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女真族 |
释义 | § 女真简史 女真族辽朝、金朝、宋朝版图女真(或女贞与女直),亦作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 汉朝-晋朝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唐称"黑水靺鞨",辽-金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10世纪出现于历史的女真族,经过约两个世纪的发展,于12世纪初建大金国后,先后灭辽朝,亡北宋,称雄中原100年有余。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依接近汉化程度及活动区域南北:多汉化程度、南境者为熟女真,少汉化程度、北境者为生女真。1234年蒙古汗国推翻金王朝后,女真族进入了第五编第二章中讲到的它发展进程中的后两个时期,即衰弱(元朝至明初)和再度兴起(明中叶以后)时期。在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政策下,强大的女真共同体瓦解了,有的与汉族融合,有的加入了蒙古族,只有留居东北地区的各支女真人,特别是居住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在困境中仍保持本民族固有的特色。经过了约100年之后,他们抓住历史发展赋予的时机,再度向南转移,寻找有利的发展环境,进入16世纪以后,又崛起于“白山黑水”地区。 清朝以后,"女真"一部份融和其他民族称为"满洲",后通称为满族至今。 同是女真族,不同的是:金国为生女真创建,后大量进入中原,主体部分同化于汉族;清朝为熟女真创建,当时首领努尔哈赤于1616年创建后金为萌芽,皇太极于1636年定国号清。 《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 § 金朝时期 女真族在11世纪,在西伯利亚北方的土地上生活着从黑水靺鞨遗留下来的通古斯族群的女真族。并在11世纪向契丹人(见辽)称臣。 女真人的领袖完颜阿骨打在1115年统一了女真族各个部落,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攻打下了辽国的北方首都上京。然后入侵并占领了汉人宋朝的大部分土地,并建立了齐,楚等傀儡政权。稍后,建立按照汉人的习惯建立叫做金的国家。1126年,金人入侵宋朝,宋朝首都开封沦陷,宋朝退到长江以南继续进行抵抗,史称“南宋”。但是,他们的军队经常对峙于淮河一带。 女真人用家乡anchuhu河的名字命名他们所建立的金朝(黄金,女真文anchuhu相当于后来的满洲语 aisin - 金的,黄金),起先,女真人保持着在东北亚(后来的满洲利亚)森林,苔原,沼泽的狩猎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在都市里保持着军队的生活方式。最后,他们被准许和其它种族通婚。而金朝的统治者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1189年之后,金朝面对于北方的蒙古人和南方的宋朝两面作战,蒙古人占领了金人的首都北京,并且在1215年把金国人赶到了开封。1234年,蒙古人摧毁了金朝。 历史上的政权 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 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 1644年满洲(女真)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为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 § 【辽时期】 女真族宋元时代,女真族形成和崛起,改变了广大东北地区的历史,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 宋朝人说女真族“本名朱里真,番语讹为女真”。可见,朱里真是汉名。为避辽兴宗耶律真的讳,改称女直,也写作女质。 女真族一名,最早出现在7世纪。《金史》是这样记述女真族的起源的: 女真族的始祖完颜函普,有兄阿古迪弟保活里。在唐朝贞观年间,因氏族离散,年逾 60的函普,从高丽旧居出走。他的哥哥信佛,留在了高丽,只有保活里随他出来。走到完颜部时,正巧碰上人们互争财物,械斗不已,函普出面调停,平息了事态。作为酬谢,完颜部送给了他一头青牛。为了在这里站稳脚跟,他又用这头青牛作为聘礼,和完颜部的一个60岁老妇人的女儿结了婚,婚后生了二男一女,他和他的子女们理所当然地就成了完颜部人。 完颜部居住在鸭绿江上游及图们江流域,女真族是由这一带的朱里真人组成的,与采集珍珠的居民有关。 完颜一词,是从汉语“蜿蜒”音转的女真语。依傍绥滨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一支,如星散一般分布各地以后,就以蜿蜒河之名来作为姓氏。“蜿蜒”、“完颜”乃是同音异写。所以,完颜部作为黑水靺鞨一支,是从蜿蜒河畔辗转游徙,迁移至阿什河之滨的。天长日久,女真语“完颜”演变为汉语的“王”。完颜氏,是女真族中的王族。女真族从长白山移居黑龙江中游,而完颜部就定居在完达山。完达山,相传是完颜部人女真王到过的地方,主峰在黑龙江中游北岸的俄国境内。 在辽代,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有七十二部落”,地方数千里,人口超过10万户,散居山谷之间。渐渐地,女真族由分散的氏族部落统一起来。部是从部落发展来的,族由氏族血缘关系改组而成。不相统一的部落,发展到“远近相服”而推举了“酋领”的部族,酋领必然派出自己家族成员,到那些归附的部落取代原来首领的职权,于是出现了以氏代姓、统属其部的新的社会组织形式。 辽代女真族分布范围较广:南起鸭绿江、长白山一带,北至黑龙江中游,东抵日本海。居于咸州(今辽宁开原)东北至束沫江(今第二松花江)之间,以辉发河流域为中心的称之为“回跋”(回霸);居于松花江以北、宁江州(今吉林夫余石头城子)东北,直至黑龙江中下游的称之为“生女真”;居乌苏里江以东而近东海 (日本海)的称之为“东海女真”。 女真族契丹人对女真族的政策,是实行“分而治之”。他们把强宗大姓骗至辽东半岛,编入契丹国籍,称为“合苏馆”,又作曷苏馆、合苏衮、是女真语“藩篱”的意思。这些人就是“熟女真”。另一部分留居粟末水(松花江北流段)之北、宁江州(今吉林扶余县)之东,这些人就是“生女真”。黑水靺鞨后裔,是生女真的主体。后来建立了金朝的完颜部,就是生女真的一支,亦是黑水靺鞨的直系后裔。 辽国还特别设了一些王府,目的在于以女真治女真。 北女真分布在辽河中游一带,辽设北女真国大王府、北女真兵马司管辖;南女真:分布在辽东半岛上,辽设南女真国大王府、南女真汤河司管辖;鸭绿江女真:分布在鸭绿江一带,辽设鸭绿江女真大王府管辖;长白山女真部:分布在长白山一带,辽设长白山女真大王府管辖;蒲卢毛朵部;分布在海兰江流域,辽设蒲卢毛朵部大王府管辖。 生女真,部落众多,居处更为分散。 完颜部,世居安出虎水(阿术浒、安术虎、案出浒),分布在黑龙江哈尔滨东郊阿什河; 温都部,分布在来流水(今拉林河)以南,匹古敦水(今蜚克图河)以北地区; 蒲察部,分布在阿什河及伊通县境内; 斡勒部,分布在阿什河之北; 徒单部,分布在黑龙江木兰县布雅密河(今白杨木河)流域; 泥庞古部,分布在黑龙江呼兰县境内; 术甲部,世居琶里郭水,分布在木兰县佛特库河(今黄泥河)流域; 加古部,分布在黑龙江五常县境内的活龙河流域; 术虎部 (乌虎部),分布在来流水流域; 乌萨扎部,分布在来流水流域; 裴满部,分布在五常县境内; 乌林答部,分布在瑚尔哈河(今牡丹江)的支流海浪河(今海兰河)流域; 唐括部,分布在黑龙江五岳河附近; 达鲁古部,世居洮儿河、嫩江下游一带,分布在吉林前郭县境内; 纥石烈部,分布在星显水(今吉林延边布尔哈图河)、陶温水(今汤旺河)、徒笼古水(今多陇乌河)流域; 温迪痕部,分布在统门水(今图们江)、胡论水 (今活龙河)、移离闵(今饮马河)流域; 乌古伦部,邻近奥屯部、乌塔部; 乌塔部,邻近乌古伦部; 陀满部,分布在图们江附近; 乌延部,分布在蝉舂河(今延边嘎呀河)、星显水、阿不塞水流域; 斡准部,分布在苏滨水(今绥芬河)流域; 职德部,分布在绥芬河流域; 含国部,分布在乌苏里江上游一带; 兀勒部,世居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合流处的东兀勒河一带; 主偎部,分布在扎伊芬河流域; 秃答部,分布在都尔河流域; 鳖古部,分布在布库河及松花江、黑龙江汇流处; 婆离八部,又称颇里八部,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伯力一带。 辽代的生女真长期没有本族文字,通常还是用结绳、刻木之类原始的方法记事。他们既不懂汉文,也不懂契丹文,至多通晓契丹语,仅仅凭记忆往来传话和充当翻译。至于成文的天文和历法就更谈不上了,只是凭借世代相传的经验来识辨四季和记忆自己的年龄。以“青草几度”来判断岁月,草青一次当作一年,自然本人也就增长了一岁。生女真遇疾病,很少用药医治。同时,居处地势的复杂和生产生活的多样化,炼就了生女真的娴熟骑术。《说郛》上说他们“骑上下崖如飞,渡江河不用舟楫,俘马而渡”。农副产品除自用和就地交换外,还远运到宁江州的榷场上去出售,主要货物有北珠、人参、生金、松实、白附子、密腊、麻布之类。 生女真习惯于依山谷而居,住木板屋,大门一律东向。家家产户烧火炕,用来取暖、抗寒和除湿。他们久居深山,多饶林木,因陶器粗陋,瓷器又难得到,于是盛行使用木器,碟、盆、杓之类生活用具多为木制。女真人喜欢饮酒,爱吃肉菜粥糜,这是由鲜肉和野菜捣成的肉馅泥。他们还采摘芍药花的嫩芽做成鲜脆佳肴,味脆美,香久留。 生女真地处寒冷地带,衣裳多用各种皮毛制作,富人以貂鼠、狐貉皮为裘,贫者以牛、马、猪、羊、猫、犬、鱼、蛇之皮为衫。 在婚姻形态上,大体确定了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形式,同时存留诸如自寻配偶和抢婚的遗风,还表现为“男下女礼”,就是在女家举行结婚仪式,鼓励“入赘”。 而生女真中最强大的完颜部,又分12部,以部为氏。 函普的后人,担负了统一女真各部的重任。完颜绥可时期,已定居安出虎水(黑龙江阿什河流域),种植五谷,制造舟车,建筑房屋,学会了烧炭和炼铁。乌古迪时期,史称“自景祖(乌古迪)以来,两世四主,志业相因,卒定离析,一切治以本部法令”。乌古(辶西)奠定的基础,为他的后人所继承和发展。 女真族的强大,引起辽王朝的不安。不仅派重兵防御,大辽皇帝还年年东巡。辽国每年要向女真族征收贡马万匹,契丹贵族强买女真族的北珠、人参、生金、松实、白附子、蜜蜡、麻布,他们还随意强抢、殴打女真人。 § 【金时期】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领导当时东北的汉族、渤海族、契丹族、室韦族、铁骊族、兀惹族人民共同反辽。他生前还和南宋王朝达成协议,南北夹攻辽军,计划协助南宋收回燕云十六州。宋、金间的海上交通也日益频繁。 阿骨打在繁忙的战争年代,仍很注意农业生产,对黑龙江流域的手工业和商业也做了不少努力。他还创制了女真文字。1125年,宋金联合攻灭辽国。后来,宋、金双方缔约,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形成新的南北对峙。金国拥有了北部中国的广大版图。 金国采用了宋,辽官制。在地方上,州县制与猛安谋克制并行。猛安谋克,是女真族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组织。 金国有19路总管府,分掌各路兵马和居民。东北地区分属北京路、上京路、东京路。北京路以今辽宁宁城县为中心,领辽西地区和吉林北部。上京路以今黑龙江阿城县为中心,领吉林北部、中部及长春、黑龙江。东京路以今辽宁辽阳市为中心,管辖辽东广阔地带。 女真族在夺取了辽国政权以后,强令中原人口搬迁到黑龙江流域。人来多了以后,农业生产技术有所发展,如松花江畔的肇州、冷山一带,不仅种植五谷和蔬菜,还从外地移植回鹘豆、西瓜、红芍药、桃树、李树。 金兵从中原大肆掳掠木匠、造船匠,来自中原的工匠广泛运用中原建筑的工艺流程和风格。开矿、冶炼也有了较高的技术水平。矿洞、冶铁炉、金银制品、陶瓷烧制、铁制农具的生产技术都超过辽代,但与中原的质量还有不及。如铸铜以铜镜居多,工艺一般虽较粗糙,不过也有像在黑龙江阿城县出土的双龙纹铜镜这样的精品。 金国自铸铜钱,包括“正隆通宝”,“大定通宝”、“泰和重宝”,还发行了叫“小钞”、“交钞”的纸币。商业贸易以国家专营为主,以盐为大宗。只有一些金、银首饰的经营,归私人商家经营。金、银器上的“上京翟家记”字款,说明上京的翟家是自产自销的私人银号。 女真族有本民族的语言,还有本民族的文字。女真文字最早是由一个叫完颜希尹创制的,他仿照汉字楷书,参照契丹文而创制了女真大字。后来,又颁行一种女真小字,是仿照契丹字和汉字的偏旁创制而成,流传至今的女真文已经不多,吉林扶余县石碑崴子屯有一通碑,叫《大金得胜陀颂碑》,是目前最为珍贵的女真文实物。女真文字一直沿用到明代,凡是在女真族地区任职的文武官员,晋京朝见的奏疏、表章,一律要用女真文字书写。 女真文字还分为大字和小字,都是参照汉字而创立的:汉字-〉女真大字;汉字-〉女真小字。女真文是金代用于记录女真语言的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很像汉字。笔画有横,直,点,撇,捺。 书写自上而下,从右向左换行。 而满文是拼音文字前期参照蒙文创立。 金国建国之初,女真族的文化还很落后。侵略中原后,抢劫到大批汉族图书,一批汉族文人前来归附,使女真文化发展起来。女真贵族自幼学习汉族语文和各种文化知识,朝廷还采用骈体文写诏谕和奏章。唐、宋诗词,也是金国宫廷文学的主要形式。女真贵族完颜踌,能诗善画,他在《思归诗》中有“新诗淡似鹅黄酒,归思浓如鸭绿江”这样颇为风趣的诗句。 金国女真族的歌舞音乐也受中原影响,常用乐器有的箫、琵琶、笙、鼓之类。宫廷乐工、歌女也能表演柳永的《望海潮》一类的乐曲。 女真族信奉珊蛮教。珊蛮,即萨满。在女真语中,把巫婆叫珊蛮。所以,珊蛮教实际是一种巫术。重要的是,后来的满洲人也信奉珊蛮教。金国女真人也接受了佛教和道教,于是各地出现了许多佛寺和佛塔。 1234年,在蒙古人的有力打击下,盛极一时的金国土崩瓦解。先前徙居中原、华北和辽东的女真族迅速被同化。而那些留居在故地的女真族,一夜之间作鸟兽散,重又分散为众多的部落,接受来自元朝新政权的统治。 在元代,松花江和黑龙江下游,称之为混同江,元朝在这里设立桃温、胡里改、斡朵怜、脱斡邻、荸苦江5个万户府;又在黑龙江口特林地方设东征元帅府,在乌苏里江流域设阿速古千户所,在滨海地区设鲸海千户所,在黑龙江下游设兀者野人、乞列迷万户府。一般情况是,万户府下有千户所,千户所下又有百户所。这些女真部落,“各仍旧俗,无市并城郭,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 永乐元年(1403),明朝皇帝朱棣派人到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招抚女真族。女真,原作“朱里真”,又作“朱里扯特”、“主儿彻惕”、“主儿扯惕”、“拙尔察歹”,满语称之为“珠申”、“诸申”。 § 元时期 分布状况 元代文献中的女真族,有女直、水达达、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等别称。由于古籍对金亡后至明初这一时期的女真族语焉不详,故今学术界对水达达、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是否是女真族,看法不一;有的认为水达达是属“蒙古语族的蒙古人”,兀者野人和乞列迷也都不是女真;①有的说元明两代的骨嵬是指新迁入今库页岛的爱奴人。这些看法对深入研究元代女真无疑是有益的,但与我国隋唐至明的主要史书记载不合。 女直,即女真,它本是全体女真人的族称。《元史》最初使用这一名称仍属这一情况,但后来不仅不包括水达达、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而且变为主要是指散居在长城以外北至今吉林、黑龙江两省交界处附近,南到辽东半岛,东达鸭绿江以东,西至辽河附近这一地区内女真人的专称。这与元朝统治者实行分而治之的民族压迫政策有关。具体说来,一是由于金代迁到长城以内及其它地区的女真人,在与其它民族长期杂处中民族特色已趋消失,在元朝施行“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汉语者,同蒙古人;女直生长汉地,同汉人”的政策下把这些约占金代女真总人口五分之三的女真人不作女真看待。再是居住在今松花江和黑龙江下游以及临近日本海地区的女真人,或因原习以自己的别称或部名自称,或是元人以其生产特点和居地称之,于是就出现了乞列迷、吾者野人、水达达、骨嵬与“女直”并称的情况。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不少“女直”人被迁出前述地域。据载,当据有今大兴安岭及辽东大部地区的蒙古贵族乃颜发动的叛乱被元王朝击溃后,1293年(元至元三十),元朝将旧隶乃颜、胜纳合儿400户女直迁到扬州(治所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屯田。①后来又有一批女直人,被分别迁往滨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滨县)、赵州(治所在今河北省隆尧县东)、安丰县芍陂(在今安徽省寿县境)等地屯田。女直户之所以被迁到长城以内屯田,是由于他们参加了乃颜的叛乱。 水达达,又称“水达达女真”或“女真水达达”、“水鞑靼”,意为住在水边的达达人。《元史.兵志》称之为“打鱼水达达”。这是元人对居住江河湖泊地区主要以捕渔为生的女真人的称呼。但实际包括的并不限于专事捕渔为业的。元初,在其地设立桃温、胡里改、斡朵怜、脱斡怜、孛苦江5个军民万户府对其进行管理。从5个军民万户府所在,可大体看出水达达女真的分布区域:桃温即桃温河,亦作陶温、托温、涛温,又作吞、屯,为今松花江下游西岸支流的汤旺河,府以水命名,治所在汤旺河口令汤原县香兰乡固木讷古城;胡里改即胡里改江,又称忽汗河、呼罗海河、忽儿海河、瑚尔喀江、呼尔哈河,即今牡丹江,也是府以水名,治所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治附近。斡朵怜,亦作斡朵里、鄂多里、鄂托哩,府治在今松花江东、牡丹江西岸的马大屯一带;脱斡怜所在,《黑龙江志稿》认为即今洮儿河,或说府治在今黑龙江省桦川县东北宛里古城,亦有疑在黑龙江下游清代地图中的多林河口附近的;孛苦江府治位置,旧说孛苦即卜魁,府治在今黑龙江齐齐哈尔附近,今人或说黑龙江下游的博郎湖地区,或说在黑龙江省富锦县一带。上述表明,以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为中心的一带地区,是水达达女真人的集中居住区。活动范围所及,约西起齐齐哈尔市,东至日本海,北过黑龙江,南有牡丹江中游地区。⑥除此之外,府治设在今朝鲜咸兴附近的合兰府,所辖今朝鲜咸镜南、北道地区也有水达达女真人。1312年(元皇庆元年)元设水达达路后,黑龙江下游地区划归水达达路管辖,所以广义的水达达区域,又包括吾者野人、乞列迷等居住的地区。 吾者野人,亦简称吾者,又写作兀者、斡者、斡拙。为“窝集”的同音异译,“深山老林”之意:用作部名,意为住在密林深处的人。名称含义表明,他们是元代主要以狩猎为生的一支女真人。活动地区主要在今黑龙江下游地区,因为元王朝“立吾者野人乞列迷等处诸军万户于哈儿分之地”。⑧ 哈儿分地在今黑龙江下游支流阿纽依河注入黑龙江处。 乞列迷,亦作吉里迷、乞烈宾,吉烈迷、乞里迷、济勒弥等。为黑水靺鞨郡利部后裔。分布在黑龙江下游,与吾者野人杂居同一地区。均属设在阿纽依河口的同一个军民万户府管辖。元末明初有不少人南迁到三江地区,如《寰宇通志》卷一一六引《开元新志》中有“乞列迷去奴儿干三千余里”。但这支女真人没有全部南迁,仍有不少人留居故地,直到清末还有四五千称济勒弥的住在黑龙江口上溯300余公里的沿江地区。 骨嵬,是元人对居住骨嵬岛(今库页岛)居民的称呼,在唐代为黑水靺鞨16部之一的窟说部,五代时黑水靺鞨改称女真,骨嵬当也应属元代女真的一支。 从上述可以看出,元辽阳行省管辖下的女真人,以大分散、小聚居分布在东抵日本海,西至辽河及嫩江一线,南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北部,北暨黑龙江下游流域及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总人数约200万左右。 社会生产 元辽阳行省地区内的女真社会生产,农业已有一定发展,但狩猎、捕渔业仍占重要地位。由于诸支女真人所居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故上述几种生产在各支女真社会中比重不一。有的已以农业为主,兼事渔猎;有的农业已出现,但主要以渔猎为生;有的还完全靠获取天然产品生存。 居住今辽宁、吉林两省一带的“女直”,是诸支女真人中最先进的部分,已以农业生产为主:一是他们向元朝政府缴纳的赋税是“地税”、“田租”;二是在咸平府(治所在今辽宁省开原县老城镇)屯种的190户女直人,1298年(元大德二年)种田已达400顷,50000016_679_4平均每户耕种2顷多。不过应当看到,辽东一带地区在金元易鼎之际生产力因战乱受到极大破坏,所以不能以辽金时期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去比拟。正因为如此,所以“女直”人还兼营狩猎。由于狩猎生产与“强兵”有内在联系,蒙古贵族初曾下令禁止,但迫于他们的反抗,后不得不宣布“弛女直、水达达地弓矢之禁”,在遇到灾害时又重申“仍弛捕猎之禁”。史载开元等路饥,减户赋布2匹;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因自然灾害,元朝宣布“罢女直造日本出征船”和“罢女直出产金银禁”,说明他们的纺织、造船、金属冶炼和制造等手工业生产也很发达。上述社会生产的存在,表明这支女真人社会内部必已出现阶级分化。事实也正是如此,他们中已出现了能“自请造船运粮赴鬼国赡军”的富户,也有穷得无法维持生活的“鬻妻子者。 水达达人的社会生产,与“女直”相比,除无金银生产而有采珠业外,“女直”具有的生产门类他们皆有。不过因自然条件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各种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的地位与“女直”有别。由于其极大部分居民分布在盛产鱼类的江河湖泊地区,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赋予,使捕捞业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1330(元至顺元年)水达达地区因“去夏霖雨,黑龙、松瓦二江水溢,民无鱼为食”,元政府为此发粮赈饥,除捕鱼外,有一部分人还兼事采取珍珠。水达达地区是元朝境内5个产珠地之一,所产珍珠数量必相当可观。由于水达达“土地广阔,人民散居”,境内江河流经地区和湖泊所在又都有深山密林,向元政府缴纳的赋税主要是青鼠等皮革,《元史.地理志》还明记“以射猎为业”,则水达达人也兼事狩猎生产,尤其是居于山林地区被统称为水达达的那些女真人,主要靠狩猎为生。也有相当数量的水达达人已经营农业,主要是居于今松花江大曲折处北岸地区和牡丹江流域的水达达人。因为这两个地区早已出现农业生产(牡丹江流域可追溯至汉魏时期),又是和主要从事农业的“女直”人居地相连,还有:一是1269年(至元六年),蒙古汗国曾对受灾的水达达户在宣布每户减交“青鼠二”外,也提及免征租税;二是在肇州蒙古屯田万户府内,有80户水达达人在肇州(治所在今黑龙江肇东县西南八里城)旁“近地”耕种;三是元在水达达地区设立了水达达屯田总管府,征东招讨使来阿八赤子寄僧曾在乃颜反叛前,任该总管府的达鲁花赤。他们也饲养家畜,有羊、马等。⑤手工业发展已有一定水平,既能制造江河中行驶的普通船,也能造征日本的“迎风船”。⑥上面所述表明,“女直”所具有的主要生产门类,水达达社会内都有,有的发展水平也不亚于“女直”。不过由于地域广阔,水达达社会内各地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大体说来,居于南部地区的已接近“女直”的水平,居于北部地区还处在靠获取天然产物为生的阶段。 吾者野人、乞列迷和骨嵬等,是元代各支女真人中的后进部分,还处在“习尚射猎”,“捕鱼为食”和“地无禾黍”的阶段。⑦饲养的家畜,“惟狗至多”。社会内还父子“不亲”,不知“揖拜”,夫妇无别,男娶妻后,其妻“妹以下皆随为妾”。⑧ 不过,由于元王朝的统治,有一些南迁的吾者野人已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如史载,1290年(至元二十七年)太傅玉吕鲁向元世祖奏,“招集斡者所属亦乞烈,今已得六百二十一人,令与高丽民屯田”⑨。 综括上述,处在衰弱时期的诸支女真人,“女直”主要经营农业,兼事狩猎等生产;水达达以捕渔、狩猎为生,兼有农业等生产;吾者野人、乞列迷、骨鬼还处在完全依靠获取天然产物为生的阶段。 § 与豪古、高丽人的关系 金亡后,女真成了蒙古汗国的被统治民族。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女真人为元王朝管辖下的居民。蒙古汗国和元王朝对女真的管理,集中反映了女真与蒙古两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关系。 政治方面 首先是蒙古贵族在女真地区设置了路、府、所一套行政机构,“设官牧民,随俗而治”。早在1233年(癸已年),当蒙古铁骑兵至开元,生擒叛据辽东而为东夏国主的金将蒲鲜万奴后,即于渤海建州(故治在今黑龙江省东宁县附近)北石墩寨设官行路事,管辖女真户。 1235年(即乙未岁,金亡后的第二年),在图门江北一带设开元(治所在今东宁县东)、南京(治所在今吉林省延吉市东)两万户府后,①接着在其它女真人居住区设立许多路、府、所,管理诸支女真人。经过多次变更后,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元改辽东路总管府为开元路,女真人皆被纳入开元路。在辽阳、沈阳等路相继成立后,开元路只管辖沈阳路以北(今辽宁省铁岭市北)的女真人,南部的女真人由沈阳、辽阳等路分别统领。为了对分散的、处于后进阶段上的水达达等“随俗而治”,1312年(皇庆元年)前将开元路东北部地区划设水达达路,②与开元路同属辽阳行省管辖。此后,开元路(治所在今吉林省农安市境)管理的女真人,只是居住在咸平府(治所在今辽宁省开原县老城镇)、合兰府(府治在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城南)③、恤品路(在今绥芬河地区,后废)及奚关总管府(治所在今吉林省珲春县东南)④等地区的,今松花江大曲折处至兴凯湖一线以北直到黑龙江入海口这一广阔地域内女真人,统由水达达路管理。水达达路是元代女真的主要分布地区,元王朝在其境内先后设立了许多府所。见于史籍的除前述桃温等5个军民万户府和水达达、肇州2个屯田万户府外,在黑龙江口奴儿干地方设有征东元帅府,府治在阿姆贡河对岸的特林地方;在黑龙江下游立吾者野人乞列迷等处诸军万户府,治所在阿纽依河与黑龙江汇合处的哈儿分地方;在今乌苏里江流域设阿速古儿(乌苏里江古名)千户所;在今俄罗斯境内滨海地区置有鲸海(今日本海)、木答哈、牙兰千户所。⑤ 元朝统治者通过上述机构和职官,在女真地区征收赋税、签军应役、发布禁令等,实施全面政治统治。元朝向女真征收的赋税是实物,有粮食、布匹、各种野兽皮张和海东青等。不过由于诸支女真人所从事的主要生产不一,故缴纳的实物也各有侧重。“女直”主要是粮食、布匹,水达达为青鼠皮等皮张、粮食,吾者野人、乞列迷等是名鹰海东青、各种“皮货”。⑥从《元史》中每见有“岁办课白布”、“岁输皮革”、“除今年租赋”,说明各支女真人每年都要向元朝纳赋税。蒙古贵族在女真人中签军应役,主要在元朝建立前后。首见于1263年(中统四年)。是年,元王朝命亦里不花在“女直、水达达及乞列宾地合签镇守军”3000人,调归塔匣来领之。1267年(至元四年),又“签女直、水达达军三千人”;1271年,再在女直、水达达人中“签军”。⑦蒙古贵族这几次签女真人为兵,很明显是因对南宋战争节节胜利,新占领区不断扩大而出现的兵员不足。由于女真人长于“骑射”,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选女直军二千为侍卫军”,因设有女直侍卫亲军万户府。①对宋战争结束后,元征日本,几次调女真军出征;对不参加出征的女真、水达达兵,“令隶民籍输赋”②。元朝在女真地区发布过的禁令,有屠杀之禁、酒禁、弓矢(捕猎)之禁、出产金银禁。这些禁令极大多数是为防止女真反抗而发布的。这不仅反映在这些禁令都发布在元初,随着元王朝统治在全国的巩固先后解除,③尤能说明这一实质的是后两项禁令。因为狩猎和生产金银本是正常的社会生产,狩猎还是女真人解决衣食之需的传统社会生产部门,所以诏令禁止,显然是因这两种生产与“强兵”和制造兵器有密切联系。 经济方面 女真与蒙古族间的经济关系,主要反映在蒙古贵族对女真统属关系的来往中。首先,元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女真人的管理,在其居住区内恢复了辽金时期的旧驿道,④使处于黑龙江口的女真人西通蒙古地区,南达元大都(今北京市)。据考证,今吉林省农安县万金塔古城(即西祥州)有北行道经今肇东县、齐齐哈尔市西行可至呼伦尔地区,北行可达于爱辉县境;东南行道经唆吉(即今敦化县),东行可到绥芬河流域,东南行可达合兰府(即今朝鲜咸兴);东北行道沿松花江、黑龙江,可远至末末吉站(在今黑龙江下游阿姆贡河口)三条驿道和许多支线。⑤驿道主要为军事目的恢复而开设,但客观上有利了女真人与元王朝及蒙古地区的经济交流。其次,蒙古贵族在女真地区提倡屯田耕种,扶助农耕,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农业发展。屯田处所,除前已述及的肇州及水达达屯田万户府外,还有不少女真人被迁到滨州、辽河、庆云等处专事耕耘,⑥元朝发给农具、耕牛。如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元世祖“诏给蒙古人内附者及开元、南京、水达达等三万人牛畜、田器”。再如1293年,元世祖又针对以捕鱼为生的捏怯烈女真200人的情况说,“与其渔于水,曷若力田”,“诏给牛畜、田器”“使之耕”。⑦第三,凡遇有水旱、风雪、冰雹等自然灾害,元朝每发放粮食、布匹和钱钞,使之度过荒年。1283年(至元二十年),元政府先给水达达地区的鳏、寡、孤、独绢千匹,钞300锭,接着发粟赈水达达49站灾民,给千户“女直”饥民布万匹;1291年,辽阳洪宽“女直”部民饥,“借高丽粟赈给之”;次年,元世祖命忽都不花由海路运粮给水达达和辽阳“女直”饥民;1297年(大德元年),水达达等地出现饥荒,又发粮50D0石赈之。⑧ 总之,上述种种,从蒙古贵族方面说,虽是为了巩固对女真人的统治,但也客观上促进了女真与蒙古等族的交往和女真社会农业的发展,保证了女真人的生活安定。 女真输出的物品,是每年向元朝缴纳的粮食、布匹、青鼠皮等皮货、海东青、珍珠。上述物品数量是很多的。例如布匹,1243年(癸卯年),仅合懒(兰)、恤品两路就交布3000匹。50000016_683_1①又如青鼠皮,1269年(至元六年)因灾荒诏减水达达户“青鼠二”,按这次减秋赋一半计算,每户年至少交4张青鼠皮。至顺年间(1330—1333)水达达路钱粮户共20906户,则一年所交青鼠皮就达数万张。②至于为供蒙古贵族玩乐的名鹰海东青每年输出的数量也一定不少,因为吾者野人及水达达人因不堪“捕海东青烦扰”,于1346年(至正六年)起兵反抗③。女真所缴纳的上述物品,根据1276年(至元十三年)规定:“以水达达分地岁输皮革,自今并入上都”④。上都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蒙古人集中居住区。可见女真人输出的土特产品,不仅满足了蒙古贵族的奢侈享乐,也丰富了蒙古军士及一般牧民的生活需要。 女真与蒙古的关系还有另一面,即对女真人的民族压迫和经济掠夺,迫使多次起兵反抗。元世祖时,“女直”与水达达趁乃颜叛乱之机,与乃颜“连结”,⑤反抗蒙古贵族的统治。元末,有居于辽东的女真人锁火奴兴兵起义,宣称为“大金子孙”,⑥虽都被蒙古贵族镇压下去,但冲击了元王朝的统治,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女真与高丽人的关系:不少女真人和高丽人长期交错居住,一直存在着密切的交往关系。女真人从高丽人方面学得先进生产技术和易得耕牛、铁等生产、生活资料,高丽人则从女真方面换得生活所需的皮货等物品。杂居的地区主要有两处:一是合兰府境内(今朝鲜咸镜南、北道地区),直到明初,这里还是“女直、鞑靼(即水达达)、高丽人”共同生息的主要场所。⑦二是今辽河以东地区,像沈州(今沈阳市)、辽河、庆云等地,或共居一地,或同于一处屯田。⑧ 女真人与高丽国境内的居民亦有交往,主要是居于合兰府境内的女真人。在蒙古与高丽争战之时,常入高丽国北境“剽掠”,有时多达3000人(朝鲜史籍称为东真兵)。⑨当蒙古贵族征服高丽国后,高丽国成了蒙古汗国的臣属国,蒙古贵族下令禁止女真人“侵轶高丽国民”,不准“入高丽界剽掠”,⑩使女真与高丽国民的交往,恢复正常。后来,女真地区发生自然灾害,元王朝或向高丽国借粮,或令高丽国王运粟赈之。 § 元代成为汉人的女真人姓氏 女真族元朝时期,大多数女真人成为汉人。女真人改用汉姓: 完颜曰王、曰陈, 乌古论曰商, 纥石烈曰高、曰卢, 徒单曰杜,女奚烈曰郎, 兀颜曰朱, 蒲察曰李, 颜盏曰张, 温迪罕曰温, 奥屯曰曹, 孛术鲁曰鲁, 斡勒曰石, 女真族 女真族纳刺曰康, 夹谷曰同, 裴满曰麻, 尼忙古曰鱼, 斡淮曰赵, 阿曲曰雷, 阿里侃曰何, 温敦曰空, 吾鲁曰惠, 抹颜曰孟, 都烈曰强, 散答曰骆, 呵不哈曰田, 乌林答曰蔡, 仆散曰林, 术虎曰董, 古里甲曰汪, 赤盏曰张等等。 § 明时期 明朝女真族的分化和重组 明朝先后设辽东都司25卫,奴儿干部司384卫,统辖整个东北地区。女真族分布在松花江以东,黑龙江下游以西,濒临日本海,南界朝鲜半岛的广大地区。明初,依照分布区域,把女真族划作三大集团,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 建州女真,以原渤海国建州为部名,分布在长白山、牡丹江、绥芬河之间,以今吉林珲春县、黑龙江宁安县为聚居地。 建州女真,原为居住在黑龙江三姓(今依兰)的火儿阿部。明初,火儿阿部酋长阿哈出,赐名李思诚,任建州卫指挥。永乐八年(1410),阿哈出死后,他的儿子释家奴,赐名李显忠,世袭父职。宣德年间,阿哈出之孙李满住,率部从三姓迁至宁古塔,又迁至婆猪江(今浑江)一带。正统初,因受海西女真、朝鲜的侵扰,又迁到苏子河上游的灶突山(今辽宁新宾县呼兰哈达)附近。建州女真另一支,为居住在三姓附近的斡朵里部,酋长为猛哥帖木耳(孟特穆),永乐八年,因野人女真侵扰而南迁,几经转迁,于正统初重新集结于浑河流域。 正统七年(1442),明朝设建州左卫、建州右卫,与建州卫合称“建州三卫”。万历年间,明朝先后封努尔哈赤为都督佥事、龙虎将军。1583—1593年,努尔哈赤起兵后11年,以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为中心,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1599—1616年,又相继统一扈伦四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以赫图阿拉为兴京,史称后金。 海西女真,沿用元代地名,因居地在东海之西而得名,分布在松花江下游的吉林扶余县至黑龙江阿城县一带。 海西之名,始见于元代,泛指海西诸卫的女真人。海西女真有哈达、辉发、乌拉、叶赫四部,又有山夷、江夷之分。山夷依山作窟,即熟女真完颜种;江夷居黑龙江,即生女真。哈达、叶赫属山夷,而辉发、乌拉则属江夷。后迁至呼兰河流域,呼兰与呼伦(扈伦)为音转,又称呼伦四部。17世纪初,为努尔哈赤所吞并。 野人女真,同样是沿袭元代旧名,是女真中比较落后的一部分,故冠以“野人”之称,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两岸及乌苏里江以东。 野人女真,又称东海女真、东海窝集部,分为萨哈连、呼尔哈、瓦尔喀、库尔喀四部。而呼尔哈部,是建州女真的老家所在。后来,留居原地的仍为呼尔哈部,而迁走的就是建州女真。 综上所述,明代的建州、海西、东海三支女真人,是在逐渐南迁后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原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相继解体,向地域组织过渡,最后大多成了满族的成员,处边远地区的部分,分别形成了赫哲、鄂温克、鄂伦春和费雅克等族。 明代女真族是重新组合的民族。建州卫、毛怜卫的女真族,多是渤海族遗民,从事农耕定居生活,种谷纺线,饮食服用,与汉族没有多大区别。海西女真人,多是金代完颜部后裔,同样也从事耕稼,他们倚山作寨,亲属聚居在一起。野人女真,又称女真野人,是女真族同赫哲族、鄂伦春族融合而成的一支,风俗与海西女真相同,所不同的是,“不事耕稼,惟以捕猎为生”。 § 文字 各部女真人经济方面存在的差异,反映在文化生活上也不尽相同。东海女真保留古老的东西多一些,建州、海西女真则较多地继承了金代女真的一些文化习俗。 金代创制的女真文,明前期仍在女真地区使用。 1413年(永乐十一年)记录招抚女真史事的《永宁寺碑》,立于黑龙江下游特林地方。为使使女真人了解碑文内容,碑阴与碑侧刻有与汉文对译的女真文。属海西地区的玄城等40卫中,1444(正统九年)时已“无识女直字者”。⑥建州女真虽然在15世纪后期给明朝和朝鲜当局的文书中还使用女真文,但到16世纪初,也已“汉字、女直字皆不知”。⑦这是因金朝亡后,女真人在蒙古贵族长达百余年的统治下,蒙文成了明代女真社会通用的文字。玄城卫指挥撒升哈等在1444年便向明廷奏请,求以后下“敕文之类,第用达达字”。⑧ 达达字即蒙文。建州女真至努尔哈齐兴起时,亦是“文移往来,必须习蒙古书,译蒙古语通之”。⑨ § 婚姻 一夫一妻制是明代女真的主要婚姻形式,但已出现一夫多妻制,也残存群婚制。过多妻生活的,多为部落首领和富有户。像建州卫酋长李满住有三妻,原分别为斡朵里、兀良哈、火刺温人。⑩残存群婚制的,主要是处于边远地区的一些东海女真部落。乞列迷人“若娶其姊,则姊以下皆随为妾”;与苦兀相邻的部落里,流行朋友至家,“馈之艳妻,去则归之”。当然,在建州、海西女真社会也有群婚制残余,如建州女真人嫁娶“不择族类”,有父死子妻其后母,兄死弟妻其嫂之俗;海西女真哈达部酋长王台死后,其子康古陆即以其后母温姐为妻。①此外,女真社会普遍流行早婚,“年及十岁即娶”。后来,海西女真改为至十七八岁成婚,建州女真直到皇太极时代才规定,女子未及12岁而嫁者“罪之”。成婚前先有“约婚”(定婚)。约婚后,男家需向女家纳甲胄、牛马、奴婢等彩礼,已出现有的贫困户至10年未纳足彩礼而不能成婚者。 § 丧葬 人死,建州女真是停丧于家,杀牛以祭,3日后择向阳处葬之。葬时,有将死者生前所穿衣服及乘马随葬之风,随葬马是杀后去其肉而葬其皮。②海西女真流行树葬(风葬),择大树置尸于上,随葬之马皮、尾和脚及生前所用弓箭等物挂于树。③东海女真诸部落葬俗比较原始,除有树葬外,苦兀人父母死后,去其肠胃,将尸体曝晒干,出入背之于身,饮食必祭,3年后才“弃之”。乞列迷男女老死,“刳其腹焚之,以灰骨夹于木植之”;溺水死者,以鱼叉叉其尸,用海豹皮包而埋之。示意可变海豹;被熊虎咬死者,“裸踯其尸作熊虎势”,令人用箭射尸,带箭埋之,示意可变熊虎。④ § 宗教 明代女真普遍信奉萨满教,认为万物有神灵。在诸种神灵中,尤尊崇天神,凡遇大事必祭天。祭天前后皆“斋戒”。还有于月望祭七星的习俗。⑤佛教在女真社会里已有传播,1417年(永乐十五年)明在建州卫置僧纲司,以女真僧人塔儿马班为都纲。⑥永乐年间,明还在奴儿干都司所在地建永宁寺,说明东海女真中也有信佛者。 § 社会组织 与上述社会生产和文化习俗相适应的社会组织,东海女真还处在氏族制阶段;建州和海西女真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制已经解体,个体家庭基本上已成为社会的生产单位,无论在村屯还是部落内,尽管有各种血缘关系的户还占多数,但已转变为以地缘为纽带的组织。不过,直到努尔哈齐起兵统一女真诸部前,社会内尚无赋税、徭役和法制,但已进入奴隶制阶段;各部首领虽又兼任明置卫所的行政官吏,但权力还有限,如建州女真酋长的更替还必须“众所推服”,仍“无君臣上下之分”。⑦ § 与汉族的交往 14世纪末至16世纪末,女真与周邻民族交往最密切的是汉族。而与汉族的密切往来,又主要反映在对明朝的臣附关系上。 1371年(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都指挥使马云、叶旺率兵由山东半岛渡海经金州至辽阳,设立定辽都卫。三年后,改定辽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为了招抚辽东一带地区的女真人,先于1380年(洪武十三年),在有女真人居住的地区,设立东宁、南京、海洋,草河、女真5个千户所;后于1386年(洪武十九年),将5个千户所改置东宁卫,治今辽宁辽阳市,①使分散的女真人统一在一个卫分管辖下。 对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图们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女真人,招抚分东、西两路进行。始于明太祖时,完成于明太宗朱棣永乐年间。西路的招抚,由于有故元残余势力的影响,是伴随着军事征讨进行的。 1383年,故元海西右丞阿鲁灰,派人至辽东请内附,明太祖受其降,并遣使往谕,赞其归诚之举。②1387年(洪武二十年)春,明派冯胜统大军进攻纳哈出,师逾金山(今辽宁省开原县城北190公里处),“至女直苦屯”,纳哈出败降,忽喇温地区(即第一松花江地区)的女真首领西阳哈等不久也率众降明。③明于是年置三万卫,以侯史家奴为指挥佥事。翌年,又遣他领兵2000抵斡朵里(今依兰县马大屯)立卫,计划全面进行对黑龙江流域女真人的招抚。由于“粮饷难继”,被迫退还,立三万卫于开元(今辽宁省开原县老城镇),遂使深入女真地区置卫招抚的计划暂时告罢。不久,西阳哈与明对抗,为了防止故元残余势力联合反明,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六月,明太祖派周兴等率师进讨,因西阳哈已在大军到前渡松花江东逃,适下雨追之未及,只收获女真镇抚管三,并男女650余人而还。④ 东路的招抚,受到了高丽(后改称朝鲜)国的干扰。今朝鲜咸兴以北地区,辽金元三朝为女真与高丽等族人杂居地区;元末明初又有斡朵里等部女真人迁到图们江南北居住,明太祖平定东北故元势力取得胜利后,于1388年初(洪武二十年十二月)诏谕高丽,提出铁岭(山岭名,在今朝鲜咸镜南道南端)以北东西之地的女真、鞑靼、高丽人应归明辽东都司统管。次年又派周鹗领兵至铁岭创立卫站,因遭到高丽国的抵制,周鹗被迫在黄城(今吉林省集安县城)立铁岭卫,时有江界万户金完奇等率2700余口归明。⑤铁岭卫旋撤到今辽阳市东北之奉集堡,再迁至古嚚州地(今辽宁省铁岭县),明对朝鲜北部女真人的招抚也暂未付诸实行。 明成祖朱棣继位以后,对女真人的招抚也很重视。朱棣为燕王时,曾娶胡里改部酋长阿哈出女为妻,史称“三皇后”。即位后不久,即敕谕下属加紧招抚女真诸部,“使献贡”。⑥随着明朝统治的巩固,女真诸部纷纷向明朝贡。1403年(永乐元年),东部居绥芬河流域的胡里改部率先朝明,明置建州卫,以阿哈出为指挥使。一度与明对抗的西部忽刺温女真头目西阳哈等,也于1404年初(永乐元年十二月)复向明献贡,明置兀者卫,任命西阳哈为指挥使,锁失哈为指挥同知。⑦建州和兀者卫的设立,使明全面招抚女真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东边,明先后派王可仁、王教化、金声等至朝鲜北部及图们江流域招抚,斡朵里部酋长猛哥帖木儿(后为建州左卫首领),胡里改部另一头目把尔逊(后为毛怜卫首领)等,相继归明。在西边,松花江中下游流域女真诸部首领时也纷纷朝明,明以脱脱哈所部置兀者左卫,以那海所领立兀者右卫,以义不扎尼所统为兀者后卫,等等。与此同时,1403年,明成祖又派行人邢枢,偕知县张斌等前往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方招抚女真等部落。次年返回时,有“野人”头目把刺答哈等同来朝明,明以其所领置奴儿干卫,任命把刺答哈等4人为指挥同知,古胪寺为千户所镇抚,发给诰印、冠带、袭衣等。①随后,散居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一带的女真诸部相率至京朝贡,明嘉其“向化至诚”,乃视其情况分置卫、所,仍由其统率,“听其种牧,飞放败猎,俾各安其生”。② 1409年(永乐七年),奴儿干地方的伏里其等卫首领忽刺冬奴等65 人朝明,言其地重要,请立“元帅府”。明允其请,决定在黑龙江下游亨滚河口对岸的特林地方,设立奴儿干都司,任命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为都指挥佥事,统其众,并令“岁贡海青等物”,复元置狗站递送。③1411年(永乐九年),明廷特派内官亦失哈等,率“官军”千余人,以巨船25艘满载各种物资,至特林地方开设奴儿干都司。④先是,开原以北地区归附的女真人愿迁辽东地区居住,明于1409年设立安乐、自在二州(原皆设在开原,后分别在开原、辽阳)以居之。⑤。奴儿干都司建立后,明又在黑龙江流域等地设立了许多卫所,至正统年间(1436—1449),都司统184卫(包括福余、朵颜、泰宁三卫),20所;到万历年间(1573—1620)达384卫,24所,站和地面各7,寨1。⑥从而使所有女真部落,都纳入了卫所管辖之下。这不仅标志着所有女真分布地区都已纳入明朝版图,而且促进了女真与汉族间的交往,主要表现在: 政治方面,女真人需按明朝规定,定期纳贡,听从调遣,负责守边,重大行动请示,违犯明朝法律要治罪等;明廷有权任命各卫所首领,有责任帮助女真内部解决纠纷,扶植受到外来攻击的部落,奖赏从征与平乱等有功人员等。以纳贡为例,按规定,凡建立卫所的女真人,必须按期贡方物,无故不来贡者要治罪,欠贡者要补纳,《明实录》中就记有1609年(万历三十七年),忽鲁等卫女真人补进万历二十九、三十年贡马410匹的记事。⑦明有关女真纳贡的规定,后来虽作种种限制,但总趋势是交往越往后越多。早在永乐初期,明成祖曾敕谕辽东边官对女真各部来贡勿加限制,“悉听其便”,并令对所贡方物,“悉厚直(值)酬之”。⑧ 及至15世纪中叶前,因明政治日趋腐败,财政拮据,蒙古等族时有骚扰,于是,明廷对女真诸卫的贡品、年来次数、每次人数、来贡日期和时限等,都先后作出限制,令不得违反。而女真各卫以要求增设卫所增加入贡人数等方法进行抵制,反而人数日趋增加。如1470年(成化六年)以前,诸卫入贡者不过八九百人,1472年以后增至1200余人;至1513年(正德八年),仅是年六月就有忽石门等6卫500余人“来贡马”,海西女真祝孔革部等2000人“入关,各修职贡”。⑨ 经济方面:更是越来越频繁,交流渠道有三:第一,纳贡与回赏。女真人按期向明纳贡,明廷给来贡者回赏,起着女真地区与内地间的经济交流作用。女真诸部的贡物不尽相同,归纳说,有马、貂鼠皮、海东青、大鹰、皂雕、白兔、黑兔、黑狐、呵胶、海螺皮、海獾皮、殳角(即海象牙)、好刺(即各色鹿)、豹皮等。明给女真来贡者的回赐与赏物,主要为彩缎、各种绢和布、各色红丝衣、鞋、袜等。《大明会典》载,嘉靖年间,明按例赏给来贡者:都督每人彩缎4表里,折纱绢2匹;都指挥每人彩缎2表里,绢4匹,折纱绢1匹,各织金纻丝衣1套;指挥每人彩缎1表里,绢4匹,折纱绢1匹,素纻丝衣1套;以上鞋袜各1双:千百户、镇抚、舍头目人,每人折衣彩缎1表里,绢4匹,折纱绢1匹;奏事来者,每人红丝衣2件,彩缎1表里,折纱绢1匹,鞋袜各1双。①仅依这个规定中赏给最少的“奏事来者”的物品,与万历年间限定,海西女真每年朝贡只准1000人,建州女真500人计算②,则1年输入海西、建州女真地区的纻丝衣就有3000件,彩缎1500表里,折丝绢1500匹,鞋袜各1500双。再看回赐物,依嘉靖年间规定,例给贡马每匹彩缎2表里,折纱绢1匹;貂鼠皮每4张给生绢1匹,零者每个给布1匹。③仅依前面提到的忽鲁等卫补欠两年贡马410匹,以贡马数推测即知,明一年给女真诸部贡马的回赐物,就比赏物的数量大。可知通过这一渠道,汉区生活用品输入女真地区的,数量就十分惊人;而女真人的各种土特产品由这一渠道输入汉区的数量,虽无具体记载,但数量很大也是可以肯定的。 第二,纳贡过程中的交换。女真诸部首领赴京师朝贡,一般都随带很多土特产品,在京师交换。明廷先规定,来朝者在纳贡受赏后,可在街市买卖5日,后来改为许与会同馆开市3日或5日。④这一渠道的物资交流数量也不少,史载万历年间,带到京师接待来贡者(主要是女真人)会同馆的“行李”,多至千柜,少亦数百。⑤女真人主要用土特产品交换“布绢瓷器”之类的生活用品,也千方百计购买“违禁”货物。为了交换,他们常不按规定的日期返回,有的甚至拖延旬月。⑥海西和建州女真的朝贡者,还在返回途中常以所得“彩币”或驽马,沿途与汉人交换耕牛及铜铁器皿。⑦ 正是由于向明纳贡女真人不仅能得到很多赏赐物,而且又能交易到各种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所以自明中叶起,女真诸部常向明廷要求多设卫所,增加入贡人数,否则就兴兵到汉区大肆杀掠⑧ ;而强部之间展开了对入贡凭证敕书或印信公文的争夺和兼并。 第三,马市贸易。马市之设,始于1406年(永乐四年,一说在三年)。是年,明在开原、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县)两地设立马市。广宁为与蒙古朵颜三卫互市之地,开原是为与女真人互市而设。开原互市场所有两处,一在城东,一在南关,后者又主要是接待海西女真的。1464年(天顺八年),增设专接待建州女真的抚顺马市,于是开原两处马市遂成了海西和东海女真的交易场所。1588年(万历十六年),又应建州女真的要求,开设清河、暖阳、宽甸3处马市。最初,女真人至马市,主要是与官方买卖,待官方买足所需马匹后,方准与“诸人为市”。⑨然马市的这种性质,到了明代后期,实际已成了女真诸部与以汉族为主的民间交易场所,明政府的买马人员变为管理市场的官员,负责“抚赏”和“抽分”(征收入市货物税)。随着马市性质的变化,对原来的严格规定也被冲破。 1478年(成化十四年)曾规定,开原马市每月初一至初五日开市一次;到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已不是每月一次,而是大约每隔三四天一次;至20多年后的万历初年,则每隔一二天就开市一次,有时三四天连续互市;入市的女真人,少则数百,多至千余人,有一次竟达2237人。①女真人入市货物,起初主要是马,从辽东残档中可以看出,后来变为主要是貂皮和人参等采集品,并且越往后,人参、貂皮越占显著地位。女真人用这些狩猎和采集品,换取汉区的布匹和铁铧等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辽东残档中记载有接待海西、野人女真互市的开原北关和广顺关,在1583年(万历十一年)七月至九月和次年一至三月这6个月内交换货物的品种、次数和数量。能分清属女真卖给汉人的有:人参、18次,3619斤;马,18次,175匹;貂皮,18次,4734张;狐皮,18次,577张;狍皮,16次,761张;珠子,8次,32颗;蜜,7次,1460斤;蘑菇,14次,3740斤;木耳,12次,762斤;还有鹿皮、豹皮、棒子等若干。属汉人卖给女真人的有:铁铧,19次,4848件;牛,18次,497头:锅,16次,354口;袄子,15次,234件;羊皮袄,9次,397件;水靴,14次,203双;缎子,10次,58匹;绢,4次,6匹;还有木锹等若干。不能分清哪方买卖的有:羊,13次,213只;羊皮,13次,1743张;驴,10次,23头;猪,4次,11头。此外,半年中来互市的女真人还得到明朝“抚赏”的布1055匹,锅1669口;盐3230斤。②如此广泛和数量极大的交易及抚赏物,不但使双方互通了有无,丰富了人民的生活,而且促进了社会发展。特别是对于女真人,这种经济交流尤为重要,故明朝常对不听约束的女真部落,用停止互市使其困乏,以示惩罚。 女真人与明朝及汉族的政治、经济交往,已如上述。但在司一时期内,也存在着女真与明朝经常发生冲突的事实。据载,1429年(宣德四年),海西女真“始入寇”。③;1449年(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刺部首领也先攻北京,一部分海西、建州女真上层乘机“蜂起,辽东为之弗靖者数年”。④明廷为了保护汉区不受女真和蒙古诸部的侵扰,遂在东北地区有“边墙”之设。边墙的修筑,加深了兄弟民族间的隔阂。事实上,无论是海西女真早先的“入寇”,还是后来建州女真的“叛服不常”,究其原因,一是女真贵族对财富的贪欲;再是明朝的腐败及辽东地方官吏在马市上及接纳女真朝贡过程中,对女真人敲榨勒索,以致激起广大女真人的不满,并起而反抗,愈演愈烈。但这在封建制度下,是不可避免的,是多民族国家内部阶级矛盾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 § 满族形成 满族始称满洲,后有新(满语“伊彻”)旧(满语“弗”)满洲之分,实际上包含东北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 正统七年(1442),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在明朝统治下形成一个强大的部落。“建州三卫”的出现,标志了满族主体部分的形成。在女真族的旗帜下,不止是女真各部,还有赫哲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的先民们,也采用了女真族的名号。15—17世纪,满族已成为一个新的共同体。所以,满洲之为族称,是以建州、海西女真为主体,同时又包括了大部分野人女真,当地的汉族、蒙古族和别的民族,也是构成满族的重要因素。 肃慎作为满族的最早先民,尽管史书上语焉不详,但考古发掘资料却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物证。肃慎及其后裔,既有关联又不能等同,不应该把肃慎以下的邑娄、勿吉、靺鞨、女真各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当为满族本身的形成发展过程。可又不能把肃慎以下,直至明代女真人的世代相承关系,与满族的形成割裂开来。满族真正以一个民族出现,只能说在明代末期的17世纪之初,这时已从女真人中间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的历史,起源于明代女真的分化和重新组合。 女真族本来是散居于东北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一带的游牧民族,古为萧镇氏,隋唐时称为靺鞨,分为七部,五代时改称为女真。宋时又分为生女真和熟女真两部,熟女真受辽国统治,生女真却散居东北,不受辽管。北宋末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改国号为金,是为金太祖,并起兵反辽,又与宋合作,把辽消灭,称霸北方。后金兵南下侵宋,首都汴京沦陷,宋室南迁继续抵抗。后来,金国不断地向南宋作出侵略、敲诈等行为,更多次侵略南宋。但后来金国开始衰落,被漠北的蒙古人反叛。 蒙古本臣服于金,而金国一直以分化的策略,煽动草原上各部互相攻伐,加上以减丁政策,对他们三年屠杀一次。终于,蒙古在成吉思汗领导下崛起,并联宋伐金,终至灭亡。 金国灭亡后,女真人仍是散居于东北。明初在东北设了三个卫所,分为建州、海西、野人,建州到了努尔哈赤时强大,他吞并了女真各部,复用国号为金,是为后金,后又把女真族改名为满洲族,并起兵叛乱攻明,死后其子皇太极继位,改国号清,是为清太宗。皇太极先假意与袁崇焕和谈,称机攻伐朝鲜。其后南侵,不久太宗崩,世祖福临幼年继位,由王叔多尔衮摄政。此时,大明由于天灾多发,民变四起,终被李自成所灭。1644年,吴三桂与李自成的农民军激战于山海关。吴三桂以“材帛”、“割地”为条件向后金求援,多尔衮率后金军入关参战,满洲人正式侵入中原。 不久,世祖崩。圣祖玄烨继位,开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但到了乾隆晚年,盛世开始转下。道光年间爆发鸦片战争,接着被列强侵害,加上内乱,满人的统治动摇,汉人乘势抬头。咸丰皇、光绪皇等先后图强,可惜都失败。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满清政府被推翻。 满洲族到了今天仍生活于中国东北一带。 明初到明中叶,东北广大地区的女真人分为建州、 海西、东海(野人)三部。最初,建州女真分布于今牡 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海西女真分布于今松花江 流域;东海女真则散居在黑龙江及库页岛一带。自明初 至明中叶,在女真住地设置卫、所,逐渐增加,多达384 个卫、所,总属奴儿干都司名下。卫、所的长官如都督、 指挥使、同知、佥事、千户长、百户长等,均以女真酋 长担任。明廷给予印信,允许定期赴京朝贡。并先后于 广宁、 开源、抚顺、清河、□阳、 宽甸等处开设马市, 进行贸易。此类卫所称为羁縻卫所,故仍受辽东都指挥 使司节制。海西女真人亦失哈(亦信),为明廷内官,在 明永乐九年(1411)至宣德八年(1433)的20余年中,屡受 朝命出使奴儿干(黑龙江下游地区),并于永乐十一年 (1413)和宣德八年兴建和重建永宁寺于奴儿干都司所在 地(黑龙江口附近亨滚河来汇处特林地方古城),两次 皆立碑于寺前,前者额题《永宁寺记》,后者额题《重 建永宁寺记》,详细记载奴儿干都司及永宁寺建立经过 与亦失哈屡次出使情形。碑上刻有汉、女真、蒙古、藏 4种文字,题名均由亦失哈领衔居首,以下数十人,有汉、 女真、蒙古等多种民族成分,为明朝东北部疆域及女真 各部臣属明朝的历史见证。 明代女真各部中,建州女真为元胡里改、斡脱怜二 万户的部民,酋长阿哈出、猛哥帖木儿于明初来归,先 后建立三卫(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设指挥 使,统辖其众。海西各卫所后来发展为叶赫、辉发、哈 达、乌拉四部。因受东海女真的袭扰,建州、海西二部 相继辗转南移,嘉靖年间(1522~1566),建州女真定属 于今抚顺以东苏子河一带;海西四部则散处于今开原以 北辉发河流域。建州、海西二部生产力发展较快,农耕 技术相对提高,已普遍使用铁器和牛耕,迅速由采集狩 猎经济转向农业经济,进入奴隶制发展阶段。各部部长 称贝勒、贝子,拥有大批奴仆(阿哈),成为奴隶主(额 真),平民则称为伊尔根。永宁寺碑 明成祖经营奴儿干设立卫所的记事碑,背面 有女真文,为女真文字资料中的珍品 明万历十一年(1583),女真人的杰出首领、猛哥帖木儿的六世孙努尔哈赤起兵,统一了建州各部,万历十七年(1589),明廷授予努尔哈赤都督佥事,寻升左都督, 后加授龙虎将军。努尔哈赤相继兼并海西四部,征服东 海女真,统一了分散在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在统一过 程中,努尔哈赤将女真人原有的狩猎生产组织形式“牛 录” 加以增定完善, 创建了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八 旗”。天命元年(1616)努尔哈赤称大□,沿用“金”为 国号,史称后金。关于后金建国前及后金时期的社会性 质,目前史学界各家说法颇有差异,讨论正在深入发展。 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死,其第八子皇太极继大汗位,于天聪九年(1635)改“诸申”(女真另一译写形式) 为“满洲”,从此满洲代替女真为族名,而其余女真各 部亦各以赫哲(赫真)、鄂伦春、鄂温克等族名通行,女真一名在清代逐渐消失。皇太极于天聪十年(1636)改国名为清,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