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土葬
释义

§ 概述

土葬

土葬,葬式之一。是世界上各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式。又称 “埋葬”。约产生在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早期智人(或古人)阶段。西欧的莫斯特期墓葬,是迄今所知的最早土葬。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进入晚期智人(或新人)阶段时,土葬有了发展。在死者四周围以石块,放置石器和装饰品,并撒上赤铁矿等红色物品。研究者认为,这种葬式是人类有了原始宗教观念的一种表现。土葬墓一般葬一个遗体,但也有数人或氏族(家族)成员合葬的。原始公社时期,氏族均有固定的墓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家族(宗族),通常也有固定的墓葬场。土葬一般均有不同质地的棺和殉葬品,统治阶级墓葬的殉葬品甚丰,甚至还有以人殉葬的。最早的土葬多在人类居住的洞穴内外地表搁置死者,然后垒以土石,或掘一浅坑埋葬。随着社会的发展,土葬衍变为多种形式。中国的土葬形式主要有:①竖穴墓(土坑墓),自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一直流行。系从地表向下掘一土坑作墓室,葬后用土填实。②大石墓,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系在地表以大石造成墓室,有石门可以启闭,同一氏族(家族)的成员死亡后,可不断葬入。③瓮棺葬,新石器时代至汉代较为流行。用陶瓮或陶罐作葬具,多为二次葬(先葬于木棺,后拾骨重葬于瓮中)或葬幻童。④石板墓(石棺葬),战国时期以来一直流行。系用天然石板数块作为墓室,葬后覆以石板和土。⑤砖(石)室墓,战国时期以来一直流行。系用砖(石)砌成墓室,置棺其中,用土封团墓室。⑥洞室墓,始于战国时期,盛于六朝以至隋、唐。系先从地表向下掘一墓道,并于墓道末端掘一墓室,葬后封团墓门,填塞墓道。⑦木椁墓,始于商代,汉以后少见。系用木材在土坑内构成长方形椁室,置棺其中,上覆以土。⑧船棺葬,战国末期至汉初盛行于四川一带,实为竖穴墓的一种,但以独木舟作葬具。

§ 历史

土葬

概观

土葬起源于原始社会,那是就有这个风俗,例如半坡文明,还有后来的夏,殷等朝代都是采用土葬。

土葬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后,有了明显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至秦汉时期,统治者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为同,禁民火葬,土葬遂成为汉民族的通用葬式,并世代沿袭。

土葬之俗,在多数地区实行一次葬法,但在部分地区和民族中也实行二次葬法或多次复葬法。中国土葬在不同民族和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形式特点虽有差别,但其基本观念都一样,即认为死者应保存完尸,“入土为安”,故土葬之俗,长期因袭。在个别少数民族中,也有视土葬为最坏葬法的,如藏族民间实行火葬、天葬、水葬,而对患有麻风、天花等传染病人或强盗及受刑而死的囚犯用土葬,认为可以根绝瘟疫流行和惩治罪恶,打入地狱,不得转生。土葬之俗,劳民伤财,滥占耕地,传染疾病,故新中国建立后已逐步为火葬法所替代,但至今在偏远农村仍有残存。

中国观

中国商代时为厚葬高峰期,不仅殉葬品奢侈,并迫使大量奴隶殉葬。西周时,墓葬大小、棺椁层数、随葬品的种类及多省,都按礼制作了规定。战国中晚期,又产生了以国君为中心的陵墓制度,秦始皇陵于即位后即开始营建,规模巨大。汉代盛兴选择风水的墓地之说,以人殉葬之俗语基本废止,随藜则以陶器、漆器为主。至三国、魏晋南北朝,渐演变为薄葬。自春秋时开始,出现在墓上封土建坟丘的习俗,汉代以下普遍行之。中国汉族、回族等民族实行土葬。土葬的主要形式有:竖穴墓、大石墓、瓮棺葬、石棺葬、砖石室墓、洞室墓、木椁墓、船棺葬等。夫妻合葬的形式起于先秦,汉以后一直流行到近代。《诗.王风.大车》:“穀则异室,死则同穴。”《礼记.檀弓上》:“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又“孔子既得合葬(父母)于防。曰:‘吾闻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1]

§ 原因

土葬一些民族喜欢土葬,尤其是汉族重视土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同居住的自然环境有关。中国中原的广大地区,土地肥沃,农业文明悠久,百姓世代以农为主,视土地为生命之本(有地则生,无地则死),他们认为人死后埋于土中,是灵魂得以安息的最好办法,所谓“入土为安”成为汉人的信念,影响至深。

2、土葬符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慎终追远的伦理情感。“生命是从泥土中来,再回泥土中去”这个观念根深蒂固。汉族崇尚黄色,历代帝王以黄作为显贵之色,黄色实为土色,在阴阳五行中,“土”居于中位,是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因此土葬符合汉人的生活习俗和传统观念。

3、土葬对封建制度而言,土葬最能表现阶级和等级的差别。只有土葬才能长久地保存死者生前的权势和地位,如雄伟的墓体,各种墓碑、石人、石兽及其它附属建筑。只有土葬才能经常在墓前进行各种象征性的活动,表示生者对死者的追悼之情,又显示了豪华的排场和满足宗法政治的需要。

§ 形成

土葬

土葬习俗的形成,同人们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他们认为死者入土是人的必然归宿,《周礼》中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韩待外传》中说“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礼运》也说:“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以上可以看出,古人认为人死后形体埋人地下,脱离形体的灵魂才可以归于天。土葬与鬼魂观念有密切联系,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现代,人们在埋葬死者时,都要为之随葬大量的物品,包括各种用具二食物、装饰品等,目的是让死者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得更好。

§ 礼仪

土葬

土葬的礼仪繁琐复杂这是其重要特征之一。远古时期人们的丧葬极为简单,不立坟墓,也没有礼仪和祭祀,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适应统治阶级和礼教思想的需要,

丧葬方式日益繁杂;迷信观念日益浓厚,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隆丧厚葬的土葬礼仪。要求“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棺椁必重,衣食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以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种传统的丧葬观念至今对人们仍有一定的影响,成为推行殡葬改革的一大心理和思想障碍。

§ 仪式

土葬旧时实行土葬,用棺材盛尸,掘土为墓,埋棺其中,堆坟立碑。殡葬仪式繁杂,规模盛大,并有浓厚迷信色彩。丧葬仪式程序大致如下:

初终

亲人病危、昏厥,晚辈手持亲人所穿的鞋,上房沿摔打呼唤:“爹(娘)穿鞋!爹(娘)回来!”俗称“叫魂儿”.此俗认为亲人灵魂尚未走远,还能唤回。亲人去世后,要趁身体尚热给死者沐浴更衣,边穿边呼唤亲人穿衣,伸手,登鞋……并用手将死者眼闭上,嘴合拢,谓“整容”。找中间有方孔的古铜钱,用红线穿其孔,打结,塞人死者口中,再把丝线系在死者两耳上,此所谓“噙口钱”。烙薄饼,分几个一组,连同部分麸皮,分别装入死者两袖内,用生麻绑住,传说这些麸皮、薄饼是专供死者灵魂过蚂蚁山而准备,不然会多受折磨。死者多放在门板上,面盖白布,头枕事先用麦秸装好,刺有雄鸡图案的“长鸣鸡枕”,枕边放谷草,谓“招魂草”,草边放白纸剪成的“拾魂幡”。之后烧纸焚香,家属号啕大哭。门前插白幡,以示乡邻。

报丧

也称“通丧”。老人死后,孝子遣人持孝布向亲友报告死讯、死因及葬期,出门在外的子女及亲友要及时奔丧,吊丧,问明死因,灵前跪叩,出嫁的女儿是一路哭着而来。

哭悼

亲友奔丧,要携礼吊丧,叫“上祭”。礼品有:点心、油果、白面馍馍、寿桃、布幛、金斗、银斗、摇钱树、现金、挽联、花圈等。并在其上书祭者姓名。亲友来吊,孝子迎接,陪同哭悼,谓“陪孝”。孝子送孝帽、孝衣,为“破孝”。孝布分“大孝”、“小孝”、“花花孝”。死者儿女、妹妹破“大孝”(约两丈白布)。侄儿、侄女为“小孝”(约6尺白布),其余为花花孝(约一尺白布),孝子贤孙所穿孝服,不锁边,毛处外露,没有扣子,制作粗糙。腰系麻丝,拖拉着鞋子,谓“披麻戴孝”。前来吊丧之人,需戴孝哭丧,男子吊丧,跪叩,连哭三声,没有词;妇女哭丧,涕泪交流,嚎啕大哭,有调有词,谓“嚎丧”,该哭的人不哭,被认为不知礼,不孝顺。

守灵

亲人亡故,孝子孝女端坐或蹲在地上,不坐凳子及高处,日夜不离棺材,谓“守灵”。死者头前置一盏用麻油或棉籽油作燃料的油灯,为“长明灯”,还放有祭果、薄饼及一个瓦盆(俗称“老盆”),“老盆”底部要钻眼,有几个儿女钻几个眼,顺序由长到幼。孝子不断在“老盆”焚香烧纸。老盆旁放一只碗,俗称“遗饭碗”。孝子用餐务必先向“遗饭碗”里盛添少许,出丧时置篮内,放坟头上。死者停丧分“排三”、“排五”、“排七”,即从亡故之日算起,按停丧天数三、五、七天。停丧缘由,一是为亲人吊丧,瞻仰遗容,二是农家认为,阴司“小鬼”往往有“误拿”,停丧三、五、七日,如“小鬼”误拿,死者灵魂会被放回。守灵的孝男孝女每天一早天未明大哭一场,客人来吊,也陪着痛哭。

入殓

又称“殓棺”,“合棺”,即将死者装入棺材。殓棺时间往往在送葬头一天。其过程是:先将棺底用石灰铺上薄薄一层,按死者的年龄向棺底抛撒钱币(古币或现在的硬币,也可是类似古币形状的纸钱)。再将五谷(麦、谷、豆、黍、芝麻)撒人棺中,孝男孝女取净棉絮蘸水为死者擦洗面部,谓“净面”。之后置人棺中。殓棺结束,夜深人静之时,孝男持纸扎的“送魂马”和“牵马童子”至村外,将其焚化,并默念“亲人走哇”、“亲人走哇”,此俗称“送魂”。

出丧

出丧是殡葬仪式最热闹的一天。是日,送殡亲友汇齐,响器班吹吹打打,哭声连成一片。中午饭后,炮声隆隆,乡邻抬棺上车,称“起灵”。孝子持引魂幡,披麻戴孝,按长幼罗列,用白布拉灵,其他亲眷、亲友依次按辈份,亲疏排列于后。送葬队伍出发,挎蓝(内放遗饭碗)小孩在前引路,吹歌班及旗牌执事随后,男眷步行在灵柩前,女眷在灵后或骑马或坐车,浩浩荡荡,绕街出村。至墓地(女眷一般不到墓地)将棺木置入墓穴,唤死者儿女调正向口(棺材大头所向位置),放“长明灯”于棺前,棺上放“阴阳瓦”(瓦上写死者姓名,字、生卒年月),孝子绕墓穴分左右各转3圈,向墓穴扔土,烧“回头纸”,向乡邻亲朋叩首感谢,众人散开,将死者掩埋,堆起坟头,出丧结束。

守孝

老人亡故,谓“孝子帽压住了头”,从掩埋至“七满”(即七七四十九天),孝子、孝女或穿孝衣或臂戴黑纱,不理发刮须,每隔七天,带鞭炮、纸箔。香、烛、馒头,到坟前祭典,谓“烧尽七纸”。守孝当年,春节不贴红对联,元宵节不挂彩灯。[2]

§ 实例

土葬

25辆车将灵柩从广州护送到深圳大鹏湾公墓。逝者原籍揭阳,后加入几内亚籍,四名子女在穗经商。车前扎着黑花,车前镜系着黑纱,由奔驰轿车开路,25辆贴着“奠”字的汽车浩浩荡荡地驶上广深高速,从广州直奔深圳;一具棺材28万元,木料沉重,10名大汉方抬起棺材盖一角;一块墓地耗费数百万,面朝大海尽览小梅沙之景;多名和尚道士在广州市殡仪馆里作法七天超度亡灵……昨天,一场引人注目的葬礼在深圳大鹏湾华侨公墓举行。

逝者是一名姓王的64岁老人。他的四个子女中有两人是亿万富豪。亲友称,王家为操办这次葬礼,耗资达数百万元乃至近千万元。土葬王某,原籍揭阳渔湖试验区溪南后乌石村,后加入几内亚籍。2007年12月12日,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64岁。

王某的四个子女均在广州从商。其中,二儿子今年37岁,是广州一家集团公司的董事长。该集团公司总资产达50亿元以上,参股、控股多家企业(其中两家为上市公司)。小儿子今年35岁,拥有两家集团公司,是广东省政协委员、阳江市政协常委,并担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广东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工商联合会常委、广州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等多个社会职务。2003年4月曾以2.1亿元的资产在中国400富人榜上排名第385名。

§ 西藏土葬

土葬

土葬是西藏古老葬俗。青藏高原众多新石器时代墓葬群的考古发掘说明远古时期藏族就流行土葬,到吐蕃时期,土葬成为藏族占统治地位的葬俗。吐蕃盛时,土葬制也发展到顶点,成为藏族最高贵的葬俗,吐蕃王室高大雄伟的陵墓至今耸立在西藏山南琼结,加之繁褥的丧葬仪礼,众多的殉葬品,无不显示着当时土葬制的辉煌。但随着吐蕃王朝的没落,公元877年吐蕃暴动的平民奴隶捣毁了吐蕃王室陵墓,土葬制度的统治地位为随佛教思想传播而来的天葬所取代。从此,土葬在藏文化腹心地带慢慢演变为一种低级葬式,即一般用于传染病患者,死于非命的人以及外地人等选择的一种丧葬方式。现在不少藏族认为这些人“不洁”,其尸体不能敬献“空行母”(鹰鹫)和“水神”(鱼),不能行天葬和水葬,将其尸挖坑埋地,即惩其灭根绝种。[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7: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