侧背面均密被短柔毛。 花茎通常短于叶,长 (10-) 15-30厘米,被褐色长柔毛;总状花序强烈缩短成头状,球形或近卵形,俯垂,长2.5-5厘米,具多数排列密集的花;苞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1.5-2.5厘米,被毛;花黄色,具长约7毫米的花梗;花被裂片卵状长圆形,长约8毫米,宽3.5-4毫米,顶端钝,外轮的背面被毛,内轮的仅背面中脉或中脉基部被毛。 雄蕊长约为花被裂片的2/3;花丝很短,长不超过1毫米;花药线形,长约5毫米;花柱比雄蕊长,纤细,柱头近头状,极浅的3裂;子房长圆形或近球形,被毛。浆果近球形,白色,直径约4-5毫米,无喙;种子黑色,表面具不规则的纵凸纹。花期5-6月,果期8-9月。 § 管理特点 大叶仙茅是仙茅科宿根草本,高度可达1米,叶长30-90厘米,宽5-15厘米,长圆状披针形,叶基生3-6枚,叶脉折扇状,地下有块状根茎。花梗腋生,比叶柄短;花黄色,一般在夏季开花,是良好的观叶植物。 此植物原产中国南部各省,越南、印度等地也有,性喜温暖,阴湿环境,较耐寒,也耐旱,要求疏松、富含殖质的砂质土壤。 盆栽时,盆土用腐叶土3份,砂1份混用。平时养护要避免烈日直射和保持环境中有较同的湿度。平时宜放置在建筑物的北侧墙脚或树荫处、荫棚下,土壤要保持经常湿润,并注意喷水以提高环境空气湿度。若土壤及环境过分 干燥,则叶尖焦枯。此项草本植物对肥料要求不高,5-8月,每月2次稀饼肥即可。冬季移入冷室就可越冬,保持土壤稍湿润,室内空气干燥时要向周围喷水,每隔1-2天就要喷一次。若环境通风不良,生长期间易受介壳虫为害,平时就观察,一旦发现少量害虫,要及时刮除。 大叶仙茅繁殖可在3-4月进行,做法是挖取根茎,切同,每段3-5厘米长,在切口处涂上草木灰,然后直接埋入盆中,保持湿润,不久就会萌发出新植株。[1] § 疾病防治 大叶仙茅 〔病原及发病特点)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球孢目拟茎点霉属。病菌以菌丝体和无性子实体分孢器在病株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存活越冬 ( 广州地区无明显越冬期 ) 。 发病特点与大叶仙茅拟多毛盘孢叶枯病大体相同。高温多湿、低洼郁闭的环境有利于本病发生。 〔防治〕一般无需单独防治。在以本病为主的园圃 , 防治上可喷施10%多菌铜乳粉400-500倍液, 或65%多克菌可湿粉600倍液 , 或50%退菌特可湿粉600- 800倍液 , 于冬季清园后和早春新叶抽生时分别喷施1-2 次。为增加药液粘着性 , 可加入0.2% 中性洗衣粉喷施 , 有助提高药防效果。 § 采集加工 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大叶仙茅 § 性味功能 苦、涩、平。润肺化痰,止咳平喘,镇静健脾,补肾固精。 § 主治用法 肾虚喘咳,腰膝酸痛,白带,遗精。用量15-30克。 § 参考配方 慢性气管炎:①大叶仙茅、通光散鲜品各75克,煎3次,浓缩至60毫升,加蜂蜜适量,每次服20毫升,每日3次,10日为一疗程。②大叶仙茅制成蜜丸,每重10克(含蜜5克),每服1-2丸,每日3次,10日为一疗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