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多足纲
释义

多足纲

多足纲节肢动物门单枝动物亚门的 1纲。本纲动物体节成对地愈合成重体节,绝大多数重体节都具 2对步足,所以称又为倍足类。全世界已记载约8000种,估计总数有1.5万种。

本纲动物大多数身体细长,体长2~280毫米。体形多样:圆筒形、带状、球形。体节从11节至几十节不等,可分头、胸、腹 3部分。触角一对,7~8节,末节较短小,顶端有4个感觉圆椎体,少数种类的圆椎体数目更多。口器由一对大颚和一片状的颚唇部组成。颚唇部是大颚后另一对口器的附肢左右愈合而成,并遮盖了口腔下面。胸部4节,第1节(即颈节)无附肢,第2~4节各具步足一对。成体腹部的体节很多,除尾端1或2节都无步足外,每节各具步足2对。腹部占虫体的大部分、体节基本相似是本纲动物的特点。雄性的1或 2对步足转化成生殖肢。气管系统和血管系统完善。气孔位于足基节的前方侧板上,生殖器官开口于第3体节,即第2对步足的后面。多足纲

雌雄异体,交配时,雄性以生殖肢转移精子。雌性产卵数量多少不等,少则1、2个,多至数百个结成卵团。卵粒经2~4周变成第1期幼虫;刚破卵的幼虫一般具有3对步足。幼虫在继续生长发育中随着蜕皮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体节和步足数,直至成体。

§ 生态分布

多足纲动物行动缓慢,性喜阴暗潮湿,常栖息于树皮、落叶、石头或苔藓下面洞穴中常见。多以腐烂的植物,霉菌和其他真菌为食。居住在洞穴中的种类也有以动物尸体为食的若干种类因吃植物新生的嫩芽、嫩根而成为农业的害虫。

具有臭腺的多足纲在处于危险的时候,由臭腺孔放出分泌物以驱逐敌害;无臭腺的蟠形类把身体卷曲成球形,以坚固的背板抗拒敌害的攻击。当生存条件不适宜时,多足类常成群迁徙。

中国常见的大型多足纲动物多属于异蛩类和山蛩类,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在长江以北,除几种山蛩外,个体较小的带马陆类较多。另外,在中国福建、广东、广西等亚热带地区还发现圆马陆类。   多足纲多足纲

§ 多足纲形态适应性

①多体节与多对附肢利于多足纲动物在土壤、石缝中穿行,且行动相对缓慢;

②坚硬的大颚利于咀嚼有机腐殖质和撕裂食物;

③臭腺和背板颜色鲜艳是一种主动防御方式。

多足类大都具有毒性,但在中国医学中,马陆与山蛩都可入药。

§ 分类概述

多足纲包括2亚纲2总目7个目:

触颚亚纲 体长不过几毫米,体壁柔软,不含钙质,全身具有各种式样的刚毛,因而俗称毛马陆(图a)。全体由头部和11~13个体节组成,具有13~17对步足。

唇颚亚纲 体壁坚硬,含有钙质。雄性具有特化为生殖肢的步足,根据其位置分为后雄总目和前雄总目。

①后雄总目,生殖肢位于身体末端,与雌性交尾时只起扶助作用。包括:蟠马陆目(图b)和蛞形目(图c)。

②前雄总目,生殖肢位于第7体节。包括:绩马陆目、带马陆目、姬马陆目和畸颚目。 多足纲

§ 蜈蚣

体扁平,每体节有1对步足,分石蜈蚣、蜈蚣和地蜈蚣三类,约有2800种。石蜈蚣类躯干有18个体节,步足15对;蜈蚣类为15~27体节,步足21~23对;地蜈蚣类体节多,变化大,步足31~170对。蜈蚣躯干部第1对附肢特别强大,形成颚足,末节成为毒爪,颚足内有毒腺。蜈蚣肉食性,以毒爪刺入捕获物体内,注入毒素使之麻痹,再咬破体壁,摄食体内组织器官等柔软部分。少棘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lilans),为习见种类,一般长100毫米,最大可达150毫米,背侧深绿,有光泽,头及第1体节背板红色。生活在潮湿阴暗处。整体干制,可入药。蚰蜒(Thereuonema),步足15对,细而长,易脱落,俗称“钱串儿”,室内有时发现。

§ 马陆

体圆柱状,躯干部体节少的10余节,多的可达100多节。第1体节无足,第2~4体节各具1对步足,其余体节各具2对步足,因此属倍足类。从胚胎发育上观察,每一体节实由2个体节愈合而成。习见种如巨马陆(Prospirobo-lus),体粗大,头平滑,躯干部黑褐色。生活在潮湿山林间,运动缓慢。山蛩虫(Orthomorpha),体带状,黑褐色,17~20体节,触之能曲卷成球。生活在潮湿草丛间或石块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2: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