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喜峰口水下长城 |
释义 | 喜峰口水下长城喜峰口若悬河水下长城位于宽城满族自治县西部 罗台、塌山、独石沟三乡所辖地域的结合部。在迁西县北40公里,整个景区水域纵深60公里,潘家口、喜峰口等长城关口没于水下,恰似镶嵌在燕山深处的一颗璀璨明珠。水底长城所在的喜峰口一带是古长城雄关要塞,由于部分长城已没入水中,形成长城奇观-水下长城。 § 简介 部分古长城万里长城蜿蜒起伏的唐山境内,东起迁安徐流口村,西经迁西至遵化市东陵乡西北楦子口,总长221.9公里,有名关险隘29处。它巅连起伏,气势恢弘,城堡、峰火台据险而布,关寨、水口因地而设,历经数百年仍完好地保持了原貌,全景式展现了明长城精华。其中“潘家口”、“喜峰口”水下长城,由于其兼具北方雄奇和南方秀丽之美,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整融合之奇,尤为世人瞩目,成为长城景观中一枝独秀的旅游热点。 1975年至1981年,利用这里的山形地势,在滦河上游宽城、迁西、兴隆三县交界处,修建了潘家口水库,喜峰口长城位于潘家口库区内,其主体已淹没于水下。历时十年的引滦河水入津工程横切长城,喜峰口、潘家口两座雄关镶入一潭碧波,从而形成万里长城一处绝景-水下长城。建于500多年前的喜峰口、潘家口城堡是明代长城的两个重要关隘,是当时中原通往北疆和东北边陲的咽喉要道,这一带的长城共有墩台21座,敌楼160座,长约50公里。1975年国家在这里修建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潘家口水库蓄水后,水位超过了长城高度,喜峰口、潘家口城堡淹没于水中,从此这段历经五百年沧桑的长城便隐身水下。因连年干旱,潘家口水库水位急剧下降,在20世纪末,隐身水下20多年的长城露出水面。2003年水库来水量为3.4亿立方米,但是因为天津和河北部分地区旱情严重,水库不得不动用死库容为下游供水,出水量为3.9亿立方米,使库区水位下降到181.28米,库容量19.5亿立方米的水库实际蓄水量仅剩3亿多立方米,“水下长城”部分已经成为悬城。 在这里,您既能领略北方群山的粗犷,又能品味江南水乡的俊秀。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万里长城与展示现代文明成果的引滦工程,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地融为一体。 § 自然地理 土壤质地疏松酸碱度适中,PH值在6.5-7.5范围内,主要以棕壤和褐土为主。喜峰口水下长城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燕山山地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夏季炎热多雨,春季寒暖适中,秋季天高氪,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8.6℃,无霜期150-175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多种作物生长。水资源丰富,平均多年经流量为3.07亿M3。地下水质好,可以满足工农业及生活用水的标准和需求。 § 历史 长城连着水地部分喜峰口在宋、辽时称松亭关。明永乐年间重建关门并改称喜峰口。城关楼高4丈,楼门两边构筑城墙并与万里长城相连。喜峰口自古就是交通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有“三更抚枕急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的诗句,可见其军事地位之重要。1933年侵华日军妄图从喜峰口入关,抗日将领宋哲元率部迎敌,爱国士兵用大刀杀敌千余人,由此产生了著名的《大刀进行曲》。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大军挺进华北解放平津,也由此进关。潘家口,古称卢龙寨。东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北征乌桓曾从此出寨。潘家口新关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派有重兵驻守。滦河从此流进口内,两岸危岩耸立,地势非常险要。 § 美景 长城潘家口水库库容29.3亿立方米,水面67平方公里,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泛舟水上,山影倒映,云水相交,水下长城墙体隐约可见。船行青山峰顶,鱼戏白云深处。放眼望去,两岸青山峰峦叠翠,长城由水中向山上延伸,沿山脊蜿蜒而上。城墙形态多变,十余座长城敌楼逶迤相望,傲视苍穹。弃舟而上,可至敌楼高处,历史沧桑,眼前美景,令人浮想联翩。放舟西行,溯流而上,可直达承德。万顷碧波倒映长城,两岸奇景比比皆是。游人穿行于“百里画廊”,可体验长江三峡之奇,南国漓江之美,雄伟的长城和水上风光使游人流连忘返。 湖区内碧波万顷,波光粼粼。两岸峰峦叠嶂,苍翠欲滴。人在白云生处走,船向青山顶上行,堪称北国三峡,塞上漓江。 § 参考资料 [1] 中国通用旅游网 http://www.51766.com/zhinan/11000/1100011145.html [2] 快旅网 http://www.kuailv.com/info/review/33418 [3] 中国爱心网 http://www.zhgax.com/html/lvyoujingdian/hebeilvyoujingdian/200812/06-10579.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