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姜守迁 |
释义 | 姜守迁 § 简介 姓名:姜守迁 原名:姜春年 字:受倩、寿千 出生:1897 籍贯:山东平度人 职务:曾任济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文史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和济南市书法家协会委员以及济南市一、二、三、四届人大代表,济南市一、二、三届政协委员。 去世时间:1982年4月23日病逝。 § 生平经历 早年就读于山东省立第九中学。 “五四”运动期间,被选为九中学生会会长。并作为山东代表赴上海参加学生联合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等。 1928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历任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山东省立第一中学、省立第四师范、省立第八中学、省立第十三中学、莱阳乡师教员、教务主任等职。 1940年秋参加革命,任平度县抗日民主政府参议室参议长。 1942年任胶东行政公署行政委员。 1943年被选为胶东首届参议会常委。不久,任胶东公学校长。 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曾在莱阳、烟台等地多次召开新解放区知识分子座谈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1948年济南解放,先后任济南市立第一中学、第二中学校长。 1955年调济南教师进修学院任副院长、院长。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冬,年逾花甲的姜守迁先生由济南教师进修学院院长,调任济南市博物馆任馆长,承但了创建济南市博物馆的重任。 1959年,负责主持了著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发掘;1959年改任济南市博物馆馆长。 1960年,在先生的四处呼吁,多方奔走和积极努力下,在趵突泉和大明湖公园内,分别建立了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和辛弃疾纪念堂。担任馆长期间,征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文物藏品,为博物馆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提供了有力的工作保障。 1974年离休后,仍经常参加文史界的各种研究活动。他善书法,在山东省和济南市都享有盛誉。济南千佛山及历城四门塔均有其墨迹。 1982年4月,姜守迁以85岁高龄辞世,夫人及子女遵其遗愿,捐献古砚10方,以及一批名人墨迹、碑帖、书籍等,其中包括若干国家一级文物。 § 成就 姜守迁知识渊博,治学谨严。工诗词,擅书法,精于文物研究鉴赏,酷爱文物收藏。一生藏品多达上千件,尤以藏砚为最,达百余方。所藏郑板桥、金农、高凤翰、王渔洋、曾国藩、阮元等名人砚石均系砚中精品,曾刻“百五砚田翁”石章以记所藏之丰。后分批将包括高凤翰、金农、曾国藩等现属国家一级藏品的名砚在内的各类珍贵文物计200余件捐献给国家。姜守迁隶书作品早在1964年即被国家文化部选送日本和香港等地展出获一等奖。现存济南千佛山兴国禅寺门前“峰回路转”牌坊与四门塔“千佛崖”石刻。 曾任济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文史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和济南市书法家协会委员以及济南市一、二、三、四届人大代表,济南市一、二、三届政协委员。 § 评价 姜守迁先生喜书法,工诗词,精鉴赏,善收藏,且嗜砚成癖,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斯珍馆”,典故源自东坡砚铭:“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余有砚癖,因以斯珍颜吾庐。” 姜守迁先生痛惜珍贵的文物散失民间遭到毁坏,为了收藏,一生节衣缩食,生活极其俭朴,生前多次向国家捐献文物。姜守迁曾嘱家人,去世后所藏文物全部捐献国家。 § 相关书籍 《我所知道的姜守迁》 《我所知道的姜守迁》 作者:刘承宏 简介:姜守迁同志,虽然作古多年,但他好像还活在我们教育队伍的中间,活在文物工作者中间,活在曾受过他教诲的人们中间。是的,他死了,可是却埋在人们的心里。人们想着他,因为他曾是教育园地里一位辛劳睿智的园丁,是抢救文物工作战线上的一位坚强而得力的战士。 § 相关条目 人物 名人 § 参考资料 [1]济南旅游 http://www.1736.cn/art/1442/14425/ [2]蒙哥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d31480100840i.html [3]济南文史网 http://www.jnzx.gov.cn:8080/Html/29502006515170525-1.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