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奥登 |
释义 | § 人物介绍 1907年2月21日,奥登出生于英格兰约克郡约克。父祖籍冰岛,父母亲均从事医学工作。他自幼对科学感兴趣,专攻生物学。1922年始写诗,1925年入牛津大学,渐获诗人和哲人的声誉。奥登的创作可分4个阶段。 § 人生阶段 第一阶段(1927年——1932年)。在牛津大学文艺青年中形成一个“奥登派”,或称之为“奥登的一代”。他对C.戴·刘易斯、L.麦克尼斯和S.斯彭德等有强烈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作品质量不匀,有不少晦涩难懂之处,作品有成名作《双方付钱》和《诗集》(1930年)、《雄辩家》(1932年)等。内容广泛,材料选自冰岛萨迦、古英诗、英国公学故事、K.马克思、S.弗洛伊德及其他心理学家,以及学生幽默,可以说是五光十色的大杂烩。他认为诗与精神分析学类似,能起治疗作用,这一直是奥登诗的基本概念。 第二阶段(1933年——1938年),奥登思想激进,具有鲜明的左翼政治观点。继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进行分析并对极权主义的出现提出了警告,主要作品有《看吧,陌生人》(1936年)、《死之舞》(音乐宣传剧)以及与C.衣修午德合写的三部诗剧《皮下之狗》(1935年)、《攀登F6》(1936年)和《在边界上》(1938年)。还写了不少散文、书评和报告文学,其中最著名的是游历冰岛时写的《冰岛书简》(1937年)和与衣修午德同访中国后所写的《战地行》(1939年)。1937年对西班牙作短暂旅行后又写了《西班牙》(1937年)。1937年后思想开始从左倾回到基督教。1939年定居美国。 第三阶段(1939年——1946年),奥登加入美国籍,思想观点和宗教观经历了重大变化。《另一次》(1940年)包括了他的一些最好的歌曲和现实诗;《双重人》(1941年)描写了他皈依基督教的思想转变。三首长诗包括《暂时》 (1944年)、《海与镜》(1944年)和《忧虑的时代》 (1947年),各自从宗教、美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明了奥登1940年之后所有作品的基本信仰和态度。 第四阶段从1948年开始。较长的诗作有《阿喀琉斯之盾》(1955年)、《无城墙的城市》(1969年)等。还与他人合作写了几个歌剧剧本,主要有《浪荡子的历程》(1951年)、《青年恋人们的哀歌》(1961年 )和《巴萨里德一家》(1966年 )。出版了一部文学批评集,《染匠的手》(1962年)。 1953年,奥登获博林根诗歌奖,1956年获全国图书奖。1956年——1961年任牛津大学诗学教授。 1973年9月29日,奥登在奥地利维也纳逝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