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喀麦隆
释义

§ 地理

面积47565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46605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600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西接尼日利亚,东北界乍得,东与中非共和国、刚果为邻,南与加蓬、赤道几内亚毗连。海岸线长354公里。境内大部地区为高原,平原仅占国土的12%。西南沿海为平原,南北纵长;东南为喀麦隆低高原,有大片的沼泽和湿地;北部贝努埃河—乍得湖平原,平均海拔300-500米;中部阿达马瓦高原是中非高原的核心部分,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中西部喀麦隆火山山地多锥形火山体,一般海拔2000米。

近海处的喀麦隆火山海拔4070米,是全国、西非地区的最高峰。萨纳河是第一大河,此外还有尼昂河、洛贡河、贝努埃河等。西部沿海和南部地区属典型的赤道雨林气候,终年湿热,往北过渡到热带草原气候。喀麦隆火山西麓年降水量1万毫米,是世界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人口

1520万(2001年)。全国约有200多个部族,主要有富尔贝族、巴米累克族、赤道班图族(包括芳族和贝蒂族)、俾格米族、西北班图族(包括杜阿拉族)。与此相应,全国共有200多种民族语言,均无文字。法语和英语为官方语言。主要民族语言有富拉尼语、雅温得语、杜阿拉语和巴米累克语,均无文字。富尔贝族和西部一些部族信奉伊斯兰教(约占全国人口的20%);南部及沿海地区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占35%);内地及边远地区仍信奉拜物教(45%)。

首都介绍

雅温得(Yaounde)。人口:129.3万(1998年)。坐落在喀麦隆中部高原偏南的丘陵地区,全城喀麦隆

满目青翠,独具风光。

喀麦隆首都,全国第二大城市,中央省省会。位于国境中南部,西北距杜阿拉200千米。人口约71万。位于尼永河与萨纳加河之间高原上  ,海拔700余米  ,气候暖湿  。建于1888年,曾为德、法殖民据点。国家重要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中心。工业产值仅次于杜阿拉。有木材和可可加工、卷烟、制糖、酿酒、印刷、制革、机械等工业。公路和铁路运输枢纽。公路通国内各主要城镇和周围诸邻国。铁路纵穿市区南北,西通杜阿拉,北通恩冈代雷。市区西为住宅区,东为商业区,东郊为工业区。有国际机场。设有雅温得大学、喀麦隆巴斯德研究院、国立图书馆和档案馆。有体育馆、国家植物园。郊区有瀑布和俾格米人洞穴,旅游业较盛。

行政区划

全国划分为10个省(极北省、北部省、阿达马瓦省、东部省、中部省、南部省、滨海省、西部省、西南省、西北省),58个州,268个区,54个县。

西部省(法语:Province de l'Ouest)是喀麦隆中西部的一个省份,面积有14,000平方公里。西方省周边的省份有:

位於西北方的西北省(法语:Province du Nord-Ouest)

位於东北方的阿达马瓦省(法语:Province de l'Adamaoua)

位於东南方的中央省(法语:Province du Centre)

位於西南方的利托拉省(法语:Province du Littoral),及

位於西方的西南省(法语:Province du Sud-Ouest)

西方省虽然是喀麦隆十个省里面积最少的一个,不过,它亦是当地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

§ 历史

在15世纪末葡萄牙殖民者入侵西非之前,喀麦隆境内已经先后形成一些部落王国和部落联盟国家,并逐渐发展起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农业经济。16世纪开始,继葡萄牙之后,荷兰、英国、法国和德国等贩卖奴隶的欧洲商人先后来到喀麦隆,于是喀麦隆沿海及武里河口,特别是杜阿拉很快成为殖民者掠夺奴隶的中心。17世纪中叶,荷兰人 喀麦隆在武里河口建立了一个贸易站。到19世纪初期,杜阿拉、比姆比亚和里奥德雷成了贩卖奴隶的重要港口。在此期间,由于殖民者的挑拨离间,各部落间发生连绵不断的战争,使喀麦隆自然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1830年和1870年英、法先后与当地酋长签订协定,于喀麦隆沿岸建立起若干“合法的”贸易站。但是德国殖民者后来居上,抢在英、法之前,于1884年宣布喀麦隆为德国保护国(行政中心设在杜阿拉),并于1902年并吞了喀麦隆全境。德国强占土地的行径引起当地人民的强烈愤慨,1911年、1912年、1913年,杜阿拉人先后奋力反抗,但是在殖民当局的血腥镇压下均归失败。殖民者掠夺到土地后进行大量开垦,并引进咖啡、可可、橡胶等经济作物品种,建立起种植园。与此同时,德国还采取强迫当地人民服劳役的办法修筑公路、铁路和港口。由于德国殖民者强占大量肥沃的土地,并且以强制手段迫使当地农民进入种植园劳动,同时种植园主还征用了大批家用奴隶,因此,喀麦隆传统的农业遭到严重破坏,而殖民地种植园经济也就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了起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殖民者乘德国战事不利之机,分别派出军队占领喀麦隆。1919年7月10日,英、法签订《米尔纳—西门协定》,瓜分了德国的保护国喀麦隆。战后,国际联盟承认了英、法的占领,喀麦隆便成为英、法的委任统治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再次确认喀麦隆为英、法的托管地:占全喀麦隆土地5/6、人口4/5的东喀麦隆为法属托管地;面积占1/6、人口占1/5的西喀麦隆则为英属托管地。喀麦隆法国托管区于1957年5月成立“自治政府”,并根据联合国决议于1960年1月1日宣布独立,成立喀麦隆共和国,阿希乔出任总统。喀麦隆英国托管区则于1960年2月11~12日举行公民投票,结果其北部并入尼日利亚,南部与喀麦隆共和国合并,并于同年10月1日组成喀麦隆联邦共和国。1972年5月20日制定新宪法,取消联邦制,成立中央集权的喀麦隆联合共和国。1982年11月阿希乔辞职,保罗·比亚继任总统。1984年1月改国名为喀麦隆共和国。1988年4月总统大选中,比亚总统蝉联。1992年10月总统大选中,比亚总统再次当选连任。

§ 政治

比亚总统执政以来,对内实行“民族复兴”纲领,主张“民主化和民族融合”,经济上实行有领导的“自由主义”政策;对外奉行独立、不结盟和广泛国际合作政策。1990年12月,实行多党制。1992年举行多党立法选举和总统选举,比亚再次当选总统,组成以执政党“喀麦隆人民民主联盟”为主体的五党联合政府。1996年1月正式颁布新宪法,并举行市镇选举,人民民主联盟获全国2/3市镇席位,反对党在部分西、北地区获胜。

1997年5月17日,喀举行多党民主化以来的第二次立法选举。比亚总统领导的“喀麦隆人民民主联盟”再次获胜,获得议会总共180个席位中的116席,两个主要反对党“社会民主阵线”和“全国民主进步联盟”分获43席和13席。

10月12日,喀举行总统选举,人民盟主席保罗·比亚以92.57%的选票再次蝉联总统。12月7日,喀组成以人民盟为主、其他政党参与的新政府。1998年1月,执政党人民盟与反对党社民阵举行第三轮协商对话会议,双方分别提交了《为推进对话、促进和平民主的良好行为规范草案》、《对社民阵的建议》和《社民阵促进和平民主的建议》。1月19~23日,喀航空公司职工罢工,要求调整公司管理方法和改善职工待遇。罢工导致喀国内、国际航空运输线路全面瘫痪。喀政府随即撤换了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建立专门委员会解决此事并允诺提高职工工资待遇。24日航空公司恢复正常工作。10月社民阵第一副主席索雷马纳因公开批评该党主席恩迪独裁专制,被后者开除出党。

宪法

现行宪法于1972年5月20日经公民投票通过。1975年5月、1983年11月、1984年1月、1988年3月、1991年4月和1995年12月六次修改。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免总理和根据总理的建议任命政府其他成员,颁布法律和法令,必要时可提前举行总统选举、宣布紧急状态。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任期7年,可连任一届。总统空缺时,由参议院议长代行总统职务。总理是政府首脑,领导政府工作,负责执行法律,行使制定规章权,任命行政官员。

议会

宪法规定,立法权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行使。目前,参议院尚未成立。国民议会每年召开3次例会,主要讨论和批准国家年度财政预算,审议和通过法律草案。议员直接普选产生,任期5年。本届国民议会于1997年5月选出,由七党组成,共有180个席位。其中“人民民主联盟”116席;“社会民主阵线”43席;“全国民主进步联盟”13席;其他议席分属一些小党。国民议会设议长1名、副议长6名。议长:卡瓦耶·耶格·贾布里勒(Cavaye Yeguie Djibril),系人民盟成员。

司法机构

司法权由最高法院、上诉法院、各级法庭行使。总统任命法官。最高司法会议协助总统工作。最高法院院长迪邦达·姆埃尔·阿列克西(Dipanda Mouelle Alexis),总检察长利苏克·阿·穆隆·马丁(Rissiuch A Moulong Martin)。

政党

截至1996年2月,共有125个政党。主要政党情况如下:

1、喀麦隆人民民主联盟(Le Rassemblement Démocratique du Peuple Camerounais,缩写为RDPC)前身是喀麦隆民族联盟,1966年9月1日成立,1985年3月24日改称现名。1990年12月前为惟一合法政党和执政党。该联盟是“群众性的政治组织”,总目标是建立一个以严格、讲道德、自由和民主以及保证人民充分发展为基础的“集体自由主义社会”。恪守的信条是“团结、进步、民主”。当前的任务是促进全国的团结和统一,发展经济和文化,反对部族主义和宗教特权。1990年6月28~30日,人民盟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修改了党章和党徽,将入党年龄从25岁提高到30岁,取消了党的领导机构“全国执行局”。1996年12月17~19日,举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将于1997年举行的立法和总统选举制订了行动方针。该党在国民议会中占有116席。全国主席保罗·比亚。总书记敦巴·约瑟夫·夏尔(Domba Joseph-charles)。 喀麦隆

2、社会民主阵线(Social Democratic Front,缩写为SDF)1990年3月6日成立。1991年3月1日成为合法政党。现为喀最大激进反对党,主张恢复联邦制。在西部英语区和巴米累克人中影响颇大。在1996年12月召开的第四届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喀麦隆联邦宪法草案”。该党在1997年5月举行的立法选举中获得43席。主席让·弗吕·恩迪(John Fru Ndi)。

3、全国民主进步联盟(Union Nationale pour la Démocratie et le Progrès,缩写为UNDP)1990年5月成立,1991年3月25日被批准为合法政党。党内名人颇多,多系前总统阿希乔部下,在北方穆斯林居住地区有较大影响。联盟当前奋斗目标是夺取政权,主张民族团结、民主、进步、严肃和平等,实行经济自由化。截至1991年7月,该党已在全国建立248个基层委员会,总部设在雅温得。1992年1月4日召开首届党代会,布巴·贝洛·玛伊加里(Bouba Bello Malgari)当选为联盟主席。1994年7月,在政府改组后担任副总理的党的第一副书记穆斯塔法被联盟主席派开除出党,该联盟内部分裂,形成两大派。目前该党在国民议会中占13席,布巴·贝洛·玛伊加里出任工商发展国务部长。

4、喀麦隆人民联盟(Union des Populations du Cameroun,缩写为UPC)成立于1948年,曾为喀独立作出过贡献。因从事反殖民统治斗争,1955年被法国殖民当局取缔。喀独立后于1960年2月25日成为合法政党。1966年9月,前总统阿希乔宣布实行一党制后,该联盟被解散,其领导人大多流亡国外。喀实行多党制后,该联盟即恢复活动,于1991年2月12日取得合法地位。目前有党员10万人。该联盟主张加速国家民主变革,鼓励政治自由化,广施民主,分散经济管理权,减少国家干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一个在团结和互相补充基础上的社会。1996年9月分裂为两派,一派以总书记奥古斯坦·科多克(Augustin Kodock)为代表,另一派以主席恩代·恩图马扎(Ndeh Ntumazah)为首。科派在国民议会中占有1个席位。

5、保卫共和民主运动(Mouvement Démocratique pour la Défense dela République,缩写为MDR)1991年10月9日成立,总部设在雅温得,在极北省有一定影响。党的负责人、最高协调委员达柯勒·戴萨拉(Dakole Daissala)。此外,还有民族进步党、喀麦隆民主联盟、人民团结党等。1994年10月8日,由社会民主阵线等16个反对党组成“变革同盟阵线”(Front des alliés pour le changement)。其共同纲领是建立“重视法制,能够维护民族利益,改善民众生活,有效和透明地管理国民经济的民主政权”。

国家政要

保罗·比亚

喀麦隆总统保罗.比亚(Paul Biya),1933年2月13日生于喀麦隆南部省,布颅族人。信奉天主教。早年在埃代阿和雅温得教会学校学习。1956年赴法留学,先后就读于巴黎大学经济和法学院、巴黎政治研究学院和海外高等研究学院,获国际公法学士学位和高级研究毕业证书。1982年11月6日接任总统。

1984、1988、1992年和1997年四次蝉联总统。2004年10月,比亚再次蝉联总统,比亚总统曾于1987年3月、1993年来华访问。2003年8月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保罗·比亚 (Paul Biya) 1933年2月13日生于喀麦隆南部省,1982年11月6日接任总统。1984、1988、1992年和1997年四次蝉联总统。

外交

保罗·比亚对外奉行独立、不结盟、灵活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政策。反对外来势力干涉非洲国家内政,积极推动非洲团结和合作,主张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国际争端,重视地区合作,努力实现合作伙伴多样化。要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认为贫困是对第三世界国家民主的严重威胁,没有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不能光谈人民的自由权而无视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1998年9月29日,喀与斯洛文尼亚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0月8日,大韩民国在雅温得开设领馆。在喀雅温得、杜阿拉、加鲁阿、布埃阿等地开设总领馆或领馆的还有中国、德国、法国、赤道几内亚和尼日利亚。目前,有34个国家在喀设有使馆,20个国际组织在喀设有办事机构。

同中国关系

1971年3月26日两国正式建交。建交后两国高层互访不断。1973年和1977年前总统阿希乔两次访华,1987年3月和1993年10月保罗·比亚总统两次访华。中国副总理陈慕华、国务委员张劲夫、国务委员兼外长钱其琛、副总理李岚清、副委员长布赫和总理李鹏先后访喀。1998年6月26~28日,外交部副部长吉佩定访喀。2月22~28日,喀工商发展国务部长贝洛·布巴·马伊加里访华;11月29日至12月10日,喀执政党人民盟总书记约瑟夫·夏尔·敦巴访华。1998年,中国同喀麦隆贸易总额为6756.8万美元,其中中方出口额为1892.2万美元,进口额为4864.6万美元。

同法国关系

喀法关系密切。两国签有合作条约和有关经济、货币、财政、军事、司法等10多项合作协定。法是喀最大援助国和投资国。1991~1994年,法对喀援助总额为55亿法国法郎。法对喀投资占喀外国投资的65%,占喀总投资的20%。法在喀有130家企业。喀是法在中部非洲国家中第一大贸易伙伴,1994年喀出口收入的23.8%和进口物资的34.2%来自法国。喀在法侨民有1.7万人,留学生约2000人;法在喀侨民1万人。1998年4月1~3日,法合作部部长级代表若斯兰访喀,指出法对喀援助包括技术援助、发展项目投资和结构调整计划援助三个方面。4月19~24日,穆松格总理率政府经济代表团对法国进行工作访问,旨在招商引资。5月4~18日,比亚总统对法国进行私人访问,会晤了希拉克总统。

同美国关系 喀麦隆喀重视发展同美国的关系;美亦把喀列为重点发展关系的非洲国家。前总统阿希乔曾四次访美;比亚总统执政后于1986年2月访美。1987年1月美国国务卿舒尔茨访喀。美对喀援助主要集中于农业和卫生领域,1960~1990年,共援喀3.43亿美元。1993年、1994年美国际开发署先后向喀提供1326.6万美元和7500万美元援助。美国有100多家公司在喀设有代表处或代理人。另有160名和平队员。美每年进口约6亿美元的喀石油,向喀出口约6000万美元的制成品。

同英国关系

1989年9月喀申请加入英联邦,1995年11月1日获得批准,11月10~13日,比亚总统首次出席了在新西兰的奥克兰举行的英联邦第三十届首脑会议。1996年4月,英联邦副秘书长尼克·黑尔·利维斯率代表团对喀进行工作访问。11月,比亚总统在罗马出席世界粮食首脑会议期间会见英国负责合作的外交大臣。

同俄罗斯关系

喀同前苏联于1964年3月建交。1989年9月喀人民民主联盟青年组织代表团访苏。1990年9月苏联共青团代表团访喀。喀苏两国签有经济技术、文化和科技合作协定等。苏进口喀咖啡、可可、木材,向喀出口汽车和冻鱼,两国每年贸易额约4000万卢。苏联解体后,喀与俄罗斯保持外交关系。

§ 经济

货币名称:非洲法郎(CFA franc)

汇率(1997年):1美元=583.67非洲法郎

通货膨胀率(1997年):4.5%

资源 喀麦隆喀麦隆的矿产资源种类不少,但蕴藏量不很丰富,已查明的主要矿藏有:铝矾土,主要产在北部,蕴藏量在10亿吨以上,品位为40%~43%;铀矿砂,产在北部和东部;金矿,产在贝塔雷—奥亚地区;还有钻石、铜、锌、铅、锰、钼、镍、白钨等;石油主要分布在几内亚湾,储量估计为1.03亿吨,天然气储量约为1100亿立方米。森林是喀麦隆一项极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全国森林面积达2?20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7%,其中80%可供开采,并且盛产黑檀木、桃花心木等贵重木材;喀麦隆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占世界水力资源总量的3%。喀麦隆具有的土质、气候、地形等特点,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主要农作物有咖啡、可可、棉花等经济作物和小米、高粱、玉米等粮食作物。北部有丰富的草原和水源,因此畜牧业比较发达,主要饲养牛、羊、猪等牲畜。沿海及河、湖流域还有历史悠久的捕鱼业。

农林牧业

喀麦隆素有“中部非洲粮仓”之称。全国70%以上的人口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耕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8%。90年代以来,由于政府实施新农业政策,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食品保障达到较高水平,并每年向周边国家出口粮食。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农牧业生产总值为37.29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9%。喀麦隆农作物可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大类。1970~1991年间,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单一经济作物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独立头20年间,农产品出口值约占全部出口值的70%,1989年占40%。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也占很大比重:1988~1989年占27%,到1992~1993年占据22.5%(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料)。

喀麦隆的传统粮食作物主要有小米、玉米、高粱、芭蕉、薯类。独立后,政府在努力提高以上粮食作物的同时,注意发展稻谷和小麦生产,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例如玉米产量就从1978年的35万吨,提高到1981年的40.7万吨,到1991已达60万吨;但是,由于喀麦隆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抗灾能力很低,加之农药、化肥昂贵,以及农村劳动力外流等问题,使粮食生产大受影响,产量也不稳定,如小米、高粱的产量1980~1981年为34.6万吨,到1990~1991年曾急剧减少为21.8万吨。

喀麦隆经济作物以可可、咖啡为主,全国1/4以上的人口以种植可可、咖啡为生活的主要来源。在农产品出口值中,这两项的出口值即占到出口总值的30%~40%,是国家收入的主要依靠。为维持可可和咖啡在经济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政府始终将经济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其生产上,在通过向农民提供资金和物资便利的同时,采取种种措施来扩大播种面积、更新树种、防虫治虫、改善经营、提高生产率,所以尽管有天灾和人祸的影响,其产量仍能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特别是可可,它的产量仍居世界第五位。独立后,喀麦隆政府除了维持和提高传统的出口作物的生产外,还注意发展棉花、香蕉、棕榈、橡胶、甘蔗等多种经济作物,以扩大出口作物的品种和逐步满足本国工业原料的部分需要,以上新作物的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提高。 喀麦隆

喀麦隆的林业以采伐原木为主,独立时原木采伐量为47.5万立方米,80年代初增加到74万立方米,1996/97年度原木产量320万立方米,出口收入占出口总额的12%。喀麦隆的原木基本上供出口。但是,随着木材加工工业的兴起,国内开始生产箱板、纸浆、火柴盒等加工木材,80年代初加工木材为12.9万立方米,到90年代初增至212万立方米。全国约有60余家木材加工厂,年加工能力可达320万立方米,加工木材也供出口。喀麦隆的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大约在15%~16%之间,主要集中在北部、西北部和东部。牧场面积830万公顷。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16%。是外资投向的第三大发展项目。每年生产12万吨肉,4.5万吨奶,2300吨鸡蛋。喀麦隆生产的肉类基本上不供出口,主要用于国内消费,1979年全国消费的各种肉类为15万吨。70年代每人每年平均食肉为12公斤,80年代平均为18公斤。目前每年仍需进口一部分肉才能满足全国的消费量。

喀麦隆捕鱼业包括海洋捕鱼和河湖捕鱼。捕鱼方法主要是手工捕捞,特别是河湖捕鱼,机械捕鱼只在海洋捕鱼中部分采用。捕捞的鱼除了一部分海鱼供出口外,其余均供国内消费。1990年捕鱼12万吨,虾1000吨。全国约有10万人从事捕捞和渔业加工业。

工矿业

独立后,喀麦隆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发展工矿业,已初步形成以农、矿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水平居撒哈拉以南非洲前列。发展的工业主要是采矿、建筑、食品、化学、饮料、卷烟、纺织、造纸、锯木、炼铝、炼油、电力等。工业企业从独立到1980年的20年间,已从200余个发展到700个;工业产值在1970~1981年的11年间年平均增长率达9%。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工矿业生产总值为26.66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3%。全国劳动人口中有8%的人参加工业部门的生产活动。为促进工业发展,1990年喀麦隆政府制定了“工业发展指导计划”,1991年比亚总统宣布了新的“十年工业规划”,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建材、铝矿开采、木材加工、钢铁、水泥、机械、化肥、医药、化工和电力。但是,由于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以及国内政局不稳和社会动荡的牵制,近年来喀麦隆工业发展缓慢,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1990~1991年低于上一年度,占30.10%,1991~1992年又降至27.2%,到1992~1993年已降到26.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料),近年来又有所回升。

喀麦隆与法国合作勘探石油,1974年终于在西北部海域发现了油田。1977年正式开采,1982年开始出口原油。1989年原油产量达811.3万吨,1990年为783.5万吨。喀麦隆政府于1981年建成了第一座炼油厂并正式投产,年产能力为150万吨,加工的石油产品用于出口。石油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重要地位。1989~1990年占9.1%,1990~1991年占9.6%。由于石油价格下降,石油收入在1991~199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降至7.8%,1992~1993年又降到7.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料)。

喀麦隆的电力工业具有悠久历史,主要是水力发电,集中在埃代阿水力发电厂。1982年和1983年新建了松洛洛水力发电厂和来格多水力发电厂。1982年全国发电总量为21.45亿度,1988年达25.57亿度。

喀麦隆的食品工业发展较快,其中食糖生产已于80年代初达到基本自给。利用本国原料发展起来的纺织工业,它所生产的棉布80%供应本国。喀麦隆的冶金工业发展历史也比较悠久,主要是炼铝,生产的铝锭全部出口,独立后政府还发展了铝初步加工,铝锭加工成铝板出口。 喀麦隆

交通运输

喀麦隆独立以来,比较注意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初步形成以公路运输为主体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

公路 全国公路总长约49600公里,基本上能贯通东西和南北。但是以土路为主,沥青路仅3719公里。显然,目前公路运输还不能满足需要。

铁路 全国现有三条铁路干线,是以首都雅温得为中心通向北部、西部和西南部的,总长为1173公里。雅温得至恩冈德雷的南北干线是法语黑非洲中第二大铁路,全长625公里。铁路的客运量1988~1989年度为250万人次,货运量为150万吨。

水运 喀麦隆的海港有杜阿拉、林贝和克里比。杜阿拉港是其最重要的港口,也是非洲西海岸最大的港口之一,它是连接喀麦隆内河与海上运输的天然港口,承担全国96%的海上运输和大部分进口贸易。喀麦隆政府于1976~1980年对杜阿拉港进行扩建,使其吞吐能力从250万吨提高到700万吨。目前占地300公顷的杜阿拉港不仅是全国海运、公路、铁路和航空的交通枢纽,又是工业、商业中心,也是内陆邻国的重要进出口海港。1989~1990年度杜阿拉港的吞吐量为386.97万吨,其中集装箱运输量为73.28万吨。

空运 喀麦隆注意发展航空运输,1971年成立了国家航空公司。目前公司已拥有飞机9架,其中大型客机5架(波音747飞机为4架),有定期航班飞往欧洲和非洲16个国家。到90年代初,全国已有63个机场,主要机场8个,其中杜阿拉、加鲁阿和雅温得-恩西马朗为国际航空站。喀麦隆1988~1989年度的航空客运量为45.9万人次,货运量为9500多吨。

财政金融

喀麦隆独立初期的国家财政预算需要依靠外国补贴来平衡,从1965~1966年度起,开始依靠本国的财源来平衡财政预算。喀麦隆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税收,财政预算逐年上升,独立初仅154亿非洲法郎,1975~1976年度达到1000亿,1980~1981年度已超过2000亿,到1993~1994年度为5760亿。财政支出中主要是行政支出和建设投资。行政支出在财政预算总支出中的比例逐年下降,1975~1976年度尚占80.6%,到1980~1981年度下降至66%,1993~1994年度已降到近58%;建设投资逐年增加,1975~1976年度占19.4%,到1980~1981年度已达34%,但是1993~1994年度降至约24%(喀麦隆财政部资料)。

80年代以来,喀麦隆财政预算不断出现赤字并迅速上升,1989~1990年度为1960亿非洲法郎,1990~1991年度达2590亿,到1992~1993年度已增至3380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料)。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度财政收入为14亿美元,支出为15亿美元。赤字1亿美元(约合283.66亿非洲法郎)。喀麦隆政府主要依靠增税、借债等办法来弥补,外债明显增多,1990~1991年度为18070亿非洲法郎,到1993~1994年度已达22840亿。从1989年至1993年,外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从44%迅速上升到76.5%,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喀麦隆的外债总额为99.90亿美元,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9.6%。喀麦隆政府已陷入沉重的债务之中,债务利息已在出口总值中占据很大比重,1997年已达20.5%,1991~1997年外债还本付息年均增长率为16.2%。1998年外汇储备为120万美元。 喀麦隆

对外贸易

喀麦隆的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独立以来贸易额不断增加。同100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与30多个国家签有贸易协定。主要出口农、林和矿业的初级产品,其中可可的出口在60年代和70年代均占首位,从80年代开始,石油跃居出口商品首位,其次才是可可和咖啡。进口商品中历来以消费品及机器为主,近年来装备物资增长较快。1996年出口总值为21.58亿美元,进口为18.22亿美元。喀麦隆的对外贸易也同第三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深受资本主义世界转嫁经济危机的影响,直接受着世界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而进口商品价格不断上涨,从而造成对外贸易连年逆差,并且不断扩大,1977年逆差为196亿非洲法郎,到1981年已达847亿。近年来喀麦隆政府采取种种措施使外贸保持顺差:1989~1990年度为250亿非洲法郎,1997年达到1.48亿美元(约合863.83亿非洲法郎)。但是这些顺差并没有使政府增加收入,因为每年必须偿还债款及支付债息,实际上喀麦隆的国际收支仍然无法平衡,以至于1998年的外汇储备只剩120万美元。

外国资本

独立初期,喀麦隆的经济命脉绝大部分仍被外国资本所控制,全国200多个工厂企业大多数是法国所创建,占外资总额的90%。1960~1970年的10年期间,法国在喀麦隆的投资已达250亿非洲法郎,为改变过分依赖法资的状况,同时又为争取更多的外资,喀麦隆政府于1968年正式制定并开始实施“投资法”,现在喀麦隆除了接受法资外,还接受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资本。喀麦隆的外资大部分为外国私人资本,它们主要投入食品、木材、纺织、化学、采矿、港口、银行等重要经济部门,其资本在各部门的总资本中占60%~90%。外国私人资本至今仍以法国为主,截至1979年底为止,在喀麦隆全部工业公司的资本中,外国私人资本占57.5%,其中法国私人资本占45%。

民族资本 喀麦隆独立后,喀麦隆努力发展民族经济,首先制定“喀麦隆化”政策,采取由政府和私人资本参与外资企业的办法使民族资本逐步增加,从而建立起合营经济,其次是鼓励本国私人资本创办中、小企业,建立起本国私营经济。喀麦隆民族资本中发展较快的是国家资本,1963年国家资本以2.5亿非洲法郎资本成立了投资公司,购买法国在喀麦隆企业中的股份和向工、农、商企业投资,逐步增加国家资本在外资企业中的比重。1972年,投资公司已在39个重要企业中进行投资,投资总额为45亿非洲法郎,占39个企业总资本额的1/3。到1979年喀麦隆与外资合营的企业中,本国资本已占52%,主要是国家资本。喀麦隆在实行资本本地化的同时还实行干部本地化。喀麦隆私人资本比较薄弱,在当前私有化浪潮中,喀麦隆民族资本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人民生活

据非洲发展银行的统计数字,1997年的出生率为38.7‰,死亡率为11.4‰,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为55‰。预期寿命为57岁。生育率为每一妇女5.1胎。根据世界银行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全国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1995年占总人口的41%,获得卫生设施的人口占40%。目前有国家级医院3所、省级医院11所、州级医院33所、区级医院131所、医疗中心800多所,药店约400家。截至1989年全国共有医生891人、护士6057人,平均每1.35万人有1名医生。

§ 军事

1960年独立后建立了军队,总统为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军队设总参谋部,下辖三大军区。总参谋长皮埃尔·赛芒格中将。实行志愿兵役制。三军总兵力3.3万人,其中陆军3万人,海军500人,空军1000人。另有宪兵1.5万人。

备战世界军事拳击锦标赛 喀麦隆军事喀麦隆武装力量和警察拳击俱乐部的运动员正在首都雅温得集训,准备参加在南非比勒陀利亚举行的第49届世界军事拳击锦标赛。

据该俱乐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俱乐部的20名拳击手三个月前就开始集训,但最终将只有6人组队前往南非参赛。此次将是俱乐部第二次代表喀麦隆参加国际大赛,两年前他们曾代表喀麦隆参加了在肯尼亚举行的非洲军事运动会,但未能获得奖牌。

将有30多个国家派出代表队参加本届世界军事拳击锦标赛,参赛选手将在各个重量级别上展开激烈的角逐。

世界军事拳击锦标赛由国际军事体育理事会主办,每年举行一届,并得到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的认可。首届世界军事拳击锦标赛1947年在法国举行,当年参赛的国家仅有5个。

喀麦隆主要军事法规一览表

法规名称  颁发机关  发布及实施时间

军事司法组织法  议会   1972

国家紧急状态法  议会  1990

红十字标志和名称保护法  议会  1997

§ 教育

独立以来,喀麦隆政府比较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一方面通过增加教育经费,改进助学金发放制度来发展国立学校,另一方面允许教会继续办学,同时还提供补贴来鼓励私人办学。近年来教育经费在政府各类预算中通常维持首位,在国家预算总额中约占10%。1990年全国有公、私立中、小学和幼儿学校7?800余所,其中教会和私人学校约占1/3以上,共有教师6.5万名,学生300余万人。据非洲发展银行的统计数字,小学入学率1996年达到85%,中学入学率为26%。喀麦隆的高等学院都是国立的,除了首都的雅温得大学和经济首府的杜阿拉大学外,还在德昌、恩冈德雷和布埃亚建立了3所地方大学。雅温得大学建于1961年,为喀麦隆国家最高学府,规模相当大,下设有经济、法律、文学、人文、高等综合技术和高等师范等院校,为适应不断增长的需要,1993年政府决定将该大学一分为二,使全国大学增至6所。目前全国大学教师共有700余名,大学生4.5万人。为加快培养高等技术人才,在政府鼓励下,1992年在西部开设了首家私立“高等技术学校”。1993年政府还新建了3所技术学院。由于历史原因,喀麦隆各地区的教育发展极不平衡,西部和南部发展较快,发展水平也较高,北方地区在阿希乔执政期间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于西、南部。根据1976年的调查,北方6~14岁儿童上学率仅30.9%,而西部与南部平均已达81.5%。喀麦隆东部地区更为落后,大都为文盲。据非洲发展银行的统计数字,成年人的文盲率1995年为37%。

§ 文化

新闻出版

独立时国家的新闻机构为喀麦隆通讯社,1977改为喀麦隆新闻出版社。喀麦隆广播电台除了首都雅温得有电台外,还在布埃亚、杜阿拉、巴富萨姆、巴门达、恩冈德雷、加鲁阿和贝尔图阿设有地方电台。电台通常用法、英和6种地方语言广播。喀麦隆国家电视台建立于1986年。政府规定电视台为商业性国营企业单位,财务上独立核算。目前电视台发射网已覆盖全国领土的80%,每日播放彩色电视节目,全国电视制作中心也于1988年成立。1996年4月增开电视二台。喀麦隆政府发行的报纸有50余种,主要有《喀麦隆论坛报》、《团结报》、《喀麦隆新闻》、《喀麦隆共和国公报》、《喀麦隆农、林、牧业报》、《荣誉与忠诚》、《农民之声》,以及地方政府发行的地区报纸等。喀麦隆私人报纸也有50余种,其中《信使报》发行量最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9: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