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喜峰口
释义

《水经注》中称林兰陉,宋、辽、金时称松亭关。相传,从前有人久戍不归,其父四方访寻,正好与子相会此处,父子相抱大笑喜极而死,遂葬于此,因此又得名喜逢口。明永乐年间改称喜峰口名至今。明景泰三年(1452年),喜峰口重建关门。关门楼高4丈,名叫镇远楼,三道关门之间由坚固的石基砖墙连成一体,城墙的六个接触点均有空心敌楼驻兵戌守,西城墙与万里长城主体相连,蔚为壮观。

喜峰口地处交通要冲,雄关险塞,易守难攻,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诗人陆游曾有诗云:“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明洪武初年大将军徐达在燕山首建32座重要关隘,喜峰口就是其中之一。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华欲从喜峰口入关,抗日将领宋哲元、张自忠率部在此迎战入侵之敌,用大刀片砍杀敌寇千余人。为此,有人称喜峰口为“砍头口”,由此产生了著名的《大刀进行曲》。1948年,毛泽东指挥东北大军挺进华北,解放平津也由此入关。

位于迁西县与宽城县接壤处。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古称卢龙塞,路通南北。汉代曾在此设松亭关,历史悠久。东汉末曹操与辽西乌桓作战,东晋时前燕慕容儁进兵中原,都经由此塞。后易名喜逢口。相传昔有人久戍不归,其父四处询问,千里来会,父子相逢于山下,相抱大笑,喜极而死,葬于此处,因有此称。约至明永乐后,讹称为喜峰回。明景泰三年(1452)筑城置关,称喜峰口关。今通称喜峰口。

喜峰口关周围是一片低山丘陵,海拔高度由南200余米,向北升高至1000余米,地形突兀,交通困难。由滦河所形成的谷道使成为南北往来的天然孔道。喜峰口关处,左右高崖对峙,地形险要。由此出关折东趋大凌河流域,北上通西辽河上游及蒙古高原东部,向西南经遵化和冀北重镇蓟州(今蓟县)可至北京。这条路径向来是从河北平原通向东北的一条交通要道。喜峰口关扼此要道咽喉,其战略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古时喜峰口一带是汉族与北方及东北方民族交往频繁之地,历代有兵戍守,唐时这里叫卢龙塞。

1933年3月9日,服部、铃木两旅团联合先遣队进犯喜峰口,占领北侧长城线山头。驻遵化西北军二十九军宋哲元部一○九旅旅长赵登禹派王长海团急往救援。官兵们抱国耻奇痛,组大刀队500名于晚间潜登日军所占山头,出其不意地将山头日军砍毙。大刀队亦多数壮烈牺牲。次日,日主力部队抵达,下令三日内攻下长城各口。其步兵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喜峰口、古北口等处全线猛攻。时二十九军主力部队亦相继抵达。赵登禹率部伏处各峰峦幽僻处,待敌炮火暂戢,敌兵临近时,蜂拥而出,用大刀砍杀。赵负伤,仍督战,士兵更英勇,给敌以重创。同日,中央军关麟征部开抵古北口,官兵们激于爱国热情,与东北军王以哲部共同抵御日军第十六旅团的进攻。11日晚,赵旅与佟泽光旅分两翼绕敌后,占领日炮兵阵地,毁其大炮18门,烧其辎重粮秣。这便是著名的喜峰口抗战。

景区电话: 0315-5892891

喜峰口 - 参考资料

长城在线:http://www.hebei.com.cn/node2/lvyou/hbfjms/ts/userobject1ai32361.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5: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