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夏县 |
释义 | § 历史 夏县夏县,古称安邑,因我国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号称“华夏第一都”。 夏县古称安邑,为禹都所在,战国时韩国初时在此建都,秦为河东郡治,汉建安邑县,夏县因夏禹古都而得名,相沿至今。 夏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是嫘祖养蚕、大禹建都之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较多。 战争年代,先后有1258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解放后,夏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革命传统,艰苦创建家园。 50年代,四旁绿化名扬全国; 70年代,棉花生产誉满中原,成为华北第一个亩产百斤皮棉的先进县; 90年代,节水农业成绩突出,被列为全国总理基金节水农业示范县。 § 地理 夏县 夏县位于山西省运城地区中偏东南部,地处黄河流域。南接平陆,西邻运城市盐湖区,北连闻喜和垣曲,东南隔黄河与河南省渑池县相望。地理座标为东径111°02′—111°41′,北纬34°55′—35°19′,因我国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在此建都而得名。 地形地貌——全县地形复杂,山峦重叠,丘陵平川起伏交错。东有中条山护卫,西有稷王山把守,鸣条岗横卧其中。整个地貌为东西长,南北窄,东面高,西 面低,中间平,山地多,平原少,海拔在250—1583米之间。 土壤——全县有褐土、草甸土2个土类,7个亚类,22个土属,61个土种。其中褐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76.4%,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区、丘陵区及前山倾斜平原区,地势较高,起伏不平,耕层浅,肥力低,土壤熟化度差;草甸土主要分布在鸣条岗西侧的青龙河、涑水河冲积平原区,土壤条件好,是全县农业生产基地。 地质——县境内基岩露头均分布于东部,即县城、南关村--三坡底一线以东,横跨斜贯整个中条山中部。地层自西北向东南,由老而新。 § 气候 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2.8℃。冬季多呈现干冷少雪,平均气温为-5℃。夏季呈现高温高湿,平均气温25.1℃。秋季往往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平均气温13.3℃。春季气温极不稳定,冷热无常,空气较干燥,平均气温12.9℃。一般最高温度出现在七月份,最低温度出现在一月份。1997年7月1日,最高温度达到39.5℃,1977年1月13日最低温度达到-18℃。 § 环境 以城市拆迁整治为主,实施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和净化工程,使县城面貌明显改观。道路建设,全县结合造林绿化共拓宽县、乡、村道107条420公里,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和硬化。 电力上,主要是铺开并完成了城南变电站和水头11万伏变电站,完成了农村电网整改。并对全县96所学校2万余平方米的危房进行了全面改造。 § 资源 夏县以农业为主,现有耕地59.3万亩,现主要种植小麦和棉花,其它还有玉米、谷子、大豆等。 矿产资源以煤、铁、铜、石膏等,金、银等亦有开采。主要工业有电力、印刷、纺织、电机、制药、磷肥等生产行业。 水资源:总的说是地表水丰富,地下水紧缺。地表水资源约为1.2亿方/年,清水流量1.6M3/S。可利用的地表水约为4931.7万立方,实际利用的仅有1677.1万立方,占总数的34%;地下水储量8670万方,实际开采量已达10300.5万立方。 一是地表水:境内河流众多,总长209公里,总流量1.2亿方。其中涑水河流域3294.9万立方,黄河流域8845万立方。因受地形限制,可分为黄河支流水系、姚暹渠水系和涑水河水系三大水系。全县共有较大河流27条,其中直接入黄河支流的5条,通过姚暹渠入涑水河的22条,据1974年5月实测 ,向河流的清水流量为1.552立方/秒,其中直接流入涑水河0.2429立方/秒。 土地资源:其中东部为中条山区,地势高峻,石多土少,面积为874.85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4.68%;峨嵋岭从北到南,鸣条岗横贯其中的丘陵地区面积为13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61%;涑水河、青龙河从县境穿过,流经地带为平川区,面积347.7平方公里,占25.71%。总耕地面积69.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4%。其中水浇地36.3万亩,占总耕地的52%;山区耕地面积130700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8.8%;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2亩。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57人,多数人口集中在平川地区。 § 经济 夏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建设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县、山川秀美的文化生态旅游县和技术装备现代化的轻工医药县,使古老的禹都处处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截至2005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9.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67亿元,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5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5839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6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4元。由于基础太差,夏县经济发展仍相对落后,属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园区是工业发展的载体,也是产业聚集的平台。为了促进和带动县域企业快速发展,县委、政府在交通便利、水电充足的水头镇规划建设高标准工业园区。园区的规划面积要达到3—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要由现在的8个发展到15个,投产达效10个。 § 交通 夏县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市偏东南,中条山西麓。南同蒲铁路穿越县境,是该县对外交通的干线,大运公路和太原至风陵渡的干线公路分别穿越城关和县境西端,此外,尚有简易公路多条,各主要乡镇间均可通行汽车。 § 旅游 夏县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大举措,坚持“突出特色,明确重点,培育精品,打造名牌”的原则,以“三区连成片,三线十六点”为框架,加大旅游业的发展。司马光墓、泗交生态旅游区、温泉度假村、瑶台景风区、堆云洞等景点已初具规模,开发已现雏形,具备了接待游客的能力,成为黄河根祖文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精品旅游线路2条,拥有导游20余名,涉外三星级宾馆1家,二星组宾馆2处,并形 成了以宇达集团为龙头的旅游商品开发基地。 “三区”:一是温泉度假村风景区。二是自然生态旅游区。三是人文景旅游区。以嫘祖和禹王青台的根祖文化、司马光的治国文化,介子推的忠义文化、堆云洞的道教文化、古建筑艺术和河东特委旧址为根基,以将要创建的艺术雕塑园为点缀,让游人在我县的人文景观旅游热线中,体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兴衰沧桑的浩瀚历史,透视禹都大地从古至今丰厚的文化遗产。 “三线”:一是介子推茔、嫘祖庙、禹王青台、司马温公祠、宇达艺术雕塑主题公园(国家级)、堆云洞六大景点组成的人文景观旅游线;二是秦王寨、五龙庙、黑龙潭、三联洞、飞壁崖五大景点组成的太宽河旅游线;三是狩猎场、斩公槐、银洞沟、明清冶银古遗址、温峪泉瀑布五大景点组成的银洞沟旅游区风景线。 § 行政区划 夏县 夏县辖6个镇、5个乡:瑶峰镇、庙前镇、裴介镇、水头镇、埝掌镇、泗交镇、尉郭乡、禹王乡、胡张乡、南大里乡、祁家河乡。共有256个行政村。 县人民政府驻瑶峰镇。邮编:044400。代码:140828。区号:0359。拼音:Xia Xian。 2000年,夏县总人口342870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62127 庙前镇 29058 裴介镇 48450 水头镇 43337 埝掌镇 11718 泗交镇 6676 尉郭乡 25123 郭道乡 13296 南大里乡 17715 禹王乡 30398 大庙乡 6290 胡张乡 35478 曹家庄乡 3086 祁家河乡 10118 § 文化 夏县古称安邑,历史悠久。治水英雄大禹,疏渠通水,始定九州,大禹因治水有功而取得了帝位,封国号为夏,《史记夏本纪》称“禹封国号为夏”,大禹又是黄帝的玄孙,承袭华族,国名为“华”,从此“华夏”称中国,夏县可谓是“华夏”的源头;一代名相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为政治通史,治国安邦,警诫后世;黄帝元妃嫘祖植桑养蚕,始于夏县西阴;一代忠臣介子推,割股奉君,忠义可钦;东晋书法大师卫夫人,传技授道王羲之;唐代威震边关的名将薛嵩、谏官阳城,元朝教育家归阳、明代诗人王翰等。都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留下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光辉形象。这里又是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以嘉康杰为代表的1290名革命先烈浴血奋战,为国捐躯。新中国成立后,著名摄影家侯波、电影导演李俊、音乐家樊步义、美术家张映雪、邵仲节、林业劳模刘清泉等脱颖而出,犹如熠熠生辉的世星,光耀着禹都大地。夏县共有文保单位143处,其中国保4处,省保4处。 在这些从古至今的人文资源中,既包含着黄河根祖文化,又体现着治国文化、忠义文化和革命教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道德教育的缩影。同时,还拥有丰富的泗交绿色生态和瑶池温泉地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 特产 县制药厂所产“复方蛤青注射液”等五种产品畅销国内外,对老年虚寒性气管炎、感冒等病有较好疗效。另外,核桃、板栗、柿饼、木耳等均为该县特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