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城隍庙
释义

§ 简介

城隍庙

城隍神,是城市的保护神,“城”,就是城池;“隍”就是干涸的护城河,“城”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设施。中国早在周代就已开始祭祀“水墉”神,水墉神被认为是城隍神的原形。至少在南北朝时期,民间已经为城隍神立庙供奉。自南北朝以后,“城隍神”一词屡显官编史书。至明代,城隍信仰可谓是登峰造极,有人统计,明代全国有城隍庙1472所,也就是说当时在每一座中国城市中都至少有一座城隍庙,城隍神也被列入国家祭祀神灵范围。由于城隍神是城市的保护神,城市居民对城隍神的更是祭祀尤谨。围绕着城隍信仰,产生了多种宗教活动和民俗活动,其中一项就是每年轰轰烈烈的“三巡会”,其他的诸如城隍庙会等也连年不绝。

§ 上海城隍庙

上海的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后),庙内祭奉城隍神秦裕伯(明太祖敕封秦裕伯为上海县城城隍神)和霍光(汉大将军博陆侯)。清代时香火极其鼎盛,上海的男女老幼,人人皆知城隍庙,上海开埠后城隍庙及其周围地区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到城隍庙可以购买许多生活必需品,特别是一些日用小商品。 城隍庙

上海城隍庙历史悠久,是上海道教正一派主要道观之一。老城隍庙里供奉着3个菩萨,即护城神秦裕伯、霍光、陈化成。关于他们的传说不一,版本很多。

就说那秦裕伯,一种说法是元末明初,这位被称为“智谋之士”的上海人,为逃避乱世,辞官回到了当时还是个小县城的上海。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多次请他出山,才应允入朝。秦裕伯是前朝老臣,又精于世道,很受皇帝重用。朱元璋在他死后封他为上海“城隍之神”。还有个版本是,秦裕伯是元末明初河北大名人,曾在上海住过。传说他是一个孝子,因其母感叹未见过金銮殿,故专门建了一座像金銮殿的建筑。后被人告密,皇帝派员来查,他就连夜将殿改成金山神庙,躲过了一场灾祸。清军南下时,原准备屠城。行动前夜,清军将领梦见了秦裕伯,秦警告他不准杀人,这才没敢下手。因秦裕伯“显灵”,救了上海百姓,故被列为城隍爷。

霍光是东汉时期镇守疆土的将军。永乐年间,上海县正式建城隍庙的时候,知县将位于城中心的霍光行祠迁此。

使上海人真正顶礼膜拜的是第三位城隍爷陈化成。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市民从“陈公祠”中请出了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吴淞炮台战死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的神像,供奉在大殿后进,表达了上海人民的抗战决心。

城隍在道教中的意思是指城市的保护神,可见老城隍庙在上海的地位和影响。城隍庙是城市兴起的象征,上海的城隍庙也是随着上海城的兴起而兴建,也随着上海的兴衰而浮沉。六百年来,人世几经沧桑,城隍庙也历尽曲折,但一直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她迎来了盛世春风,显示出更加美好的前景。 城隍庙

上海市政府从1991年起,开始把城隍庙市场改建为具有民族传统的现代化大型旅游购物中心----豫园商城。商城内道路较窄,建筑多建造于1911年以前(即清代末年),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整个商城内小商店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各具特色,顾客熙熙攘攘,保持着中国古老的城镇街市风貌,大凡来上海的中外游客,大都要到老城隍庙走走。在老城隍庙内,汇集了众多的上海地方小吃,绿波廊的特色点心,松月楼的素菜包,桂花厅的鸽蛋圆子,松云楼的八宝饭,还有南翔小笼和酒酿圆子,真可称得上是小吃王国了。

1994年重新开放至现在,上海城隍庙面积尚有一千余平方米。上海城隍庙殿堂建筑属南方大式建筑,红墙泥瓦,现在庙内主体建筑由庙前广场、大殿、元辰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组成。

上海城隍庙是正一派道教宫观,以“济世度人”为宗旨举行道教法务,俗称做道场。道教的道场是由一个一个科仪组成的。不同的科仪有不同的内容。做道场的目的就是通过科仪中道士的诵念经忏,唱赞祈愿,步虚旋绕,步罡踏斗,将信徒的愿望上送天庭,召请神灵莅临醮坛,达到赐福延龄、度亡升仙的目的。

上海城隍庙的法务活动有严格的历史传承,对科范有极严的要求。目前庙中有中老年道士作为法务活动的骨干。这些老道长在年轻时受过正规的科仪训练,凡科仪程式、科仪中的符咒经诵,以及音乐演奏,都下过苦功夫。他们恪守师承,强调规范,对科仪的演示极为虔诚挚着,在信众中享有很高威望。近十余年来,上海地区培养了七十多名年青道士,分到各宫观从事宗教修持和法务活动。目前上海城隍庙的道士中,青年道士占了绝大多数。经过上海道学院的正规就学,比起老道长具有更高的文化水平,同时在就学期间也经过了相当正规和严格的科仪演法、音乐演奏等的实习,进入上海城隍庙后又虚心拜老道长为师,在道长们的带领下认真演练法事仪范,迅速提高了参与法务活动的能力,其中已经成长起能独挡一面的年轻高功和其他各类坛场执事。因此上海城隍庙以法务水平高超、行法时一丝不苟著称,法务活动在信众中甚得信赖。

城隍庙的科仪门类众多,除逢重大道教节日、年节时令,以及临时决定的大型法事外,相当一部分法事是应民众的要求举行。 大致说来,为信众举行的科仪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超度亡人所举行的科仪,称黄簶;另一类是祈福所举行的科仪,称金簶。上海城隍庙常年为信徒举行的科仪有:

[清经] 清经是道场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科仪,就是单纯的诵念经文的意思。根据信徒的不同目的,道士可以诵念不同的经文,例如:《三官经》、《高上玉皇本行集经》、《高上玉皇心印妙经》等。道经中说,“斋戒诵经,功德甚重。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受赖,其福难胜”。清经可用于超度先灵,也可为祈福所用。

[清忏] 清忏也是道场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科仪,是单纯的诵念忏文的意思。清忏和清经的区别只是诵念内容的不同。清忏诵念的忏文,一般包含对神忏悔所犯错罪的内容,因此,清忏一般使用于度化亡魂、拔罪超幽的道场之中,常用的忏文有:《玉皇宥罪宝忏》、《九幽拔罪宝忏》等。

[上表] 又称“进表”。“表”是道士为信徒书写的表文。上表科仪中,道士通过烧香跪奏,金钟玉磬,敕水洒净等仪节,奉安诸神,然后法师步罡踏斗,以元神飞升天庭,默念表文,禀告上苍,行祭礼于司表仙官,递表文于神前,达到将信徒的赐福延龄、度亡升仙的愿望上达神灵的目的。上表科仪渊源于东汉正一盟威道时期,但目前上表科仪大致从明代沿袭下来,有悠久的传承历史,音乐优美,步法精湛,节奏跌宕起伏,因此,公认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道教则认为,通过进表科仪,可将书写信徒心愿的表文送达天庭,祭告上苍,众圣光临醮坛,可以赐福延龄,先灵受度。在上海地区,道教信徒多以进表科仪来通告上苍,或求祖先受度,或求阖门康泰。

[发符]“符”原指古代调动兵将所用的兵符。而道教以“符”作为遣神召将的信物。发符就是道士按照信徒的要求,以灵符召请天将、功曹、符使专递等神,将符文通报三界帝阙的科仪。发符科仪中,道士通过发奏启师,行法变神,化符召将,通疏送符等仪节,将信徒的赐福延龄、度亡升仙的愿望上达给神灵。发符科仪起于东汉,仪式几经演变,不断丰富。发符仪约形成于北宋,有悠久的传承历史,音乐激昂,内容变化丰富,因此,公认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

[灯仪] “灯仪”是道教以灯作为法器的科仪。由于灯能“上照诸天,下照诸地,八方九夜,并见光明”,因此,道教灯仪既可以用来赞颂天神,祈求赐福延龄,也可以用来照幽破狱,祈求度亡升仙。现在上海信徒多用于黄簶度亡道场,有九幽灯仪,血湖灯仪等。燃灯破狱灯仪起源于南北朝,形成于元明之间,有悠久的传承历史。灯仪中,灯火辉煌,音乐优美,元人有诗云“炬滔天无夜,薰梵树有烟”,被公认为道教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的主要科仪。灯仪表现了道教徒对那些失去生命,沉沦于地狱之中的幽魂的同情,特别是灯仪中的血湖灯仪,表现了对古代社会妇女的同情,希望通过灯仪可照彻幽暗,一切幽魂可离地狱之苦。

[炼度] “炼度”之“炼”就是以水火交炼亡魂,医治亡魂在阳世病灾人祸造成的亏损。“度”就是度化亡魂,升登仙界。炼度科仪大约形成于北宋末年,自元明以来一直是度亡道场的主要科仪之一。炼度仪表现了道教徒希望通过法师以己身之元神交炼亡魂,使亡魂受度,并且上升仙界,永享逍遥。

[告斗] “斗”指北斗星君。中国的北斗星崇拜起源于上古。北斗星君是道教尊神,主管人间的生死。告斗科仪以北斗众星之母的“斗姆”为主神。告斗就是祷告斗姆的意思。道士通过上表奏疏,献茶燃香,恭迎斗姆光临下界,然后变神召将,燃灯破幽,达到解灾脱难、请福消灾、增福延寿的目的。告斗科仪表现了道教徒对地狱之中亡魂的同情,希望通过告斗科仪,祈请北斗星君发放亡魂,使亡出离地狱,上升仙界。

[上供] 上供俗称“朝饭”。中国人祭祀天神地祗和祖先亡魂历来使用供品。道教科仪献祭的可以有香、花、灯、水、果和茶、斋、宝、衣、钱等十种。上供时,道士要诵读奉祀斋主的疏文,斋主及其亲属均须叩头行礼。醮宴神祗的目的是颂其恩德,祈求福祉。飨宴亡灵的目的是谢其养育扶佐之恩,表示孝心或哀思。

[朝] “朝”就是朝拜天神。道教科仪按照信徒的要求朝拜不同的天神,因此“朝”可分为“大司朝”、“瘟司朝”、“八仙朝”等。在度亡法事中,一般采用“九幽朝”。在朝仪中,道士通过祝将跪奏,卷帘烧香,通疏进词,代斋主忏悔过失,步虚礼方,将斋主朝拜的目的,或祈求赐福延龄,或祈求消灾息祸,或祈求度化亡魂,上达天神。朝仪起于东汉,形成于北宋,已有悠久的历史,音乐优美,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

[施食] 施食就是“焰口”。道士通过宣说灵章,念咒化符,将坛桌上的米粒食品变化为亡魂的法食,并且让“三途五苦、十类四生”之游魂也得到沾濡和饱满,达到亡魂超阴、共涉仙乡的目的。施食科仪起于唐代,形成于宋末,有悠久的传承历史,是道教常用的度亡法事之一。

[通疏] “疏”是疏文,即书写斋主祈愿的文书。通疏就是在神前念诵疏文。一般只有一个道士行仪。道士按照信众的不同要求,奉请不同的尊神,将斋主的愿望送达仙界,达到祈求赐福延龄、消灾免祸或度化亡魂的目的。

[亡斗] 又称“拔亡”。“亡”是亡魂,“斗”指北斗星君。北斗星君是道教尊神,主管人之生死。亡斗科仪以北斗众星之母“斗姆”神为主神。道士通过上表奏疏,献茶烧香,燃点斗灯,恭迎斗姆神莅临醮坛,达到接引亡魂、升登福地的目的。

[净坛] “净”是洒净,“坛”是醮坛。在净坛科仪中,道士通过洒法水,涤尘埃,三上香,奉请诸神降赴坛庭,达到信众消灾降福、度化升仙的目的。净坛科仪形成于北宋末年,音乐优美,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净坛科仪一般不单独举行,通常是作为其他法事中的一个环节,清静坛宇,以奉请诸神莅坛场。

[斋天] “斋”是祭祀,斋天就是以香、花、果、宝、灯等供品祭祀诸天尊神的意思。道士通过诵念诸天尊神名号,志心奏请三清之境、妙有真境、紫金金阙、万雷帝主和四方圣境众神光临道场,十献宣疏,代斋主忏悔过错,散花步虚,达到斋诚上达、恩贶下施、赐福延龄或度脱七祖之目的。

[开光] “开光”就是为神像(或画轴、或雕像)请光分灵的科仪。信众将本地或家庭奉祀的神像送来本庙进行开光。在开光科仪中,道士通过上香请神,十献散花,通疏焚化,请光分灵,朱笔点窍,明镜开光,达到神像金光覆映、神通万化、福佑生民的目的。经过开光的神像,按例须留庙经宿,次日才可以请回本地或家中奉祀。开光科仪表现了道教信徒对神灵的崇敬,并且希望经过法师开光点窍后的神灵供奉于家中,能够心想事成,幸福康泰。

[度桥] “桥”是迎仙桥,“度”是度化亡魂。

[放赦] “赦”是赦免,放赦是由东极青玄帝君发布开赦地狱亡魂之令。在放赦科仪中,道士通过上香洒净,通疏恭请颁赦天将颁读赦书,以符咒法术调遣天将引领亡魂离苦登真,达到开通地狱、开赦亡魂的目的。

[祝愿] “祝”是赞颂尊神,“愿”是表达祈愿。祝愿科仪,通过道士上香叩礼,朝礼天尊,通疏默祷,达到将信众的祈愿上达天庭,祈求消灾免祸、赐福延龄的目的。

[顺星] “星”指星命。古代术数称人之命运和人降生的年月日的八字有关。随着年寿增长,人的年命会有吉凶顺逆的变化。顺星科仪就是为信众解除星命凶杀的科仪。城隍庙于每年春节以后初八日至十四日,于大殿内举行“顺星”仪式,为信徒通疏太岁神,经资随缘,祈求信徒年年平安。

[还受生] 还受生指的是由道士诵念《受生经》的科仪。上海城隍庙于农历初一和十五(塑、望之日)于城隍殿举行还受生科仪,经资随缘。

[三皈、五戒、十愿] 三皈五戒十愿一般是科仪当中的项目。道教徒举行祈恩、忏罪、请福、消灾和度亡等法事时,以表示自己信仰坚贞、持戒守律以及爱国爱教的崇高愿望,因此,每种科仪的结尾处大多有三皈、五戒和十愿的内容。

三皈,就是皈依道、皈依经、皈依师。

五戒,就是一戒违真、二戒杀生、三戒偷盗、四戒邪淫、五戒妄语。

十愿,就是一愿大道流行普天怀德、二愿一切有生咸皆悟道、三愿九夜幽魂一时解脱、四愿孤爽无依咸得受生、五愿天下太平五谷丰熟、六愿臣忠子孝君仁父慈、七愿四海会同冤亲和释、八愿潜胞处卵咸得生成、九愿积疾新疴旋即痊愈、十愿孤露众生丰衣足食。[1]

§ 西安都城城隍庙

西安都城隍庙,级别最高、影响最大、已有620年历史 西安都城隍庙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由朱元璋亲自敕建,由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亲自负责监修,在唐辽王府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修建之初,被朱元璋敕封为都城隍庙,统辖西北诸省大小城隍。在城隍信仰的序列中,级别最高、影响最大。自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创建至今,已有620年历史。 六百多年来,风雨经桑,朝代更迭,都城隍庙历经兴衰。自元朝定都北京以后,西安就失去了作为国都的优势和辉煌,明清之际,经济中心也以江南为主,陕西渐渐成为西北偏远落后的地区,但当年朱元璋敕建的都城隍庙,威严依旧,雄伟依旧。 清雍正元年重修 规模宏大,殿宇辉煌,甲于关中 清雍正元年,一场火灾烧毁了都城隍庙大部分建筑,时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将军,下令拆除了明秦王府,用秦王府的木料重修了都城隍庙,重修之后“规模宏大,殿宇辉煌,碧瓦丹檀,雕刻精美,地基之广,甲于关中。 清光绪十三年不慎失火 损失惨重 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庙前商民不慎失火,烧毁了山门,及东西两庑商铺,损失惨重,时任陕西巡抚叶伯英亲自倡导,募资重修。 1942年日本侵略军轰炸 尤为可惜的是,1942年日本侵略军轰炸西安城,在城隍庙里投掷了两枚炸弹,炸毁了藏经阁,许多明代珍贵文物字画、《道藏》、经典、,鼓乐古谱等大量文物毁于一旦,大殿东北角及后檐部分惨造炸毁。残檐断柱,弹孔痕迹至今依稀可见。 解放后形成城隍庙小百货市场 鼓乐名扬四海 解放后,城隍庙的道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之中,城隍庙由于良好的群众信仰基础,每逢初一,十五信众如潮,摩肩接踵,周边百姓过境必经,因而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城隍庙小百货市场,有力地促进了整个西大街的经济繁荣。 这一时期,城隍庙的鼓乐更是名扬四海,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研究所的许多专家教授,纷纷来此采风调研。1961年,城隍庙住持安来绪道长应邀率领鼓乐社赴京演出,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成为这一时期的历史佳话。安来绪道长被载入《世界音乐大辞典》,成为近代史上被载入《大辞典》中的两名中国民间音乐家之一。(另一位为阿炳) 文革期间宗教活动被迫中止 文革期间破四旧,城隍庙首当其中,庙门前的大牌坊,被当时的西安古建队拆除,辟为柴火。大殿内的紫铜铸造的城隍神像被推倒熔炼,经书乐谱纷纷被烧,庙内道众乐师流落民间,宗教活动被迫中止,香火中断。 八十年代以后修复西大街牌坊及两庑商铺 八十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得以贯彻落实。西安市政府高度重视,投入巨资修复了西大街牌坊及两庑商铺。庙内道众备受鼓舞,省吃俭用,多方化缘,已修复了文昌阁、二道门、东西配殿及两庑厢房等建筑。

§ 宁波府城隍庙

城隍庙又称宁波郡庙,位于宁波市中心繁华地带。宁波府城隍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隍庙之一。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旨,敕造宁波府城隍庙,以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整个建筑很有特色,由门前照壁拱墙、大门明堂、仪门戏台、前殿、后殿五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4700多平方米,是中国现存的最大规模的府城隍庙之一。在风格上,集中国明、清古建筑艺术之精华,因此,不但是各地来甬旅客必到的游览之地,也是当地商贾云集之处,自明代至今历久不衰。

城隍庙建成后屡遭火灾,现存的庙殿是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建的。郡庙有照壁、头门、二门、戏台、大殿、后殿,建筑完整,气势宏伟。戏台建得尤其精美。戏台是单檐歇山顶,藻井呈鸡笼形,雕龙画凤,朱金装饰,远远看去,熠熠生辉。郡庙内保存着30余块碑刻及宋井等古迹。如今,城隍庙已经成为宁波最大的购物中心,这里商店林立,小吃遍布,实为了解宁波民间风情的一大好去处。

§ 福建沙县城隍庙

城隍庙座落于福建 沙县城东文庙路,座北朝南,面临沙溪河,总占地面积六千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890余平方米。

城隍庙的建筑规模宏伟,平面似长方形,在中轴线上自前依次为山门、中殿、倒座抱殿(原古戏台)、抱厦、厢廊、大殿组成。大殿面阔五间,通面阔23.27米,梁架结构台梁穿斗兼并,歇山顶。

城隍庙其结构坚固,布局合理,现存木构架及部分高墙均为清代之物,是沙县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体。该建筑不但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而且也是研究古代建筑技术不可替代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1996年9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渭南城隍庙

城隍庙

城隍庙在历史上是一个城市的文明标志,是一个地区民众的精神家园。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城隍庙发挥着更为积极的功用。这在许多文明城市的建设中已得到了实证。

渭南城隍庙始建于隋唐,历经宋元,至明朝嘉靖乙卯年( 1555 ),关中地震毁坏后,重建于现址——渭南市老城街 133 号。有碑文记载:自明清以来,历代政府及民众屡次捐资修葺。使渭南城隍庙,在三秦要道八省通衢的东府老城蔚蔚壮观,成为三秦东府的一大名胜。

由于历史原因,城隍庙遭到人为毁坏。在广大信教群众的努力下,得到市区政府的关怀, 2002 年成立了城隍庙管理委员会,恢复了城隍庙道教活动场所。原占用方归还了城隍庙部分教产。近年来,城隍庙管理委员会带领广大信教群众维修了破烂不堪的道房,添置了长方香炉和大圆宝鼎,不断地改善着信教环境。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广大信教群众的支持下,广大信教群众宿慕已久的愿望,复修城隍庙大殿正式动工。

本次复修渭南城隍庙以明代建筑风格修建。正殿五间,建筑面积 300 余平方米,由西安市古建公司承建,工期为一百天。在金秋收获的季节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座古朴风貌的城隍大殿。

城隍庙的复修为构建和协渭南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将会给渭南人民带来更多的福报。使渭南人民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发扬祖先传统美德,建设美好家园,积福子孙后代。家庭和睦,老少安康,经济繁荣,四季吉祥。

许多信众非常关心城隍庙的复修 , 为把这一福音传递给更多的朋友 , 奔走相告。年过花甲的老人正不辞劳苦地为塑建渭南新形象无似的默默奉献。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为修庙争相捐赠。正从他们的这种精神风貌上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塑造着和谐渭南的新形象。欢迎热爱渭南建设的各界朋友踊跃参与,感谢大家对复修工作的支持。城隍爷给广大善男信女增福添寿,愿你在复修城隍庙的进程中添砖加瓦,以获得更多的福报。

§ 浙江省宁波市城隍庙

城隍庙又称宁波郡庙,位于市中心繁华地带。宁波府城隍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隍庙之一。该庙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建成后屡遭火灾,现存的庙殿是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建的。郡庙有照壁、头门、二门、戏台、大殿、后殿,建筑完整,气势宏伟。戏台建得尤其精美。戏台是单檐歇山顶,藻井呈鸡笼形,雕龙画凤,朱金装饰,远远看去,熠熠生辉。郡庙内保存着30余块碑刻及宋井等古迹。如今,城隍庙已经成为宁波最大的购物中心,这里商店林立,小吃遍布,实为了解宁波民间风情的一大好去处。

§ 湖南省安仁县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县城城关镇凤凰山,为安仁境内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安仁县道教协会就设于庙中。庙中主持为李松林道长。 城隍庙处在凤凰山腰,座东朝西,青山环抱。庙宇气势宏伟,雕梁画栋,十分精美。凤凰山灵气也赋予了该庙以无限生机。因为有此庙的存在,凤凰山也成为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人间仙境。 民间传说凤凰山的菩萨灵,有求必应,由此招来边县区众多信男善女焚香朝拜,多年来香火兴旺。

§ 甘肃省兰州市城隍庙

城隍庙在兰州市张掖路。建于宋代,有殿3楹,祀奉汉将军纪信,又名纪信庙。明代重修后改易现名。清乾隆年间(1736-1795)毁于大火,后重修。坐北向南,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大门3间,为忠烈侯坊,二门为硬山顶式环廊戏楼,北有卷棚歇山顶式享殿,后为重檐歇山顶式正殿,左右有厢房、钟鼓楼等。回廊下原有壁画,现已不存。1956年辟作兰州市第一工人俱乐部。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城隍庙

渭南城隍庙在复修上梁时,庙院内放出紫炁祥光.

§ 阜阳城隍庙

阜阳城隍庙

一、城隍庙敬拜的神像

我国原始信仰系多神论,即“万物有灵”,或祭山石、或祭树木,多在郊野。随着宗教的产生和庵、观、寺、庙的发展,各种祭祀活动有了固定的庙址、日期和偶像。

城隍庙敬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说的:“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的城隍老爷。

二、城隍庙之设置

进士李宜春撰修的《颍州志》卷下,对城隍庙作了这样记载:

“在颍州北城之西南隅,有堂,有退室,有东西廊房,有重门大街之口有起敬坊。神有灵则当书,人有功则当记,此天下之通典,而今昔不易之定论也。神有益于人,人之祟祀乎神,故往往见诸史传。况城隍尤切于民生,保障阴司人之善恶与人道幽明相为表里,岂不可以不祀乎。颍州城隍最有灵验,保障一郡百姓之安危。”

“颍为宋元相据之衡,我太祖高皇帝龙飞淮甸,颍为龙岫之邦,城隍默佑,羽运显著灵绩,故神器有归,国祚一统,勒敕号命褒封监察司民灵佑候,则神之威德丕著,当朝尤盛”。  阜阳城隍庙大殿

由于年久失修,庙址狭隘,殿庑朽栏,神像剥落,颍州前任知府福建人氏高明为之重修,经理开辟基址,正殿两庑,门廊垣焕然一新。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长垣人氏李溥由进士钦升颏州知府,既考古传,尤坊民意,都说城隍至灵且验,不能忘记前几任之功绩,而神之灵绩亦不能掩泯,遂修其未备,补其缺略,并刻碑铭记,永志不忘,铭田:“赫赫城隍,丕著威德,监察善恶,永保斯民,保障汪淮,自古及今。

旧社会里城隍庙热闹极了,这里称为“相地”, 又称“福地”,茶馆、戏楼、酒肆林立,有八家说书场,算命打挂的,练武卖艺的,玩大马戏的,卖药的,唱花鼓灯的,卖吃的,可以说是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啥样的人都有。农历四月十九日,城隍爷过生日这天,庙里各殿堂着意布置了一番,庙门口贴土黄纸露布,搭迎席棚,门楣上挂着彩纸剪的法帘,神像前挂着帏帐,凡是有神像的地方都点燃长明灯,烧起烟火,整个城隍庙里香烟缭绕,钟鼓齐鸣,善男信女,都来向城隍爷、城隍奶奶磕头焚香,祈求平安。

三、府城隍和县城隍

阜阳有两个城隍,一是府城隍,在西边;就是现今地区群艺馆地址。一是县城隍,在府城隍之东,府、县城隍相邻,县城隍只有一层院港,三间大殿,供奉着城隍爷、城隍奶奶的神像,规模甚小,香火不大。民国十六年旧历腊月三十日县城隍爷神像被国民*县党部拆除,城隆庙改为新帝场,县城隍庙改建成初级小学,即阜阳具立第四初级小学,岳石安先生担任校长。

府城隍后楼五间,当中三间是城隍爷、城隍奶奶的神像。有两房城隍奶奶,一座是长房,一座是偏房。东头一间是城隍爷的灶房,塑有灶爷神像,西头一间是城隍爷的库房,有库爷神像一座。中闻是大殿三间,前院有东、西廊房十二间,是城惶爷手下的人曹官。比东、西廊房的布置,同东岳庙十殿阎君相仿佛,不过城隍庙是十二间廊房,而东岳庙只有十间廊房。

东、西廊坊的人曹官,个个面貌狰狞、样子凶煞,手持生死簿,塑造止十二种刑罚,如上刀山、下油锅、过奈河桥、锯解、剜心、挖眼,令入触目惊心,毛骨悚然。这就是城隍老爷监督百姓,人入要积德行善做好事,城隍爷可以保佑你平安无事,如果在人事间不听城隍爷的劝告,做了伤天害理的坏事,死后就要受到十殿阎王的严厉惩罚。

十二廊房的南端是城隍爷手下领班人的神像,个个塑造得威风凛凛,神武异常,这里有速报神、华陀像,据说这是给城隍老爷治病和这信的官儿。庙外花戏楼底下,有一尊泥马像,据说这是城隍老爷骑的神马。

每年农历四月十九日,地方官绅、百姓都来到这里庆贺,给城隍爷、城隍奶奶拜寿。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日,城隍爷、城隍奶奶要到大石桥北的“双庙寺”住上三天,“双庙寺”是城隍爷的行宫。这一天庙里的道士们就搭帐蓬,抬着城隍爷、城隍奶奶的座像敲锣打鼓、吹笙鸣炮,地方官员、绅士都在后面跟着欢送,拜热闹的场面,可以说是倾城而出,如同过春节一样。三天过后,又敲锣打鼓、放炮、张灯结彩,把城隍爷、城隍奶奶接回来。

四、城隍庙的庙产和道士

城隍庙的庙产有三顷六十亩,在城西南道士庄一带,城隍庙的香火很大,收入很可观。城隍庙、迎祥观、火神庙、文昌阁、刘公祠都是属于一个道教系统。城隍庙里没有固定的道士,而是由这五处的道士轮换管理的。在迎祥观管理三年,再到城隍庙管理,再到文昌阁等处。每三年轮换一次,在这三年中庙产和香火的收入,概由主持者管业。

自清末民初以来,城隍庙最后的三任道士是:范老会道长,常驻在迎祥观。程志远道长常驻在江西会馆,最后一任是王老守道长,驻在城隍庙西廊坊,王老守祖居西关外菜园。

城隍庙的全盛时期是民国初年。王老守收有五位徒弟。大徒弟牛香元,是大河东华庄人,出师后,主持火神庙。二徒弟常华庵,字理初,大田集南常庄人,常幼年丧父母,十二岁进城隍庙拜王老守道长为师,学得吹奏笙管技艺。民国十六年城隍爷神像拆除,被派到刘公祠、升任道长,二九八一年五月三十一日病故,享年九十一岁,葬于刘公祠高台之右侧。常华庵后来成为阜阳宗教界上层人士,曾到北京出席过全国道教会议。常有两位徒弟为牛宗起、刘宗钦二人。

王老守的三徒弟是李彬,是城隍庙里的烧锅做饭的道士,后来双目失明了。四徒弟江志远,会吹奏笙管乐器。五徒弟:杨振山,口孜集人,解放以后经营柴草业。

§ 南京城隍庙

明清时期,中国大地上各府州县都设城隍庙。南京作为明初的都城,都城隍庙在当时十分兴盛。如今偌大的南京城却已经难觅城隍的踪迹,很是可惜。

城隍本意指城墙和护城河,后演变为主宰城池的神灵。他行走冥界,级别上高于土地神,低于阎罗王,为佛道俗三界共同尊奉。民间城隍神具有人格化、本土化、多样化的特点,担当各地城隍的均是令人敬仰的英雄好汉和直臣孝子。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诏辞臣为文通行“,开始”府有府城隍,县有县城隍“,至此城隍庙星罗天下,广为流传。

南京城隍的历史很早,而且是可查的有名姓。据记载,汉末秣陵(即南京)尉蒋子文逐贼至钟山脚下,不料反被贼所害,故蒋的亡灵经常在钟山一带为祟。后孙权建都秣陵,蒋子文即托梦孙权,叙述其被害过程,孙权遂追封他为“中都侯”,辖南京之阴曹地府,并在南京为之建庙——蒋庙,并改钟山为蒋山,到梁武帝时又追封蒋子文为“石头城主”。

南京历史上的城隍庙有多座。清嘉庆年间的《重刊江宁府志》中说:“都城隍庙在府治钦天山之阳,明洪武年间建;府城隍庙在府治前;古城隍庙在府治汉西门大街”。明代初年,在鸡鸣寺一带建有一座城隍庙,为十庙之一。因为当时南京是都城,这座城隍庙被称之为“都城隍庙”,可惜完全毁于太平天国战火。而在今天的汉中门、水西门附近,也曾经有一座“古城隍庙”,据《上元县志》推测,建于“唐天佑二年”。迟至清代中期,这座城隍庙依然存在,但现在也已经荡然无存。

南京城的建制与朱元璋密切相关。据说这位农民皇帝是在土地庙里出生的,因而对他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各地城隍庙与当地官署等同,形成阴、阳两套衙门。现存全国各地的城隍庙大多是那是修建起来的。朱元璋还说“联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这种传统的因果教化,规范了百姓的道德行为,德治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法治国所不能望其项背的。就像净空法师所说,人们看到了18层地狱的各种酷刑惩罚,还有谁敢再起恶念而为非作歹呢。 南京城隍庙旧照

南京城区最晚也最知名的城隍庙位于府西街43号。《重刊江宁府志》和光绪六年的《续纂江宁府志》对它的描述是相似的:“在府署路北。”这“府署”就是指江宁府衙署,原址在今天的南京市第一中学。《南京明清建筑》一书指出,太平天国战争后,清同治三年(1864)临时把城南金沙井的一处民屋作为江宁府的城隍庙。同治十二年(1873)在府西街重建府城隍庙,次年十二月竣工。因隔街建在江宁府衙署的南面,故坐南朝北,在庙宇中极为罕见。当年建筑面积颇大,据《同治上江志》载有正庙、行宫、殿宇、官厅等69间,戏台1座,走廊穿堂46间,店房并附厢房6间。清宣统元年曾设出品劝业会于此。建国初规模尚在,第一进中为大门,两边塑四大金刚;二进大殿,供城隍塑像;东西配殿有十大阎罗及18层地狱诸相;又有高与檐齐的黑白无常站立两边;皆设木栅栏防护,游人、香客只能在栅外观看。老人回忆,昔时香火兴盛,逢年过节,戏台上演《木莲救母》等剧。旧社会不常出门的妇女儿童来逛庙,周围摊点相连,万人如海。因城隍庙供的阎王统管地狱、赏罚善恶,这里又是平民百姓焚香叩拜、祈福免灾之所,社会影响广泛。

解放后,城隍庙由佛教协会封闭代管。文革中神像被毁,殿堂先后作过仓库厂房,堆放物资。1992年东侧偏房被烧毁,1995年东围墙内发现资善堂石碑一方。到拆除前长期是南京缝纫机厂的烘漆车间和材料仓库。

如今那里成了住宅小区,公寓之间内尚存一公一母2株巨大的银杏树,高20多米,枝繁叶茂。为原城隍庙庭院中的原物,树枝摇弋,提醒人们这里曾有的辉煌。

§ 南通城隍庙

在有江海之滨之称的江苏省南通市,有一座著名的道教宫观——城隍庙。

城隍庙始建于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由首任州官王茂所建。曾亦名郡庙、邑庙。原址在市区十字街,州署东南侧(南通,原名通州),占地十余亩,座北朝南,门外有精雕青石狮子一对,两边有旗杆斗子的高桅子一对,门内当中有戏台,放生池,仪门前两侧围墙上勒置历任州署的文告和碑碣,后在修建人民路时被毁。仪门为三间,有青石鼓一对,甬道五间,左右置有青石雕小狮子24只及石栏,东西两庑十间,系仿唐翘角式大殿。大殿后,走披屋进后宫三间,后宫的西边是吏书房,亦名槛心堂。

历朝以来,凡是修葺庙宇者,在后宫都有勒石的万年条记载,可惜在大跃进时,都已全部毁掉。从碑文记载明景泰年间重修,在此若干年的修葺者,皆守土君子孙徽、郑重、傅锦、高鹏等人,各有建树于城隍庙。因而使城隍庙能够长期的兴盛。

清道光十八年有奉政大夫王季海公祖重修郡庙全部,从正月动工到八月竣工,使庙貌焕然一新,由四房主持戴伦、杜坤、陈云、张椿勒石。清同治年间由王藻字菽原兴修一次。民国八年张謇重修一次,工程历时八个月,始告完成,庙貌为之大新,东北侧的钱公祠及六间朝街的店房在清末民初已管辖不到了,当时清末有171间庙房,至1958年7月12日,仍有楼房38间,平房97间,合计135间。

对城隍神之奉祀,古人有始于尧,始于汉诸说。有史可证者约在南北朝,从隋唐始渐以“正人直臣”奉之,通州城隍一说自然神崇拜,亦有尊汉淮南王英布为城隍者。明代又传郡人顾养谦大司马之孙顾国宝御史为通州城隍神。总之,城隍作为地方守卫城池护国安邦爱民之神,一直受到老百姓的崇拜。 南通城隍庙新景

1999年底城市建设广场的需要,市政府将建于十字街宋代建筑拆除,后迁建于风景秀丽、濠水粼粼的濠东路北首,从仪门、甬道、拜殿、大殿及元辰殿、财神殿,东、西两庑均按原样搬建。续建成山门、戏台、后宫、文昌阁、药王阁、前后东西厢房、耳房、东西迴廊。

大殿供法身高3.2米的城隍、六尊将官,财神殿供三尊财神,即文财神(范蠡)、财神(赵公明)、武财神亦名忠义财神(关羽)。后宫供奉妈祖(天后)、观音、城隍夫人。文昌阁供文昌帝君,药王阁供药王孙思邈真人。

东、西两庑十间设供赏善司、现报司、冤报司、执法司、纠察司、诛心司、催愿司、旌孝司、注生司。镂衣墙18只,是铸铁篆字、内容为劝善经句。西迴廊为十八清官图,用大理石雕刻的从战国晏婴到清朝林则徐等十八位清官光辉形象及简介。东迴廊是道教历代格言的碑廊。

城隍庙历代留存下来的文物众多,被称为镇庙之宝的当属:明洪武二年的“制诰”,诰封通州城隍为侯爵,原为忠义伯,加封为灵应侯;清同治帝加封通州城隍的“上谕”及“宣威荡寇”的匾额(现仅存照片);四十多扇名人字画镌制的贴墨屏风;清道光帝颁发的“城隍印”,以及韩世忠将军行军打仗时所用的“韩瓶”等等,这些文物不仅承载了城隍庙的历史,也反映了历朝历代对城隍的崇拜和敬仰。

迁建的城隍庙,地处宽阔濠东路与濠北路交接处,庙前是林茂竹翠、景色幽雅秀丽的生态园林。庙西濠河水光粼粼,柳绿闻莺,游人泛着小舟漫游在濠河之上,庙内道乐仙音绕梁,真是“崇川福地赏道乐,濠河畔边留清音”。

2002年11月5日,南通市人民政府决定,将迁建后的城隍庙归还道教协会管理使用。

§ 山西省清徐县城隍庙

徐沟城隍庙 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清徐县徐沟镇北。据清光绪八年(1882年)《徐沟县志》载,始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年——1173年),明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重建,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除戏台外,建筑均被火焚,后再建。庙坐北朝南,三重院建筑,有戏台(下为山门)、大殿、寝宫及两侧的钟鼓楼、配殿等29间,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现存戏台修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又称栖云楼,重檐歇山顶,平面略呈方形,后台面阔三间,明间辟门,前台左右扩展3米,勾连搭卷棚顶,旁置八字墙,楼内置通天柱,构成多层框架,2.5米处架木板,上为台面,下为通道。。 清徐县城隍庙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9: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