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咸中 |
释义 | § 简介 咸中,中西医结合临床学家。科学地运用中医、西医之长,确定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临床地位,阐明其治疗规律,提高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理论水平。提出了“抓法求理”的研究思路,促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的有机结合。是中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 个人简历 吴咸中1925年8月28日 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县城。 1943年 毕业于新民县国立高等学校。 1948年 毕业于满州医科大学。 1948年7月 任天津市立总医院外科住院医师。 1952年7月 任天津市立总医院外科主治医师、外科学讲师。 1956年7月 任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副主任。 1959年2月—1961年9月 在天津市第二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习。 1962年11月 任天津医学院外科学副教授。 1964年12月—1977年12月 任天津市南开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 1975年5月 创建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任所长。 1978年1月—1983年6月 任天津医学院副院长兼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所长。 1979年4月 任天津医学院外科学教授。 1984年6月 任天津医学院院长。 1989年 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天津分会会长、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 生平介绍 吴咸中 吴咸中1925年8月28日生于辽宁省新民县城。他的祖先是满族旗人,后家道中落。祖父为晚清秀才,以教私塾为业。父亲自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在本县小学任教,后考入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县立中学教员、县教育所所长。当时军阀混战,内忧外患,父亲决计将子女们培养成济世人才,便节衣缩食,送孩子们上大学。吴咸中在家排行最小。长兄吴执中,二兄吴英恺都毕业于沈阳小河沿医学院,留学英美,以后分别成为中国外著名的医学家。吴咸中立志学医,主要是受长兄、二兄的影响。两位兄长都曾多次给他讲小河沿医学院“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校训,劝诱他学医。吴咸中羡慕他们的成就,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学业出众,医术超群,以便报效祖国。1943年,吴咸中以优异成绩考取满州医科大学。在国土沦丧,民族屈辱的年代里,吴咸中把忧国忧民的满腔热忱化作发奋攻读的顽强意志,在学业进取中寻求慰藉。他1947年秋到天津中央医院外科毕业实习。由于在实习中的成绩突出,1948年即被留在外科任职,从此开始了在天津的医学生涯。 在著名外科学家虞颂庭教授的精心培养下,吴咸中迅速成长起来,在普通外科和血管外科方面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他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1951年被评为天津医界工作者二等模范,1953年又被评为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他刚刚31岁时,便被提升为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副主任,协助虞颂庭教授管理外科工作。他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手术技巧娴熟,才思敏捷,善于总结。几年间,他先后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发表了《重症中毒性休克的治疗问题》、《动脉栓塞》、《腹主动脉瘤的切除与同种血管移植》等10几篇论文,受到中国同行专家的注目和好评。当他在普通外科和血管外科领域崭露头角的时候,便响应党的号召,转而走上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1959年初,吴咸中参加了第二期天津市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在两年半的学习时间里,他虚心拜师,潜心钻研,苦读经书,博采众长,先后两次到河北省沧州和天津市内综合医院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脉管炎和急腹症的临床研究工作,并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发表了《祖国医学“下法”在现代外科综合治疗中的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病急性穿孔的初步报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肠梗阻的初步报告》、《急性阑尾炎辨证论治的探讨》等论文,开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先例。当时,天津医务界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成功报告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成功经验誉为“两朵红花”。1961年9月西医学习中医班结业,吴咸中得到的评语是:“运用中医理论,能圆满无碍,结合临床辨证,能恰相符合,是学习经典文献深入有得者”。(“中医理论”评语)“辨证如老吏断狱,处方如老匠斵轮,令人起观止之叹”。(“辨证论治”评语)“学习认真,钻研深入,疗效卓越,能带动同学,是学中医而探骊得珠者”。(“中医临床”评语)“能于复杂证候中辨明标本,施治先后明晰,论理通畅、不浮,用药照顾周详,足见其学习中刻苦钻研,收获良多”。(总评语)在95名毕业同学中,他获得了以卫生部李德全部长名义颁发的唯一的一枚金质奖章和证书。 1962年,吴咸中被破格晋升为外科学副教授,当时他只有37岁,是天津医学院一名最年轻的副教授。他除了在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继续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外,还在南开医院建立了临床研究基地。他每周奔波于两家医院之间,一边搞临床,一边继续钻研中医文献。1964年,他正式调任南开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他倾注了全部心血开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事业,制定发展规划,建立实验研究机构,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骨干力量,使南开医院迅速发展成为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文化大革命”中,中西医结合事业受到严重摧残,1971年2月,他在出席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期间,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和热情勉励。他又以忘的精神去恢复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事业的生机。从1971年春至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他先后举办了9期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学习班,培养了近300名技术骨干,有些已成为这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1975年5月,他创办了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他倡导建立了全国性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的协作网络,和遵义医学院合办《急腹症通讯》,组织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出版《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新急腹症学》等专著,使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成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领域最活跃且最富有成果的专业之一。 1978年,吴咸中调任天津医学院任副院长,仍兼急腹症研究所所长。1979年,他晋升为外科学教授。1984年,他被任命为天津医学院院长。1984年,他被批准为中西医结合临床(急腹症)博士研究生导师。1989年,他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天津分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他领导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急腹症)学科点在1989年被国家教育委员会首批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点。吴咸中多次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和特等劳动模范,他连续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吴咸中是国际外科学会会员,并受聘于世界卫生组织任传统医学咨询委员会委员。由于他在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成就,曾多次应邀到巴基斯坦、日本、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讲学和访问,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曾授予他客座教授称号,美国肯塔基州州长曾授予他骑士证章。 § 主要事迹 吴咸中 半个世纪前,毛主席曾经提出过一个设想:要把建国以前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中医和西医结合在一起,形成一门新的医学。面对这个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很多人退缩了。但是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努力在中医和西医之间寻找一条和谐发展之路。 他就是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奠基人、原天津医学院的老院长、84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咸中。 为兵求勤,为将求锐,为帅求智,为师求贤,是吴咸中为人、治学的准则和成功的秘诀。 满族家庭 三兄弟成医学泰斗 20世纪50年代末,吴咸中被誉为天津普通外科“三把刀”之一。他是中外著名医学大家,并和他的兄长吴执中、吴英恺一起被誉为医学界的“北三吴”。 吴咸中于1925年8月28日(农历)生于辽宁省新民县的一个满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家是满族正黄旗,也是书香之家,祖父是晚清秀才,后来家道中落,以教私塾为业。吴咸中说自己家教甚严,父亲笃信儒学,崇尚礼教,一生都以中庸为原则。父亲为他取名“咸中”,意为时时处处都要按“中庸之道”行事。 吴咸中在家排行最小,他也和两个哥哥一样立志学医。1943年,吴咸中以优异成绩考取满洲医科大学。1948年,他从沈阳医学院毕业后,在天津中央医院(后改为天津市立总医院)外科开始了从医生涯,从主治医师到副主任、副教授,一干就是17年。1956年,31岁的吴咸中即被任命为外科副主任,并被称为天津市医务界“三把刀”之一。 值得惊叹的是,吴家兄妹五人,除了三哥学习农业之外,另外四人全部从事医学,并且出了两位院士!吴咸中的大哥吴执中和二哥吴英恺先后毕业于沈阳小河沿医学院(今天的中国医科大学),后又都留学英美,都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医学家——吴执中是中国近代职业病研究的奠基人与开创者;吴英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享誉世界的一代医学泰斗,中国心胸血管外科奠基人,一手创建了北京阜外医院、安贞医院。吴咸中本人也成为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他开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事业使他跻身于中外知名的医学大家行列,并和吴执中、吴英恺一起被誉为医学界的“北三吴”,皆为中国医学泰斗。 谈到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吴咸中说,当数二哥吴英恺。二哥对他的要求严格近乎苛刻,问病史,查病情,做手术,记病历,全部要求他不能有丝毫懈怠。为练习手术技巧,年轻的他甚至被兄长“挤对”得找来茶壶,两只手放到茶壶里去练。他今天之所以还是奋斗在临床一线的医术权威,和当年练下的基本功是密不可分的。 响应号召 古方破解急腹症 毛主席的批示影响了吴咸中后半生。20世纪60年代初,吴咸中开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成果被称为天津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两朵花”之一。 1958年10月11日,毛主席对卫生领域作重要批示:“我看如能在1958年每个省、市、自治区各办一个70~80人的西医离职学习班,以两年为期,则在1960年冬或1961年春,我们就有大约2000名这样的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由此,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高潮。 为了响应号召,被誉为“神刀”的吴咸中放弃了已见硕果的西医外科,于1959年初,开始学习中医。经过两年半的系统学习,他圆满结束学业,获得了以时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名义颁发的唯一一枚金质奖章和证书。他得到的考核评语是“是学中医而探骊得珠者”。探骊得珠,本意指人入险境而求得珍宝。吴咸中放弃了原来的西医岗位,在一条前途未卜的路上摸索,确实要冒一定的风险。从此,吴咸中开始在中西医结合道路上求索,一生矢志不渝。 20世纪60年代初,吴咸中开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成果被称为天津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两朵花”之一。他形成和完善了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新体系,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疑难急性疾病上取得重要突破,并首倡“以‘法’为突破口,抓‘法’求‘理’”的研究思路,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的发展,从而形成药物疗法、手术疗法与微创技术三者完美结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 用中药治疗急腹症这个非手术疗法,具有明显优势,患者不仅恢复得非常快,还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广州一名市委书记患结肠癌,手术后第6天肚子胀得非常严重。专家意见不一致,有的说是腹膜炎,要马上做手术,有的说要做人工肛门。只有吴咸中说:“这个病人不是肠梗阻,是手术吻合口有露的地方,肠子里的气跑到腹腔而致气腹,但没有腹膜炎。把这个气穿出来,随后就按照溃疡病穿孔的治疗方法,可避免手术就能把病治好。”其他专家半信半疑。结果给病人做穿刺,气一下就出来了,肚子马上消胀了,再按溃疡病穿孔治疗方法施行针灸,几天后病人果然痊愈了。 吴咸中的灵丹妙药是活用《伤寒论》中的通里攻下法,通里攻下就是调整肠道蠕动,促进排泄。在西医精确诊断的基础上,用中药治疗单纯性的肠梗阻、阑尾炎、溃疡穿孔等,百分之七八十的患者都可以免受开刀之苦。而急腹症一经诊断立即手术,这以往都是写进教科书中的金科玉律。吴咸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中医只是慢郎中、只能治慢性病的传统观念。 吴咸中从1961年开始研究急腹症,他不仅用现代医学解释了2000年前《伤寒论》中的古方,还用它破解了西医很难攻克的疑难重症。1964年吴咸中调任天津市南开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地。 从1971年春至1976年,吴咸中先后举办了11期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学习班,为全国培养了上千名技术骨干。1972年吴咸中主编的第一部专著《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出版。1973年他主持出版了《急腹症通讯》,用以推广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经验。1975年5月,他创办了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 起死回生 他最崇敬周总理 是周总理把关了四年多“牛棚”的吴咸中请到北京接见,是周总理力挽狂澜使濒临绝境的中西医结合起死回生。吴咸中作为唯一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医生,守候于周总理生命的最后时刻。 在吴咸中家中最醒目的位置,摆放着一张极为珍贵的照片,那是1976年周总理医疗组成员向总理告别的场面。医疗组里,吴咸中是唯一一个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生。 “总理是我最崇敬的人,能够为他治病,也是我一辈子的荣耀。”吴咸中眼眶中泪光闪动——尽管已经时隔30多年,但吴咸中总觉得周总理还在自己身边。 吴咸中和总理的交往,始于1971年。当时,正值任南开医院当院长的吴咸中在“文革”中被关“牛棚”几年之后,突然接到了一个让他兴奋不已的消息,他被树为全国的中西医结合典型,参加全国第一次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会上,周总理把吴咸中叫到主席台,坐在他的身边,总理向他询问了治疗急腹症的经验。 总理问吴咸中:“你们能治哪几种病,胰腺炎你们治过没有?你会不会开方子?”吴咸中自信地说:“会开”。总理又问:“你们推广得怎么样?”他说:“有推广,但是推广得还不够。” 总理说:“那不是你们保守,是还没有实行推广。”是周总理力挽狂澜,使濒临绝境的中西医结合事业起死回生。吴咸中永远记得总理对他的勉励和嘱托,并以此作为开拓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永恒动力。 但是让吴咸中没想到的是,5年后自己竟能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为总理减轻病痛。“我是在总理生命的最后时刻被叫到北京的”,当天晚上,总理已多日未便,吴咸中开了一张方子,疗效很好。第二天,邓小平来看总理,邓颖超高兴地对邓小平说,吴大夫给开的这个药通里攻下,大便通了。邓小平对吴咸中等专家说:“你们用通里攻下,这个很好,这个经验应当总结总结。”在周总理生命的最后18天里,就是用这个办法来维持……讲到这里的时候,两行清泪已经顺着吴老的脸颊无声滑落。 总理去世后,邓颖超专门寄给吴咸中一些照片作为留念。在他的书房里,悬挂着一张周总理的照片。“每当仰望周总理慈祥的面容,都会想起周总理对中西医结合事业的肯定和鼓励,心中增添无穷的力量。”吴咸中激动地说。 三支力量 “海陆空”协同作战 吴咸中认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应该搞成海陆空协同作战,不能搞魏蜀吴三足鼎立。吴咸中创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被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为“中国在世界领先的五项医药学项目”之一,他因此被誉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擎旗人。 为了调查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从1982年到1983年,吴咸中带头组织调研组走访了全国十几个省市的数十家中西医结合机构,就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可行性、西学中队伍与中西医结合机构的现状等写了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报告中他提出了一句颇具分量的话: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不应是魏蜀吴,鼎立三分”,而应是“海陆空,协同作战”!这个比喻举重若轻,为面临危机的中西医结合指明了方向。 经过多年努力,中西医结合事业不断壮大,中西医结合已经得到了国际认可,他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急腹症的绝技早已闻名海内外。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中国在世界领先的五项医药学项目: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断肢再植、烧伤。吴咸中也因此跻身于中外著名医学大家行列,被誉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擎旗人”。 1978年~1994年吴咸中任天津医学院(现天津医科大学)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1984年,他被批准为中西医结合临床(急腹症)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全国培养了数百名中西医结合骨干。1989年,他领衔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获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并提出在高层次发展中西医结合的战略思维。 吴咸中先后培养了3名博士后人员、30余名博士和48名硕士,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梯队,其中绝大部分都成为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如中国微创外科的创始人之一的鲁焕章教授。 1991年,吴咸中从天津医学院院长岗位上退休后,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中西医结合工作。他提出用中西医结合向急性重症胰腺炎和急性重症胆管炎这两个国际公认的外科难症发起挑战,使重症胰腺炎的病死率已经从30%降到15%;重症胆管炎的病死率从20%降到了2%。2003年,吴咸中对通里攻下法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0年来他获奖无数,主持参与国家多项科技攻关项目和省市重大科研课题,共获20余项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专著15部。 大家风范 鞠躬尽瘁忘暮年 作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一面旗帜,吴咸中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他依旧坚持不辍于临床、教学及科研一线。写诗、上网、养鸟……晚年生活充满情趣。 他常告诫自己:事业未竟,尚需继续努力。每一次和同行交流,他都一再承诺:一要继续当好人梯,培养德高医粹的人才;二要继续当好参谋,为工作在一线的学术带头人出谋划策;三要继续跑龙套,为改善学科条件摇旗呐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吴咸中把更多的希望寄托于年青一代:他拿出珍藏多年的图书,自己出资为研究生和外科医生建立了图书角,还在城郊购置了一套单元房,让研究生们去那里静学沉思,著书立说;他去美国探亲,为大家带回了六本厚厚的专业书,要求他们分头钻研,作读书报告,而第一次报告则由自己来作示范;他至今还坚持每周六大查房制度,即使实行双休日也未作改动,他还充分利用急腹症研究所的条件,建立了计算机房、阅读室、写字间、报告厅,供年轻医生们使用。 吴咸中说:“在病人面前,我是个医生,医乃仁术,应施惠而莫图报;在学生面前,我是个教师,育人为本,应身教重于言教;在组织面前,我是个党员,遵守党纲党章,要事业至上,鞠躬尽瘁。”但凡熟悉吴咸中的人,都能一字不差地复述出他的这句“名言”。也许这些名言,成就了他的事业。 吴咸中出身儒学世家,自幼酷爱古文及诗词歌赋,不但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对历史和哲学有浓厚兴趣。他才思敏捷,诗趣盎然,常有感而发,挥笔而就。如1990年底,他主编的《腹部外科实践》第二版发行,他赋诗一首: 伏案推敲近七年,查询资料几万千。 严冬喜看风扬雪,三伏挥汗妙趣添。 博览中外精华取,众志成城汇巨篇。 老骥已知驰程短,但盼后生胜前贤。 吴咸中院士不仅自己廉洁从医,还组织国内著名医学家共同发起制定“医师公约”,并带领弟子们联合发出抵制“红包”的倡议书;他还把自己所得各项奖励的近80万元全都捐给医学和公益事业,表现出这位鸿儒大医的崇高医德风范。 吴咸中素以幽默见长。早年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处于艰难探索阶段时,他去实验室便问:“今天是成功啊,还是成功之母啊?”让大家忍俊不禁,忘却了工作的疲惫或沮丧。近年来,他获得的各类荣誉接踵而来,他又调侃地说:“看来只有长寿,才能经得起荣誉的检验。” 近几年,80多岁的吴咸中迷上了上网,工作再忙每天至少也要在网上逛个一两个小时,Email、BBS、手机短信、电子书都早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还喜欢在家里养几只鸟,生活充满了情趣。 “他现在几乎天天泡在医院,围着学生转,还坚持查房出诊,对病人比对家人亲” ,在家人眼里,他依然是个“工作狂”。由于工作忙,五个子女吴咸中关照得很少,但让他特别高兴的是,他的五个子女及孙辈几乎全都学医。老伴张丽蓉也是一位出色的妇产科专家。全家人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理想,也有着共同的快乐。吴咸中笑称,“我们家族医生‘成堆’,都可以开个综合性医院了。” 吴咸中从事中西医结合的50多年时间里,尽管在多个岗位上担任过领导职务,但始终都没有离开中西医结合事业。每次开会,老朋友们都会问:“你的中西医结合,爬坡爬得怎么样了?”他呵呵一笑,答道:“还在爬。” “殚心竭力半世纪,中西结合一目标”是吴咸中坚持中西医结合方向的真实写照。他一生最大的希望就是中西医结合继续发扬光大,造福于人民。 [1] § 巨大贡献 吴咸中吴咸中率先提出,在中医传统的“理、法、方、药”中,“法”是一个重要环节,抓住“法”,既可上溯求“理”,又可下达寻“方”,从而能产生理论研究的突破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治疗效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带领研究人员用现代医学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急腹症治疗八法”中各法的代表方剂、药组及单味药物,阐明其作用机理,加深了对中医理论实质的认识,促进了中西医药学在理论上的结合。实验研究证明,通理攻下法可以增加肠蠕动,增加肠分泌;增加肠血流量,改善肠管血运;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限制炎性病灶扩散;促进腹腔内血液吸收,预防肠粘连;促进胆汁分泌,并有利尿作用;还可抑制细菌生长。活血化瘀法能增加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粘滞度,促进腹腔渗液吸收,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这类的系统研究不仅从理论上说明了各法的作用机制,也指导和扩大了各法的临床适用范围。抓“法”求“理”的研究思路,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理论研究打开了一个突破口,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指导作用。 § 人物评价 吴咸中吴咸中不仅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医学家,在领导工作中也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才华。自担当领导职务以来,他的讲话报告一般都自己准备稿件,即或请人代笔,也要逐字逐句审定,有时重新改写。作为实行院长负责制的试点单位,他团结一班人在学院全面改革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学院办学规模扩大为3000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无论在教学、科研、医疗和对外交流合作各方面,都称得上是建院以来的鼎盛时期。人们称赞他的行政能力和工作效率,但他从不引以自恃。他的座佑铭是:“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他格守的时间表是:“一年当两年,一日三单元(指上午、下午和晚上)、假日干半天”。多少年来,坚持不懈。他每天都要摘录报刊杂志中的高等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动态,每周都有3个半天的医疗查房,每个学期都要讲授外科学、医史学,每年都招收研究生和国外进修生,每年都要求有专著或论文发表。他的那些大部头著作大都是在晚间、假日忙里抽闲,日积月累完成的。他常告诫自己和别人说:“虚名不可贪,名重更需谦,科学无坦途,智者贵登攀”。他仍以创业的精神在中西医结合的园地上勤奋耕耘着。 § 主要论著 吴咸中1 天津南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 2 天津南开医院,遵义医学院.新急腹症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3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急腹症方药新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4 吴咸中.急腹症研究.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 5 吴咸中,温克勤.医学伦理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6 吴咸中,黄耀权.腹部外科实践.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 7 吴咸中,刘自宽.髂动静瘘并发髂总静脉梗阻.中华外科杂志,1958,6(1):95—96。 8 刘自宽,吴咸中.腹主动脉切除及同种动脉移植术.中华外科杂志,1958,6(10):1130—1132。 9 吴咸中.动脉栓塞七例治疗经验报告.中华外科杂志,1958,6(11):1225—1229。[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