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周企何 |
释义 | § 简介 周企何演出剧目周企何,原名园园。川剧演员。四川成都人。 1911年生。出身小商。五岁入太洪班学艺,演娃娃生,九岁开始在成都登台演出。1926年入成都三庆会,从师唐阴甫,习文武小生。1930年倒嗓后学丑。曾搭班在四川各地演出。1935年后主演《梅花簪》、《做文章》、《迎贤店》、《请医》、《刀笔误》等剧,受到观众赞扬。建国后,任四川省川剧院副院长。对川剧传统表演艺术有所发展。念白和表演生活气息浓郁,善于刻画人物内心活动。[1] § 艺术生涯 周企何演出作品 周企何(1911-1988),民盟盟员,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川剧表演艺术家,四川成都人。父母早逝,4岁时被送给成都凤凰山附近一户贫苦农民。不久,遇上一位唱花脸的流浪艺人何玉山,见他机灵乖巧,便收为养子,随他江湖学艺。后来,为了纪念这位好心的穷苦艺人,他将原名周圆圆改名周企何。 周企何5岁时养父去世,在成都又遇乡班川剧艺人高青山,高见他无依无靠,头脑灵动,是块学戏的好料子,在成都“鉴古堂”演娃娃生,后又在“共和堂”等剧部相继学艺。因他艺术素质好,学艺勤奋,1926年加入成都著名川剧班社三庆会拜唐荫甫为师学演小生。“三庆会”名流荟萃,技艺超群,连穿“下驷角”都有一套不成文的“堂规”,要求严格。唐荫甫名为周企何的承师,但从未传授过技艺,于是他就躲在台口角落偷偷学艺,在众多良师的演出中。耳濡目染,俏俏学到了一些技艺。 在周企何20岁时,突然倒嗓,前辈名家唐文体知情后深感惋惜,鼓励他跟随自己改学丑角。唐广体系唐荫甫之父,周企何为其再传弟子。唐师爷靠诣精深,擅长演丑角,兼演其他行当。其拿手戏有《意中缘》中的褶子丑黄天监,《柴市节》中的官衣丑留梦炎,《迎贤店》中的丑旦店婆等,周企何学艺刻苦、举一反三,日积月累,在唐师爷的教诲下,深得唐派丑角艺术的真谛,为他后来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次,名旦白玉琼主演《乔子口》,临场时,扮演刘子堂的丑角演员病倒。内场管事掉头看见周企何,抓着黄牛便作马,旋即派他顶上去。而当场又无人,只得让他上场。周企何上台演出,格外认真,配合默契,给戏增添了生色,剧场效果很好,受到观众好评。至此,凡白玉琼主演《乔》剧,非周企何他不演出。从此,周企何赢得前辈名家们的信号赖和器重。 周企何 1935年,唐广体辞世后,周企何开始主演唐广体的拿手好戏《意中缘》,崭露了他不凡的艺术才华,深受观众赞赏。随后又陆续主演《柴市节》《迎贤店》《投庄遇美》等丑角戏,以刻画人物内心感情取胜,一时誉满全川,蜚声梨园,时年仅25岁。 周企何深知“艺无艺境”,川剧中有句行话:“学到老,演到老,还有三千演不到。”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随着年龄与日俱增,他善于广采博纳,兼收并蓄,从各方面来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观看京剧、昆剧、汉剧、话剧以及电影等不同剧种的演映,吸取新的营养;又到苏杭等地,游览名山大川,拓宽眼界,增添知识。他兴趣广泛,喜读古典文学,癖好诗画古玩,善与画家文人讲诗作画,谈戏论戏,提高艺术素养。 § 艺术特点 周企何在戏班里,一贯勤学好问,善于模仿他人演技;尤其是改学丑行后,对名丑唐广林的每次演出,他都要仔细看,认真地记。唐老师也诲人不倦地把自己的表演经验传授给这位好学的门徒。同时,企何还经常抽空向三庆会中的老小丑陶金山请教,获益匪浅。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在24岁里,便能独立演出《抚琴会客》《梅花簪》《瞎子算命》《做文章》等丑角戏了。不久,他又向名丑鄢炳章、周海波学习《秋江》等剧,并在所学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造,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周企何在艺术上长于表演和讲白,尤其善于刻画人物,创造了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秋江》中的艄翁,《画梅花》中的共天监、《请医》中的瘟医生、《迎贤店》中的店婆、《柴市节》中的留梦炎、《投庄遇美》的梅媪和《审玉蟹》中的宁欣等。 [2] § 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他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扮演《秋江》中的老艄翁,荣获演员一等奖。周企何在北京演出《柴市节》,周恩来总理以“幽默含蓄”四字概括他的艺术特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先后参与整理有《御河桥》《彩楼记》《玉簪记》《意中缘》等,均有创新。他的代表剧目《秋江》,皆有很高成就,以《迎贤店》《请医》待,皆有很高成就,以念白和表演生活气息浓郁、刻画人物以惟妙惟肖著称。形成了寓庄于谐、庄谐辉映的演出风格,在川剧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 [3] 由于周企何热忱地献身于川剧事业,曾先后被选为重庆市人民代表,重庆市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常委。并被接纳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还担任了四川省川剧院副院长等领导职务。198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 与张大千的交往 张大十是四川内江人,对川剧特别着迷。他最爱看的是川剧丑角名伶周企何的表演。周企何主演的“做文章”、“请医”等剧,早已蜚声艺坛。抗日战争时,张大千住在成都,与周企何不仅交往密切,感情深厚,而且对周企何的戏每演必看。有一次,张大千看了周演出的《迎贤店》,乘兴做诗两首。一日:“青抹额,大红鞋(鞋■孩音),坐柜台。笑口开,恭喜大发财”。二日:“能令公喜,能令婆怒,咄咄雨曹非主顾,钱不来谁留平等住?”这两首诗对周企何的表演给予人木三分的评价,且幽默诙谐,颇见风趣。还有一次,张大千看周企何的《意中缘》,觉得舞台上作布景的那幅梅花画得太差,便挥笔画了一幅梅花送给周企何。 自从和大千去台湾后,三十年来他与周企何仍有信件往来。周企何曾将自己演出的录音带托人转送:张大千也曾以自己的画册相赠。四川内江还曾排演了川剧《张大千》,剧中表现了他二人交往的情节,很是感人。 [4] § 评价 1936年,唐广体去世时,此时的周企何已基本把师爷的拿手好戏如〈柴市节〉、〈迎贤店〉、〈奔途遇美〉等继承下来,而且有所创造、有所发展。他从早期在萧楷臣的影响下所养成的观书赏画的良好习惯,以及同诸多著名画家张大千、徐悲鸿、冯灌父、关山月、张采芹等的交往中,论画说戏,互相启发,引画理入戏理,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唐广林吐词文雅、表演诙谐的艺术个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抒情写意的独特风格。 [5]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