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佑寿 |
释义 | 吴佑寿 吴佑寿,教授。广东潮州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后历任清华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无线电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长,国务院淀粉闰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通信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中方成员。长期从事数字通信与信号处理的教学和研究,领导研制的SCA型数传设备用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监测系统。负责研制的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和国内第一台TJ--82图像计算机取得重要成果。撰有《单路集成化PCM编译码器》、《二级印刷体汉字的识别》等论文,主编《高频电路》。系统地研究了编码、数据压缩、调制与解调、同步以及微弱信号接收等通信领域的基本问题,在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基础上先后研制成功几种数字微波通信设备和数据传输机,为开拓、发展中国数字通信事业作出了贡献。他是中国最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工作者之一。 § 个人简历 吴佑寿1925年7月14日 出生于泰国曼谷。 1944—1948年 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获(电机)工学学士学位。 1948—1953年 任清华大学电机系助教。 1953—1956年 任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助教、系秘书。 1956—1962年 任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讲师、接收教研组主任。 1962—1966年 任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1966—1969年 任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副教授。 1969—1978年 任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副教授、通信教研组主任。 1978—1980年 任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教授、副系主任。 1980—1984年 任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子学与通信评议组召集人。 1989—1989年 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年任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 § 生平介绍 吴佑寿电子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技术、特别是数字通信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数字通信和数据传输、数字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书育人,为培养电子学人才和发展中国数字通信和汉字计算机识别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佑寿,曾用名吴武烈,日出生于泰国曼谷一1925年7月14日出生于泰国曼谷一个华侨商人家庭。祖籍广东省潮安县(现潮州市),父吴稳昌,有子女九人,鼓励佑寿读书,日后显亲扬名。他自幼天资聪慧,学习成绩优秀。原就读于曼谷中华中学,1939年当地政府关闭所有华文学校后,偕弟佑福离泰国去香港,先后在岭英中学及岭南大学附中就读。年日本侵略军南侵,港九沦陷,海外华侨饱受多重压迫之苦。他痛恨日寇侵凌,山河沦丧,报国之心弥切,又偕弟返回内地。1943年他毕业于广东梅县梅州中学,同年入中央政治学校经济系,在学一年,因志趣不合,对重庆政府贪污腐败,消极抗日,尤为不满。在家庭经济资助断绝的情况下,他毅然决定转学,辗转周折,考入西南联大电机系。抗战胜利后,联大各校相继回迁,吴佑寿随清华大学返迁北平,积极参加历次爱国学生运动,更认清国民党政权的腐朽本质,对欣欣向荣的解放区,热切年向往。1948年9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电机系,获工学学士学位。他放弃出洋深造机会,留校工作,参加护校活动,专攻电信学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吴佑寿在清华大学参与筹建无线电工程系,1952年该系正式成立,次年任系秘书,协助正副系主任孟昭英教授和常迵教授,借鉴苏联高等学校教育经验,制订出无线电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同时,积极组织系内教师用很短时间翻译出《无线电基础》、《电子管》和《脉冲技术》等多种苏联教科书,及时为中国新建的无线电专业提供了一批适用的教材。他还热心于无线电科普工作,编写了《无线电基础知识》、《通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等通俗读物,对中国业余无线电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吴佑寿在通信与电子系统学科前沿从事开拓性的研究工作,1958年在中国率先开展数字通信的研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所创建的科研组也未停止过科研工作。1969年秋,无线电系内迁到四川绵阳,他在参加繁重的基建劳动之余,仍致力于数字通信的研究,并经常深入工厂,作调查研究,根据国外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现状,提出加快发展数字微波中继通信的建议,亲自承担了供卫星通信和远程输气管道通信需要的数字微波通信机和无人值守微波接力机的研究。 吴佑寿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振兴中国电子事业为己任。他常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自勉。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科学技术的春天,他如饥似渴地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承担起重建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的重任,担任常务副系主任和系主任,并兼任图象信息教研组主任。不仅在专业设置、学科方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而且深入教学、科研第 线,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取得丰硕成果。 1984年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次年任院长,在五年任期内,锐意改革,提出多项建议和实施方案,得到学校和教委的重视,为完善中国研究生培养制度起了积极作用。1989年得国家教委颁发的“博士生培养和管理改革”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年中国通信学会成立,吴佑寿先后任该学会第一、二、三、四届副理事长。年受聘为国际无线电联盟)电路与系统学组理事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1990年起,走上国家教全国委员会委员。委科技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的岗位,开始了新的征程。 § 研制设备 吴佑寿研制成中国第一部八路脉码调制电话终端设备。50年代后期,中国通信事业有了初步发展,但属于模拟通信制式,抗干扰性能差,不便于保密,而数字通信尚处于萌芽阶段。尽管脉码调制的概念早在30年代已经提出,但后来一直未有突破性进展。国外虽曾研制出实验性脉码调制系统,又因其核心器件编码器采用的是结构十分复杂的阴极射线管,限制了实用和推广。吴佑寿在深入研究模拟和数字两种通信制式后,肯定具有更优越性能的数字体制应是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他在有关单位支持下,率先从语音编码入手,开始脉码调制的研究。其科研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1958年制成中国第一部八路脉码调制电话终端设备。在同年全国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展览会上展出,得到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 1959年4月在清华大学科研报告会上,他就自己提出的新型电子线路编码器级联式脉码调制编码器的设计构思和实现方法,做了系统的报告,从理论上分析了数字信号同步捕获和保持的关系,帧同步码型的设计原则等脉码调制的关键问题,引起了校内外专家的重视。他系统地研究了话音编码问题,导出了量化噪声和码位数 、压缩系数与信号统计特性的关系式,比前人所得结果更为普遍严格,为中国制定数字电话标准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其后在《电信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时分多路通信”的连载专题讲座,系统阐述这种新通信体制的原理与特点,强调它将是通信技术发展的方向。这就为中国通信事业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 开拓者 吴佑寿中国数字通信开拓者之一。 吴佑寿系统地研究了编码、数据压缩、调制与解调、同步以及微弱信号接收等通信领域的基本问题,在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基础上先后研制成功几种数字微波通信设备和数据传输机,为开拓、发展中国数字通信事业作出了贡献。他是中国最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工作者之一。 60年代初,他开拓了以提高频带传输效率与抗干扰性能为中心的数据传输科研课题,先后参加了国家1125、154及后来的706、708等工程,并任154工程副总设计等工程,负责传送人造地球卫星遥测数据的数传系统的研制。由于遥测数据数量大、传输距离远、误码要求严格,而容许的信道频带又十分有限,研究内容涉及在确保误码率足够小的前提下,如何提高信号传输速率的通信理论的基本问 题。为此,吴佑寿根据数字调相频谱窄、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大胆采用相位键控技术,在无资料可供借鉴的条件下,通过反复探索试验,终于解决了相干解调、同步信号提取等问题,于1962年研制成中国第一台数据率为比特600/秒的晶体管化数传终端机。他主持在北京一沈阳往返约1700公里的通信干线上进行的试验,取得大量统计数据,为开展数传科技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后又攻克了脉冲四相调制技术等难题,于1964年相继完成比特/秒数据传输终端机,并迅速投产,为中国卫星测控系统及时提供了传输数据的手段,又为中国通信事业开拓了一个新领域。年在西安举行的“信息论”学术会议上他做了《数字通信的若干问题》的学术报告;1965年在《电子学报》上发表了《噪声理论》等论文,对数字调相原理与实现方法、不同调制方式误码率和信噪比的关系等问题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1973年—1975年,根据数字微波通信的需要,吴佑寿提出采用AM—4PSK混合数字调制的方法,分析了交叉调制对主信道误码率的影响,从理论上解决了采用微带传输线实现全固态微波4PSK的问题,研制成功无人值守的数字微波中继通信系统,并协助工厂投入批量生产,使研究成果迅速推广应用。为此,多次获得国家有关部门嘉奖。例如,数据传输终端系列、脉码调制120路数字电话机等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GWX55—120数字微波接力机获1983年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88年10月又获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奖章。 § 汉字识别 计算机汉字识别创造性地解决了计算机汉字识别问题 70年代末,吴佑寿的研究工作从语音信号(一维信号)扩大至图文信息(二维信号),并大力促进计算机和通信的结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中国原有通信技术已远远不能满足社年他开展图像处理的会的需要。1980年—1985年,研制成功运算速度万次/秒、具有流水线结构的图像计算机,可用于遥感图像处理与分类、三维图像重建和显示等方面。获1986年国家获技进步二等奖。 汉字识别是吴佑寿近年来研究工作的重点。中国人民赖以表达信息而结构复杂的方块汉字能否与先进的计算机结合,曾使许多人担忧。汉字如何输入计算机,国外曾有不少人研究,但皆因汉字繁多、结构复杂而进展不大。吴佑寿知难而进。他说,方块汉字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的文字,汉字信息处理问题不能依赖外国人,一定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们对汉字了解最多,更掌握它的特点,有责任也有能力挑起解决这个问题的重担。80年代初,他带领部分师生开展计算机汉字识别的研究,毅然摒弃前人把汉字当作一个随机点阵图形的概念,在深入研究汉字结构规律和人认字的过程之后,根据汉字丰富的、有规律的结构信息, 提出“由外及里,从粗到细,逐步分析,比较鉴别”的处理方法,选用三种符合汉字字形结构规律的结构特征,在国内外首次实现能识别个印刷汉字的实验系统。他十分重视基础方面的研究。他从汉字模型和大类别树分类器性能分析的研究入手,先后建立汉字的属性关系描述和两种模型,并提 出采用树分类器品约束连接关系图描述质因数的概念,作为衡量树分类器性能的参量,从理论上推导出它和误识率、分类速度与交叠因数等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改进特征提取和识别方法,又成功地解决了多字体多字号印刷汉字识别问题,制成了实用识别系统。 吴佑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向,从不满足于实验室中所取得的成果。他和丁晓青教授所领导的汉字识别研究组认真调查汉字自动输入计算机的问题和要求,不惮其烦,解决了实际应用中很多难题,先后研制成功三种版本的高性能多字体多字号简/繁体汉字识别系统,以命名,在大陆数十个单位应用,并推广至海外。国内有关单位认为,这种系统是该单位建立汉字数据库三大技术支柱之一,解决了印刷汉字自动输入计算机的“瓶颈”问题。有关专家认为,这是汉字识别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 他的许多论文,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多次为有关学者所引用。他和丁晓青教授合著的《汉字原理、方法与识别实现》一书,是中国正式出版的关于汉字识别的第一本专著、系统地介绍国内外学者及本书作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全书以具有特色的统计结构模式识别方法为纲,以作者提出的模式识别统一熵理论及汉字模型为基础,系统地介绍汉字识别原理和方法,并深入分析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困难和解决办法。该书1992年7月出版后,迅速售罄,又再版发行,对中国汉字识别研究起了很大作用。 其科研成果“多字体多字号印刷汉字识别系统”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教委和国家科委授予吴佑寿 “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近年来又指导研究生开展采用神经网络进行汉字识别的研究工作,提出一种嵌套式分层协作识别网络的新结构,基本上解决了当前国际上正在研究的神经网络用于超多类模式识别的难题,有关论文获国际学术会议优秀奖。 § 教育家 汉字识别软件勇于求索的教育家 1978年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准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由绵阳迁回北京,全系师生欢欣雀跃。吴佑寿协助李传信同志,积极投入复系工作之中。他深入研究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势和中国电子教育的实情,大力强调抓好微电子学、光电子学和计算机三个方面的建设。由于他的推动,以及周炳琨等同志们的努力,光电子学科已开花结果,成为中国重点学科之一。他所提倡和努力推行的“三个不断线(”外语学习、计算机学习和实践环节)已深入人心,融合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导思想。 吴佑寿在出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期间,努力贯彻改革开放政策。他体会到,一个国家,尤其是们这样的大国,必须做到四个独立,即政治独立,经济独立,科技独立和人才培养独立,才能跻身于世界之林。为此他尽心竭力,贯彻高级专门人才立足国内培养的方针,努力促进学科建设,特别是重点博士点的建设;提出保留参加社会实践的研究生入学资格的措施,以提高研究生的素质和能力;建立了在职优秀科技人员直接申请博士学位的制度,鼓励在职人员努力钻研业务,提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支持港澳地区和海外科技人员和学生到国内留学、申请学位;积极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为国内外学有所成的博士研究生创造进一步从事研究的环境和条件,也有利于他们选择工作岗位。清华大学研究生院1989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博士生培养和管理改革”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他自己在连任两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子学与通信专业评议组召集人之后,又受命担任这一职务,继续为研究生培养工作效力。 吴佑寿为人谦和、治学严谨,深受同行敬重,并为广大学生所爱戴。他在从事繁重的行政工作同时,一直坚持在第一线教学,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过无线电基础、无线电接收设备、数据传输、信息论与编码等课程。他主编的国内第一本以晶体管通信电路为主要分析对年被评为国家级优秀象的《高频电路》,1987年被评为国家级优先教材,并获得年吴佑寿开始招邮电部部级优秀教材特等奖。1959年开始收研究生,1987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已有17名博士毕业,取得博士学位。在他悉心指导下不乏做出突出成绩的学子。他教书育人,严格要求,认真及时批改学生的报告、论文,甚至连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他的学生、现在美国任教的邹理和教授在纪念无线电系建系周年的回忆文章中深情地写道:“吴佑寿教授是的导师,……与吴老的相处是一生中非常珍贵、非常重要的经历,使懂得了许多高尚的、正确的做人 道理,影响一生的生活态度。” 在吴佑寿的言传身教下,他所领导的数字通信和汉字识别两个科研组方向明确,勇于创新,成为培养学生的基地。他所负责“通信与电子系统”学科,1987年被评为全国国重点博士点。由于吴佑寿在教育工作中做出了突出成绩,年国家教委授予他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 人物评价 汉字识别软件吴佑寿自幼受到侨胞爱国思想熏陶,酷爱中国历史典籍,阅览甚丰,他为祖国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和出色的科技发明创造而自豪和骄傲,他也痛感近百年来国家的落后与积弱,力求在自己工作领域作出贡献,为国争光。为此,他努力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多次率团或单独出国考察访问。但他从不盲目崇外,他对中华民族文化一往情深。有关汉字识别研究的优异成果就是最好的明证。他回曼谷省亲,年迈的老母亲一再要他留在身边,承欢膝下。兄弟亲友也多次劝他回泰国定居。他对此感慨系之,终以祖国为重,假期未满,就匆匆返回工作岗位,孜孜不倦,耕耘不辍。又率领有关师生开展以神经网络为对象的研究工作,并己工作领域作出贡献,为国争光。为此,他努力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多次率团或单独出国考察访问。但他从不盲目崇外,他对中华民族文化一往情深。有关汉字识别研究的优异成果就是最好的明证。1980年他回曼谷省亲,年迈的老母亲一再要他留在身边,承欢膝下。兄弟亲友也多次劝他回泰国定居。他对此感慨系之,终以祖国为重,假期未满,就匆匆返回工作岗位,孜孜不倦,耕耘不辍。近年又率领有关师生开展以神经网络为对象的研究工作,并被推选为中国神经网络委员会主席,亚太神经网络协会副主席,为推动中国新一代信息科学的发展、促进国际学术交流而继续奋斗。 1992年在庆祝无线电工程系建系40周年时,吴佑寿挥毫写下短句两行: 创业维艰 寒暑四十 已成往事 绝顶险阻 锲而不舍 再立新功 这既是他对自己生活道路的概括,也是他不断求索的写照。 § 相关词条 陈太一周炯槃吕保维陈涵奎何大中 周炯盘程国栋吴几康鲍家善郦能敬 武尔桢翟裕生隋经义陈力为张锡熊 黄武汉於崇文慈云桂邱绪环吴佑寿 申仲义欧阳自远常迵郭平欣金德祥 张松踪何景方宗熙郑重赵修谦 § 参考资料 [1] 教育网 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rsc/qhsz/wuys.html [2] 新华网 http://www.sh.xinhuanet.com/misc/2007-09/03/content_11037082.htm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