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坐禅
释义

§ 简介

坐禅在东汉末年即已盛行。 坐禅安世高所译经典,大多为禅数之学,即坐禅的方法。菩提达摩来华以后,尤重此道。几代相传,形成中国佛教一个特有的宗派——禅宗。此宗信徒不立文字,自称“教外别传”,以坐禅为唯一的修持方法,息虑凝心,究明心性,达到了悟自心,本来清净的境界。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说:“无漏智性,本来具足,此心即佛,无异。”在诗文中的运用,如续范亭《修养与学习》:“早晚两次太极拳,却病无妨学坐禅。”

日本的笠松明(AkiraKasamatsu)和肥田富雄(TomioHirai)研究记录了45位禅者坐禅30分钟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坐妥后一两分钟,α脑波就开始出现;而且随着禅定的加深,渐渐变强、变慢。最热烈的人,还会出现θ脑波。α脑波是一种清醒、放松的脑波,若长时间出现α脑波,往往代表入睡的前奏,但θ脑波则是清醒、放松而又保持觉察的脑波。

坐禅的人,对于外界轻微干扰的反应与瑜伽静坐的结果略有不同。若以每15秒响一声“咔嚓”来干扰他们,禅坐组的α脑波会阻滞几秒,继又恢复原来状况,他们开始保持警觉状态。瑜伽静坐组则在第二、三声后,α脑波减少阻滞,到第四声之后已不再受干扰。他们已经习惯那声音的干扰。禅者的报告是:在禅坐冥思时,对外界每一个刺激,感觉比平常更敏锐。但心灵一点也不受外在或内在刺激的影响。他感觉到什么就作出反应,接受每一个刺激的本来面目,而且任它流过脑际。此时,心灵状态就像走在街上,注意人潮中的每一个人,走过就走过,从来没有回看一眼的想法。

禅是一种内在效能的训练,从脑波的证据可看出,它是一种清醒的心理状态。禅是透过坐禅的训练,培养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清醒、放松和随时待动的态度。《六祖坛经》解释禅定时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当外界的种种刺激呈现在自己眼前时,只是觉察看得清楚,但不会被它给欺蒙或系缚,而内心仍保持清醒、明白而不紊乱,这就是禅定。

从禅坐的内在训练,迁移到日常生活动静的响应,是禅所谓向内学习的要领。于是,坐禅成为习禅的重要训练,不只安定其心,而且包含了清醒的觉照。

坐禅使人安定下来,不过它比一般的静坐更进一步达到觉察和清醒的效果。进一步讨论静坐冥思对生理机能的变化。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罗伯特.华里斯(RobertK.Wallace)和赫伯特.班逊(HerbertBenson)两人,研究36位学习超觉静坐(TM)三年的人。他们学习想着一个单纯的念头或一个令他安静的声音,舒适的静坐,把注意力集中于思想的精微部分,直到心灵超越了它,而归于此意念的本源。

§ 功效

一、养心: 道士“坐忘”

1、坐禅者,以培养清净心为目的,借坐禅为方便入于心一境性之中。所以,先要去除世俗染着之心,做到少欲知足,离于贪,于世所有无争无求,古之有言:无欲则刚,有容乃大。唯如此能令一身正气充满。此即孟子所谓:“长养吾浩然之气”也。离于嗔心,则心境平和,淡然宁静,这是得定的基本要素。

2、常修于善,未起之善心令起,已起之善心令增长。未起之恶不令生,已起之恶令戒除。古人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恻恻。常行于善,心无计较,则能心宽虚廓,欢喜充满于内心,则易得定。

3、勤忏悔自身业障,一切众生于无量劫来,于生生世世常行不善法,造种种恶业,感种种苦报,方有今之业障之身,故学佛而求禅定者,当常忏悔自己往世业障,经言:“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应至心,忏悔六情根”。忏悔业障,首要在念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即是空相,因此欲忏悔之修行人,理应常观此业性罪性本空,了不可得,如是则得心开意解,内心则易得清净。如果常使罪障之见滞于心中,内心难离罪之阴影,则难以得定。不过,虽知道业障罪性本空,了不可得,也应了知诸法缘起非断灭,因此在观业性罪性空的基础上,还应如上所说常离恶念恶行,这样才能入佛法正道。

忏悔法者,于静坐时,而对佛像(若无佛像,则观想佛象在前),于佛前发露忏悔:我于无量劫来,在有意无意间,于身口意三业中造下了无量恶业,今于佛前,所有恶业皆作忏悔,愿佛作证,从今往后,至未来世,未起之善我将令起,已起之善令之增长,未起之恶不复令起,已起之恶令之断除,依佛正法而住,精进修持,早日成就菩提觉证。所有善行及修持功德,皆回向宿世怨家债主,回向一切众生,亦令往世怨家债主及一切众生,常近善法,常亲三宝,离苦得乐。如是忏悔回向,日日行之,业障自会渐轻渐薄。

4、常发大愿,起菩提心,欲成佛道,自度度人,令一切众生皆得离苦得乐。

二、调饮食睡眠

1、调食,天台小止观中言:“夫食之为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若食秽触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故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这里秽触之物,则指五辛。五辛是指:葱、蒜、韭菜、薤、兴渠。据言:兴渠国内不产,主产地为伊朗、北印度。楞严经言:“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恶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提,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因此,于此五辛方便断除,除五辛外,肉食亦应方便断除,以肉食有碍气机运行,亦断诸佛大悲种故。另,于上坐前一小时、下坐后半小时,不宜进食,更不宜大量进食。

2、调睡眠,睡眠应适量,不宜多,能使自己精力充沛则可,不宜贪睡,贪睡易昏沉,难得定。

§ 调身要领

1、坐姿:一般采用跏趺坐,有双盘或单盘之别,双盘为右腿置于左腿之上,而左腿也置于右腿之上而盘坐,初学者一般难做到,故可采用单盘,单盘又有二,或右腿盘于左腿上,称为金刚坐;或左腿盘于右腿上,称吉祥坐,二者可选其一。如果单盘也不能盘起,则采用自由盘,则双腿互相穿插交叉而坐,此则一般人皆可做到。

2、身姿:腰挺直,感觉上身稍后移,使头部百会穴(头顶部位)、腰脊柱、下部尾闾穴成一直线。胸不要刻意前挺,但自然正坐。下颔微内收,两眼微闭(不宜全闭),目光内敛,舌头抵住上颚,口微闭(上下牙不要紧咬)。

3、手姿:结禅定三昧印。环于肚脐下方(即下丹田处),两肩要舒展自然,不要高耸,两臂不要收缩夹紧,展如环状。

入禅则静,静中求纯,纯则为安。上身端正,两眼微闭,目视鼻尖,舌顶上腭,意守丹田。初学者一次可先练30分钟,以后逐渐增至一小时。

§ 调心要领

1、放下万缘,诸事不入心中,如无事人一般,无念无想但清清明明,自然安住,古人言:“心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此为调心第一要。 坐禅

2、于四无量心生起爱乐,所谓四无量心,即是慈悲喜舍。慈者,欲予人乐;悲者,欲济人苦;喜者,心常充满光明,于善净法起欢喜;舍者,于一切世法不起染着。常行此四无量心之熏修,则心量随之不断扩大,心量扩大,心胸宽广,则一切烦恼不易动摇,烦恼不能动摇,则易入禅定。且此四无量心亦为入佛修行之根本。

(一)正修止观:

1、止法:此为摄心之法,人于平常境中,心常处散乱,思虑不断,情绪起伏不定,各种思想观念纷至沓来,常人以此为真心,以之为自心,于此乐着不舍,不知这些恰是妄想心,因为这些妄想之心,而蒙弊了真心,所以这一些妄心恰如家中之贼,自盗家中宝物而挥霍不已,耗精散气,以此妄心而轮转生死。故入禅之初,则需将此散乱之心摄收住,如缚家贼。摄心之法,或系缘于一境,如道家之意守关窍、佛门中密家之观想上师本尊、净宗之唯持一句佛号乃至观息法等等,皆为摄心之法。此处介绍观息法和数息法。

(1)观息法。系心于出入息,息出即呼,息入即吸,息住即一呼一吸间之停顿处,如此系心,吸时知吸,呼时知呼,住时知住,耳闻呼吸之声,息粗知息粗,息细知息细,如此息息分明,由粗至细,直至绵绵细细,久之则至忘息之境,由此则可起观。

(2)数息法。系心于出入息,或依出息,或依止息,或依入息,每一息为一数,每数至十数再由一始,如此反复,时间日久,数息之心脱落,唯余出入息绵绵细细不绝,此为随,随之日久,息渐渐自定,为止息。如是则可起观。

要领:初调息时,但以绵细自然为准,勿需刻意。

2、观法:此为增长智慧之法。离此观法,所修禅定,则堕外道,不入正慧。虽可以暂止烦恼心之生起,但不能断灭烦恼,因为无有正智慧以入诸法实相。故此观法,是为内除我见,外除法见而立。除我见者,一切众生,执着有我,智者观我但是四大和合,筋骨血肉,无有坚实,究竟衰坏,实非是我,所以,于自身四大中,求我而不可得,修行人唯依此假身修显真性,所谓借假修真,此即去我见;除法见者,但观世事诸法,因缘而有,因缘而灭,缘起无常,虽呈有的假相,但其本质是空不可得,修行者当于其中不取不着,亦不舍,但随缘而往,心无住着,此即去法见。

(二)对治止观

1、止法:修止之时,若心散乱,念起不断,或复沉没昏睡,则可大喝“呸”一声,以断念流,驱走昏沉。或觉知妄念起时,心溺沉没之时,猛睁眼,深呼吸一至数次,复入正定;或大声念佛号,以驱散妄念昏沉,以上三法可对治散乱,亦可对治昏沉。或知觉妄念起时,即由此处起观所起心念,念念相续,无有住相,前念去时,后念复生,渐观久时,便知念念如风,刹那不住。再于前念已去之际,猛使后念不生,顿然止住,复入正定,此法则只对治散乱,不对治昏沉。

2、观法:此为对治心所之法,修者根据自己内心中之弱点和偏执,而起相应对治。如嗔心重,则常观嗔心过患,如经言: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同时常修慈悯心,想一切众生于轮回中,生死颠倒,不知不觉而心生怜悯,如是久习,则嗔心会渐减。对治贪法,则常观布施,常为他想,而修无争无求之心,另以不净观、白骨观、脓血观等对身执。复有四念处观: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法无我、观心无常,如是等,即为对治之观法。

§ 注意事项

1、于修禅定过程中,如果出现痒、麻、冷、热、大、小、轻、重等感受,这是正常现象,说明禅相已发,不要害怕,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消失。这在禅经中称为八触,是禅相开发的表征。 坐禅

2、于禅定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境相,或眼见,或耳闻。这种种境相是依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宿世因缘而呈现的。这些境相的种子深藏在每个人的八识心田(即阿赖耶识)中,于禅定静境时往往会被显发出来。这些境相,切不可执着,切不可在此认为见佛见魔,见佛则喜,见魔则怖,见安乐境界就高兴,见可恶境界就恐惧。《金刚经》所言:“凡有所相,皆是虚妄”,因此于禅定中,见诸境相,要做到佛来斩佛,魔来斩魔,将此一切境相观空,了知这一切境相皆因缘而起,体性空无所有,不加理会,如此,境相会渐渐消失,这样才能更往前精进。如果境相现前,确实无法把握时,则要配合持咒念佛,或念阿弥陀佛,或持楞严咒,楞严咒能摧一切魔网,成诸佛无量功德。

3、于寒冷天气坐禅,要注意身体保暖,特别是初学者,否则易引发四大不调而致病。或有于禅定中有宿疾引发者,但于定中常观病相空寂不可得,寂然止住,则万病自消。

4、于坐禅过程中,若双足胀痛、酸麻等,可暂时下坐,不必强行坐下去。对于初学者,因双腿易胀痛、酸麻,影响得定,因此一日中可分多次坐,每次坐的时间则可短一些,随功境日深,则可渐增加每次坐的时间,减少坐的次数。

5、随息观法,易发动体内气机,前所言八触即是气机发动之征兆。若气机发动后,修者但勿忘勿助,若存若亡即可,切不可专注于气机上或以意导之,否则易成偏差。[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