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增冲鼓楼
释义

§ 基本概况

增冲鼓楼始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秋。该楼为木质结构,形如宝塔,双葫芦顶。高25米,占地面积160平方米。内有4根大柱,每根直径0·8米,高15米,每柱之间距离3.6米,构成椎形方架,是鼓楼的骨干部分。距4大柱外围3米处,竖有8根高3.5米的支柱,将大柱团团围住,并以穿枋与内柱相连,呈辐射状。一层楼上叠有数层,每层有8根短爪柱层层叠竖,直至第十一层。鼓楼顶部,还有两层八檐八角的伞顶宝塔,名曰“干梗”,其工艺精细,为我国木质结构建筑中所罕见。在此层顶阁中,有一个长约3米,直径约10公分的木鼓。最顶部嵌有陶瓷宝珠尖顶,直插云霄。顶阁下面各层梁上钉有橡皮,并用大小羊桃藤捶烂与石灰拌合架瓦,十分牢固。檐阁下画有龙、凤、鱼、蟹、虾等动物图案,美丽壮观。此楼的最低层嵌有3扇大门,正中设有一个火坑,周围铺青石片。该鼓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清代侗族建筑。在贵州省从江县西北约50公里的增冲寨。据碑文记载,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3),道光、光绪时曾维修。鼓楼系侗族特有的民俗建筑,是侗家聚众议事、排解纠纷、迎送宾客、对唱大歌和吹笙踩堂等重大活动的场所。一般一姓建鼓楼一座,因此又是族姓的形象标志。增冲鼓楼既保存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又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规模宏大,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价值。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6月,国家邮电部曾发行《侗族建筑》一套四枚邮票,其中有一枚就是增冲鼓楼。由此可见增冲鼓楼在由数不清的鼓楼、花桥、戏台和吊脚楼构筑的五彩缤纷的侗乡建筑中所占的地位。

§ 建筑构造

增冲鼓楼增冲鼓楼为八角攒尖顶塔式木构建筑,平面呈八角形,五层十三重檐。木构架净高17.65米,楼刹通高20余米。底层地面系石块铺墁,中镶一圆形火塘,直径 1.4米。四周有立柱4根,其外立檐柱8根,柱下垫鼓形石础。立柱间置 4条大板凳,檐柱外围绕一周木栏杆,东面置一石桌,其余三面各设一门道。东南面有侗家“款约”石碑3通,落款分别为清康熙十一年(1672)、道光十年(1830)、光绪二十年(1896)。底层还悬挂道光十年制“万里和风”匾额,并有木刻楹联 4幅。除底层仅留搭梯孔外,其余各层均设置固定梯板,可盘旋至顶。2、3、4楼立柱内为空井,外铺楼板,立柱间及其外围均置木栏杆。4、5楼出檐颇长,檐下装如意斗栱。5楼顶部悬挂一木鼓,其上为如意攒尖顶,顶上复置宝葫芦。1982年贵州省政府两次拨款维修,恢复了原貌。

增冲鼓楼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楼基占地100多平方米,为木结构塔状建筑,五层,十三檐,八角攒尖顶,通高20余米,其中木构架高达17.65米。楼的底层分立四根金柱,八根檐柱,檐柱外绕以木栏杆。楼的平面呈八角形,中心设有直径达1.4米的圆形火塘,金柱间放置着四条大板凳。底层的南、北、西三面各辟一门,东面置一石板桌。楼的底层悬挂着一块道光十年(1830年)的匾,匾上书“万里和风”四个大字。另有四幅木刻的楹联,其一为“名楼艺高雕龙画凤映照碧树千秋永盛;侗寨秀丽精文就武辅育英才万代长春”;其二为“龙凤呈祥楼阁直耸冲霄汉;风云聚会山峦起伏绕碧波”;其三为“物华天宝龙楼凤阁交辉呈异彩;人杰地灵山青水秀相映显粼波”;其四为“百福龙宫聚众议事击金鼓;万寿凤阁集民歌舞庆玉楼”。

增冲鼓楼从底层到二层没有固定的板梯,但楼板上仍留出搭梯的孔洞。二层以上均设有固定的板梯。为了使烧火的柴烟易于扩散,二、三、四层只在金柱外装有楼板,金柱内就形成了空井,金柱之间及各层的外围都放置有木栏杆。五层的楼顶悬挂一个木鼓,由寨老执掌。四、五层有很长的出檐,檐口下还装有如意斗拱,既能承重,又是装饰品。

§ 作用介绍

增冲鼓楼鼓楼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侗家集会议事的政治中心,又是人们拜祭、休息和进行娱乐活动的场所,它还是寨老处理纠纷、明断是非的公堂。当遇到紧急情况时,它又成了击鼓聚众的指挥所。此外,它还是寨中的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谈情说爱的地方。凡是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几乎都有鼓楼,它已经成为侗家村寨的重要标志。

侗族村民认为,鼓楼有十大用途:

一、聚众议事:遇有大事要事,集体商议决定,人们叫做“起款”。“款众”在“款首”主持下制定“款约”。“款约”通过之后,刻碑勒石,立于鼓楼中。

二、击鼓报信:遇有重大事件,登楼击鼓召唤,众人闻声而至。击鼓报信有报警报喜之分,村民可从鼓声得知是警是喜。

三、排解纠纷:村民之间发生纠葛,需要众人帮助排解,便聚集在鼓楼里裁决。如有什么人犯了过错,需要当众处理,也在鼓楼里进行。

四、对唱大歌:“大歌”是一种“一领众和”的多声部无伴奏民歌,在可以开亲的男女歌队之间对唱,气势磅礴,观者如堵。

五、摆古休息:农事之余,村民聚集在鼓楼里,夏天小憩纳凉,冬天烤火取暖,老人给后生讲述历史故事,传授生产技能,教唱侗歌、侗戏。

六、吹笙踩堂:逢年过节,村民在鼓楼坪上或鼓楼里的火塘边,吹芦笙,踩歌堂。

七、存放芦笙:在下种以后一段时间里,为了不误农时,将芦笙音孔用棉花塞紧,存放于鼓楼内。

八、拾物招领:村民拣到失物,不知失主是谁,便放在鼓楼里,任失者自领。

九、悬挂牛角:村民将斗死或老死的“斗牛”的犄角悬挂在鼓楼内,作为村民团结、村寨富有的象征。

十、施舍草鞋:为方便过往行人,将草鞋挂于鼓楼柱上,任行者取用。

§ 民俗文化

增冲鼓楼鼓楼文化”,是以“侗寨鼓楼”为代表,含鼓楼、戏楼、花桥(风雨桥)等侗族建筑在内的民俗建筑文化体系。贵州东南角的黎平、从江、榕江一带是侗族的高度聚居区,历史上,其地曾以“峒”为行政单位,故将其地村民称之为“峒民”、“硐民”或“洞民”。据说,这是侗族称谓的由来。侗族自己,则自称“甘”。

侗寨鼓楼酷似一棵大杉树,村民称为“遮荫树”,可见它来源于自然,是仿生学在建筑文化中的具体运用。侗寨鼓楼与汉族地区的鼓楼不仅造型各异,功能亦不相同,前者既是侗族村民聚众议事的社会活动中心,又是政治、文化活动场所。

在贵州300多座侗寨鼓楼中,从江县的“增冲鼓楼”是年代最早、体量最大、工艺最精的一座。此楼建于清初,为十三重檐八角攒尖顶结构,通高20余米,占地100多平方米,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其附近,建有一座风雨桥,也是“增冲鼓楼”的组成部分。大概为了不与鼓楼争主角,心甘情愿当配角,不雕不绘,朴实无华,仅在桥头雕塑吉祥动物作为“保护神”。

侗族喜欢唱侗戏,侗寨里头戏楼多,有的寨子多至四五座。侗寨戏楼多建于寨子中央,与鼓楼、歌坪紧密结合,构成侗寨的“心脏”。侗戏为著名戏师吴文彩首创。由于侗戏是在侗族民歌和民间故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群众基础好,很容易普及,故而大批戏楼应运而建,仅从江县目前即有100多座。

侗寨戏楼是用侗乡盛产之优良杉材建成的,楼面多盖杉树皮,有的也盖小青瓦。盖瓦的楼脊上,正中彩塑二龙抢宝,脊端精雕鸱吻鳌鱼,翼角高翘,潇洒飘逸。戏台面阔13至14米,进深7至8米。台前罩面枋上多有木雕,饰有游龙飞凤、人物故事、花鸟虫鱼,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侗寨戏楼有个共同的特点,即多半建于鱼塘上。此举不仅节约用地,还便于防火防潮。特别有趣的是,台上演戏,台下养鱼,人欢鱼跃,相映成趣。

侗族喜欢住水边。溪涧纵横,流水潺潺,小桥人家,是侗寨风光的一大特色。有河有水便有桥,河多水多桥自多。据不完全统计,仅黎平、从江、榕江三县即有各式各样的风雨桥300余座。桥本是水上交通设施,但侗寨风雨桥除了作为交通设施使用外,还有装点江山、培修风水等功能。侗族风俗认为,村头寨尾修建风雨桥,可以保住寨子里的财富不随水流走。侗寨风雨桥不仅是富有的象征,还是富有的保障。

许多风雨桥,彩塑彩绘,花花绿绿,人称“花桥”。在众多的花桥中,黎平县的“地坪花桥”最为壮观。桥横跨南江河,全长57米。桥上建有长廊,廊上建有3座亭子,中间一座酷似鼓楼,人称“花桥鼓楼”。在这座风雨桥的长廊内和花桥鼓楼上,绘有20多幅侗乡风俗画,诸如侗姑纺纱、侗姑织锦、激流放排、吹笙比赛、双牛角斗、行歌坐月、南江小景等等。地坪风雨桥于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旅游小贴士

增冲鼓楼1、交通:在榕江县榕江大桥以北60米的岔路口东侧找一种三排座的农用卡车,每天早上7点30分左右自增冲出发往榕江,当天下午1点到2点之间从榕江返回。前往增冲侗寨的交通十分不便,需要从榕江乘车往南到停洞,在路口林业检查站等候进山侗胞的拖拉机,搭便车进寨。而且增冲侗寨的住宿条件不太好,只能投宿侗家。

2、住宿:因为车次极少,去增冲几乎肯定要住一晚。鼓楼边上有私家旅社,也可以住村委会招待所,稍微干净一点,5元。

3、门票:到增冲,可能会交纳5元的所谓“鼓楼保护费”。[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2: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