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唐高宗
释义

§ 人物简介

唐高宗(628年—683年),字为善,汉族人。贞观二年六月十三日(628年7月19日)出生,弘道元年十二月四日(683年12月27日)崩殂,享年56岁,葬于乾陵(今陕西乾县),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皇大弘孝皇帝、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贞观五年(631)封晋王。七年,遥授并州都督。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发生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十七年,李承乾谋杀李泰未遂。事发,太宗废太子承乾,黜魏李泰,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次年(650年)改元永徽。高宗即位起初四五年间由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掌握朝政。太宗女高阳公主嫁房玄龄子遗爱,高宗即位,贬遗爱为房州刺史。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荆王李元景及吴王李恪等谋反。事发,遗爱被杀,李元景、李恪及高阳公主等均赐死,高宗皇位由此得到巩固。[1]

§ 生平

唐高宗

贞观五年(631)封晋王。十七年立为太子。二十三年即位。高宗即位,贬房遗爱(房玄龄子)为房州刺史。

永徽四年(653),房遗爱、荆王李元景及吴王李恪等谋反。事发,房遗爱被杀,李元景、李恪及高阳公主(太宗之女,房遗爱之妻)等均赐死,高宗帝位由此得到巩固。朝鲜半岛高句丽和百济攻新罗,应新罗之请,高宗曾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并派兵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破百济。高宗即位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贺鲁自号沙钵罗可汗。永徽六年,唐西击沙钵罗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

显庆二年(657),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西突厥亡。次年,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高宗即位后纳武则天入宫为昭仪,不久欲废王皇后,改立武氏为后。对此,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元老重臣表示反对。高宗在李义府等人的支持下,终于在永徽六年立武氏为皇后。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均遭贬斥。

显庆末年,高宗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皇后武则天得以逐渐掌握朝政。从此武则天成为掌握实权的统治者,高宗处于大权旁落的地位。高宗去世后,葬于乾陵。[2]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公元684年,历时23年才修建完成。

§ 经历

李治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长孙皇后所生同母兄弟。贞观五年(631年),李治被封为晋王,幼时即以仁孝闻名。贞观十六年(642年,李承乾被废,李泰也因罪被黜,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治被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七月即位,时年22岁。

高宗在位三十四年,弘道元年(683年),高宗逝世,武后令上金、素节二王,义阳、宣城二公主听赴哀。葬于乾陵,谥号天皇大帝。

§ 性格与才能

李治本人慈祥、低调、俭朴,不喜兴土木,不信方士长生之术,不喜游猎,无大志,性格中有软弱的一面,与四兄李泰争太子位时,也曾流泪哭泣。有知人之明,身边诸多贤臣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德、张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亲自提拔,其中韦思谦曾受褚遂良打击,杜正伦被李世民冷落。

§ 与武后的关系

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大他四岁的后母武才人通奸;太宗崩后,武则天与其他太宗嫔妃几百人被送往感业寺削发为尼。后来高宗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王皇后为打击淑妃,把武氏接回宫中为昭仪,武氏终于成为皇后。王、萧二人被废之后皆被武氏反食,斩去四肢,泡入酒内,武则天称之“骨醉”。但是武后并不为高宗母舅的长孙无忌等关陇贵族所容,掌权之后对这些贵族门阀进行打击。高宗因武后慢慢有主导政局的趋势,一度有废后的打算,未料计划被武后得知,事情遂作罢,但是协助高宗拟诏的上官仪则遭灭门。这件事情过后,高宗再也无由压制武后,后来又因眼疾问题,使得主政权完全操纵于武后手中。唐高宗曾在武后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则天并称二圣。高宗后期朝政主要依赖武氏处理。

§ 帝国疆域

当时朝鲜半岛分成三国: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六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军攻新罗,新罗遣使乞援于唐,高宗遂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至龙朔三年(663年),唐大将刘仁轨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奔高句丽。总章元年(668年),唐军破平壤,灭亡高句丽。 高宗即位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破乙毗射匮可汗,自号沙钵罗可汗。永徽六年,唐遣程知节西击沙钵罗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至显庆二年(657年),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奔石国(今前苏联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被擒。西突厥亡。高宗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部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

§ 永徽之治

乾陵石俑 “永徽之治”指的使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的一段盛世。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683),前六年号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李绩、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他们君臣都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训令纳谏、爱民,高宗即位时即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 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训令崇俭,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击败西突厥的进攻),百姓阜安(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380万户),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 乾陵之谜

乾陵述圣碑(记录高宗生平的碑文) 乾陵 文物专家郭沫若先生曾对周恩来总理说过:“毫无疑问:肯定有不少字画书籍保存在墓室里!打开乾陵,说不定武则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可重见天日!也说不定武后的画像、上官婉儿等人的手迹都能见到!石破天惊,一定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郭老只字未提墓室中那车载斗量的金银珠宝。对一座帝王陵墓来说,墓道口好比一把钥匙,若要发掘,相当完成了一半工程量。如今,乾陵地宫的钥匙已被我们握了40多年,这把钥匙若是让历史上那些盗墓贼拿到手,乾陵早被挖掘一空了。

在我国历史上,挖乾陵一事,早已有之。长达1200多年中,梁山上,就没有断绝过盗墓者的身影。小毛贼多如牛毛,正史里不记载,野史里也懒得写。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次之多,比较大的盗掘活动有三次。但是又都因各种原因中途停止而未盗成功。 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声势浩大。他动用四十万起义军在梁山西侧挖山不止。直挖出了一条深40米的“黄巢”沟,挖走了半座大山。因为军中无饱学之士,不懂乾陵坐北朝南的结构特点,结果因为挖错了方向,终没得手。 史载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是个有官衔的大盗墓贼。他率领兵丁一古脑掘开了十几座唐陵,发了一笔横财。因为手中有了钱,便驱动数万人于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挖掘过程十分不顺,遇到的天气总是狂风暴雨,温韬受了惊吓,才绝了发掘乾陵的念头。 民国初年,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亲率一团人马,也想学学孙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样子,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作幌子,炸开了墓道旁的三层岩石,最后却也没能捞得半点好处。 目前,许多专家认定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墓。理由是乾陵墓道完整,而舍墓道,从石山腹部另凿新洞入地宫,难度很大,目前尚未发现新的盗洞。至于事实是否像人们希望的那样,只有等到打开地宫的那天才能得知了。

§ 家庭

武则天

皇后

王皇后

武皇后-武则天

萧淑妃

徐婕妤唐太宗贤妃徐惠之妹

刘宫人生燕王李忠

郑宫人生原悼王李孝

杨宫人生泽王李上金

韩国夫人武氏武则天姐(武氏与其女贺兰氏皆有宠,但未有后宫封号)

魏国夫人贺兰氏

儿子

燕王李忠(母宫人刘氏)

原悼王李孝(母宫人郑氏)

泽王李上金(母宫人杨氏)

许王李素节(母萧淑妃)

代王李弘(母则天皇后武氏) 谥“孝敬皇帝”

潞王李贤(母则天皇后武氏) 谥“章怀太子”

中宗李显(母则天皇后武氏)

睿宗李旦(母则天皇后武氏)

女儿

义阳公主,母萧淑妃。

高安公主,始封宣城公主,母萧淑妃。

太平公主,母武则天

§ 宰相

长孙无忌(649年知尚书及门下二省事;649年—659年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褚遂良(649年—650年中书令;652年—653年以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653年—655年尚书右仆射)

于志宁(649年—651年侍中;651年—659年尚书左仆射;659年以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

张行成(649年—651年侍中;651年—653年尚书右仆射)

高季辅(649年—651年中书令;651年—653年侍中)

李勣(649年—650年尚书左仆射;650年—669年同中书门下三品)

柳奭(651年—652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52年—654年中书令)

宇文节(651年—652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52年—653年侍中)

韩瑗(652年—655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55年—657年侍中)

来济(652年—655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55年—657年中书令)

崔敦礼(653年—655年侍中;655年—656年中书令;656年同中书门下三品)

李义府(655年—657年以中书侍郎参知政事;657年—658年中书令;659年—663年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663年右相)

许敬宗(657年—658年侍中;658年—662年中书令;662年—670年同东西台三品)

杜正伦(656年—657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57年—658年中书令)

辛茂将(658年—659年侍中)

任雅相(659年—661年同中书门下三品)

卢承庆(659年以度支尚书参知政事;659年—660年同中书门下三品)

许圉师(659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59年—662年侍中)

上官仪(662年—664年同东西台三品)

刘祥道(664年右相)

窦德玄(664年—666年左相)

乐彦玮(664年知军国政事,664年—665年同东西台三品)

孙处约(664年知军国政事,664年—665年同东西台三品)

姜恪(665年—668年同东西台三品;668年—671年左相;671年—672年侍中)

陆敦信(665年—666年右相)

戴至德(667年—671年同东西台三品;671年—674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74年—679年尚书右仆射)

刘仁轨(665年—666年知政事;666年—670年右相;672年—674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74年—681年年尚书左仆射;681年—683年同中书门下三品)

杨武(667年—668年同东西台三品)

李安期(667年同东西台三品)

张文瓘(667年—669年参知政事;669年—671年同东西台三品;671年—674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74年—678年侍中)

赵仁本(667年—670年同东西台三品)

阎立本(668年—671年右相;671年—673年中书令)

李敬玄(669年—671年同东西台三品;671年—676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76年—680年中书令)

郝处俊(669年—671年同东西台三品;671年—674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74年—679年中书令;679年—681年侍中)

来恒(676年—678年同中书门下三品)

薛元超(676年—681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81年—68年中书令)

李义琰(676年—683年同中书门下三品)

高智周(676年—679年同中书门下三品)

张大安(677年—680年同中书门下三品)

裴炎(680年—681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81年—683年侍中)

王德真(680年同中书门下三品)

崔知温(680年—681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81年—683年中书令)

郭待举(682年—683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岑长倩(682年—683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郭正一(682年—683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魏玄同(682年—683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刘齐贤(682年—683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3]

§ 高宗年表

庚戌年(650)永徽元年 5月吐蕃赞普弃宗弄赞卒(617-650)。9月高侃击擒突厥车鼻可汗,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是年雍、绛、同等九州早蝗,齐、定等十六州水灾。

辛亥年(651)永徽二年 正月西突厥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7月沙钵罗可汗攻入庭州,遣梁方建讨之。8月大食国始遣使来唐。闰9月诏义仓改令率户出粟。

壬子年(652)永徽三年 正月牢山之战,唐军大败贺鲁军。吐谷浑、新罗、高句丽、百济并遣使入贡。3月建大雁塔。7月户部计,全国380万户。1月驳马国遣使朝贡。是年孙思邈著《千金方》。

癸丑年(653)永徽四年 3月颁孔颖达《五经正义》。废瑶池都护府。4月林邑国王遣使贡驯象。10月睦州女子陈硕真与章叔胤起义。11月颁新《唐律疏义》。睦州义军为唐军崔义玄镇压失败。是年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卒。

甲寅年(654)永徽五年 3月以太宗才人武则天为昭仪。命阎立德领丁夫四万筑长安外郭。11月“和雇”京兆百姓四万一千人板筑京师罗郭,三十日而罢。12月楼国献琥珀、玛瑙。是年洛州刺史贾敦颐掠获豪富籍外占田三千余顷,以给贫乏。

乙卯年(655)永徽六年 3月程名振破高句丽于贵端水。6月大食遣使来唐。8月始置员外同正官。京师东西市置常平仓。10月废皇后王氏为庶人,立武则天为皇后。是年日本医师惠日三度来唐。

丙辰年(656)显庆元年 5月长孙无忌进史官所撰梁、陈、周、齐、隋五代史志三十卷。9月诏户满三万以上为上州,二万以上为中州。12月置算学。程知节破西突厥。是年李淳风撰孙子十部算经书成。

丁巳年(657)显庆二年 3月李义府任中书令。7月放还天竺方士。12月苏定方击西突厥阿钵罗可汗,大破之。分其地置蒙池、昆陵二都护府。

戊午年(658)显庆三年 5月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6月遣程名振、薛仁贵攻高句丽。9月废书算律学。11月许敬宗任检校中书令。是年褚遂良卒(596-658)。尉迟恭卒〔585-658) 。

己未年(659)显庆四年 6月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升后族为第一,余悉以官品高下为准。7月杀长孙无忌,大官僚贵族集团分子多被削爵贬官。以李义府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9月诏以石、米、史等十国置州县府百二十七。是年李延寿上所撰南北史。苏敬等编成《唐修本草》五十三卷。

庚申年(660)显庆五年 3月发神丘道军攻百济。8月苏定方等攻占百济,以其地分置熊津等五都督府。10月皇后武则天决百司奏本。

辛酉年(661)显庆六年(二月改元龙朔) 5月命苏定方等率军再攻高句丽。6月以吐火罗、波斯等十六国都城置都督府,并隶安西都护府。是年波斯为大食所侵,卑路斯来投。

壬戌年(662)龙朔二年 正月东都初置国子监。立波斯都督卑路斯为波斯王。2月改百官名。3月郑仁泰等败铁勒于天山,九姓乃定。4月复置律、书、算三学。7月唐军刘仁愿破百济于熊津。12月苏海政杀兴昔亡可汗,突厥诸部有离心。

癸亥年(663)龙朔三年 正月郑仁泰击铁勒尽平之。2月移燕然都护府于回纥部落,改名为瀚海都护府;其旧瀚海都护府,移置云中古城,改名云中都护府。4月下李义府狱,除名,流隽州。5月郑仁泰等分屯凉、鄯备吐蕃。吐蕃发兵击吐谷浑,大破之。吐谷浑可汗曷钵帅数千帐请徙居内地。9月唐军孙仁师、刘仁轨灭平百济,并败倭兵于白江。

甲子年(664)麟德元年 正月改云中都督府为单于大都护府。2月僧玄奘卒(604?-664)。12月杀上官仪(608?-664),政权悉归武则天,天下称“二圣”。

乙丑年(665)麟德二年 5月颁行李淳风所造《麟德历》。10月高句丽王高藏遣子聘唐。是年岁大稔,米斗五钱,麰麦不列子市。时太仆有马七十万匹。废陕西铜冶四十八。吕才卒(600—665)

丙寅年(666)乾封元年 正月高宗至泰山封禅,至曲阜祀孔子,至亳州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4月还京师。5月铸乾封泉宝钱。6月高句丽泉盖苏文死,诸子分争。10月命李绩为辽东行军大总管以征高句丽。是年令狐德棻卒(583-666)。

丁卯年(667)乾封二年 正月罢乾封宝钱,复行开元通宝钱。2月生羌十二州为吐蕃所破。3月李绩拔高句丽十六城,薛仁贵破金山,拔三城。是年禄东赞卒。

戊辰年(668)乾封三年/总章元年 2月薛仁贵拔扶余城,扶余川中四十余城皆下。9月唐军陷平壤,高句丽王降。凡下城百七十,户六十九万七千。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薛仁贵任安东都护。是年京师及山东、江、淮早饥。

己巳年(669)总章二年 5月徙高句丽民三万余户于江淮以南及山南、京西。7月冀州大雨,毁屋一万四千三百九十区,害田四千四百九十六顷。8月改瀚海都护府为安北都护府。9月大风海溢,漂永嘉、安固六千余家。11月发九州人夫转运太原仓粟入京。12月定铨注法。李绩卒(594-669)。

庚午年(670)总章三年/咸亨元年 正月于辽东地置州县。4月吐蕃入侵吐谷浑,唐将薛仁贵击之。7月吐蕃大败唐军,吐谷浑尽没,余众内迁灵州。12月诏前改官名复旧。是年天下四十余州旱及霜虫,百姓饥乏,诏令任往诸州逐食,仍转江南租米赈给。狮子国遣使来唐。

辛未年(671)咸亨二年 7月高侃破高句丽余众于安市城。是年义净浮海赴印度。

壬申年(672)咸亨三年 正月昆明蛮十四姓内附,置殷、敦、总三州。6月于洛州柏崖置仓。12月高侃大败新罗兵于横水。

癸酉年(673)咸亨四年 3月诏刘仁轨修改国史。7月婺州暴雨水泛,漂溺居民六百家,诏令赈给。10月阎立本(601?-673)卒。12月弓月、疏勒国王入朝请降。是年李淳风卒(602-)。

甲戌年(674)咸亨五年/上元元年 2月遣刘仁轨征新罗。8月高宗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改元上元。12月于阗王阇伏雄、波斯王卑路斯来朝。武则天上表十二条。是年李治召见孙思邈,思邈辞疾请归。

乙亥年(675)上元二年 2月刘仁轨大破新罗。新罗遣使至唐召谢罪”。3月李治诏令武则天摄国政。则天多引文学之士密参政事,时人谓之“北门学士”。12月龟兹王白素稽献名马。是年武则天令元万顷、刘祎之等撰《列女传》、《乐书》、《百僚新戒》等书。

丙子年(676)上元三年/仪凤元年 2月移安东都护府于辽东。3月吐蕃攻鄯、廓、河、芳等四州。8月置南选使。青、齐等州海泛溢,漂溺居人五千家。

丁丑年(677)仪凤二年 4月河南、河北旱,诏赈给。5月吐蕃玫扶州。12月敕关内、河东诸州招募勇敢以讨吐蕃,募兵制始此。是年册卑路斯为波斯王。

戊寅年(678)仪凤三年 正月百官、“四夷”朝武则天于光顺门。遣曹怀舜等分往河南北募猛士,不问布衣及仕官。9月唐军李敬玄与吐蕃战,败绩。

己卯年(679)仪凤四年/调露元年 2月东都饥,宫出糙米赈饥,时钱物渐贵。7月安西都护王方翼筑碎叶城,五旬而毕。裴行俭护送卑路斯归还波斯,不得入其国。8月设安南都护府于交州。

庚辰年(680)调露二年/永隆元年 3月裴行俭大破突厥于黑山。8月废皇太子李贤为庶人,立英王哲为皇太子。9月遣使赈恤河南、河北诸州水灾。10月文成公主(625-680)卒。12月李淳风进注释《五曹》、《孙子》等十部算经。永隆中王方翼在夏州都督任内,以牛疫无法耕作,造人耕之法。

辛巳年(681)永隆二年/开耀元年 正月突厥侵原、庆等州。7月夏州群牧使奏:自调露元年九月以来丧马十八万匹,吏卒为胡所杀者八百余人。8月河南、河北大水,许灾区往江淮以南就食。

壬午年(682)开耀二年/永淳元年 正月以年饥令关内诸府兵于郑、绥等州就谷。6月关内先水后早,蝗继以疾,米斗四百,两京间死者相枕于路,人相食。是年孙思邈卒(581-682)。

癸未年(683)永淳二年/弘道元年 4月绥州部白铁余起义据城平县,寻被镇压。12月高宗卒(628-683)。李显即位,政事决于武则天。是年薛仁贵卒(614-683)。

§ 评价

过去史学家常常认为唐高宗软弱无能,碌碌无为。新旧唐书均认为高宗惑于武氏,致使朝廷动荡,宗室大遭屠戮。然而经过近年来历史学家的研究,开始重新认识唐高宗,并为其翻案。

1.唐高宗酷爱书法和狩猎,性格刚柔并济,可谓文武双全。

2.唐高宗绝非傀儡,在他在位的大部分时间里,始终实权在握;即便在其晚年身患重病之中,武则天在做重大决定时,依然要得到高宗的认可。

3.唐高宗在位前期,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使唐朝的领土达到最大。

4.唐高宗在位期间,缔造了社会经济繁荣的“永徽之治”,其影响可以同“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相媲美。

5.唐高宗擅长工行、草、隶、飞白书,在帝王中书法苍劲豪迈,圆润俊华,不逊于名家。高宗书法,行笔婉妙,宛然太宗,可谓家法相承,时人评价甚高。其文采在唐代帝王中也相当突出。

然而不幸的是,夹在唐太宗和武则天中间的唐高宗总的显得黯然失色,他的历史功绩长期被抹杀,形象被丑化。但是,历史终究会证明唐高宗不仅不是昏君,反而是一位杰出的明君,比起历史上评价更高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和唐肃宗也毫不逊色。

§ 轶事

根据史书记载,李治长期有头痛与眼睛毛病,时常无法下判断,到晚年,眼睛全盲,曾请御医秦鸣鹤医治,秦鸣鹤主张对脑针灸,武则天坐在幕帘后面大怒,认为要刺杀皇帝,李治在情急下则认为不妨一试,短时间内果真有效,但最后仍无法根治。 [4]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