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喀拉苏乡
释义

§ 简介

喀拉苏乡政府位于县城西部30公里,东与加哈乌拉斯台乡接壤,南至喀什河,西与苏布台乡相连,北与伊宁县毗邻,总面积86.28万亩,其中农田5万亩(农田中有水田3万亩、旱田2万亩)、草场、土地、有岩石裸露,水域面积81.28万亩。主要居住着维吾尔、哈萨克、汉、锡伯、回等民族。

喀拉苏系哈萨克语,意为冬天不结冰的水。本乡哈萨克族为克扎依部落的后裔。18世纪末,维吾尔、锡伯族人来此定居,从事种植业、畜牧业生产。俄罗斯族于20初迁居喀拉苏,全盛时达50户。汉族是1930年后迁入喀拉苏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 人口与经济

喀拉苏,哈萨克语,意为“冬天不结冰的黑水沟”,距县城30千米。东与库克拜牧场、加哈乌拉斯台乡接壤,南至喀什河,西与苏布台乡相连,北与伊宁县毗邻。总面积57520公顷。200民族刺绣

7年,全乡有2586户,总人口13825人,其中少数民族2476户,人口13285人,占96.09%;贫困户900户,贫困人口3897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8.19%。有8个行政村。有耕地1818.93公顷,其中水田412.6公顷、旱田1406.33公顷。土地为四级地,土质为栗钙土。有可利用草场44206.27万公顷,其中冬草场14786.33公顷、夏草场16938.74公顷、春秋草场12481.2公顷。年末牲畜存栏104912头(只)。全年完成总产值4880.2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77元,较上年人均增收313元。农作物主要有小麦、胡麻、玉米、大麦、甜菜等。适应种植红花、薄荷、打瓜、杜仲等经济作物。牧业方面,主要以新疆褐牛、伊犁马、哈萨克羊为主,重点发展了草原土鸡、草原鹅、鸭、火鸡等特色养殖。新建了民族刺绣中心,其民族刺绣品享誉疆内外。

§ 历史发展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喀拉苏是尼勒克县的六区一乡。1958年,喀拉苏地区成立两个合作社。卫星合作社驻大喀拉苏,辖大小喀拉苏、吐普辛、加林果勒、加尔托干等地区;东风合作社驻麻。1959年又将2个合作社并为东风人民公社,驻苏布台。

喀拉苏乡的前身是1958年10月成立的卫星人民公社。1963年,东风人民公社从卫星人民公社分出,1982年改称喀拉苏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喀拉苏人民公社为喀拉苏乡。喀拉苏乡党委、乡人民政府驻大喀拉苏村。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喀拉苏是尼勒克县的六区一乡。1958年,喀拉苏地区成立两个合作社。卫星合作社驻大喀拉苏,辖大小喀拉苏、吐普辛、加林果勒、加尔托汗等地区;东风合作社驻麻扎。1959年又将2个合作社并为东风人民公社,驻苏布台。1964年喀拉苏从东风公社析出成立卫星人民公社,驻喀拉苏。1981年将卫星人民公社改为喀拉苏人民公社。1984年11月改置为喀拉苏乡,下辖喀拉苏、塔克尔买里、克其克喀拉苏、库孜巴斯、加林果勒、加尔托汗、乔拉克布拉克、吐普辛、喀拉巴斯陶村。1987年11月,喀拉苏乡人民政府下辖11个村。1990年6月,克什喀拉苏村与9村合并,称克什喀拉苏村。1999年3月,喀拉巴斯陶村并入吐普辛村。2001年9月,塔克买里村并入塞[普勒村。2001年9月,桥东村并入大喀拉苏村。2006年12月,喀拉苏乡人民政府下辖8个行政村。喀拉苏乡党委、乡人民政府驻大喀拉苏村。 [1]

§ 资源

喀拉苏河北岸,繁生着大量的小叶白蜡 。它是地质第三纪带阔叶残遗阔叶老。在国内,成片的小叶白蜡仅在于喀什河流域,总分布面积1万亩。喀拉苏河段内的塔克买里小叶白蜡、索尔布拉克小叶白蜡次生林,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小叶白蜡自然保护区之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0: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