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学分制
释义

§ 简介

学分制

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分(credit)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例如,凡需要课外自习的课程,以每周上课一课时,读满一学期并经考试及格者为一学分;不需要课外自习的课程,如实验、实习,以每周上课二、三课时为一学分。学生读满一定数量的学分,方能毕业。学分制可以作为教学计划制定、课时分配、教师工作量安排等计算的依据。

学分制是在选课制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18世纪末,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的传统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学校的教学既要保留基础科学的课程,又要增设新科学技术课程,课程体系越来越庞大。在一定的年限内,学生不可能全部修习完这些课程,只能就一定的专业或学科范围内修习其中部分的必修课程,因此,产生了选课制。最早实行选课制的是德国,而这种制度的发展和改进是在美国,美国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逐步地在大学推行了选课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分工和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导致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越来越多。随之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计划,这就需要一个能够适应各种教学计划的共同的计量单位来进行教学管理,于是产生了学分制。

§ 计算方法

学分制

学分制计算方法。一般以每一学期的每周授课时数、实验和实习时数以及课外指定自习时数为学分的计算依据,根据各门课程的不同要求给予不同的学分,并规定各种专业课程的不同的学分总数,作为学生毕业的总学分。每一学年和学期修习的学分并不平均分配,以 4年制大学为例,一、二年级主要修习基础课程,每学期规定修习课程的学分较多。三、四年级修习专门课程,每学期规定修习课程的学分较少。美国从19世纪70年代起开始实行学分制,现在美国绝大多数大学已实行学分制。学分计算方法并不划一,因而所规定的学分总数并不一律。美国有的大学规定4年内修习120学分,有的大学规定修习360学分,也有规定修习500以上学分的。二年制社区大学和其他短期大学也实行学分制,其毕业学分总数相当于4年制大学前2年的学分总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推行美国高等教育学制,大学也全部实行学分制。根据读书

文部省统一规定,4年制大学所应修习的学分总数,最少要达到 124学分,方能毕业。其计算方法一般以30学时的授课计作 1学分。英国只有少数大学实行学分制,而所采用的学分制称为课程单元制,一个课程单元相当于60~70小时的讲授课程或 150小时的实验课,而在第三学年的课程则以积点为计算单位,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分量不得低于20积点。法国大学不采用美国式的学分制,实行等值单元制。一般要求修习16单元的必修课程和 4单元的选修课程,方能毕业。西德大学采用周学时制, 4年的周学时总数为203~210学时。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大学不采用学分制,实行学年学时制。中国的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初,曾实行美国式的学分制,50年代初起采用苏联大学的学年学时制,70年代末由于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一些大学试行中国式的学年学分制。

§ 计量功能

学分制

作为测量学生学习量的工具或手段,这是学分制最早出现的功能。这一功能的出现是由于实行了选课制,为了方便计算学生的学习量而出现了一种新的学习计量单位——“学分”。目前不同的学校对学分计算办法不一致,但基本上都是与一定学时挂钩。在美国,对学分的计算办法相对比较弹性,学生每周修习一个小时,修满一学期并经过考试及格就可以获得1学分。而在日本大学设置基准对学分的计算方法有着明确的规定,1个学分至少为45个学时,讲义课、演习课、实验实习课分别按1∶2∶3的比例计算。当今,学分仍然是衡量学习量的重要工具,但其作为计量单位的功能已渗透到高等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成为聘任和考核教师教学工作量、核定人员编制岗位、预测学校办学规模、测算办学成本、收取学费、进行财政拨款、调配教学资源以及跟踪评估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和依据。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有人认为学分制的本质是一种测量手段,是一种建立在以测量手段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 流通功能

南京艺术学院完全学分制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为了寻求高等教育更广阔的合作空间,欧盟启动了“伊拉斯莫”计划,该计划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建立一套基于平等基础上的学分互换系统,使在不同高校学习的学生能够互相转换,促进学生自由流动。在美国,高校间学分互认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商学和公共管理学院的金融学工商管理培养计划规定,学生至少修满120个学分,其中至少30个学分在亚利桑那大学修得,最后30个学分至少在亚利桑那获得。不仅不同高校之间存在着学分互认,就是高校与中学之间也有学分互认的做法。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部分高校在学分互认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1994年,湖北省武汉大学等5所院校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相互促进”的宗旨,实施五校互相选课、辅修双学位的“联合办学”。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等13所高校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实现跨校、跨学科辅修制度。但是,由于中国的学分制改革还不太成熟,这种学分互认改革还只是刚刚起步,能够跨校交流学习还只是局部性质,能够走出国门的跨校交流的学生更是屈指可数。

§ 资源配置功能

学分制总结

就资源的配置方式而言,学年制与学分制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具有不同的调节功能。在高等学校里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学校对构成资源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运作、调控、评价,形成了资源配置的不同模式和方式。在学年制状态下,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学习方式都是教学计划中预先设计好的。学年制的教学资源配置更多具有计划性质。但是,在学分制状态下,由于实行了选课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前或推迟毕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课程,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因而,谁也无法对每个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进程做到精确的估算。这一结果导致学校在教学资源配置时,无法按照学年制的那种一成不变的指令性计划进行预先设置,只能根据长期的经验判断制定指导性教学计划,并结合实际需求变化及时地调整教学资源配置方式。因而,学分制资源配置更具有市场性质。

在实际教学改革中,由于资源本身的短缺和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要求,不可能存在完全学年制或完全学分制,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学分制与学年制两种配置方式可能并存。所以,从学年制到学分制的变化也不只是简单地以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取代另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而是在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之间寻找某个最佳的结合点,从而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效益。

§ 契约功能

申请退选程序(学分制学生)

传统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基于一种知识传授关系以及道德教养关系,这种理解使教师往往以一个知识传播者或道德宣教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甚至还赋予教师监护的职责,“教不严,师之惰”。而学校部门往往也站在监护或管理者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由于这种理解的偏差,使学校经常处在一种错位和非常尴尬的境地。

在实际教学改革中,学分制的这种契约功能随处可见,例如,市场行为对高等教育的渗透使按学分收费成为必要。这一改革一方面会推动学校必须精确地核算每门课程的办学成本和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学校依法治教意识,实现内部民主管理。另一方面,这一改革会使每个学生增强自我约束的意识,在选择课程时更加慎重,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义务感。

§ 分类分流功能

高中学分制

在以往学年制教学管理中,由于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单一,类型单一,课程高度结构化和专门化,就很难实现对人才的分流和分类,这也是当前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在当前的学分制教学改革中,许多高校推出自由转专业,推行按大类招生,一、二年级不分专业,三、四年级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趋势分类培养,从而使人才培养模式从过去单一的学术精英型转向学术型、应用型以及复合型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做法与其说是增加学生学习自由度,但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而言,实际上又是对人才进行一次分流筛选。

§ 类型

学分制研究

1 、学年学分制

学年学分制是高等学校既规定修业年限又实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其修业年限,有的学校是刚性的,有的学校虽有一定弹性,但弹性不大,都规定学生在一定年限修满一定学分才能毕业。

2 、完全学分制

完全学分制是高等学校只规定毕业总学分,不限定修业年限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样的学历层次,你可以提前修满学分,二、三年毕业,你也可以边工作、边学习,还可以休学工作后再复学学习,直到修满学分,五、六年甚至七、八年毕业。

3 、绩点学分制

绩点学分制是在学分制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能用以显示学生每门课程的学习成绩的质量,以及学年和毕业总成绩质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其计算公式为:学分绩点= 学分×绩点。

4 、加权学分制

加权学分制也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能用以显示学生对某些重点课程的学习质量,以区分学生专业水平高低的教学管理制度。

5 、附加学分制

附加学分制是在要求学生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学分外,还应修满课外附加学分才能毕业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一般说来,课外附加学分可根据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与学术活动、思想品德与社会工作、文体活动与公益活动的情况来评定。对以上几种学分制,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使之成为复合学分制,如可将学年学分制和绩点学分制复合成学年绩点学分制,可将完全学分制和加权学分制复合成完全加权学分制,其余仿此。当然,学分制还有其他一些类型,但常用的主要是以上几种。

§ 好处

一是学分制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有裨益。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学时和课程,达到真正学有所好、学有所成。

二是学分制整合教育资源。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是广西较早试行学分制改革学校。教师鲁娟说,学分制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过去一些学校开设课程重复,即使同一内容,在类似课程中反复讲,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资源浪费,实行学分制后,重复课程学生可以不选。

三是学分制改革提高了收费的透明度,规范了收费行为。以往学校通常每年只是给学生一个学费的总数,不管学生选多少课,均缴纳统一标准的学年学费,提前毕业的学生照样缴纳学费等。

四是高校学分制收费对缓解当前贫困生学费难题有积极的意义。一个家庭贫困的学生,如果选择三年修完全部学分,实质上等于减少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总费用。同样,有的贫困生可以通过延长毕业期限的办法,通过适当少修学分、半工半读的办法,来分解学费负担。

§ 参考资料

[1]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197ed01000b4n.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0: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