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商品粮基地
释义

§ 介绍

shānɡ pǐn liánɡ jī dì

即“粮食生产基地”。历来以产粮为主,粮食商品率较高,能稳定地提供大量余粮的农业生产地区。一般具有较好的粮食生产条件和基础,有较高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和较大的粮食增产潜力。

§ 具备条件

①粮食生产条件较好,高产稳产农田比重较大,余粮较多;

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

②人均占有粮食数量多,商品率高,增产潜力大,且投资少而见效快的地区;

③粮食生产集中连片,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基本类似,便于统一规划、建设和布局生产;

④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粮食生产用地与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生产用地矛盾不大,交通运输方便。

依据上述条件,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各地粮食作物生产条件和现状特点,及国家现有经济力量出发,全国拟规划选建13片大面积的商品粮基地。这13片商品粮基地的地区范围包括247个县、市,耕地有1 644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6.5%,农业人口有1.13亿人,年产粮食约600多亿千克,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8%,粮食商品率为2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基地项目

“十五”期间国家投资江苏省的首个商品粮基地项目———“扬州市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全面竣工,续建项目同日正式启动,这也是目前全省唯一的由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的商品粮基地续建项目。

该项目于2002年4月正式开工,总体建设内容包括“农田基础设施配套、优质商品粮水稻良种繁供、优质稻米育种科研、农业综合服务、农机服务中心”五大体系建设,以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里下河农科所为科技依托,在宝应、高邮、江都、仪征、邗江等5县(市、区)分步实施,主要是开发建设以优质水稻品种丰优香占、扬粳9538、武粳15等为主栽品种,改善优质稻米生产基础设施,提高粮食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项目实施两年多来,共投入资金8464多万元。年前,该项目全面通过了验收,有关专家测算,此项目每年产生的综合经济效益超过两亿元,至少已经带动32万以上农民人均增收625元。 由于扬州在实施项目建设过程中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达到并超过了预期目标,日前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拨款3000万元续建扬州“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优质稻米基地项目”,省市也将配套3000万元资金,按照“完善提高、集中连片、扩大规模、示范辐射”的要求,2007年5月底前,在江都、宝应18个乡镇新建20万亩优质稻米生产基地。

§ 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指导思想

丰收的田野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培育农业生产力为重点,着力实行科教兴农,推行名牌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建设目标

将商品粮基地建设成为能稳定提供商品粮的骨干县、先进农业技术的示范县、现代化农业的带头县。

建设内容

坚持良种繁育、农业技术推广、小型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四项内容的建设,且要在建设质量上下工夫。同时增加人力资源培训、农产品质量检测、市场信息、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建设布局

实现普通粮食品种向优质、专用型品种转化,实现基地建设由东中部向中西部转移,实现基地粮食生产的结构调整。

巩固发展

以巩固和完善老基地为主,发展与农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己建基地进行完善配套,走技术改造的路子。

组织管理

完善和制定商品粮基地建设管理方法,从项目的申报审批、组织管理、实施与监督、效益考核、竣工验收等方面明确有关单位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很大成就,但是因为人口众多,人口增长又快,粮食供应至今只能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商品粮的供需矛盾还没有彻底解决。为了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重点使用国家投资,大力改善粮食作物生产条件,尽快增产粮食,满足人民生活和各项经济建设对粮食的需要,保证经济作物生产和林牧副渔各业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强商品粮基地的建设,这也是农业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重要途径。

§ 分类

这13片商品粮基地,按照其条件、特点、发展潜力和方向途径,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

三江平原粮食生产基地

第一类,是南方原有高产商品粮基地,包括长江三角洲、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5片。这类基地人多田少,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农作物生长季节长,可一年多熟;又有悠久耕作历史,劳动力充裕,有精耕细作传统,农田基本建设有一定基础,水 商品粮

利、肥料等生产条件较好,粮食单产一般每公顷可达6000千克~8250千克,比全国粮食平均单产约高一倍;粮食商品率为29%,每年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13片基地商品粮的60%以上,因此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素有中国“米仓”之称。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建设,逐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做到以粮为主,多种经营,互相促进,增产商品粮仍有较大潜力。

第二类

第二类,新发展的淮河平原商品粮基地,包括苏北和皖北两片,它们处于黄淮海平原南部,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地下水条件较好,又处在暖温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区,降水量、热量和无霜期低于长江以南而高于黄河以北,是我国重要的水旱轮作粮食产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水土条件改善,扩大了基本农田,粮食单产每公顷已达4065千克,粮食商品率19.6%。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以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继续改善土、肥条件,提高精耕细作水平,仍将有相当可观的粮食增产潜力。

第三类

第三类,水平尚低、发展潜力最大的东北商品粮基地,包括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吉林中部平原及辽宁中部平原三片。东北地区人少地多,纬度较高,热量条件不如南方,只能一年一熟,生产条件和原有基础均不如前二类地区,农业经营粗放,粮食单产水平尚低,一般每公顷仅为 商品粮

1875千克~1950千克,但国营农场多,粮食总产量高,粮食商品率为35.2%,其中国营农场商品率高达40%~60%。每年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数量占13片商品粮基地的1/5以上。这里还有大量宜农荒地,开垦扩耕有较大余地。今后应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水利、肥料等状况,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进耕作技术,把提高粮食单产和开荒扩耕结合起来,逐步实现粮食的稳产高产。这里增产商品粮的潜力,在各类商品粮基地中将是首屈一指的。

第四类

第四类,是西北干旱区商品粮基地,包括河西走廊、内蒙古和宁夏河套地区三片。这里深处内陆,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气候干旱,作物生长季也短,一年仅可一熟。目前河西走廊粮食单产水平中等,粮食商品率为27%;宁夏河套地区粮食单产水平较高,每公顷可产粮3750千克左右,粮食商品率为20%;内蒙古河套地区土地虽较多,但劳力不足,耕作粗放,土壤盐渍化和风沙危害较重,粮食生产水平较低,商品率约22%。今后,这些地区应兴修水利,改造盐碱地,扩大灌溉面积,粮食增产潜力很大。

§ 建设的几个问题

我国主要的商品粮

湖南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水稻生产面积和总产近一直居全国首位,不但解决了本省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累计向国家提供商品粮近三千亿斤。国家在湖南实施的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为解决短缺经济时期我国粮食的有效供给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到来,粮食生产面临了产品质量差,生产成本高效益低等新的形势与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在这种新形势下抓好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让其发挥出更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下面针对本次座谈会出的几个具体题目,结合湖南的实际谈点看法。

一、商品粮基地建设如何培育产品品牌,建立良性运行机制,促进产业化经营及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要解决上述问题,国宾应在加大优质商品粮主产区资金支持力度的基础上,按照新时期商品粮基地建设的要求建设稳产高产商品粮基地,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或各种经济组织,让其参与到商品粮基地建设中来,把商品粮基地建设成为企业和各种经营组织的“第一车间”,龙头企业再利用从基地收购来的优质原粮创立产品品牌,用“品牌”去开拓产品的销售市场,带动商品粮基地粮食的销售,形成 “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通过“产加销一体化”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把农民、企业或其它经营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农民从产业化中获得更大的收入,从而实现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效益的最大化,形成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

一是引进和发展龙头企业或多种形式的经营组织,培育商品粮基地粮食产品品牌,开拓基地粮食的销售市场,促进产业化经营和订单农业的发展,带动粮食优势产业带的建设。粮食产业化经营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合作组织带动型和中介组织带动型等组织形式。过去农产品供不应求,处于卖方市场,粮食基本上以产定销,农民是生产什么、卖什么,生产多少、卖多少。现在多数农产品供过于求,出现买方专场。在这种情况下,究竟如何发展粮食生产,农民盲然不知所措。靠直观感觉,看到什么赚钱就种什么,大家都种,一种就多;靠政府号召什么种什么,仍然一种就多,多了又无人负责。粮食加工型龙头企业或专业市场,直接掌握了粮食市场需求变化的有关信息,能对未来市场变化情况做出较好的预测,也能以市场需求信息指导农民的粮食生产。在农业市场化的今天,新一轮粮食生产没有龙头企业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在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中应该加大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发展力度,进一步发挥其对粮食结构调整的龙头带动作用,真正建立起一种产加销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氛围。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加农户这也是粮食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该类型具有显著的群众性、专业性、互利性和自助性,实行“民办、民管、民益”,效果较好。这种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对企业和农户都有好处,对企业来说,保证了符合质量标准的商品粮的稳定供应;对农民来说,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根据合同进行。这样,减少了生产和经营的盲目性,增加了效益,又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商品粮基地建设

湖南省从1997年开始率先在全国批准了一批稻谷加工企业作为全省优质食用稻米产业化开发的重点龙头企业,允许这些企业与农业部门一起建立优质食用稻生产基地,按照优质优价政策到基地收购优质食用稻谷。龙头企业的直接参与,成功地解决了优质食用稻开发的机制不活与动力不足的问题。到2002年,全省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的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了86家,2002年,各龙头企业在播种前与基地农民签订优质食用稻收购合同800多万亩,带动全省优质食用稻订单面积达到1000万亩,优价收购优质食用稻谷310万吨以上,达到了农民增效、企业增利、财政增收的目的。 品牌的创建必须依靠龙头企业和基地来共同完成。在商品粮基地建设中,注重培育粮食的知名品牌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是新时期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需要。过去,一个水稻品种只生产一种品牌米,或者说一种品牌米只来源于一个水稻品种。早稻品种生产早稻米,晚稻品种生产晚稻米,人为的造成早籼稻的积压。所以,要更新观念,科学拼配,生产配方米。把粒型相似、食味相近的早籼和晚籼按一定的比例拼配,创造名牌米。消费者只认品牌,只求好吃,并不在乎到底是早籼米还是晚籼米,如我省著名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龙头企业---金健、秀龙、粒粒晶等创立的“金健”、“秀龙”、“粒粒晶”等品牌大米均是优质早、晚籼的混合米,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均被评为湖南省历屇农业博览会金奖产品。因此,要根据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开发出居民爱吃的高、中、低各种档次的消费心理和习惯,让品牌开拓销售市场。

二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应围绕龙头企业来组织建设,把商品粮基地建设成为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我们认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应围绕龙头企业或其它经营组织来进行。目前,很多龙头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不地,积极创建自己的生产基地,不但投入资金对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进行改善,还要负责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粮食加工经营不如其它工业企业,利润极其微薄,抵御风险能力很弱,上述投资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因此,我们认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能围绕龙头企业来进行,在大型龙头企业周围,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建设一批规模大、标准适中的商品粮基地。

三是按照标准化要求搞好商品粮基地建设。“十五”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必须逐步按照标准化的要求来组织生产,确保所生产的粮食符合龙头企业、市场对卫生品质、纯度、净度、含水量等指标的要求,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的原材料。企业通过对达标粮食的加价收购,使基地农民增收,实现企业与农民的双赢。

四是在适当的范围内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培育和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对充分发挥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的作用,增加农民收入非常重要,那么怎样给予这些企业适当的扶持?首先,可以扶持企业进行适当的技术改造,如在南方稻区来说,可帮助企业在生产基地添置稻谷烘干设备,减轻龙头企业负担。泰国香米能行销世界,除了其内在品质优异外,与其加工水平一流也密不可分。我省优质稻米加工企业与其比较,缺少的主要是稻谷烘干等设备。去年长沙秀龙米业公司借鉴 商品粮

泰国的经验,购置了稻谷烘干设备,向农民收购湿谷,实行“谷不落地”,从根本上解决了优质食用晚稻因天气不好造成稻谷品质变差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在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中增加添置烘干机等设备内容是可行的。烘干设备可以建设和安装在生产基地。其次,支持龙头企业搞好对商品粮基地农民的技术培训,减轻企业的负担。

二、标准化基地建设的核心内容与标准把“标准化”纳入到“十五”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过去生产的粮食由于没有实行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差,特别是卫生品质更差,市场竞争力弱,已无法适应入世的要求与挑战。入世后,在贸易壁垒被拆除的同时,绿色壁垒却在被不断地加高。由于标准的提高和农药污染的加重,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已大大下降,大规模退货的现象屡屡发生。因此,发展标准化商品粮基地建设意义重大。标准化基地建设要以提高优质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的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应以基地基本建设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标准化和收购加工的标准化为标准化基地建设的核心内容,所有标准我们认为要以绿色食品标准为基准,从有利于粮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保证基地生产粮食的安全、优质。

(一)基地选址的标准化

1、土壤环境:优质商品稻谷的生产基地应符合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评审参照标准中土壤环境质量(GB5618-1995)的二级标准值的要求,并在优质食用稻生产过程中按此标准进行动态监测。

2、大气环境: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空气质量标准应符合国家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9137-88)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的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3、灌溉水质和水浆管理:灌溉水质和水量对稻米品质影响较大,首先是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的灌溉水质应达到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其次是生产基地应水源充足,做到农田基本建设配套、排灌设施完备。

(二)农田基本建设的标准化巩固粮食生产基础,保护好耕地和水资源,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农田基本建设重点在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渠道、电排灌站)、田间渠系配套建设和中低产田土改造等方面。项目建成后要使粮食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增灌溉面积、恢复改善灌溉面积,提高优质商品粮的生产能力。

生产技术标准化

(三)生产技术的标准化1、选用合适品种。商品粮生产基地应推广市场认可、企业满意、农民愿种的高产多抗优质新品种。优质稻品种必须通过省审定和认可的品种。

2、选择最佳栽培季节。我省平原区和丘陵区以一季晚稻、双季晚稻和高海拔山区中稻生育后期的气候条件对形成优良的稻米品质有利,以此为依据,确定我省优质食用稻开发的“优势季节”,即高档优质食用稻应安排在平原区和丘陵区作一季晚稻、双季晚稻或在海拔500米以上作一季稻区种植。由于我省10-11月份阴雨天气多,不利于双季晚稻的收割与稻谷的干燥,造成含水量及黄粒米等严重超标,因此,商品高档优质食用稻以作一季晚稻栽培最为理想。早稻中档优质稻尽量通过采用地膜育秧,适当提早播期和成熟期。总之,应截取一年中的最佳生育时段发展优质食用稻的生产特别是高档优质食用稻的生产。

3、禁用剧毒剧毒农药。剧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的过量使用是造成稻米卫生品质差的主要原因。优质食用稻必须实施健身栽培,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有机磷、有机氯及含有砷、汞、锡等重金属的农药及其混配剂,施用高效低毒农药,以保护和利用天敌,提高优质稻米的卫生品质。农药的施用必须符合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的要求。

4、推广绿色稻米生产的“灯鸭渣”三大核心技术。稻鸭生态种养和频振式诱蛾灯杀虫技术不但防治水稻病虫草害效果好,而且大幅度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与污染。另外,推广沼气渣(水)肥田技术,在水稻生产的全程或半程施用有机肥,不仅减少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以上三项技术是解决我省优质食用稻米农药残留超标、卫生品质差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我省长沙秀龙米业公司用从浏阳、长沙及宁乡等无公害优质食用稻生产基地收购来的优质食用稻加工成“秀龙牌生态米”,在湖南省第三、第四届农博会上销售,一度成为火爆产品,以高出其它同类产品一倍的价格而抢购一空。目前,“生态米”销售行情一路看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今后应把这三项技术作为标准化绿色稻米的核心技术在商品粮基地进行推广。

5、收获技术的标准化。收获时期、干燥及贮藏方法等均应做到标准化。

6、种子生产的标准化。高质量的优质稻种子是获得优质高产的保障。我省优质稻品种主要是常规稻品种,农民有自留自用的习惯,导致优质稻品种的种性退化严重,纯度降低,不仅影响产量,而且降低稻米品质,影响加工质量。国家商品粮基地要建立专用的良种生产基地,建设和完善三圃的品种提纯复壮制度,按照良种繁育程序生产高质量的种子,形成优质食用稻品种提纯、扩繁、推广体系,确保优质食用稻产业化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基地建设中如何发挥科技服务作用、提高产品竞争力一是健全和完善农技服务网络,改善服务设施和手段,提高商品粮基地高产高效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入户率;二是搞好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求的新型农民;三是推广高产优质多抗优质良种;四是推广省工节本增益的轻型技术;五是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增强粮食产品的竞争力。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工作,达到提高单产,降低成本,改善品质,最终达到提高产品竞争力的目的。

§ 我国全国性商品粮基地

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分布

1.太湖平原        2.鄱阳湖平原      3.洞庭湖平原

4.江汉平原       5.珠江三角洲      6.江淮地区

7.成都平原       8.松嫩平原        9.三江平原

§ 建商品粮基地的原因

我国是人口大国,因此建设稳定的出售粮食的基地成了问题。建设商品粮基地,有助于稳定的农业生产,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 优势商品粮基地

一、 对优势商品粮基地的几点认识

由于耕地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人增地减的矛盾将日益突出。我国中长期粮食供需平衡形势不容乐观,现有粮食生产能力与巨大的需求潜力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优势商品粮基地的概念是针对我国粮食安全长远发展战略提出的。

1、优势商品粮基地的概念与内涵

“商品粮基地”是在农业区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是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以提供商品粮为基本功能的农业专业化区域。“优势商品粮基地”则指条件好、面积大、商品率高,其专业化及产业化生产水平高、增产潜力大、综合效益好,能长期稳定提供优质食用安全商品粮的大型商品粮基地。优势商品粮基地选建的标准一般条件包括以下5条:(1)资源禀赋好,(2)生产规模大,(3)商品率较高,(4)基础设施强,(5)发展后劲足。商品粮基地的优势度是衡量其稳定提供商品粮能力大小的综合指标,主要涉及商品粮基地的生产与调出规模、商品率及主导品种产量等因素。

2、优势商品粮基地的布局原则

要确保实现粮食生产的优质化、健康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大型优势商品粮基地的区域布局需要依据以下原则。

--区位优势原则。粮食生产不仅要受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与地理区位的制约,而且粮食生产还受到社会经济实力、科技发展水平、市场发育情况、物流设施基础与生产者组织化程度及经营管理机制的影响。要综合考虑资源条件、生产基础、物流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优势地区商品粮基地布局建设,以形成商品粮生产带的综合比较优势。政府要推动资源、人力、财力向优势与相对优势商品粮产区集中,优先建设竞争优势显著、并具有一定基础的大中型优势粮食商品基地。

--地区协同原则。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保护和提高其粮食生产能力,是实现全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优势商品基地建设的核心主体是中部粮食主产区,但如果只要求中部地区抓商品粮生产,中部粮食安全的担子太过沉重。要确保遭遇特大自然灾害等非常时期国家的粮食安全,商品粮基地的发展必须坚持地区协同的原则,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性粮食主产区,也要分担部分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或责任,保持一定的粮食生产能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