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唐斯复 |
释义 | § 简介 唐斯复 湖南浏阳人。1963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历任北京文工团演员,北京曲剧团编剧,《文汇报》驻京办事处记者。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 现任琉璃工房琉璃艺术博物馆馆长,透明思考文化有限公司制作总监。 [1] § 经历 2007年5月31日至6月14日,由上海昆剧团演出的全本“长生殿”将在兰心大戏院演出。这是三百年来,“长生殿”首次完整呈现。全剧分为四本,历时十小时完成演出。 5月21日下午,绍兴路9号。这是一幢大约建于1930年代的老宅,原来是法租界巡捕总会,现在是上海昆剧团。剧团的大门并不起眼,如果不是门口张贴了兰馨剧院的海报,却是容易错过。大门上挂个透明的免费取阅箱,四叠昆曲《长生殿》的宣传册放在里面,有点歪斜。唐斯复走过,习惯性地扶正。 唐斯复是昆曲《长生殿》的制片人和剧本整理者。此时,距离《长生殿》演出还有二周。她说此刻的心情是害怕,300年来第一次全本演出,10个小时4天,130多名演员,集合了南北顶尖的昆曲高手。也许是兴奋,和当年统筹、制作我国第一个自主经营的剧组,演出美国奥尼尔作品《悲悼》一样,当时她还只是个工作六年的普通记者,但自告奋勇为拥有焦晃、乔奇、卢时初、娄际成等话剧大腕的剧组找钱。她不知道前面是什么,温柔的身体总能爆发出让男人们敬佩的力量。1988年,她策划北京人艺包括《茶馆》、《推销员之死》在内的五部经典作品来上海演出,那是北京人艺“最后的巅峰”。演出完后,黄宗洛说:“唐斯复,我们每家给你派一个月的饭吧!” 20年多来,北京人艺再也没有出现当年的辉煌。唐斯复说,《长生殿》是她最后一次折腾,如果不做,会后悔终生;如果做,一定要做规模最大的戏。 六年筹备 2001年秋冬,唐斯复和上海昆剧团谈及演出全本《长生殿》。《长生殿》和《牡丹亭》并称“明清传奇”两大高峰,是昆剧舞台上的常演剧目,但从未完整地演出过,演得最多的是其中10折:《定情》、《小宴》、《惊变》、《埋玉》、《闻铃》、《哭像》、《弹词》等。2004年底,苏州昆剧团邀叶锦添担任舞美,演出号称全本的《长生殿》,但其实只有三本27折。唐斯复至今记得,当时讨论时,每个人都激情澎湃,甚至连演出场地都想好了。 但这个激动人心的“念头”很快遇到困境:承诺主办演出的机构悄悄退出,资金落空;上海昆剧团的排演任务繁重。放弃还是坚持,都变得很艰难。于是,唐斯复跟昆剧团团长蔡正仁请缨,自己弄剧本。在唐斯复的印象中,2001年的北京冬天又冷又黑,从那时起,直到2004年4月完稿。其间,黄宗江对她说,“窥浴”不能删(“窥浴”一折描写在华清池宫女窥视唐明皇和杨贵妃沐浴的情景),余秋雨和白先勇说,“弹词”不能删(“弹词”为剧中人李龟年怀抱琵琶街头卖唱的折子)。她保留了经典唱段,把原著纳入四本戏“钗盒情定”、“霓裳羽衣”、“马嵬惊变”、“蓬莱重圆”。四本之间由“说书人”串联,说书人由剧中宫廷乐工李龟年担任。 至今,唐斯复也不知道自己哪来的耐心,与《长生殿》如此厮磨。走在绍兴路上,她和昆剧团旁的看门人热络地打招呼,她引记者径直走入别家公司的二楼办公室,接受采访。自2001年起,昆剧团所在的绍兴路成了她最常来的地方。尤其近三年来,她把80%的时间都花在《长生殿》上。她给自己布置了作业,每天要联系十到十五人,推广票务。她甚至会亲自送宣传册到酒店。 约见唐斯复的这天,她心情难得的好,因为票卖得不错,据说兰心大戏院的票房点钱点到手抽筋,连吃中饭的时间都没有。唐斯复盼着票房好起来,把欠演员们的工资发了。去年10月底11月初,《长生殿》第一、二本在兰心试演,资金没有到位,她回家拿,找人借,第二天就拿出20万现金。 剧组里的人说出身高贵的唐斯复简直是刨狗坑的,什么洞都钻。唐斯复说这是命运使然。采访一结束,她就去上海文艺出版社,谈《长生殿》出书的事,她想出版中英文对照的《全本〈长生殿〉演出剧本》、《全本〈长生殿〉创作评论集》以及《全本〈长生殿〉剧照连环画》。她还计划用演出季的方式运作,以后每年都有两个演出季。 下午1点半,剧组开始排练。今天人仍然没有到齐,因为排练紧张,演员有人病倒了。身材敦实的总导演曹其敬座在台下,话不多。这位曾执导过话剧《红尘》、歌剧《苍原》、京剧《中国公主图兰朵》等的女导演,非常善于在人物心理与现实碰撞间拧巴。这是她第一次执导昆曲,台上唱,台下,她并不抬头。这像“大导”林兆华,喜欢从声音里辨别演员的状态。猛然,曹其敬的声音响起来:你们刚才弹错了。她说的是乐队。 趁排练间隙,曹其敬接受本报采访,她说这一版《长生殿》的表演是原汁原味的,不用话筒。全剧的细节非常考究,舞台两侧是九音云锣、编钟,乐队身着古装,在台侧演奏。服装都是手工绣的,乐器瑟是根据出土文物复制的。在第二本中的《舞盘》中,有一段只有文字记载的“霓裳羽衣”舞蹈。剧组多方请教研究唐代舞蹈的专家,并结合昆剧身段的特征,届时将呈现最接近原貌的“霓裳羽衣”。 全剧以两组平行蒙太奇交错进行,一组是在“安史之乱”的大背景下李、杨的爱情故事,人物被安置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第二组是天上的浪漫和人间的炎凉交织,嫦娥、牛郎、织女相继出现,时常会在舞台上会出现天上地下相呼应的场景,比如唐明皇和杨贵妃于七月初七在长生殿私语,而舞台另一边牛郎织女正看着他们。 排练持续至5点半,扮演唐明皇和杨贵妃两位演员被“留堂”,因为曹其敬觉得《埋玉》那段不够强烈。结束后,唐明皇的扮演者蔡正仁接受了记者采访。他从小学昆曲,12岁时演的第一出昆曲就是唐明皇,至今过去了50多年,蔡正仁几乎演遍了所有版本的唐明皇。他说在这一版本中,唐明皇更丰满。尤其是第三本,杨贵妃死后,唐明皇有场哭戏,每次演完这场,他卸完妆,回到家,仍久久走不出来。 第一本唐明皇由张军扮演,那时唐明皇初识杨贵妃,正春风得意。巧的是,张军第一次上台演的也是唐明皇,“那时还没毕业,在后台打哆嗦,上台后脑子一片空白,怎么演下来的,自己也记不得了。”对张军来说,这次演唐明皇是个挑战。因为唐明皇是大官生,身段、步法与他以往常演的优雅小生有很大的不同。剧中演杨贵妃的魏春荣年长张军几岁,而戏里,唐明皇与杨贵妃却是老夫少妻,张军说:“排练时,经常被导演骂到没自信。第一本中《春睡》、《复召》几出戏,难排至极,几遍下来,导演还是说,不对,回去重来。开始特别难熬,只能自己说服自己,一次次再来。创作的过程很痛苦,但也很享受。” 50年代,一部《十五贯》救活了昆曲。可从“文革”起,昆曲被禁长达15年。“文革”后,昆曲开始复兴,却在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人才流失,处境尴尬。昆曲在鼎盛时期曾经有1000多出剧目,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昆剧传习所传字辈大约留存下来400出,传到蔡正仁们,能凑出200出,可到年轻的一批,能凑出100出戏就已经不错了。在唐斯复等人的心目中,更远的冀望是用《长生殿》拯救昆曲。[2] § 作品 著有评论特写集《东方的微笑》,广播剧剧本《大海情》,话剧剧本《黎明前》、《晶莹的天空》,曲剧剧本《碧海恩仇》,电影文学剧本《孔雀情》,中篇儿童小说《三行小脚印》等。 [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