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帝国主义 |
释义 | § 简介 帝国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和最后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关系的社会化随之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垄断组织的统治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就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 列宁遵循K.马克思和F.恩格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周密地研究了帝国主义经济和政治的特点,明确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历史阶段,分析了这个阶段的资本主义垄断实质,并论述了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他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指出,帝国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即“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施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同时,对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作了科学分析,指出了它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必然性。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划时代的发展。 § 形成 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在生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起来的。 自由资本主义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倡自由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通过18世纪后半期开始的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建立了与自己相适应的物质生产基础,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确立,这时建立的是产业资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资本可以在各企业或各部门间自由转移,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展开激烈竞争。这种竞争一方面迫使资本家不断通过资本积累改进生产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必然加剧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以及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 自由竞争的结局是大资本并吞中小资本,通过资本积聚和集中,形成生产集中,少数大企业的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份额日益增大,少数大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 自由资本主义在19世纪 60~70年代发展到了顶峰。此时,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大大加强了生产集中的进程,新炼钢法的相继发明,内燃机的采用,电力在工业中的应用,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铁路的建设等,使生产技术出现巨大的变革和进步,引起工业结构的变化,重工业部门迅速兴起,生产技术和工业结构的变化,使大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因为只有大企业才有力量采用新技术,扩大经营,处于有利的经济地位。在重工业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建立大企业,必需有巨额的资本积累,于是股份公司就应运而生,它突破了单个资本的局限,使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加速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生产集中,而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自然而然地走向资本主义垄断。[1] 垄断资本主义 漫画:美国西岸铁路四巨头垄断市场 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集中。187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19世纪最后30年发生的技术革命,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巨大发展,为实现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一期间,以电力的发明和使用为主导,诞生了托马斯炼钢法、蒸汽涡轮、内燃发动机、汽钻、裁截机、发电机、电动机、远距离输电、电灯、电车、电话、无线电以及从炼焦煤中提取氨、苯和人造染料等一系列新技术和新设备。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的利用和普及,使原有的重工业部门(冶金、采煤、机器制造等)加速地发展起来,并引起了一系列新兴的重工业、化学工业部门(电力、电器、化学、石油、汽车和飞机制造等)的建立和兴起,促进了工业生产的迅速增长。世界工业生产量,1850~1870年的20年间只增长了1倍,而1870~1900年的30年中增长了2.2倍,20世纪的头13年中又增长66%。重工业的发展特别迅速,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9世纪末,美、英、德等国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 工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生产社会性和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从而使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更加频繁、深刻和持久。进入1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世界陆续爆发了1873、1882、1890、1900和1907年5次经济危机。危机的间隔时间从以前的平均10年左右,缩短为7年左右。危机的频繁化和深刻化,加速了中小企业的破产,加剧了企业的兼并活动,也激化了企业间的竞争,从而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同时,重工业的发展,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的资本越来越多,独资经营企业日益困难,从而推动了股份公司的大发展。19世纪后半期,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创办股份公司的高潮。英国新创办的股份公司在1893年为2515家,1897年达5184家。这也加速了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趋势。到20世纪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美国在1904年,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约1900个,占企业总数的0.9%,而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25.6%,产值占国民总产值的38%。德国在1907年,占企业总数0.9%的大企业,占有了全国3/4以上的蒸汽力和电力,雇佣了全国39.4%的工人,而在冶金和机器制造业中竟分别占97.5%和84.7%。 [2] 垄断资本在国内统治的确立 20世纪初,形容美国标准石油公司垄断扩张的漫画 生产和资本集中达到一定规模必然造成垄断,必然出现由大企业之间协议或联合组成的垄断组织。垄断组织的发展有一个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分为3个基本时期: 第一个时期:19世纪60和70年代。这时,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了顶点,垄断组织开始出现,但只是处于萌芽状态。如在60年代,美国工矿业和铁路业中出现了称作“普尔”的垄断组织。它们在企业间订立短期协定,规定共同价格,分配营业额和划分销售市场。德国在1857年出现了第一个卡特尔,到1870年增加到6个。 第二个时期:1873年爆发严重经济危机以后到80年代。在这个时期,连续发生的经济危机使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进一步加强,垄断组织得到了广泛发展。1882年,美国出现第一个托拉斯,即J.D.洛克菲勒(1839~1937)的美孚石油托拉斯,接着80年代在榨油、造酒、制糖、火柴、烟草、屠宰和采煤等部门都出现了托拉斯组织。德国1879年有卡特尔14个,1890年猛增到210个。英、法等国也出现了垄断组织。但是这时垄断组织还未占统治地位,垄断协定往往还是暂时的、不稳固的。 石油大王 洛克菲勒 第三个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时期,由于工业高涨和经济危机的交替作用,资本和生产的集中大大加快,垄断组织急剧增加,普及到一切主要工业部门,并和银行垄断结合起来,形成了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垄断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垄断资本在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统治地位。以美国为例:到1904年,美国共有318个工业托拉斯,其中占资本总额5/6的236个,是在1898年以后建立的。这318个工业托拉斯吞并了5300个工业企业,拥有全部加工工业资本的40%。在这些托拉斯中,有26个托拉斯控制了各自部门生产的80%以上,有57个控制各自部门生产的60%以上,有78个控制各自部门生产的50%以上。在工业迅速集中和垄断的同时,银行业也迅速地向集中和垄断发展,并出现了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相溶合的金融资本。1901年银行巨头J.P.摩根(1837~1913)组织美国钢铁公司,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19世纪90年代掌握花旗银行,就是典型的例证。金融资本通过对工商业的长期贷款、股票和债券的买卖、直接向工商业投资,支配着整个社会的工商企业,统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20世纪初,在美国已经确立了金融资本的统治。它们的代表者是摩根、洛克菲勒、库恩-洛布、梅隆、杜邦、芝加哥、克利夫兰、波士顿等8大财团和60个家族。金融资本还操纵政府,控制着国家全部政治生活,决定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在国内的统治,加剧了政治经济矛盾,加强了垄断资本的对外扩张,使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世界体系。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形势图 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国家进行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是金融资本对世界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重要基础。资本输出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前就已存在,但只有到了垄断阶段,它才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时,少数富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垄断资本对本国和国外人民的剥削和掠夺,由于对生产和市场的控制,形成了大量的“过剩”资本。同时,资本主义发展已经把许多落后国家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那里具备了进行投资的条件。据德国经济学家-J.库钦斯基(1904~ )统计,1875年,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4个国家的国外投资为350亿马克,而到1913年增加到1590亿马克,增加3.5倍以上。英国和法国是两个主要资本输出国,1913年分别输出资本达750亿马克和360亿马克。英国又是最早的资本输出国,在1855年它就有了100亿马克的国外投资。但两国资本输出的地区和方式有所不同。英国资本绝大部分输往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并且很大一部分采取生产资本即直接投资的形式。而法国资本绝大部分投放在欧洲(主要是俄国),并且主要采取借贷资本即间接投资的形式。德国开始对外投资较晚,1875年只有20亿马克,而到1913年达到350亿马克,已接近法国的水平。它的投资半数在欧洲,其余主要分布在南美、亚洲和非洲。美国这一时期正向西部领土扩张,拥有广大的国内投资场所,资本输出数量不大,到1913年为130亿马克。至于俄国和日本,20世纪开始后也有少量资本输出,主要是对中国的投资。帝国主义对亚非拉国家的投资,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那里开始发展起来,但也使它们变成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农业-原料附庸。[4] 漫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随着垄断统治的形成和资本输出的扩大,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在世界范围展开了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的斗争。各国垄断组织一方面竭力利用国家政权实行高额关税政策,建立关税壁垒,限制外国商品输入,保持国内垄断价格;另一方面,利用倾销政策,冲破其他国家的关税壁垒,把大量商品输出国外,占据国外市场。各国垄断组织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往往改变斗争方式,求得暂时的妥协,组成国际垄断同盟,共共同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剥削和掠夺世界各国人民。国际垄断同盟,主要采取国际卡特尔的形式,即各国垄断企业之间签定瓜分市场、确定价格、规定商品销售量等的协定,或共同组织统一的销售机构。最早出现的国际卡特尔是1867年成立的盐业卡特尔和1872年出现的国际苏打卡特尔、国际制碱卡特尔,以及1884年出现的国际钢轨卡特尔。到1913年,世界上缔有正式协定的国际卡特尔达116个,分布在煤炭、钢铁业、运输业、化学、纺织业、陶瓷业、纸和纸浆、土石业、电气设备等行业中。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没有正式签订协定的“君子协定”。 在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同时,帝国主义国家还在政治上结成各种联盟,从领土上瓜分世界,展开了争夺殖民地的激烈斗争。侵占和掠夺殖民地,早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就已开始。从那以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和俄国先后走上了殖民掠夺的道路。到1876年,仅英、俄、法3国的殖民地面积就达4040万平方公里。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从1876~1914年间,英、俄、法、德、美、日等6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占领了近25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使世界上的殖民地领土达到6500万平方公里。英、俄、法3国侵占的殖民地领土最多,1914年,这3国的殖民地领土分别为3350万平方公里、1740万平方公里和1060万平方公里。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角逐的主要地区是非洲,其次是西亚和东亚。到1910年,非洲土地面积的90.4%,亚洲的56.6%,美洲的27.2%,大洋洲的100%,都已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此外,亚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或附属国。这样,世界领土基本上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囊括了全世界,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一方是剥削和压迫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少数帝国主义国家,另一方则是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它们是帝国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列强之间在经济实力和世界领土瓜分上的不平衡发展,终于导致了1914年爆发的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的世界大战。 [5] § 形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提出的帝国主义特征,在所有帝国主义国家都已表现出来。但是,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帝国主义的特征在每个国家的表现形式、发展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 美国——是托拉斯帝国 福特汽车logo 托拉斯是美国垄断组织最普遍的形式,是比卡特尔和辛迪加垄断程度更高的垄断组织。参加托拉斯的企业,完全丧失了生产上和商业上的独立性,被联合为一个庞大的企业,由理事会统一经营管理,各个资本家变成托拉斯的股东,按照股份取得股息和红利。到20世纪初,美国各重要工业部门一般都已为一两个或几个大托拉斯所垄断,形成了各部门的所谓“大王”。如汽车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摩根等。举世闻名的美国钢铁公司,福特、通用、克莱斯勒3家汽车公司,杜邦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美国烟草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大托拉斯,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当时,各大托拉斯控制各部门生产的情况是:占石油的95%,占钢铁的66%,占化学工业的81%,占金属工业的77%,占铝业的85%,占制糖业和烟草业的80%。托拉斯已成为美国经济生活中的统治力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美国所以成为托拉斯帝国,成为垄断资本最发达的典型国家,是与其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分不开的。美国在历史上没有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拥有广大的国内市场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美国又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既没有陈旧的固定资本的牵累,又充分利用了外国的先进技术成就、大量资金和大批移民劳动力。这些条件使美国比较顺利和充分地利用了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技术革命的成果,一开始就在最新技术基础上建立了许多规模巨大的企业,这就为美国工业生产的高度集中和垄断奠定了基础。 德国——是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和李鸿章 德国是在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妥协的情况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具有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的容克地主阶级,在德国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情况,给德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德国在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虽然经济发展较快,工业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程度也比较高,但它的垄断组织普遍采取较低级的卡特尔形式。参加卡特尔的企业,在生产和销售方面仍然保持经营的独立性,只是根据协定瓜分销售市场,确定商品产量,规定标准价格。1911年,德国共有550~600个卡特尔,它们广泛地分布在采煤、冶金、电气、化学、纺织、皮革、玻璃、砖瓦、陶器、食品等一系列部门。卡特尔成为德国最普遍的垄断组织形式,是与德国经济中广泛存在封建残余分不开的。容克地主和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对劳动人民进行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工人工资低,人民群众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争夺市场的斗争异常尖锐,从而推动了缔结划分市场和规定售价的卡特尔的发展。同时,封建势力的存在,封建行会传统对经济影响很大,工业中与少数大企业并存的还有大量的小企业,它们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为在生产上进行联合的托拉斯的发展造成了困难,而卡特尔最易于把为数较多而技术状况比较悬殊的企业组织在一起。 容克地主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的结合,使德国帝国主义特别富于对外侵略性。在国内阶级矛盾和市场问题十分尖锐的条件下,德国地主资产阶级为了转移人民视线,同英法帝国主义争夺“阳光下的地盘”,积极地投入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并最早走上了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道路。 英国——是殖民帝国主义 16~18世纪的世界殖民地分布图。其中褐色是英国的殖民地,蓝色是法国的,绿色是西班牙葡萄牙的,黄绿色的俄罗斯 英国是最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和实现产业革命的国家,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它是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工厂”。但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它的经济发展相对地缓慢下来,工业生产集中的速度和程度,垄断组织的数量和对经济的统治程度,都低于美国和德国,而且垄断组织的建立也比美国和德国晚10~15年。英国垄断组织较大发展是在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虽在多数部门都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垄断组织,但在纺织、煤炭、冶铁等一些旧工业部门还处于分散经营的状态,这与英国经济发展缓慢,旧工业部门牵累较大有关,同时也与英国实行自由留易政策有关。 1914年的殖民地形势图 但是,在资本输出和从领土上瓜分世界方面,英国却表现得非常突出。殖民地对英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从17世纪初起到19世纪中叶,英国已逐步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体系,以后又夺得了大量海外殖民地。到1914年,英国拥有的殖民地面积达335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面积的1/4,占各帝国主义国家殖民地总和的1/2,为英国本土面积的111倍以上;拥有的殖民地人口达39350万人,为英国人口的8倍以上。在大量侵占国外领土的同时,英国又进行了大量资本输出。到1913年,英国的国外投资总额已达40亿英镑,相当于英国国民财富的1/4,占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外投资的一半。英国资本的输出,一半以上是投放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英国最大的垄断组织也是产生在垄断殖民地原料生产和销售的领域。如在南非创立的大垄断公司德比尔斯采矿公司,1907年英国资本与荷兰资本共同创立的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和1909年创立的英伊石油公司。英国对外投资的收入,不仅超过了对外贸易的收入,而且超过了工业的收入,英国成了典型的殖民帝国和食利国。 法国——是高利贷帝国主义 法国犹太高利贷者 法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基本上类似英国。它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工业发展相对缓慢,集中的程度也远不如美国和德国,垄断的程度也比较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的工业人口仍然少于农业人口,基本上还是个农业-工业国。而在工业中,重工业又不很发达,以时装和奢侈品为其特色的轻工业占居优势,工业中广泛地存在着大量中小企业。 法国和英国一样,也握有大量的殖民地和输出资本。1914年法国拥有1060万平方公里面积和5550万人口的殖民地。就面积来说仅次于英国和俄国,占第三位,而在人口上则仅次于英国,占第二位。1869年,法国的资本输出总额为100亿法郎,1900年增至300亿法郎,而到1913年激增到600亿法郎,大大地超过了同一时期国内投资的总额,成为仅次于英国的资本输出国。法国的国外投资多半是借贷资本即公债,而不是对工业企业的投资。法国投资的60%以上集中在欧洲国家,最多的是俄国,其次是土耳其、奥匈帝国、西班牙和比利时。大量输出借贷资本带来的巨额利息收入,加强了法国的腐朽寄生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法国的食利者阶层达200万人之多,连同他们的家属,竟占全国人口的1/8以上。 俄国和日本——是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列强瓜分中国 创作于清末的时局图 在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中,俄国和日本在基本方面是十分相似的。这两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是在自上而下的改革中进行的,因而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保留了浓厚的封建势力。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并采取极端残暴的专制主义的政权形式;都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多大发展的历史条件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并都在经济上对欧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有着依附性。因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和日本虽然也确立了垄断资本的统治,但在国内社会关系中,普遍存在着封建关系,在工业技术和其发展水平上大大低于美国和西欧,大部分设备靠进口,几乎没有机器制造业。在垄断组织上,俄国普遍采取辛迪加的形式。参加辛迪加的企业,在商业上丧失了独立性,商品销售和原料购买完全由总办事处办理,但是在生产上仍然保留其独立性。这种只在商业上进行联合的垄断组织的大量产生,是与俄国各个地区和各个部门之间在经济上和技术上的巨大差别相联系的,也是与封建关系的广泛存在使国内市场问题十分尖锐有关。而在日本,作为垄断组织最高形式的“财阀”,更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俄国、日本帝国主义,不仅具有浓厚的封建性,而且具有强烈的军事侵略性。这两个后起的经济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国内阶级矛盾和经济矛盾都异常尖锐。专制主义政权建立了庞大的军事力量,一方面在国内对人民进行军事镇压,另一方面疯狂地进行对外侵略,夺取国外市场和殖民地,借以转移人民视线,缓和国内矛盾。 § 特征 经济实质 2007年的世界跨国公司分布图 帝国主义的实质和最深厚的基础是垄断。帝国主义是作为一般资本主义基本特性的发展和直接继续而成长起来的。但是,资本主义只有发展到很高的阶段,当它的某些基本特性发展为自己的对立物时,才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和一般商品生产的基本特性,垄断则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当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的决定地位被垄断所取代时,自由资本主义才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控制某些产业部门的生产和流通,凭借这种垄断地位通过垄断价格和其他垄断手段,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从本质上说,垄断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推动下,日益增长的生产力要求承认它的社会本性。从而“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内,愈来愈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34页)。在生产社会化推动下的生产集中趋势,首先导致股份公司的出现,进而导致垄断联合的产生。垄断作为资本关系社会化的较高形式,是资本家阶级为适应生产社会化而被迫采取的。各类垄断组织和各种垄断方式都在不同方面反映了这一事实。同时,垄断的形成又是资本家追逐高额利润的结果。因为,只有资本主义垄断才能保证少数大公司得以攫取最大限度利润。在资本关系社会化和追逐高额垄断利润的要求下,通过生产集中,自由竞争发展为它的对立物,垄断组织得以产生和发展,并在经济生活中取得统治地位。这时,以垄断作为经济实质的帝国主义就必然到来。尽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垄断组织的产生时期和主要形式上有所不同,但这只是非本质的差别,由生产集中引起垄断则是一般的和基本的规律。 基本经济特征 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俄文原书封面 帝国主义的垄断渗透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条件,表现出帝国主义一定发展阶段所具有的基本经济特征。随着垄断本身的发展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作为现象形态的基本经济特征也必然有所发展和变化。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对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 第一,资本集中与生产集中高度发展,在主要产业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生活中产生了居支配地位的垄断组织。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单一单位企业和在此基础上的分散竞争已经成为历史。主要产业部门大都已形成寡头垄断格局。 第二,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日趋溶合为金融资本,金融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又形成金融寡头。在工业垄断资本形成的同时,银行业的竞争造成银行业日趋集中和银行垄断组织形成。银行垄断组织的形成,使银行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过去的借贷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并与工业资本日益融合在一起。这表现在:[6] ①生产集中和垄断。在20世纪初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集中已达到很高的程度,生产部门中的垄断组织已经广泛存在。这个时期,按照大公司联合的范围和程度,垄断组织可分成多种形式。最简单的是短期价格协定,进一步是普遍发展的、主要是在生产部门内瓜分市场、规定产量和价格等的卡特尔,联合采购原材料和销售产品的辛迪加,高一级的形式则有统一掌管参加企业的业务和财务活动、以独立的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托拉斯,还有以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为核心的不同部门企业结成联合集团的康采恩。这些垄断组织已成为经济生活的主体。但是,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自由竞争,而是凌驾于这种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而产生出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摩擦和冲突。这就是说,垄断虽占统治地位,但并不存在绝对的垄断,不仅自由竞争仍然存在,而且产生了新形式的竞争,即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在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中,竞争的手段不只是依靠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成本,而主要是凭借各自实力,在掌握本部门的统治权、垄断原料来源和销售市场、垄断交通工具和熟练劳动力、垄断科学技术成果等方面进行斗争。在垄断组织同局外企业进行的竞争中,垄断组织是以剥夺对方所需原料、劳动力、运输工具、销售市场、信贷以及倾销等手段,迫使对方处于屈从的地位。在垄断组织内部,则存在着同一卡特尔或辛迪加的成员间为争夺有利市场,占有更多产销额,争取有利的定价而进行的竞争,参加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巨头则为争夺领导权和利润份额而展开激烈斗争。这说明,由于垄断组织实力强大,在垄断条件下产生的竞争要比自由竞争阶段规模较小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剧烈得多,这必然使得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更趋复杂和尖锐。 蒋宋孔陈是四大财政金融寡头 ②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工业中生产的集中和垄断形成工业垄断资本的同时,银行业的高度集中也在20世纪初期迅速发展,形成银行业的垄断,产生了银行垄断资本。这时银行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几乎支配着所有资本家和小业主的全部货币资本以及国内外大部分生产资料和原料的来源。工业和银行业的垄断资本互相渗透,彼此溶合或混合生长,形成了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即体现帝国主义时代垄断统治的金融资本。这时,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都形成了少数控制着银行又控制着工业的最大资本家和资本家集团,即金融寡头的统治。他们在经济领域内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即通过购买“股票控制额”成为母公司,对子公司、孙公司层层建立统治。用参与制的办法,金融寡头就可以支配比自己的资本大十倍、百倍的他人资本,从而控制整个国民经济。他们还进一步通过同政府进行“个人联合”来控制整个国家机器,使资产阶级政府成为他们统治的工具。 ③资本输出。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在形成一国范围垄断统治的同时,还实行对外扩张,造成了少数帝国主义国家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剥削和统治,使帝国主义成为金融资本统治下的世界体系。资本输出主要是对经济不发达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的资本输出,成为经济扩张的重要手段。自由竞争占统治时的特征是商品输出,而垄断占统治时的特征已是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在20世纪初迅速发展起来的。在1870年前后,英、法、德、美、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投资只有50亿美元,1914年已增加到440亿~480亿美元。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商品输出,对外投资取得的收入大大超过对外贸易取得的收入。因此,进入垄断阶段,资本输出已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在帝国主义条件下,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已积聚巨额垄断利润,少数最富的国家通过国内外剥削已拥有巨大的货币资本。货币资本大量积聚,但在垄断占统治地位的部门里,获得高额利润的那些投资场所几乎都已被占领。为了追逐高额垄断利润,过剩资本就会转向国外,借以垄断原料来源并带动商品输出。殖民地和附属国经济落后,不但工资、地价、原料价格较低,资本有机构成也低,因而利润率高。这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把这些落后地区卷入了世界市场范围,使这些地区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基础设施也已开始建设,初步具备了投资条件。因此,在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初期,资本输出就发展很快,它成了帝国主义国家压迫和奴役世界上大多数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坚实基础。金融资本的势力从国内扩展到国外,使帝国主义成为金融资本统治下的世界体系。垄断 ④国际垄断同盟。金融资本的统治和资本输出的发展,必然引起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形成国际垄断同盟。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首先控制国内的生产和流通,随着资本输出的猛增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它们又进而在国外激烈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这种斗争有时也会给一些垄断组织带来巨大损失。为了避免两败俱伤,在很多情况下,它们会改变斗争形式,取得暂时妥协,组成同盟,共同进行剥削。到20世纪初,国际垄断同盟已有很大发展,它的主要形式就是国际卡特尔。在1914年,缔结正式协定的国际卡特尔已有116个,其中著名的有国际电气卡特尔,国际铝卡特尔和国际钢轨卡特尔。它们跨越国界,开始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列宁把这种国际垄断称之为“超级垄断”,它们按照实力对比来瓜分世界。由于这种实力对比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而改变,必然要引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1913年欧洲列强瓜分非洲形势图 ⑤瓜分殖民地。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的过渡,金融资本统治的形成,帝国主义列强卷入了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因为,对于垄断资本来说,殖民地有着不同于以往时代的特殊意义;殖民地作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意义更为重要,同时,它又是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有利场所。从1876年到1914年,列强掠取了将近2500万平方公里领土,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全世界土地总面积的2/3已沦为殖民地,总人口的56%已沦于殖民压迫之下。随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展开了重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其中几个大国争夺霸权的斗争,更为激烈,终于导致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①这五个特征是互相联系的,共同反映了帝国主义的垄断实质;②从本质上看,前两个特征所表明的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统治的确立,后三个特征所表明的资本输出、国际垄断同盟和瓜分殖民地,事实上都是20世纪初期国内和国际范围内资本关系社会化的反映;③这五个特征反映了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资本国际化的水平、世界上大国争霸的格局和旧殖民体系的现实。所以,列宁把“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作为帝国主义的简短定义,这是就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而言的。联系到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国际相互关系上的总情况,他就进一步下了包括帝国主义基本特征的定义,即“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分割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分割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808页)。[7] § 当代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这样结合的客观基础是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其目的是要保证资本盈利条件,特别是要维护垄断组织和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标志着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当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几乎是同时的。在垄断资本主义初期阶段以及随后的发展时期,私人垄断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私人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在垄断资本主义的条件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推动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上所说的基础条件和基本矛盾的深刻程度还没有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稳定发展提供足够的基础。因而它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时进时退的情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生产的进一步社会化,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加剧,主要表现在:①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消费规模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加剧通过严重的经济危机威胁着资本主义的生存,迫使垄断资本家不得不求助于国家干预。②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要求同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垄断组织对高额利润的追逐,使竞争带来很大的破坏性,又使一些低利润部门和落后地区缺乏投资,因而要求国家干预和调节。③社会化大生产所需巨额投资同私人垄断资本积累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生产力的空前发展,某些部门企业规模的空前扩大,要求基础设施的迅速建设,均需巨额投资。在超过私人垄断资本的能力和意愿的情况下,就会要求国家投资。④科学研究社会化同个别垄断资本局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国家不得不承担很大部分的开支。上述这些矛盾的发展,迫使国家进一步同垄断资本结合起来。当然,战后世界范围内重大矛盾的激化,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进入5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取得巨大的稳定的发展,在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帝国主义垄断实质的新发展,也体现了资本关系社会化的更高层次的发展。 国家同垄断资本的结合具有双重涵义:一是国家同垄断资本直接结合,这就是国家直接占有垄断资本,使国家成为国有垄断资本的所有者,成为真正的总垄断资本家。二是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事实上这也就是国有垄断资本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由于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的方式不同,就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下的三种基本的资本形态:①国有垄断资本,是国家财政资金中转化为资本的那个部分。②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是作为总垄断资本家的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在一个企业范围内结合而形成的垄断资本,它为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家所共有。③同国家密切联系的私人垄断资本,是作为总垄断资本家的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结合而形成的垄断资本。这种私人垄断资本,尽管组织形式仍然保持旧貌,但实际上由于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不论是在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或分配方面都同国家结合在一起,因而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私人垄断资本,而是转化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资本形态了。 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它的经济实质是垄断。在一般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这指的是私人垄断,因为私人垄断资本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但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私人垄断就发展成为国家垄断,因为,上述三个具体形态的国家垄断资本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是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垄断资本。作为国家垄断资本一个组成部分的国有垄断资本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财政手段从全社会集中起来的,其社会化程度显然高于任何私人垄断资本。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则是同国家密切联系的私人垄断资本,由于能够凭借国家力量加速本身的积聚和集中,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化程度。 战后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中所面临的经济政治条件也与以前有所不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生产社会化水平得到大大提高,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旧的殖民体系宣告瓦解,国际上大国争霸的格局有了很大改变,西欧政治经济地位下降,超级大国争霸成为国际政治中突出的问题。[8] 当代帝国主义经济特征的变化 帝国主义垄断实质的发展、资本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国际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使当代帝国主义经济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①私人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虽则仍是客观的现实,资本集中和私人垄断也在发展,而且还出现了混合联合企业这种垄断组织的新形式,但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占主要统治地位的是国有垄断资本,它已渗透到了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中,很难离开同国有资本的结合而单独运行。②在资本输出领域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发展,国有垄断资本在资本输出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它是帝国主义国家推行其国际政治经济战略和维护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占领国外市场和推动私人垄断资本输出的工具。即使私人垄断资本的输出,也通过国家信贷、国家对投资的保证、国家对投资信息的提供,事实上已经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同时,由于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发展,资本输出更多地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这部分资本输出所体现的社会经济关系,已不同于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资本输出。③随着私人企业资本输出的发展,跨国垄断组织获得了广泛的发展。这是当代国际垄断的新的重要形式。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国际性已经不单单表现在流通领域,而且直接表现在生产领域,主要是发达国家的生产领域。如今,在战前盛行的国际卡特尔已经不是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④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和经济国际化水平空前提高的条件下,出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当代国际经济、政治的格局下,这种趋势表现为地区性一体化集团(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出现。这种一体化集团在内部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调节,事实上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化的高级形式。⑤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分割世界领土已成过去,新殖民主义代之而起。垄断资产阶级国家和垄断资本结合起来向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进行扩张和渗透,加深了帝国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新殖民主义也是完全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紧密联系的。 由此可见,同垄断实质的发展一样,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同帝国主义的垄断实质有关,并且反映了资本关系社会化的历史性发展,它们都同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9] § 历史地位 列宁从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出发,曾对帝国主义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这种特殊性分三个方面:(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3)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同前,第2卷,第883页)。在阐明帝国主义的垄断实质后,还须进一步分析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和垂死性,以揭示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腐朽性或寄生性 帝国主义的腐朽性或寄生性的涵义包括:由于垄断而引起的停滞和腐朽的趋势;资产阶级食利阶层的增长以及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寄生于广大殖民地和附属国的食利国;在垄断利润收买和培植下形成工人贵族这一阶层,在此社会基础上产生了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这些腐朽性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金融资本和垄断到处都带有统治的趋向而不是自由的趋向”(同前,第2卷,第839页)。其中第一点,就是列宁指出的垄断引起停滞和腐朽的趋势,曾长期被误解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生产和技术不可能再迅速发展了,必须予以澄清。 其实,列宁在这方面的见解是极为明确的。它包括四个论点:①垄断之所以引起停滞和腐朽的趋势是因为在规定了垄断价格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的动因在一定程度上消失;垄断在经济上可能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殖民地垄断可以保证高额利润,因而也起了削弱技术进步动因的作用。②垄断不能全面长久地排除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垄断企业就要用改良技术的办法降低成本。③腐朽趋势并不排除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某些部门、某些国家、某些时期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发展趋势,时而表现出停滞趋势,但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④垄断特有的停滞和腐朽趋势始终在发生作用,而且在一定时期会占上风。从以上论点中并不能得出停滞腐朽趋势等同于技术不可能再迅速发展的结论。一方面,垄断对技术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许多事例都已说明了这一点;但另一方面,它也包含对技术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因素。因为,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科技发展、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生产和积累规模的扩大、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的发展,都是同垄断竞争、生产集中、联合制和专业分工等等的发展分不开的。列宁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就已经明确指出竞争以及技术发明和改良的社会化的作用。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本身也说明了这一点。 帝国主义时期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比过去快得多。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应当从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这二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并且要注意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就生产力来看,这是因为它的发展具有延续性,并存在加速的趋势。但它的发展并非直线上升,随着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它在某个时期可能出现特别迅速的发展。再就生产关系来看,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界限内是在不断调整的。体现这种调整的主要是资本关系的社会化,它会在逐渐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一个时期的集中变化,这时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当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就表明垄断这种资本关系社会化的较高形式,是较能容纳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的。随着垄断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又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来代替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在它们的转变过程中,生产关系进一步社会化的反作用都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过推动作用。这也是资本主义发展比过去快得多的原因。但这都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进行的,因此必然有它的极限。而且,既然立足于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这种社会化的利益必然为少数资本巨头所占有,从而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当资本关系被推到了顶点,是要发生变革的,正因为如此垄断资本主义必将走到自己的尽头。 应当看到,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确实存在两种趋势,时而发展趋势占上风,时而停滞趋势占上风。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期(1890~1913),发展是比较迅速的;接着,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38年,经济增长率显著下降,停滞趋势占了上风;而战后的1948~1973年期间,增长率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是空前的,发展趋势又占了上风;此后,从70年代中期起,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转入停滞膨胀阶段,停滞趋势又占上风。所以,从根本上看,停滞腐朽的趋势来源于垄断。不过,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它又增加了新的内容。例如,为了减轻生产过剩的压力而毁掉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为了保证高额垄断利润而进行的经济军事化,还有与垄断资本主义矛盾加剧相联系的经济危机频繁和自然资源的浪费等,这种趋势始终在起作用,但其程度如何则取决于它对抵消因素之间的消长变化。 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在经济上还表现为庞大的食利者阶层和食利国的形成。在垄断阶段,大量的货币资本集中在金融资本家的手中,这种状况大大地促进了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以及食利者的增加。随着资本输出的发展,少数富强国家成为食利国、高利贷国。它们享有高额垄断利润,因而有可能收买无产阶级上层、培植工人贵族,分裂工人队伍。这样就形成了机会主义的社会基础。 列宁把垄断实质、寄生性和垂死性作为帝国主义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特殊性的三个方面,其中垂死性是着重从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来说的。它说明,帝国主义是资本关系社会化的最高阶段,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矛盾的加剧,使资本主义向更高级的社会制度过渡的经济条件业已成熟。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时代必然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时代。 垂死性与过渡性 列宁在他有关帝国主义的理论著作中,总是把垂死性同过渡性相提并论的。他明确指出:“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些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同前,第2卷,第843页)。他对垂死的资本主义并未多作解释,但在不少地方都提到了过渡性。他指出:“垄断是从资本主义向更高级的制度的过渡”,“帝国主义是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因为从资本主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已是资本主义的垂死状态,是它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开始”(同前,第2 卷,第808页、第884页)。这说明垄断的形成就意味着开始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也是最后阶段的历史地位。关于这种过渡的内容,他又指出:“资本主义进到帝国主义阶段,就使生产走到最全面的社会化,它不顾资本家的愿望与意识,可以说是把他们拖进一种从完全自由竞争过渡到完全社会化的新的社会制度”(同前,第2卷,第748页)。这说明,因为生产已高度社会化,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关系正处于向完全社会化的社会主义过渡。 列宁关于帝国主义过渡性、垂死性的论述,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资本关系社会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关系社会化的发展事实上意味着:①因为存在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界限,这种社会化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就将被推到顶点,从而要发生变革;②既然是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剩余价值规律就将要发生作用,使社会化的利益为少数的垄断资本家所独占;③在社会化推动下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和社会性管理机构,客观上就是为新制度准备了完备的物质条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被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当然,这只是表示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已具备了客观基础。 必然灭亡 马克思在他对资本主义的论述中,曾反复指出发展物质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但这一任务是在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实现的。这个任务的实现意味着更高级的生产方式的物质条件的具备。这样,资本主义就在发展生产力中为自己安排了必然灭亡的命运。他说:“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 288页)。在帝国主义阶段,生产已接近全面社会化,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已创造出来,同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对抗已极为尖锐,这一切就决定了人类社会最后一个剥削制度终将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科学真理。[3][7] § 其他观点 毛泽东认为,修正主义国家或“社会帝国主义国家”也可以实施帝国主义政策。 由于对帝国主义的各种解释完全不兼容,因此“帝国主义”往往成为一个标签,直接往不喜欢的对象身上贴就行了。曾被认为是实施帝国主义的有: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罗马帝国、俄罗斯、奥斯曼帝国、美国、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10][11]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