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地地导弹
释义

§ 基本概况

地地导弹地地导弹是指从陆地发射打击陆地目标的导弹。按飞行弹道可分为地地弹道导弹和地地巡航导弹;按射程可分为洲际、远程、中程、近程地地导弹;按作战使用可分为地地战略导弹和地地战术导弹 。 地地战略弹道导弹通常携带单个或多个核弹头,射程远,威力大,命中精度高,用于打击各种战略目标。地地战术导弹携带常规弹头(战斗部)或核弹头(核战斗部),尺寸小,质量轻,射程近,机动性好,可用汽车、火车、飞机、舰船运输,陆地机动发射,用于打击战役战术目标。最早的地地导弹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使用的V-1导弹和V-2导弹。战后美国和前苏联等国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各种地地战术导弹,以及中程、远程和洲际地地地地导弹战略导弹。地地导弹发展迅速,种类繁多,装备数量大。地地战略导弹是战略核武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地地战术导弹是地面部队的重要武器。地地导弹有的打击地面固定目标,有的打击地面活动目标;有的打击地面面(软)目标,有的打击地面(地下)点(硬)目标;可采用地面、地下、固定、机动、垂直、水平、倾斜及自力、外力等多种发射方式。地地导弹与机载、舰载导弹相比,定位容易,地面上发射点的位置、发射方位和重力异常等数据都可预先精确测定,能较好地保证导弹初始瞄准的精度,但机动性和生存能力不及机载、舰载导弹。地地导弹射程有的近至几十米,如地面发射的反坦克导弹,有的远达上万千米,如地地洲际弹道导弹。从导弹发射井发射的地地战略弹道导弹,由于阵地固定,平时易被对方侦察发现,其生存受到威胁。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取抗核加固措施来提高在核战争条件下的生存能力。

§ 发展历史

地地导弹

中国航天科技工业跟踪世界航天的风雨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跻身入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拼搏腾飞、屹立于世界的发展道路。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周恩来总理组织制定了包括火箭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56年刚从国外回国不久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博士提出中国发展导弹技术的建议。中央作出决策,在钱学森的主持下,集中30多名专家和100多名应届大学生,组成最初的科研队伍,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始攀登航天技术高峰。在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下,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五院宣告成立,开始利用苏联的援助,通过仿制,学习自行设计的本领。1960年8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下令召回全部在华的苏联专家,导弹资料被带走。由于绝大多数人没有接触过导弹,对导弹内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几乎不了解,更谈不上设计、研制导弹了。面对巨大的困难,中国科技人员和工人发愤图强,刻苦钻研,突破了重重难关,取得了累累的硕果果。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东风-1型导弹”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它的发射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转折点。1964年6月29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代中近程导弹“东风-2型导弹”腾空飞起,沿着预定弹道飞行,命中目 标,揭开了中国导弹、火箭、卫星发展的序幕。从这一天起,火箭腾空,卫星飞驰。6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刚刚起步的航天事业频传捷报:1966年中国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中程和中远程导弹相继完成飞行试验。

1971年中国洲际弹道导弹首飞试验基本成功,1977年中国对外宣布于1980年向太平洋海域试验发射9000公里以上的远程运载火箭。1980年5月18日上午11时45分,随着一声山崩海啸般的轰响,一枚巨型火箭拔地而起,划破万里长空,直飞南太平洋。经过30分钟的飞行,远在万里之外的火箭落区传来火箭准确溅落在预定海域的喜讯,我国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风雨历程,凝聚了无数科技人员的心血,他们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祖国国防力量的壮大,让我们从对历史的回顾中,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敬意:东风-1型导弹。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地战略导弹。是一种单级、采用液氧+酒精等液体燃料的弹道导弹,最大射程600公里。地地导弹1958年4月,中国开始对苏联提供的“P-2”教学导弹一边学习、一边仿制,1960年11月5日发射成功。该导弹没有经过实战部署。东风-2型(又称CSS-1型)导弹。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代中近程地地战略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使用单级过氧化氢+酒精液体燃料火箭、全惯性制导系统,弹重29.8吨,可载一枚2万吨当量核弹头的弹道导弹,1964年6月29日试验成功,射程1300-1500公里。开发目的是拥有打击倭国国土的能力。该型导弹于1966年开始部署,是我国第一种正式装备部队的弹道导弹。1966年10月27日,中国以东风-2型携载第一枚核子弹头从甘肃省双城子基地发射,导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东风-3型(又称CSS-2型)导弹。完全由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中程地地战略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使用单级硝酸+偏二甲基液体燃料火箭,弹重64吨,可携带100-300万吨当量核弹头的中程弹道导弹,1964年4月开始研制,1966年12月26日首次试飞,最大射程2800-3500公里,可覆盖菲律宾的美军基地,一说是1969年开始服役,一说是1971年5月正式服役。改进后的型号可携带当量5-10万吨的多弹头分导重返大气层,分别攻击不同的目标。东风-4型(又称CSS-3型)导弹。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中远程地地战略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使用两级液氢燃料火箭、捷联式全补偿惯性制导系统,弹重82吨,可携带一枚100-300万吨当量核弹头的中远程弹道导弹。该型导弹1965年3月开始研制,1970年1月30日试射成功,射程7000-10000公里,可覆盖关岛的美军基地、莫斯科及其他苏联西部城市,1977年正式装备部队。其研制过程中,实现了诸如发动机可靠性、级间连接和分离、耐高温材料性能、导弹姿态控制、远程制导精度、弹头再入等的一系列技术突破。东风-5型(又称CSS-4型)导弹。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洲际地地战略导弹。是一种井下发射,使用两级液体燃料火箭、惯性三轴静压气浮陀螺+空间计算机制导,弹重183吨,可携带300-400万吨当量热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该型导弹1965年开始规划,1966年5月开始总体方案设计,1970年春在北京市11个工业局、5个区、6个大专院校以及中央12个部和民航在京的所属工厂共116个单位的支持下开始科研生产大协作,1970年6月完成技术设计,1971年3月完成第一枚遥测弹各种试验和总装,1971年9月10日进行了第一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直到1977年中国才对外宣布于1980年向太平洋海域试验发射9000公里以上的远程运载火箭(洲际导弹何时发射试验一般带有政治原因)。1978-1979年,中国连续7次进行多种弹道与不同发射方式的飞行试验,全面考核了导弹的性能。1980年5月18日,洲际导弹首次向预定的太平洋海域进行了全程发射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恰为自卫反击战时期)。该型导弹射程12000-15000公里,可以覆盖全球,打击美国本土的任何区域。改进后的型号可携带10个以上的分导多弹头重返大气层,分别攻击不同的目标,具有相当大的摧毁能力,是我国震慑美国的主 地地导弹

要战略武器。巨浪-1(又称CSS-N-3)潜射弹道导弹。中国第一种使用固体燃料的中程潜地战略导弹,装备于夏级(092)战略核潜艇垂直发射装置内。1967年3月,国防科委正式下达潜射固体导弹的研制任务。1968年,导弹研制工作进入技术攻关和分系统研制试验阶段。1970年1月1日,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四院四部迁到北京,划归七机部一院建制,同时从一院抽调了几十名技术干部到四部,并任命控制系统专家黄纬禄为潜地导弹总设计师,极大增强了潜射导弹的研制力量。由于不详的原因,该导弹一直到1981年6月才报道取得地面发射台发射试验的成功,1982年1月取得发射筒发射试验的成功,1982年10月由高尔夫级传统动力弹道导弹潜艇水下发射成功。

之后又一直推迟到1988年9月15日,才由核潜艇水下发射成功。但从其陆基衍生型东风-21导弹系统的研制时间来看,该导弹系统的弹体应在1978年前就已研制完成。巨浪-1是一种使用两级固体燃料火箭、惯性陀螺+弹载计算机制导,弹重14.7吨,可携带一枚20-100万吨当量核弹头中程弹道导弹,射程1700-2700公里。每艘夏级潜艇上配置两列合计12枚巨浪-1导弹,其大小与性能与美国早期北极星相当。东风-21(DF-21/CSS-5)。由巨浪-1潜射导弹衍生出的陆基型中程地地战略导弹,又称为“巨浪上岸”。是一种机动发射,使用两级固体聚硫橡胶燃料火箭、三轴静压气浮陀螺积分仪+弹载计算机制导,弹重14.7吨,可携带一枚20-50万吨当量核弹头的中程弹道导弹,射程1700-2700公里。东风-21导弹系统1978年以巨浪-1导弹系统的弹体为基础(故导弹的研制时间应是1967年3月-1978年前),发展陆基运输和发射装置,直到1985年5月方首试成功,1987年服役。

§ 国外状况

地地导弹

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战场上的武器装备也在随之而变化。为适应新的战场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发展远射程、大威力、高精度武器,特别是地对地战术导弹系统。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装备了地对地战术导弹,其中第三世界国家中就有二十个国家部署了地对地战术导弹,有十几个国家拥有研制、生产地地战术导弹或导弹部件的能力。尤其是在最近一、二年里,各国对战术导弹的发展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首先是许多国家都加快了发展速度。例如,巴基斯坦的“哈特夫Ⅰ”、俄罗斯的SS-21“金龟子B”、印度的“普里特维”SS-150、阿根廷的“阿里克林”和埃及的“普鲁杰克特T”等地地战术导弹都是在这一、二年内开始装备部队的,另外还有十几个新型号也都是在这两年中首次列入研究计划的,如韩国的KSR100、俄罗斯的SS-21“金龟子C”、印度的“普里特维”SS-350和伊朗的改型CSS-7等。国外及地区的地地战术导弹发展现状 1.美国 按美苏中导条约的要求,美国仅剩下的“长矛”战术地地导弹也已于是1991年开始逐渐被美国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所取代。在海湾战争中,“陆军战术导弹”首次投入战场使用。

它是美国现代化计划中第一部装备并投入战场使用的纵深火力武器系统。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改进后的M270式多管火箭炮进行发射,节省了“长矛”导弹原来的部队费用。另外由于这种武器系统具有从偏高炮目轴线性30°角发射导弹的能力,因此可以防止炮位侦察雷达对弹道进行外推,有利于发射阵地的隐蔽,从而提高了导弹系统的生存能力。美国新一代战术弹道导弹ATACMS正在继续进行的研制和改进项目主要是ATACMS-2和-2A导弹,另外还有用于ATACMS发射的新型高机动发射系统(HIMARS)、改进型火控系统(IFCS)和改进的发射器机械系统(ILMS)等。IFCS计划于1996年完成硬、软件研制,并在5月~8月进行3枚ATACMS导弹的发射试验;ATACMS-2型导弹的智能反装甲(BAT)弹头已于是1996年进入飞行试验阶段。目前,ATACMS包括-1、-1A、-2和-2A 4种改型,4种改型的推进和控制系统均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制导系统和战斗部的不同。ATACMS-1和-1A装有杀伤人员、破坏装备(AP 地地导弹

AM)子弹,其中-1采用激光陀螺惯性制导系统,-1A则增加了GPS辅助制导装置; -2和-2A装置包括GPS在内的改进型制导系统,配有BAT子弹。ATACMS-1和-2为射程约150km的基本型,ATACMS-1A和-2A则为采用轻质量弹头的增程型,其射程超过300km。ATACMS-2型携带13个BAT子弹,BAT子弹弹长914.4mm,弹身直径139.7mm,翼展914.4mm,弹重19.96kg;采用红外和音响寻的器。对运动中的装甲集群,每一BAT子弹直接命中一辆坦克或装甲车。ATACMS-2A型装载6个改进型(P3I)BAT子弹,该子弹将采用毫米波或毫米波/红外双模寻的器,使其不仅可以攻击静止的装甲集群目标,而且具有攻击地地战术导弹发射车(TEL)的能力。美国已经广泛收集潜在的战术弹道导弹TEL多频谱红外数据,并研究相应的TEL红外图象分类、鉴别算法。1996年BAT弹头进行了4次飞机投放试验,从1997年7月开始,进行了一系列BAT弹头的工程研制飞行试验,按计划,1997年8月进行首次了ATACMS-2导弹的满载荷(13枚BAT子弹)抛撒试验。美国海军根据作战能力扩大到浅海及沿岸战区的需要,提出将ATACMS改型为一种海军战术导弹系统(NTACMS),用于从海上对地面的火力支援。1995年论证了潜艇发射ATACMS导弹的作战方案,并进行了登陆舰在海面发射ATACMS-1A导弹试验。1996年底,美国又成功地进行了舰载MK-41垂直发射系统发射ATACMS的试验,验证了海军舰上作战系统发射该导弹的能力。NTACMS最终将以MK-41舰上垂直发射系统代替目前ATACMS所用的M 270倾斜式发射系统。

2. 俄罗斯同美国一样,中导条约后俄罗斯只剩下“飞毛腿B”和SS-21“金龟子”两种战术导弹,但由于它们的射击精度远不能满足现代战场的需要,也逐渐被新研制的SS-21导弹和新型“飞毛腿”导弹所取代。目前,俄罗斯尚公布新型“飞毛腿”的正式名称,美国赋予它的代号是SS-X-26。由于北约的东扩俄罗斯将加速SS-X-26导弹的研制,并可能在两年内布署。1995年底到1996年初,俄罗斯SS-X-26导弹进行了一系列飞行试验,其首次飞行试验是在1995年10月25日。西方军事评论家推测,SS-X-26是在SS-23导弹基础上设计的新一代固体导弹,具有适应21世纪作战需要的高命中精度、强突防能力和能采用多种常规弹头等特点。SS-X-26导弹长7.3m,弹体直径0.92m,发射重量4600kg,弹头重量415~700kg,最大射程300~500km,装置在新型运输—竖起—发射车上。SS-X-26可能采用了以下新技术:

①精确制导技术 地地导弹

SS-X-26导弹的弹头较小,因此必须有非常高的命中精度,有报导称SS-X-26的精度甚至超过SS-21近程导弹的精度(CEP<35m)。为了达到高命中精度,俄罗斯可能采用的精度制导技术包括毫米波雷达主动末制导、利用GLONASS全球定位系统卫星提供的末制导、改进的惯性平台和复合制导技术。导弹在发射前将目标信息输入弹头内的计算机,机内储有地形图,高度表启动以后,计算机开始搜寻其储存的目标数据,同时数字传感器针对每一个存储的高度进行显示对比,由装在鼻锥部位的光学传感器搜索目标,并与计算机数据进行比较,一旦确定目标位置后,导引头随即将其锁定,并通过控制尾翼将弹头引向目标,达到准确的命中精度。

②突防技术 为了对抗21世纪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SS-X-26具有较小的雷达反射截面,可能采用特殊形式的弹道或末段机动飞行,以及诱饵等突防措施。

③子母弹技术SS-X-26非常可能装备常规弹头,如集束式子母弹头、燃料空气弹头、打击加固工事的钻地弹头和反雷达的电磁波脉冲弹头等。俄军用以取代原型SS-21“金龟子”导弹的改进型SS-21导弹共有两种,一种为本国装备,另一种供出口专用。本国SS-21导弹可配用6种战斗部,除两种核战斗部外,还可配用高爆炸药战斗部、空爆人员杀伤战斗、高爆电脉冲战斗部长对付战场雷达或海军雷达的反雷达寻的战斗部。供出口用的SS-21导弹可配用两种战斗部,一种是具有50 颗杀伤子弹的子母弹战斗部,另一种是高爆炸药破片杀伤战斗部。

3. 法国:法国地地战术导弹装备到军一级,1974年开始装备的五个“普鲁东”准战略核导弹团从1992年开始逐渐由法国新研制的“哈德斯”导弹取代,但这种取代并不是一对一的,原来的五个“普鲁东”导弹团由2个“哈德斯”导弹团代替。一个是第15炮兵团,另一个是第3炮兵团。到1994年,“普鲁东”导弹已基本上全部退出现役。“哈德斯”导弹的射程为460km,可配用核裂变和强辐射战斗部。法国原计划装备80~120枚“哈德斯”导弹,但由于东西方局势缓和,加上美国和俄罗斯取消部署在欧洲的战术核武器,所以法国于1992年5月底彻底决定中止生产“哈德斯”短程核导弹。法国目前对“哈德斯”的使用原则是:只贮存,不再部署。4. 印度自80年代以来,印度就十分重视国产导弹的研制和发展。他们认为导弹是印度国土防空系统和对付外来威胁的有力武器。地地导弹

海湾战争后,印度更加认识到导弹 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显加快了国产导弹的研制与发展进程,并取得了重大成就。印度自行研制的SS-150“普里特维”战术导弹已于1993年末装备印度陆军,随后SS-250“普里特维”导弹也于1994年开始装备部队。SS-150“普里特维”导弹是一种装有两级液体燃料发动机的弹道导弹,射程为150km,战斗部重500kg,经过改进后的SS-250“普里特维”导弹战斗部重量被减为250kg,射程提高到250km。印度声称,这种导弹的特点是速度快、精度高,而且它的杀伤威力比原苏联的“飞毛腿B”、美国的“长矛”或以色列的“杰里克Ⅱ”导弹的杀伤力都大。

5. 台湾随着台湾军队导弹技术的不断发展,导弹将取代传统式武器成为未来战场的主宰,而且导弹和反导弹作战将会成为未来海峡地区局部战争的独立作战方式,台湾通过引进美国和以色列等国的先进军事技术,现已具备了研制多种战术导弹的能力,除在80年代装备部队的“青峰”地地战术导弹外,还先后制造了“雄风”系列舰载、岸基反舰导弹和“天弓”系列地空导弹。“青峰”地地战术导弹采用的是预贮式液体燃料发动机,射程为 120km。据说它与美国的MGM-52“长矛”导弹相似,只是弹径略大一些,达600mm,弹长7m,总重量1400kg,用主动雷达制导。6. 朝鲜劳动-1导弹是在飞毛腿-B导弹的技术基础上由朝鲜自行研制的中程弹道导弹,该型号为单级液体推进,其推进剂质量比飞毛腿-B增加了近2倍,而有效载荷质量仅为飞毛腿-B的一半,所以射程可以达到800~1000km。劳动-1导弹的制导控制系统与飞毛腿-B相似,采用3个陀螺仪和4个空气舵。1993年,劳动-1在进行生产型飞行试验的准备。因为劳动-1所进行的技术改进比较简单,近几年内有可能部署。

§ 发展特点

地地导弹总的来看,目前国外及一些地区的战术地地导弹主要有以下特点:1. 注重发展常规战斗部由于近些年来,常规性局部战争时有发生,而且在许多战争中都使用了常规战术导弹,如阿以战争、阿富汗战争、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特别是在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常规战术导弹的使用对战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近些年来各国都把研制常规性战术导弹作为未来武器发展的重要项目来抓。例如美国,除了为“陆军战术导弹”配用了内装950颗杀伤子弹的双用途子母弹战斗部以外,目前仍在为该导弹研制各种反装甲战斗部和其它战斗部。俄罗斯也为改进型SS-21“金龟子”和新型“飞毛腿”导弹配制了多种常规战斗部。另外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伊朗等许多国家也都研制并装备了常规战术弹道导弹。2. 增大射程增大射程、提高导弹打击纵深目标的能力是近些年来发展战术导弹的又一特点。增大地地战术导弹的射程,不但可保证导弹压制和摧毁野战火炮射程以外的重要目标,同时在战略上还具有无法估量的威慑作用。如在近几年内,印度和巴基斯坦竞相增大各自的“普里特维”和“哈特夫”地地战术导弹的射程,其目的就是要达到威慑作用和相互制约作用。另外,美国90年代装备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的射程为150km,已经比原来的“长矛”常规战术导弹的射程提高了78km,但经过海湾战争的实战考验后,美国认为它的射程仍不能满足现代化战争的需要,进而又将对第一阶段战斗部的“陆军战术导弹”进行改进。据说改进后的导弹射程是原来的两倍。再者法国新装备的“哈德斯”战术导弹的射程也比原来装备的“普鲁东”导弹的射程提高了4倍。3. 强化基本型并使之系列化。所谓基本型是导弹系列的基础型,只有基础好,才能具有发展潜力。强化基本型就是在研制发展初期,论证和选择好导弹的总体性能,只有具备良好性能的导弹,才能有效地配备各种战斗部。美国和俄罗斯在发展地地战术导弹时,都很重视基本型导弹的综合性能。他们采用较为成熟的技术,在具有良好性能的基本型导弹的基础上,或是增大射程,或是配用各种不同的战斗部,使之成为一个导弹系列。例如,美国的“陆军战术导弹”就是在ATACMS-1的基础上发展了ATACMS-1A、ATACMS-2、ATACMS-2A以及舰上发射的“陆军战术导弹”,俄罗斯在SS-21“金龟子”地地战术导弹的基础上发展了改进型和最新型。

§ 发展趋势

地地导弹

1. 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命中精度对地地战术导弹,特别是对常规导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人曾作过计算,如果是导弹的精度提高一倍,其战斗部的威力就可提高8倍。所以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提高地地战术导弹的命中精度,且新装备的战术导弹较之以前老式型号导弹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命中精度高。如法国的“哈德斯”命中精度比“普鲁东”提高了50~200m。美军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的精度也比“长矛”导弹提高了3~4倍,导弹的圆概率偏差仅为50m。

海湾战争后,美国开始研制改进型“陆军战术导弹”,其中一项重大改革就是计划为导弹配用一种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以达到更高的精度。俄罗斯最近公开的新型“飞毛腿”导弹即“飞毛腿B2”型也是一种高精度导弹,它所采用的是先进的信息处理手段。另外,从俄罗斯SS-21导弹的发展过程也不难看出,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是目前,乃至今后发展地地战术导弹的又一主要趋势。至今为止,俄罗斯已为SS-21导弹研制了三种型号的导弹,即原型、改型和最新型号。虽然这三种型号导弹的射程一个比一个远,但精度却一个比一个更高。据说最新型号SS-21导弹的射已达185km,其精度则小于30m。海湾战争的经验告诉我们,地地战术导弹如果没有准确的命中精度,就不能将它的威慑作用转化为巨大而有效的杀伤破坏能力,就不能真正成为杀手锏。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发射的“飞毛腿”或“侯赛因”导弹,虽然85%左右自毁或遭到拦截,但仍然有15%的导弹没有自毁或遭拦截,如果这15%的导弹都能准确地命中攻击的目标,肯定会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重大影响。但是,由于该导弹的制导精度太低,这15%的导弹大部分都未击中预定的目标,都未起到预定的作战效果。因此,提高地地战术导弹的命中精度将成为地地战术导弹今后发展的重点。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地地战术导弹的突防问题。如果说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飞毛腿”、“侯赛因”导弹 地地导弹

给多国部队造成的威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那么美国的“爱国者”导弹拦截“侯赛因”导弹的情景给人留下的印象也同样是深刻的。尽管“爱国者”导弹的拦截概率并没有国外吹嘘的那么高(达85%以上),据美国国防部专家们战后分析,“爱国者”导弹实际上只成功地拦截了一枚“侯赛因”导弹,其余的都是因为“侯赛因”导弹本身设计不合理,再入时自己爆炸的。但是,地地战术导弹毕竟是可以拦截的,这一事实已引起各国政府和专家的高度重视。美国在战后,立即把战略防御的重点调整到对地地战术导弹的防御方向,并制定了各种防御方案和用于防御地地战术导弹的导弹发展计划,譬如发展“爱国者”导弹的第三阶段改进型,即“爱国者II”PAC-3导弹;加速与以色列联合发展“箭”式反导弹导弹等。英国、法国等也都开始了防地地战术导弹的技术和武器的发展计划。

目前世界上大约有13个国家(地区)在研制反地地战术弹道导弹的武器(反导地空导弹、激光武器和超高速炮)。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战争中地地战术导弹遭拦截的概率将大大增加。这样就迫使人们考虑,要使地地战术导弹在未来的战争中继续发挥它杀手锏的作用必须要采取突防措施,提高其突防能力。目前各国现役中的地地战术导弹,除美国新装备的“陆军战术导弹”采用子弹药带制导的集束式子母弹头有较好的突防能力外,都未采取任何突防措施,所以采取突防措施,提高突防能力将 是今后改进或新发展的地地战术导弹发展的重要趋势。

2. 提高机动性、隐蔽性,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导弹的机动性、隐蔽性,以提高导弹的战场自下而上的能力。目前,在装备有地地战术导弹的国家中,除美国、俄罗斯和法国陆军装备的地地战术导弹采用全机动发射方式外,不少装备第二代地地战术导弹的国家都采用固定阵地或预先准备的阵地发射与机动发射相结合的发射方式,譬如伊拉克的“飞毛腿”或“侯赛因”导弹就是采用后一种发射方式。海湾战争的经验告诉我们,地地战术导弹在现代化战争条件下采用固定阵地或预先准备的阵地发射方式是不可取的。海湾战争中,在多国部队空中地毯式的轰炸下,伊拉克固定的和预先准备的“飞毛腿”导弹阵地很快就全部被摧毁。而隐蔽、机动发射的“飞毛腿”导弹及其发射系统大部分都保留下来,并能在战争的全过程中不时地向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发起攻击,直至战争结束,机动的“飞毛腿”导弹系统也没有全部被摧毁。 地地导弹

因此,机动、隐蔽的发射方式将是提高地地战术导弹在现在和将来战场上生存能力的最佳方案,它将被各国陆军所接受和采用,这也必将促使地地战术导弹系统向更简化、更机动的方向发展。能在需要的地域及时对付各种事变、必要时可以深入敌人领土纵深展开常规反进行作战、要求战术导弹具有高度的机动能力和尽量缩短反应时间,以适应地面部队快速机动作战的需要。任何一种导弹系统地面设备的组成,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导弹,发动机类型和制导系统等因素。地面设备的完善程度对导弹系统的战斗准备、特别是对机动性有很大影响。未来的战术导弹趋向于采用便于机动发射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由一辆自行式多功能车完成运输、测试、发射等任务。武器系统的指挥、控制、瞄准和发射实现自动化,缩短反应时间。

3. 导弹与现代化的侦察、指挥和通信手段相结合:地地战术导弹与先进的目标侦察系统和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网络结合起来,成为实时或近于实时的攻击系统,可以大大提高战术导弹的作战效果。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利用空间卫星、机载侦察与指挥控制系统与地面侦察与指挥系统组成了不同级别的战略与战术C3I网络,通过C3I网络系统,战场指挥官可随时了解敌军的战略、战术目标情况,使战场上武器的攻击精度和反应速度大幅度提高。与此相比,伊拉克军队由于C3I系统不健全、质量差,致使各级部队敌我情况不明、指挥失灵、通信中断、行动严重失控,处处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由此不难看出,即使拥有大量的兵力和武器,如果不与先进的侦察、指挥与通信手段相结合,最终也难以发挥其作用,这一点在海湾战争结束后已经引起了许多国家高度重视。

4. 发展多种战斗部,突出发展先进的子母弹战斗部为了提高地地战术导弹的作战能力,各国在研制新一代地地战术导弹时都将战斗部作为发展的重点,并努力为研制的导弹配用多种战斗部。根据现代战场大规模集群装甲作战的特点。战术导弹战斗部的发展重点将是子母弹战斗部,其中包括双用途子母弹战斗部、反装甲车辆战斗部和反坦克布雷战斗部等。如美国计划为“陆军战术导弹”配用的5种战斗部,即反装甲型、反硬目标型、反跑道型、布雷型和目前美军装备的双用途型几乎都是子母弹型战斗部。另外,俄罗斯的改进型SS-21导弹同样也可以配用多种战斗部,其中包括核战斗部,据说可能还要将一种新研制出来的SPBE-D传感器引爆子弹用于SS-21战术导弹的反装甲子母弹战斗部,用以攻击装甲集群目标。

§ 东风1号

地地导弹中国地地导弹已经形成了从近程到洲际的液体导弹系列,实现了从液体到固体的转变,拥有了有效的战略威慑力量和防御反击的能力。

中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地地导弹后来命名为东风1号,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奋发图强,战胜困难,在苏联中止援助、撤走专家三个月后,于1960年11月5日在酒泉基地一举发射成功,聂荣臻元帅称“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国自行设计和独立研制的东风2号中近程地地导弹,在经历了一次发射失利后,1964年6月29日进行飞行试验传出捷报。两年后,1966年10月27日,中国用改进的东风2号甲地地导弹载原子弹进行“两弹结合”试验,导弹顺利起飞,准确在预定落区实现核爆炸,腾空升起蘑菇云。从此,中国拥有了自己的导弹核武器,打破了美、苏等大国的核垄断地位。

§ B611

B611是固体短程战术地地导弹武器系统,

采用倾斜式发射放式,有单联和双联两种发射车。B611系统可用于战场火力支援、攻击战役纵深目标、后勤补给运输线、弹药库、导弹发射阵地、炮兵阵地、指挥通信中心、机场、交通枢纽等目标,也可用于战场威慑、打击城市面目标。

导弹采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弹重约2000KG,导弹在大气层内飞行,采用4片可控尾翼进行飞行控制。导弹采用先进的捷联惯导制导系统,使命中精度达到了150米。

B611的早期设计采用单联发射车。全系统包括一辆发射车、一辆通讯指挥车和一辆保障车组成,B611发射车具有独立作战能力,能快速进入和撤出阵地,发射车采用自动定位技术,自动化程度高,能快速完成发射任务,具有全天候发射能力,发射后5分钟即可撤离阵地。

本次展出的系统是最新的发展型号,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了全面改进。发射车采用8X8的北方奔驰2629型底盘,全车重量轻,具有优异的机动性能。发射装置改为具有包装储存和发射功能的密封箱式结构。平时检测导弹也无需打开箱盖。箱内冲氮气。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能保证导弹不受环境影响。每辆发射车装备两发导弹,火力增强 B611一倍。发射车的自动化程度更高。

B611具有较强的战场生存能力,车辆能伪装成普通的运输车辆,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B611采用惯性捷联-计算机控制系统,在飞行中实行全程控制。现在采用的是机械式惯导装置。今后完全可以采用精度更高的激光陀螺仪,使命中精度大幅提高。也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加装雷达指令修正系统,使精度达到极高的水平。具有点目标的精确打击能力。

现在B611提供给用户的是单弹头高爆战斗部。弹头重量达到480kg,

跟美国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为同一级别,相信其作战使命也一样。

中国在集束弹头技术方面已经非常成熟,今后也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安装子母弹头。并且还可以使用云爆弹战斗部,使导弹系统能够灵活打击各种不同种类目标。在今后的发展中,还可以采用制导子弹,可用在远程对装甲目标和机动小目标实行精确打击。B611还具有左右45度的扇面发射能力,大大增强了系统的打击范围。

B611基本作战单位由一辆发射车和两发导弹组成。机动性强。系统发射控制系统结构简单,由于导弹采用了数字化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因此可以采用计算机集中控制的测试、发控系统对导弹主要参数进行测试和数据加载,实现了操作的高度自动化,武器操作简单,操作人员少,使导弹系统能够快速响应,作战准备时间短。据介绍,B611仅需3名操作人员即可完成所有发射操作,能快速进入阵地完成发射任务和快速撤出阵地,大大提高了导弹系统的生存能力。

B611以150km的射程,完全不受国际上弹道导弹输出禁令的影响。展出的沙漠迷彩涂装也表明了B611的出口对象。据介绍,该系统已经成功出口,该导弹使部队具有了对敌方战役纵深第二梯队的精确打击能力,而且还可对友邻部队的作战目标进行精确打击。

§ P12战术

地地导弹

P12战术地地导弹系统亮相,性能超B-611P12战术地地导弹系统在珠海航展上亮相,便大方异彩。弹道导弹体形庞大、打击距离远、毁饬力惊人,属于军事装备体系中的战略打击手段。可使用多种弹头:P-12是弹道导弹。飞航导弹的一个特征是它在大气层内一定距离内是匀速平飞的。而P12你可以看到它没有翼,只是在尾部有舵,舵产生侧偏力,让它沿抛物线运动。燃气舵在气动舵的下面,位于喷管下,可能不太看得清楚。

弹道导弹原先是一个战略性的东西,一般都用来装载核弹头。核弹是爆炸物,导弹是运载核弹的载体,这两个东西都有了才能具有所谓"核威慑能力"。但是现在打仗也讲究经济效益,就是要用最便宜的办法来摧毁对方,所以就有了"弹道导弹战术化"这一说。P12正是这样一种用来执行战术打击任务的常规弹道导弹。属于国际上能允许贸易的弹道导弹,它的射程一般在300千米以内,战斗部不超过500千克。B611不能算一个典型的弹道导弹,它是倾斜发射的,其次它是有翼的。因为有翼,所以在大气层内的弹道是可以设计的,可以高一点、低一点,甚至还可以调整左右方向,就是说可以做全程控制。B611的弹道高度要比P12低一些,另外因为它大部分是在大气层飞行,它着地速度不会太快,P12这种纯弹道式的导弹落地速度相对要快一些,因为速度越快越有利于突防。

现在有很多一两百千米左右的火箭炮,像俄罗斯的"龙卷风"和我们国家的A100这些超远程的火箭炮,它和P12在作用上是不是有些相似?但它们可能更便宜,火力密度也更大,射程也差不多。牵扯到效费比;就是如何看待精度和效能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如果打精确目标,还是应该用高精度的,最后算下来效费比应该也是更好的。精确目标的概念。地地导弹

拿最通常的目标来讲,比如机场跑道,它的长度一般都有3、4千米,但宽度一般也就100米之内,非常窄。如果导弹命中精度在100米左右,它落到跑道上的概率就小,比如说要保证6枚导弹落在上面才能摧毁它,按概率计算可能需要60枚。如果精度提高一倍,那所需要的导弹数量也许就成倍递减。50米精度的导弹肯定要比100米精度的要贵,但最后算下来的综合效费比,很可能还是高精度的要划算一些。P12可以使用的子母弹种类比较多,不同的爆炸方式产生的摧毁效果不一样。比如说加了毫米波或者红外末敏头以后,可以分导式地打击坦克,从顶部贯穿。还有比如杀爆燃战斗部,‘它可以打营房,作用就是纵火、制造混乱。也有杀伤人员为主的。单弹头战斗部用来打击那种加固目标,它从落入概率讲,不如子母弹头那种大。为什么非得用它,是因为子母弹威力不够,这种情况下,就用整体爆破弹或者是钻地弹来打。早期的导弹都比较娇贵,像液体战略导弹都要放置在发射井里,保持恒温和恒湿,各种各样的条件要求比较严。现在高精度的导弹,比如远程导弹或者战略导弹,仍然还是用发射筒。对于战术导弹,要不要发射筒是可以选择的,像B611就是装发射筒的。

但是装发射筒的话,除了成本问题,还有比如体积方面限制的问题-发射筒里面有一些构件,导弹要进行弹翼折叠才能搁在里面。选择使用发射筒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适用于各种各样的作战条件,比如有的国家有山地,气候比较复杂,需要随时机动,用发射筒就合适一些。也有一些国家,国土面积小,又不怎么下雨,像海湾国家,可能就不存在这些问题。导弹在外面有个好处是,一是反应速度要快一些,二是维修养护也可以及时快速进行。我国1999年阅兵的时候,最后两个方队是战略导弹,都有发射筒,但前面的战术导弹方队全都是裸露的,这从侧面说明,现在战术导弹的可靠性也达到了不需要有完备的保护就可以满足发射要求的水平。P12发射车上两枚导弹离这么近,发射第一发并不会对第二发有影响。但发射箱也有个尾流对它的损耗问题,。地地导弹

发射箱烧几次以后就不能用,就得更换。机动灵活P12系统包括指挥车、发射车、通信车、备弹车、运输车。现在看到的这辆车只能完成发射功能。根据不同的配置,如果不配指挥中心,不需要指挥其他武器系统的话,指挥和控制只要一辆车就够了,再加上发射车、运输转载车、备弹车,也能构成一个最小单元。发射时由4个千斤顶把车顶起来,轮子离地,这样做主要是为保证它的发射精确度。突防能力强从接到攻击指令和数据,到把导弹发出去,需要多长时间P12只需要3-5分钟就可以了。而大型、远程导弹,因为瞄准需要的精度高一些,可能就得要十几、二十分钟。导弹要作机动必须要战斗部机动,而从这个导弹的外形看,P12前端没有翼,所以它不能作机动变轨。

实际上,它是战术导弹,射程近,在大气层没有太多运动距离,也根本就没有充分时间来做诸如再次变轨、机动之类的动作。P12不需要采取一些对抗敌方拦截的措施。它飞行时间非常短,二、三百千米的射程,它从起飞到落地也就是三、五分钟就完成了。举例来说,发射一个近轨、出大气层的低轨道飞行器,也才需要6分钟而已。这种导弹你要在大气层拦截它,要动用在轨道空间中值勤的拦截系统,要靠预警卫星来发现它,再把数据传到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再根据尾焰红外特性分析它的型号,然后用三点法估算它大致的落点,然后判断它是在打谁,要不要拦截它,等到把指令传到武器系统,决定由哪个武器系统来拦截它,这一套流程走下来,可能这个弹已经落地了。所以动用这套系统是来不及的。所以这种导弹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加中段突防措施。当然也不全部都是这样。比如像"爱国者"这类导弹,它是负责战勤值班的,一般老开着机,它可以自己指挥、自己判断,没有那么一套复杂的流程。这时候,战术突防导弹对付它们可以有一些电子干扰措施,就是在弹头上加干扰舱,有一些电子对抗措施。

§ 技术研究

地地导弹

目前,弹道导弹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突防技术落后于反导技术,因此,突防技术的迅速突破是提高弹道导弹生存能力重要手段.该文研究一种由机动变轨技术演化而来的跳跃式弹道技术.从延缓导弹防御系统的早期预警时间着手,将传统弹道导弹的抛物线弹道中段设计成有多个波峰的跳跃式弹道,使得探测系统在导弹再入大气层之前,很难准确探测和计算导弹的落点,使得防御系统防不胜防,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弹道导弹的突防能力.以美国潘兴Ⅱ导弹为原型,增加可两次点火的末级发动机,改装成具有跳跃能力的地地弹道导弹;首先,根据任务需求,建立了导弹的气动模型,并建立了弹头再入时高超声速气动模型;其次,建立了导弹推进系统模型,前两级采用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第三级采用了固—液组合火箭发动机,并在总体方案要求下,对发动机喷管和外形进行了设计;第三部分,建立了导弹质点弹道模型,设计了一条跳跃式弹道,并对跳跃式弹道进行了优化设计;最后,对导弹进行了突防能力分析,从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跳跃式弹道的突防能力比常规的抛物线弹道要强。

§ 中国地地导弹

地地导弹

东风四十一洲际导弹采用公路机动平台,铁路机动平台和加固地井发射三种方式部署,其中公路机动平台为陕西特种汽车制造厂生产的sx-4320重型牵引车,集储存-运输-发射一体化三用拖车,导弹置于拖车的弹舱内,在运输状态下曾封闭状态,拖车装有两扇对折舱门,发射前舱门开启,导弹通过液压装置起竖发射。由于东风四十一弹体重量巨大,已经达到了公路机动平台所能承受的极限,所以放弃了较复杂的冷发射而采用热发射,与冷发射相比,热发射对导弹本身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质量要求较高,但是节省了发射载车上的有限空间。严格地讲,东风四十一在设计上可以理解成东风三十一的放大,新技术的验证弹,是一种过产品,所以不会大量部署。 服役情况:东风-21主要有三种型号服役;早先服役的Mod1射程为1,800公里,酬载600公斤,估计它的核威力在250到300kT之间,中国在制造了大约100枚以后已经停产,为因应台海局势已经有相当部份的部队改装了常规弹头;改良后的Mod2(DF-21A)射程增至2,700公里,量产持续中;最新型的Mod3为穿破TMD和NMD的保护伞再作精进,拥有精密导引与主被动突防辅助装置,再入大气层部有气动翼面控制弹道,虽机动力和战机相比拉不到几个G,好在马赫10的速度大大缩小了拦截导弹的误差容忍度,使其升空迎击时错之丝毫,差之数里。其CEP可降到50米左右。整体表现Mod3已经接近于美国已拆毁的潘兴II式导弹,在阅兵式上公开展视Mod2后,可能已经服役。

背景介绍:巨浪二潜地战略导弹是在东风三十一的基础上衍生的潜射战略导弹,由航天部一院和二院联合研制,简称东风下海工程。巨浪二原型弹射程只有8600公里,携带3-4枚25万吨分导式热核弹头,先后经过两次比较大的改进。第一次改进使射程增加到12000公里,运载能力增加到携带6-8枚25万吨分导式热核弹头。 第二次改进使射程再次增加到14000公里,运载能力增加到携带10枚25万吨分导式热核弹头。09-4战略导弹核潜艇是巨浪二的载体,原设计09-4装备16具发射筒,90年代末期,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原设计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09-4不得不重新设计,正在建造的09-4装备18具发射筒,根据我国已逝中科院士,航天专家王振华提出的"自由入轨"理论,该弹的设计采用了国际前所未有的固- 液两级火箭结构,包括固体一级火箭和液体二级火箭,最大射程14,000公里,携带10枚25万吨当量的分导热核弹头。 中国首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圆满成功:1960年底,聂荣臻元帅在基地视察。首发试验,圆满成功1960年2月,国防科委下达命令,要求5月底6月初,发射苏制近程地地导弹 地地导弹

。正当基地按计划厉兵秣马准备试验任务的时候,苏联专家以我国的液氧不合格为由,拒绝用我国自己生产的液氧发射导弹,并用各种借口不提供发射用液氧,阻挠我国导弹事业的发展。原定的发射计划不得不推迟。7月16日,苏联政府中断了合同,撤走专家,带走了关键的技术资料和图纸,刚刚起步的中国航天事业面临着夭折的危险。根据中苏关系出现的变化,聂荣臻元帅提出“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已有的科技成果”的方针。基地党委向部队和科技人员明确指出:我们向外国专家学习,不是依靠洋拐棍,而是为了甩掉洋拐棍,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导弹试验,尽快地掌握试验发射技术。全体官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一定要争口气,将困难变成动力。基地掀起了学习理论和钻研业务,开展技术练兵的热潮。一个个的技术难点被攻破,一张张技术资料和图纸被完成。刻苦地钻研,辛勤地劳作,终于换来丰硕的成果。不仅使基地很快具备了独立发射导弹的技术和能力,而且培养了一大批我国自己的导弹专家、人才。今天我国导弹航天系统的许多领导和专家,都是在这一时期锻炼成长起来的。1960年9月3日,中央军委正式下达发射苏制近程地地导弹任务。基地全体人员立即行动起来,各项准备工作迅速到位。9月10日7时42分,导弹点火起飞,按预定弹道飞行7分钟,准确命中目标。这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使用国产燃料,由中国技术人员独立操作,成功发射的第一枚导弹。全体参试人员挥臂高呼,热泪盈眶。很快,中央军委又下达了在1960年年底前发射国产近程地地导弹的计划。

聂荣臻元帅亲临基地主持发射,张爱萍、钱学森、陈士榘、赵尔陆等人也来到基地,指导观看发射试验。11月5日上午,在举行了中国第一枚国产导弹发射剪彩仪式后,9时2分,导弹喷射着浓烈的火焰,在雷鸣般的轰响声中,拔地而起,直冲蓝天。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在基地举行的祝捷宴会上,聂帅兴奋地说:“今天,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从此有了自己制造的导弹了。”1962年1月, 司令员孙继先调离基地。栗在山担任国防部五院(七机部的前身)副政委兼基地政委、党委书记,主持基地工作。副司令员李福泽代理司令员。两弹结合,取得突破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为给原子弹的使用提供运输工具,提高它的使用效率,1966年3月,中央决定进行导弹、原子弹结合试验 地地导弹

基地为发射首区。这次重大任务,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聂帅和国防科委统一领导。这次发射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导弹携带了原子弹头,危险性极大。在调试和发射过程中,万一出现情况,原子弹提前爆炸,所有人员将会立即化为灰烬,后果不堪设想。为确保发射顺利,人员安全,基地反复研究方案,制定周密计划。全体人员细致开展工作,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还进行了多次防原子弹爆炸的演习。发射前,非直接参加发射的人员全部转移。国防科委组织有关领导、专家和参试人员一起制定了出现意外情况的应急处理方案和防护措施。铁道部准备了三列火车在距发射场300千米处待命,总后勤部和国防科委派出五百台汽车在西安待命,空军派出飞机在导弹飞行弹道两侧各200千米的地区进行安全搜索。国防科委还会同总参、总后、兰州军区、铁道部、公安部一起组织弹道下面的数万居民进行了临时疏散,做好安全救护的准备工作。

1966年10月27日,发射进入最后的调试准备阶段。9时整,导弹点火起飞,按预定弹道飞行。9时9分14.1秒,核弹头准确在靶心上空的预定高度爆炸,一圈彩环随蘑菇云袅袅上升。各种测试、试验仪器工作正常,各项数据与理论设计基本一致,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次导弹核武器试验的成功,是我国国防军事领域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威胁、核讹诈,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是中国人民进一步加强国防力量,保卫祖国和平与安全,取得的一个新的重大成就。

§ 参考资料

1、http://www.ddddzxw.cn/2008-3-19/247406.html

2、http://www.csuav.com/missile/develop/hot3.HTM

3、http://mil.news.sina.com.cn/p/2007-02-15/0940431611.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