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帝喾陵
释义

§ 墓主简介

帝喾陵帝喾(kù),姓姬,为上古五帝之一。他是黄帝的曾孙,“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十五岁时,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丘市南高辛〕。三十岁时,代颛顼为帝,都于亳。因他兴起于高辛,史称之为高辛氏。 帝喾即帝位后,“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大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乐业。

§ 介绍

帝喾陵颛顼帝喾陵俗称二帝陵,是上古时代“五帝”中第二帝高阳氏颛顼和第三帝高辛氏帝喾的陵墓,地处内黄县城西南30公里梁庄镇三杨庄村西北处。占地面积350余亩,南北长2050米,东西宽1060米。早在4400年前,继黄帝轩辕氏之后,相继而立。陵地古属东郡濮阳,金大定七年(1167年)划归滑县,1940年划归新置的高陵县,1949年划入内黄县。 颛顼帝喾陵历史久远,传统祭祀活动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汉代修有陵冢,唐太和四年(830年)建庙,宋乾德六年(968年)修,金大定七年重修,元代后又多次修葺。建筑宏伟,古朴典雅,碑碣林立,松柏蓊郁,是著名的《滑县志》十二景之一“鲋岭松秋”。历代王朝祭祀不绝,宋代以后列为定制,如《宋史˙礼志》记载:“洪武四年,谕中书省,礼部定议,合祀帝王三十五,滑祀颛顼、高辛。”等等。 颛顼、帝喾陵位于河南内黄县城南30公里的梁庄镇三杨庄土山之阳,人称“二帝陵”。颛顼陵居东,帝喾陵居 帝喾陵西,两陵相距60米。颛顼陵南北长66米,东西宽53米,高约26米;帝喾陵略小且居后两米。据专家分析,这种长辈陵冢大、晚辈陵冢小;长辈陵位趋前、晚辈陵位趋后的殡葬方式,正好印证了颛顼帝“长幼有序”的道德伦理。二帝陵园从下至上有御桥、山门、庙院、陵墓、碑林及纵横其间的甬道,占地面积350多亩;陵墓四周有围墙,称“紫禁城”。史书记载,二帝陵建筑宏伟,碑碣林立,松柏蓊郁,历代帝王祭祀不绝,宋代以后列为定制。农历三月二十八为颛顼帝诞辰日,民间祭祀大戏喧嚣,人声鼎沸,香火缭绕,热闹非凡。但因年代久远,陵区地处黄河故道和紧靠硝河,河水多次泛滥,风沙肆虐,到清朝同治年间,陵墓和建筑群全部被黄沙掩埋于地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特别重视对二帝陵的保护和开发。政府连续多年在二帝陵区和周围育林封沙,使整个陵区被数万亩苍茫的森林所环抱。特别是1986年以来,对二帝陵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清沙、钻探和开发建设,原有的山门、宋井、庙宇、碑亭、陵墓、围墙和多条甬道相继重见天日;挖掘出165块御制祭祀碑、大量仰韶、龙山文化陶片及其他文物碎片;在陵区内,经过科学钻探表明,深层尚有大量碑碣及陶片。近年,当地政府对二帝陵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先后修建了山门、祭拜殿、二帝塑像、棂星门、碑廊、配殿及其他附属配套设施。陵园外,芳草萋萋,林涛奔涌;陵园内,松柏参天,庄严肃穆,透出了帝王陵园的沧桑与威严,一年四季前来寻根拜祖的海内外华人、华侨络绎不绝。公元2000年10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颛顼、帝喾二帝陵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帝喾陵 当地政府设置了专业管理机构,配备了管理人员。2003年至2005年连续三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安阳市人民政府、内黄县人民政府都隆重举行盛大的公祭大典。每年这一天,都有数十万内地、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夏子孙前来参加祭祀活动,即时礼炮轰鸣,钟磬悠扬,颂歌齐唱,共祈华夏血脉永昌、国泰民安、世界和平。 此外,群众性祭祀活动历史悠久,至今尤盛。然而,到了清代末期,帝陵被黄沙湮埋,直到1986年,经过清沙,才得以重见天日。颛顼陵和帝喾陵同在一个陵区,同在陵区北端,面积同为3432平方米。颛顼陵在东,帝喾陵在西。经考古发现有御桥、御路、宋井、山门、棂星门、庙院、寝殿、享殿基址和汉建元修陵墓、165块御祭碑碣及纵横其间的甬道,还在殿院两侧清出汉砖路及唐、宋墙基、唐朝柱础,在陵墓前清出仰韶、龙山文化陶片。陵墓四周有护陵墙,颛顼陵南墙上嵌有元、清两面块标志碑,碑中央分别书有盈尺大字“颛顼帝陵”“颛顼陵”。2002年再度清沙时,在陵墓北边发现汉墓群。2003年清沙,首先在山门西侧清出数块石碑,山门至祭祀庙院之间清出弧形古残墙,及祭祀庙院能往陵区的数甬道。3月份,帝喾陵护陵墙被发现,镶嵌在护陵前墙的明嘉靖七年的“帝喾陵”标志碑也随之面世。

§ 祭祀活动

颛顼帝喾陵尽管尘封百年,但民间祭祀活动从未中断,特别是在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传称为颛顼帝生日,数以 帝喾陵万计华夏儿女,千里迢迢,云集帝陵,大礼祭祀。2002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内黄县人民政府为了缅怀圣祖功德,弘扬华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满足中华子孙寻根祭祖的夙愿,始办祭祖节,公祭颛顼帝喾,并由此列为定制,每到这天,都要举行公祭活动。 帝陵圣地,文艺表演,民间工艺,特色小吃,再加上喧嚣的锣鼓,缭绕的香火,人山人海,势如潮涌,热闹非凡,古庙会以其纯朴的民风民俗和古老、灿烂的黄河文化吸引众多的华夏后裔来追宗寻祖,焚香祭拜。长期以来,当地人民群众在这里封沙育林,圣帝陵区为数万亩森林所环抱。陵区内有古鸟柏、锦鸡尔、槐树及其他稀有树木30多种,陵区生态保持良好,昆虫、鸟类品种繁多。春天,槐花飘香,蜂飞蝶舞,风光宜人;夏季,风鸣虫吟,鸟啼蝉歌,如一曲曲交响乐,让人心旷神怡,好像置身于原始森林,给人一种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近年来,内黄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二帝陵”的开发与修葺工作。1989年派新成立的文物保护管理所负责二帝陵的保护工作。2000年,“二帝陵”以众多的文物古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晋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成立二帝陵景区管理委员会,并持巨资保护、开发、建设帝陵。目前,陵区建设已粗具规模,先后建起了新山门、拜殿、东、西配殿、碑廊、停车场,配置了标准化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牌,设置了景区导游图,制作了中英文说明牌及路标牌,并移植苍松翠柏于陵内,基础设施基本到位,旅游要素基本完善,旅游环境大大改善。一个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环境舒适的“二帝陵”景区正喜迎华夏子孙的到来。

§ 考古发现

颛顼帝喾陵考古调查始于1986年,自此以来,发现有很多遗迹、遗物。有汉砖铺设的多条甬道,唐代建殿基址,宋代建筑基址和水井,元代修建的护陵墙,明代修建的拜殿、院门和神道,清代修建的配殿、山门、御桥。颛顼 帝喾陵陵前墙嵌有元天历二年(1329年)“颛顼帝陵”和清嘉庆二十四年“颛顼陵”(1819年)两通标志碑。帝喾陵前墙镶嵌明嘉靖七年(1528年)“帝喾陵”标志碑。在拜殿前和配殿前后的沙下清理出元、明、清历代御祭碑165通。于陵区北侧发现仰韶、龙山时期文化陶片、烧结土、贝壳、灰坑。在颛顼帝喾故都顿丘,即“颛顼帝喾陵”东南2公里的大城村,保存有夯筑城墙和载有“卫邑顿邱”、“颛顼之墟”的碑刻。

2003年3月在梁庄镇曹李庄村东发现的唐开元二年(714年)墓志,记载了墓主人的埋葬地理位置:“……葬于临河县东南十里窦村之北,南瞻囗水黄龙之囗长流,北眺淇川黑帝之陵永固。” 《水经注》载:“淇水北经白祀山东,历广阳里,经颛顼冢西。”颛顼功德盖世,被后人推崇为北方之神,称其玄帝、黑帝。墓葬以北2.5公里即是颛顼帝喾陵,与墓志记载方位一致。所以,“北眺淇川黑帝之陵”中的“黑帝之陵”就是现在梁庄镇的“颛顼帝喾陵”。这些文物都是确认帝陵帝都的实物见证。

§ 历史价值

颛顼、帝喾是我国古代“五帝”中的两位帝王,距今4500年至5000年。目前,颛顼帝喾陵的考古发现与文献史籍所载二帝活动的地望年代相吻和。该陵寝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 帝喾陵价值、科学价值、及文化艺术价值。

颛顼、帝喾陵为帝王陵寝

颛顼、帝喾陵地处黄河中下游,与文献史籍所载颛顼、帝喾活动的地望年代相吻和,且有百余通历代祭祀碑碣佐证,此处为帝王陵寝确切无疑,并有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文化内涵,对于研究古代陵寝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帝陵遗址是一处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古文化遗址

陵寝内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泥质和夹砂红顶陶片、证明为一处仰韶文化遗址无疑,并发现了龙山时期的文化遗物。此地为古代顿丘所在地,距此25公里的濮阳西水坡遗址中,发现了仰韶时期的墓葬,内有用蚌壳堆塑的龙虎图形,与传说中“五帝”时期的年代相一致,对于我国史前史的研究和夏、商、周断代工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御祭碑碣数量之多,为我国古代帝王陵寝少有

陵寝已发现历代帝王及民间的祭祀碑碣165通,这在我国古代帝王帝陵中是不多见的,证明了华夏民族对颛顼、帝喾的尊崇。这些碑碣不仅是研究历代官职、地域风俗、政区沿革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难得的书法艺术和石刻艺术瑰宝。

§ 历史功绩

颛顼帝为上古“五帝”中的第二位帝王,本姓姬,又名颛畜、颛玉、玄帝、黑帝、北方之帝。是轩辕黄帝的孙子。颛顼帝的父亲名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又名女枢)为妻,在若水(今四川省泸水之打冲河)生下颛顼。因最初建侯国于河南杞县的高阳,故号为高阳氏。12岁时,追随伯父少昊金天氏学习政事,20岁继金天氏帝位, 帝喾陵迁都于帝丘。颛顼在位78年,终年98岁。他在位期间,有以下重大贡献:

始以民事纪官,断绝天地人神交通

太昊伏羲氏以龙纪官,黄帝轩辕氏以云纪官,少昊金天氏以鸟纪官。颛顼帝认为这样命名官职不太科学,就对官职名称进行了改革,开始以分管民事的性质命名官职。并设重、黎分别掌管观天象制历授时和按统一的历法进行社会活动的天、地指挥官,统理天下神职人员和民事人员,绝地天通开启了以民事纪官的新时代。

可见,颛顼的“绝地天通”是通过整顿人神社会秩序,整顿祭祀,划一政教、历法,发展生产,加强社会安定,实行政教权利的高度集中,加强联盟政权的王族地位,增强联盟国族间的凝聚力。

创制九州,中国首次有了自己的版图和行政区划

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和《乾隆御批纲鉴》记载,中国九州的建置区划,创制于颛顼大帝。黄帝时代虽然统一了中原地区,但蚩尤部族一大部分退据于四川、贵州、云南一代,事实上形成长期独立局面。直到颛顼大帝,才实现中华华夏部族与川、黔、滇等地的蚩尤后裔九黎的真正统一。在此基础上,颛顼大帝决定对中国区域建置进行 帝喾陵明确规划,确定了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九州的名称和分辖区域。至此,中国幅员“统领万国(上万个部落),北至幽陵(即幽州,今冀北、辽南一带),南至交趾(即南交,今广东、广西和越南承天以北),西至流沙(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古居延泽一带),东至蟠木(今东海中山)。日月所照,莫不砥(平)属”(《乾隆御批纲鉴》)。

在宗教领域,大力改革了巫术与祭祀

据历史记载,当时巫术、占卜和祭祀泛滥成灾,占卜结果往往互相矛盾,严重影响了部族间行动的统一和部众的团结。尤其在九黎地区更加突出,到了“民神杂揉,家为巫史,民渎齐盟,灾祸荐臻”的地步。颛顼帝除保留了经国家批准的宗教机构、场所、人员外,下令在民间禁绝巫教。九黎上层贵族拒不执行中央禁令,为此发生了中原与蜀地的战争。这场战争前后进行了一年多,最后以颛顼帝达成中原与蜀地的统一而告终。

改革甲历

始以建寅月为历元。在二十四节气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把以物侯观测为重点转移到以天象观测为重点,有了历元、正朔、五星、营室等概念,定下一年四季。进入治历明时的新阶段,历名《颛顼历》 。

创作了九州中国的第一首“国歌”

据史载,这首歌的名字为《承云》 ,其基本创作方法是:命乐官飞龙氏融汇中国八个大区域的流行乐曲“条风”、“明庶风”、“清明风”、“景风”、“凉风”、“阖阖风”、“不周风”、“广莫风”的风格特点,创作成“圭水之曲”,主题是“召气而生物”,然后铸成铜质乐钟,作“五基六英之乐”,名为《承云》,用来在“万国诸侯”到国都开大会时“享上帝,朝诸侯”。

后人对颛顼大帝的评价是:静渊有谋,疏通知事,养材任地,载时象天,依鬼神以治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因他生前崇尚玄色,故后人推戴他为玄帝。当然,后人之所以把他尊为“上古五帝”之一,除了他有以上政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还生下了舜的祖父穷蝉和大禹帝的父亲伯鲧。因此,颛顼实际上是大禹的曾祖父、舜的高曾祖父。同时,据《史记》记载,颛顼帝还是秦始皇帝的嫡传始祖。由此看来,颛顼帝是李、赵、秦、黄、陈等很多氏族的远祖。颛顼帝共传20世,约350年。

§ 参考资料

1、http://hi.baidu.com/%CC%EC%CF%F3%CE%DE%D0%CE/blog/item/7e9f874f2d33a532aec3aba0.html

2、http://www.sqrb.com.cn/sqnews/2008-02/15/content_925457.ht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