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吴起
释义

§ 简介

吴起 人物画像

姓名:吴起

生卒:?~公元前381

描述: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籍贯: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

少时,不吝千金以求仕不得,后因杀人逃离卫国。曾与李悝俱从曾申学儒。因兼并战争愈益激烈,乃弃儒习兵,后入鲁求仕。齐攻鲁,相传吴起杀妻(齐人)求将,大破齐兵。然终被鲁穆公猜疑,闻魏文侯下诏求贤,遂奔魏任将,击秦,拔其五城。周威烈王十七年(前409),攻取秦河西地区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元里(今澄城南),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今华县),筑洛阴(今大荔南)、合阳(今合阳东南),尽占秦之河西地(今黄河与北洛河南段间地),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镇守西河期间,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个,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劲之师。吴起治军,吴起

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曾斩一未奉令即进击敌军的材士以明法。甘与士卒同劳共苦,衣食与俱,相传亲为士卒吮疽,深得军心。同时,文治与武备并行,整顿吏治,重视蓄积,使百姓亲附,故拒秦、韩颇有成效。又趁魏武侯视察西河时谏其以德政治国。后遭魏大夫王错的谗害,被迫离魏,楚悼王久闻其声名,任之为宛(今河南南阳)守,一年后擢升令尹,主持变法图强。尔后率军南攻百越,进至洞庭、苍梧(今广西梧州)一带,北胜魏,西却秦,使楚之兵威盛于一时。周安王二十一年,楚悼王死,变法因过于仓促、根基不固而夭折,吴起亦于同年被楚贵族射杀并车裂。[1]

§ 生平

吴起的兵法谋略思想主要包括:

立国战略。强调“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两者不可偏废。吴起说:“修德废武,以灭其国家”,“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他指出,军事斗争必须以和谐的政治为基础:“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又说:“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

练兵教战。吴起主张要对士兵“教”、“戒”、“励”:“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凡治国制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又说:“故师出之日,明死之荣,无生而辱”。

严行赏罚。吴起认为领导者必须严格用法,树立威信,使“居则有礼,动则有威”,“夫发号施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做到:“将之所麾,莫不从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不从令者诛,三军服威,士卒用命,则战无强敌,攻无坚阵矣”。

爱兵重将。吴子指出,将军必须仁爱士卒,国家必须选好将才:“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与之临难,则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以辱矣”,“故将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理者(组织完备,井然有序),治众如治寡;备者,出门如见敌;果者,临敌不怀生;戒者(戒骄戒躁),虽克如始战;约者(简约),法令省而不烦”。

用兵谋略。吴子主张随机应变,刚柔变换,他说:“因其形,而用其权”,“兼刚柔者,兵之至也”。他像孙子一样,提出:“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用兵必须审度虚实,而趋其危”。他还主张:“用众者务平易,用少者务险隘”;“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 个人荣誉

战国时,吴起作为军事家与孙武齐名。兵书《吴子》将战争性质区分为“义兵”、“强兵”等类型;战备上提出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在战略战术上,强调料敌应变,积极利用外界条件,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法;在将才上要求将领掌握“四机”以指挥作战(见吴起的军事思想)。《吴子》与《孙子》合称孙吴兵法。

§ 人物评价

郭沫若称:吴起“是中国历史上永不会磨灭的人物”。

周敬评论曰:吴起的天性中有许多中国人的残忍暴戾、刻薄寡恩的成分,但他又有如历代明君,善于对士卒施恩,假仁假义,“爱兵如子”,所以,获得成功;他不愧为大谋略家,既有谋略实践,又有谋略理论,比他略晚的孙膑也是这类谋略巨子。欲评论中国谋略,不能不了解他们。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1: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