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国清寺
释义

§ 历史沿革

国清寺

国清寺座落在华顶山麓,是我国著名古刹之一,被中、日两国佛教奉为发祥地。与齐州灵岩寺(在今山东长清县)、润州栖霞寺(在今江苏南京市)、荆州玉泉寺(在今湖北当阳县),并称天下“四绝”。

国清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是依据天台宗创始人智岂页亲手所画的样式所建的。智岂页开创天台宗后,想建一寺庙,作为该宗的正式祖庭,但限于资金,迟迟不得动工。他在临终遗书晋王,说:“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见书后,极为感动,便派司马王弘监造国清寺。

初建的国清寺寺址在现在大雄宝殿后面约100米处的八桂峰前国清寺大雄宝殿山坡上。唐会昌中(约845年),原寺毁于火,旋即重建。唐大中五年(851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寺后石壁上题写“大中国清之寺”六个大字摩崖石主刻,至今仍清晰可辨。

从唐大中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间,国清寺几度或毁于兵火,或摧于风暴,但都是屡毁屡建。每次重修,寺宇规模都有所发展,位置也越来越往下移至山麓平旷地带。国清寺究竟何时移到现在的位置,并形成现在的布局已很难查考。但从明人李汶在《游天台纪略》一文中提到的国清寺“最后委藏处石泉,名锡杖泉”句分析,可见当时锡杖泉已在寺的最后,即今位置。那么说明至迟在明代,国清寺已移至今址,并基本完成现在的布局。另外,而今梅亭的位置上原建有迦蓝殿三间,系明代建筑,也可从旁说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国清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修,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国清寺了。在大雄宝殿左侧有一座梅亭,亭前花坛植有老梅一株,苍老挺拔,传为天台宗五祖手栽,俗称“隋梅”。这大概是我国现存最老的一棵梅树了。解放前,因照料不周,隋梅曾数度枯萎;解放后,经过精心照料,隋梅转青,当花开时,疏枝横空,暗香浮动。

§ 建筑风格特色

国清寺建于隋代大业四年(608年),为隋代名僧智者大师所创,距今已1000余年。共有四殿、五楼、六堂;屋宇600多间,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大型寺院之一。其大雄宝殿中的如来佛像为青铜浇铸,重达1万多公斤,殿两侧的二十诸天为楠木雕成。寺内还藏着丰富的宗教文物,如贝叶经、古钵、古碑刻及钦赐佛经等。寺院中还存有一棵树龄达1200多年的隋梅,以及大量摩崖题记,其中“秀岩”、“大中国清寺”等古代书法家题记,笔法苍劲,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寺北侧有创建“大衍历”的唐代(618-907年)著名天文学家一行禅师的墓。国清寺蜚声海内外,著名的唐代(1618-907年)鉴真大师曾任天台宗第四世祖。唐代日本著名和尚最澄大师曾远涉重洋来到天台求学,回国后在日本比睿山仿国清寺修建了日本国清寺,还把比睿山改名“天台山”,从此天台宗在日本广为传布,至今已有教徒300余万人。进入80年代后,日本天台宗佛教徒来国清寺朝拜者不绝。1982年,国清寺新建了三座塔碑:天台智者大师赞仰颂碑、最澄大师天台法灵迹碑、行满座主赠别最澄大师诗碑。国清寺过廊国清寺的选址和面局很有意思的。宋人夏竦写诗赞道:“穿松渡双涧,宫殿五峰围,小院分寒水,虚楼半落晖。”国清寺北倚八桂峰,东靠灵禽、祥云两峰,西依映霞、灵芝两峰,五峰环绕,只在南面有个豁口,为通向天台县城的通道,使古寺深藏幽谷之中,可见寺址的选择是很有一番深意的。

国清寺的山门,也很有特色。国清寺象其他寺庙一样面南而坐,具有正规的建筑轴线,严格的布局;但在山门处理上,却陡然转过九十度,朝东而开。这种处理方法并不是因地形之故所使然,而是完全出于匠心独运。因为这样一变化,便给古寺增添了无限生趣。游人过寒拾亭,越丰干桥,见到的不是一般常见的寺庙建筑前方方正正的大广场,而是完全自然的缓冲地──长12米、宽25米的空地。由此给人悠然自得情趣,产生绝妙建筑效果。

纵观山门外各建筑物,莫不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隋塔、寒拾亭、“教观总持”照壁、丰干桥、“隋代古刹”照壁和国清寺山门。它们顺地势安排,没有一个相互平行,也没有互相垂直,自自然然地散落各处,却显得非常和谐协调。加上青山绿水,古松曲径,给人们高雅的美的享受。

山门之内,给人们似小不小,似封闭而又不封闭的特殊空间。一进朝东的山门转入正中甬道,甬道两旁是仅高1.7米的黄色矮墙,矮墙后面是茂密的竹林,黄绿相衬,色彩和谐,人行其中,有一种轻松自然、亲切舒适的感觉。

国清寺建筑雄伟,庄严,形成了四条建筑轴线。正中轴线为山门弥勒殿(门神殿)、钟鼓楼、雨花殿(四天王殿)和大雄宝殿。西轴线为安养堂、三圣殿、罗汉堂(文物室)、妙法堂(楼上为藏经阁)。东一轴线为聚贤堂(僧众餐厅)、方丈楼、迎塔楼。东二轴线为里客堂、大彻堂和修竹轩。国清寺现有6000多间房舍、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占地达7.3万平方米。寺中每一殿堂楼舍的建筑都十分精美,是祖国古代建筑的珍品。

§ 主要景点

国清寺【方丈楼】方丈楼在国清寺建筑群东部的中心位置上,是一座两层七开间房子,前有“聚贤堂”(斋堂──僧众用餐的地方),后有迎塔楼(寺中宾馆)。楼前有一个很大的方石铺地的院子,院中花木繁茂,五光十色,特别是一株大牡丹更显秀姿。

方丈楼廊下宫灯高悬。入方丈楼,只见正中直条排列着三张八仙桌,两旁各有三排茶几木椅方凳,条桌上方挂有“弘阐天台宗”的大红底金字匾额,额下排有名画家邵宇、王子舞写的智者大师水墨画像。旁边挂有几幅名人字画,整个方丈楼布置得十分富丽堂皇,这是国清寺接待中外来宾的地方。

国清寺现有和尚100余人,其中1/3为年轻人,是我国寺僧最多的寺庙之一。国清寺组织机构健全,形成一套完整的班子,各色人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寺设一寺之长方丈、主讲(首座)、监院(当家)、知宾和知客(主管接待)、库房(保管)、僧值(值班)、书记(文书)等等职务。还有厨房里烧火烧水做菜的称“火头”、“水头”、“厨头”,主管山林农作、园林的叫“山头”、“田作”、“花匠”等等。寺中大小僧众每天清晨四时左右起床,先在大雄宝殿做一个多小时的早课(诵经),晚上还要做晚课(诵经)。为了使天台宗的继有人,国清寺在1985年开创了“佛学研究社”,让新出家的年轻和尚学习佛法,并挑选一批品学成的年轻和尚到中国佛学院深造,使天台宗的教义代代相传。国清寺香火鼎盛,常有港澳同胞来此礼佛和做“水陆道场”。至于每年来此游览观光的国内外游客则多达数十万之众。

【修竹轩】方丈楼旁边的“修竹轩”,是一幢五开间画阁雕梁的精致小楼。大厅中名人字画,赏心悦目,一横摆开三张大圆桌,雪白的台布上陈放着兰花细瓷餐具,显得分外高雅,这里是国清寺招待中外来宾吃素斋的地方。

【塔碑】国清寺主建筑群后的小山坡上,在苍郁的松林中有一座重檐挑角、方石铺地的碑亭。亭额上写着“法乳千秋”四个金字,亭中品字形排列着三座长方形的石碑。

正中的丰碑为“天台智者大师赞仰颂碑”,碑座高0.86米、宽0.86米、长1.86米、碑身高2.6米、宽1.26米、厚0.11米,十分壮观。长篇碑文和诗赞颂佛教天台宗创造人智者大师。右连的丰碑为“行满座主赠别最澄大师诗碑”。丰碑稍低于智者丰碑。左边的一座丰碑是“最澄大师天台得法灵迹碑”,这座碑的大小与行满碑大小相同。三座丰碑的背面,有日本山田是谛1982年5月写的敬白,长篇日文铭记了高祖先德,祈念中日两国永远亲善友好的虔诚心意。在 “法乳千秋”碑亭左方,有一口围着石栏的古泉,上刻“锡杖泉”三字,相传宋僧普明坐禅于此,因寺内取水不便,遂以锡杖顿地曰:“此处当有泉!”即有泉水涌出,故名。

国清寺【观音殿】与锡杖泉相邻处,新建有重檐歇山,斗拱翘角的观音殿,雄踞于大雄宝殿之后上方,殿内正中供奉着千手千眼观音木雕贴金像一尊,两旁或立或坐着观音的三十二化身。满殿金光耀眼、光彩夺目。此殿为美国洛杉矶天台山国清寺护法会夏荆山、杨茂慈先生、吴梅影女士等捐资十五万元建成。1983年10月29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光大典和法会。

【报恩塔】报恩塔是观音殿西邻,建于1985年9月,高约3米,塔顶为黄铜宝顶,紫铜瓦盖成,在阳光下熠熠发光,塔体为录岩。呈四方形,正前方为日本文“南无妙法莲华经(日莲)”碑名,另三面各嵌有黑底金字的经文。台基也为录岩铺成。整座经幢结构精美,光彩照人。

这座经幢是日本莲宗信徒捐赠1000万日元建造的。宝塔建立在天台山国清寺的理由是,天台山是传教大师(日僧最澄大师)曾经留学过的最兴盛的灵址,日莲僧人非常敬仰天台大师(智者大师),而且坚信作为正法的法华经的源流是天台国清寺,以表“知恩报恩”的深意。

【鱼乐国,】国清寺内有著名庭院──鱼乐国,在寺的西南角。从“双涧萦流”的小门进去,只见古木苍郁,鱼池如镜,乾隆御碑、清心亭、鱼乐国石碑、放生池等小品布置得错落有致,环境优美宁静。御碑为清代乾隆皇帝所赐,镂刻非常精细,碑侧刻有鲤鱼跳龙门的图案,碑文中写着国清寺的优美自然环境和历史沿草。

相传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从江陵来到天台山时,路遇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和尚,言谈中得知,这老和尚名叫定光,学识渊博,佛法高超,智者就拜他为师。智者在天台弘扬佛法,想新建一座寺庙,定光指点他要找一块山环水绕的福地建寺,并告诉他,还要记住“寺若成,国即清”这六个字。智者问这是何故?定光说,当今世道,战乱遍地,百姓遭殃,寺庙建成,国家就可以清平,百姓即可安居乐业。智者依师父的话找到这块福地,并亲手绘制了寺宇的式样,不幸的是,图样刚刚画好,智者就谢世了。他的徒弟灌顶,实现了智者的遗愿,将寺庙建成,寺名就叫“国清寺”。清心亭,居高临下,可观放生池中各色大鱼摇首摆尾,悠然自得的姿态,最大的鲤鱼长1米左右,重达三四十公斤。放生池边立有一块石碑,上书“鱼乐国”三个大字,是明朝大收法家董其昌所书。相传董其昌来国清寺避暑,老方丈知道他是海内闻名的大书法家,请他题碑额,可是董其昌不肯下笔。一天晚上,月明如水,董其昌来到放生池边纳凉。阵阵轻风,吹得他睡意顿起,恍惚问遇到了名叫鱼珠、乐珍、国珍的三位仙女。她们为董其昌唱起优美的歌曲,跳起优美的舞蹈,吹起优美的玉笛,乐得董其昌赞美不已…… 董其昌醒后,若有所失,便依梦中情景,吟诗:“鱼珠妙歌喉,乐珍柳枝腰;国珍金玉笛,游梦实逍遥。” 这时方丈来到他的身边,听了他的诗,笑呵呵的说:“你的诗真好,他把这道诗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不就是“鱼乐国游”四字吗?” 于是董其昌应方丈之请,写下了“鱼乐国”三个大字,同时题写了“清心亭”亭匾。

隋梅【隋梅】国清寺有隋梅一株,在大雄宝殿右侧,相传是智者大师弟子灌顶法师手值。从圆洞门进去,即可见到这株苍老遒劲、冠盖丈余的古梅,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梅树之一。

关于隋梅,当地有一段民间传说。相传1000多年前,临海白水洋地方,有一对杨姓夫妻喜栽梅花。他们生有一女,取名“梅女”。梅女长到18岁,聪明非凡,尤其是一手刺绣更是出色。这年春天,杨家院中梅花又盛放,乡邻们都来赏梅。消息传到城里,一个不学无术的刁少爷也带着家丁赶来赏梅。他见梅女美貌风姿,就动手去拉,梅女惊怒之下,拿起扫帚将他赶走,一时忙乱,头上银钗掉落地上。刁少爷随手拾起,藏入怀中。两日后,刁少爷请师父出面,带着彩礼来杨家求亲。师父对梅女的父亲说:“日前少爷来你家赏梅,已蒙梅女当面相许,并以银钗为凭。”梅父心知有异,唤出梅女相问,知道是刁少父仗势要挟,遂断然拒绝。师爷一听,两眼一楞,留下彩礼,扬言三日后来娶,便顾自走了。梅家父女心急如焚,与乡邻们商量,让梅女改扮男装到国清寺暂避。临行,梅父将一包梅核交给梅女,要他种植寺中,留芳异地。梅女到国清寺,灌顶法师见她聪慧,就让协助整理经曹著作。梅女私下又用姜黄色的丝线,将《法华经》绣在白色缎子上,积年累月,共绣了69777个字。三年后,刁少爷暴病死亡,梅父来国清寺接女儿回家。梅女向灌顶献上白缎经卷和一包梅核。灌顶打开经卷一看,惊喜万分,感动得说不出话来。灌顶法师把梅女留下的梅核埋在寺右的花坛里,不几年,梅树越长越茂,每到早春,疏枝横斜,香满古刹。

【独笔鹅字碑】国清寺内还有著名的“鹅”字碑,为游人向往。碑在三圣殿左边,字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相传他曾入天台山华顶峰旁灵墟山中向白云先生学书,后定下此字。现存鹅字右半边是王羲之的真迹,左半边是天台山人曹抡选补写的,两边浑然一体,达到了乱真的程度。传说,有一天曹抡选夜宿华顶山华顶寺,正在灯下练习书法,突然听见窗外“扑”的一声,接着闪起一道亮光,他疑是妖魔作崇,随手拿起桌上的方砚向窗外掷去,但不见动静。过了一会他掌灯出门观看,只见石砚深陷地下,俯身拾起石砚,这块石砚竟变得晶莹如玉。他想莫非是地下的宝物显异,便请人连夜挖掘,控不多久,忽然挖到了一块石板。曹抡选要僧人把石板抬到室内,洗净一看,原来是一块上面刻着半个“鹅”字的残碑。曹抡选书法造诣很深;认得这半个“鹅”字是王羲之的手迹,决心把它补全。他就日夜临摹王羲之的碑贴,整整练了7年,终于将“鹅”字残缺的半壁补上。

隋塔【隋塔】天台城关镇东北6里。该塔建于l300年前的隋朝,由隋炀帝遣司马王弘为智者大师建,塔身黄褐色,高有59米余,是六面九级。砖砌塔壁,内为空心。近年对塔基进行了加固,四周铺筑了台阶,已予整修一新,已列为省级文保单位。隋塔建造别致,除砖砌塔壁上,精雕佛像外,塔顶上没有通常的尖形塔头,站在塔内,切可直接仰见蓝天。

据传说为:供在国清寺内的五百罗汉,为增寺院风光,相约共造一塔,当忙于搬砖运石时,正巧南海观音云游过此,欲向罗汉借砖在寺前建一石桥遭拒绝,故意作难,将在金地岭的塔顶尖头牢牢镇住,直至金鸡报晓,天色转明时,五百罗汉却无法搬动,从此塔顶就缺少了尖头,而在金地岭上却多了个塔头寺,还存放着一个塔顶的尖形塔头!

当地尚有另—一传说:观音向五百罗汉借砖遭拒后,又向罗汉借锅烧饭,罗汉又故意将铁锅敲了一个洞。观音一笑了之,用破锅照样烧出一锅香香的米饭。罗汉见状,大惊失色,验看此破铁锅,破洞只会漏砂不会漏米。从此叫此破铁锅为“漏砂锅”,后人并在藏此大铁锅的房门口写了副对联:古寺犹有寒灶石,云厨尚存漏砂锅。

【寒拾亭】从隋塔下方过七佛塔进国清寺,必经一亭一桥。亭名“寒拾亭”,桥名“丰干桥”。这是为纪念唐代国清寺内寒山、拾得和丰干三位高僧而命名的。寒拾亭,飞檐翘角,石砌门窗,亭名取自寒山、拾得两人名字。亭的前后有“五峰胜境”和“万松深处”的匾额。寒山和拾得,在我国民间称“和合二仙”,是相亲相爱、情深义重的象征。

过寒拾亭不远,就是丰干桥,桥下清流潺潺,桥头有石狮守护,显得古朴庄严。

国清寺【门神殿】入山门首先看见的是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的门神殿。

殿前一对汉白玉的石狮分列两旁,增加了佛殿的庄严肃穆的气氛。殿的门楣上写着“国清寺”三个楷体大字,落款上书“雍正十二年□月”。

殿中央塑“示欢喜相”的大肚宽腹的弥勒佛金身像。据佛经说,弥勒佛又称慈氏菩萨或阿逸多菩萨,是贤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后被尊为未来之佛,认为如来佛(释迦牟尼)之后他将继位为佛祖。另据历史记载,晚唐时浙江奉化岳林寺有一和尚,常带一只“乾坤袋”,人称“布袋和尚”。他对一切善男信女都是和蔼可亲,不摆架子,真心实意地乐于助人。布袋和尚死后,被误为弥勒化身。经历代艺人的塑造,弥勒佛遂成了今天袒胸露腹、喜笑颜开,人人见了“皆大欢喜”的模样。弥勒佛传入日本后,被尊称为“七福神”之一,倍受日本朝野人土的供奉。关于弥勒佛,有对联写得好:”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弥勒佛的后背,立有身着盔甲的金身韦驮像。据佛经讲,韦驮曾发愿,要在贤劫千佛中,永恒地在每一尊佛出世时,护持佛法,因此他在九百九十九尊佛成佛后最后才成佛的,位列贤劫一千尊佛最后一尊,号称“楼至佛”。韦驮在寺庙中一般面对大雄宝殿中的释迦牟尼,意在保卫着佛祖和寺庙的安全。国清寺的韦驮佛以手捧着一柄金色的宝杵,这意思是,外地云游僧可来寺中“挂单”食宿(如宝杵单手相柱即为不可挂单)。弥勒佛两旁分列二天神,常称“哼哈二将”,哈者张口,称“密执金刚”,哼者闭口,称“那罗延金刚”。

殿后门楣上,有一朱红匾额,上书“神功叵测”四个大字。佛寺中都宣扬“佛法无边”,“佛光普照”,而这里写的意思是神功难测。乍一读去,颇令人费解,细细一想,其义自明,无非是宣扬超凡的佛法非凡人所可理解,这种故弄玄虚,旨在增加神秘之感罢了。

【雨花殿】出门神殿,即见钟、鼓两楼中间又一座殿堂,常匾上书“雨花殿”三字。此名在别的佛寺中难得见到。相传是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曾在此讲述《妙法莲花经》, 其精诚所至,感动天庭,天上下起法雨天花,故得此名。

殿中供奉有“四大天王”神像。印度古神话传说中的“四天”指的是东、南、西、北四方,并说每一方都有一神堂管着,所以尊他们为“王”。“四大天王”亦称“四天神”或“四大金刚”所以一般寺庙中称此殿为“金刚殿”或“天王殿”。

民间传说“四大天王 ”象征所谓“风调雨顺”,这是按照他们手里执持的不同武器和法宝的谐音而来的。守护南方的叫毗琉璃,号“增长天王”,青盔青甲,手执青锋宝剑,“锋”和“ 风”同音;守护东方的叫多罗吒,号“护国天王”,白盔白甲,手弹琵琶,足踩乐器,表示音调的“调”字;守护北方的叫毗沙门,号“多闻天王”,绿盔绿甲,一手托宝幢,一手擎雨伞,显示“雨”字;守护西方的叫毗留博叉,号“广目天王”,红盔红甲,手提一条“蜃”,“蜃”与“顺”又是谐音,以此象征“风调雨顺 ”。这四座神像又神气,又威武,个个象古代的将军,常常令人望而生畏,这是他们的责职决定的;他们另负有“视察”众生的善恶和“保护”佛法的神圣职责。

国清寺【妙法堂】大雄宝殿左侧妙法堂,这是一座两层楼五开间的精舍。堂前芭蕉茂盛,玉桂常青,环境十分清幽。妙法堂楼上为藏经阁,开敞明净,阁的周转排列着百只木箱,珍藏着《妙法莲华经》、《大藏经》等经籍。楼下为“台宗讲席”,是弘扬天台宗教义的场所。其布置正中为精雕细刻的讲座,座后挂有阿弥陀佛水墨画像,座前摆有香案蒲团。讲座两边分列着几十张长条桌。每当讲经时,主讲法师高踞台上,两边讲座上坐落了老少僧众和男女信徒,气氛十分庄严虔诚。妙法堂左近有罗汉堂,现辟为文物室。1975年文物室整修开放,集中展出了佛教天台宗的历代祖师造影,天台宗主要经典著作,国清寺与日本佛教界友好交往等方面的文物。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智者大师遗物衣钵及钦赐龙衣、造型精美的钦赐银亭、白玉卧佛、明万历铜镜。还有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高僧最澄入唐求法时的“度牒”(护照),上有台州刺史的指示,更显得珍贵。1979年国清寺方丈唯觉随中国佛教代表团去日本访问,受到日本朝野人士的欢迎,方丈将从日本带回的文物、纪念品也在此展出。近年来日本朋友来天台山访问一年四季不断,并留下了“风月同天永,万古结深缘”等字画,及法器、文物,使文物室锦上添花。

§ 精彩图片

清澈山泉 盘旋的山道

国清寺 国清寺

§ 参考资料

http://www.izy.cn/travel_guide/a5c/0_0_14093_1_0_0.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