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夜鹰和神秘的油鸱 |
释义 | 每当夜幕降临,在茂密的森林中,你能听到各种夜行动物的叫声,有狼嗥虎啸,有鸮鸣熊吟。有时,你能听到一种清脆的“啾、啾、啾、啾……”声,像是机关枪连击时发出的声音,发出这种叫声的就是夜鹰。 夜鹰并非“夜间活动的鹰”,它们不是鹰,从分类学上讲,它们和猫头鹰是近亲。夜鹰体型似鸽,全身布满黑褐色和白色混杂的粗斑点。伏在地上时,它们羽衣的颜色和地上的枯枝败叶的颜色极为相近。白天,夜鹰常平卧在树干上,远远看去,犹如树叶,因而,许多人又把它们叫做“贴树皮”。 夜鹰,顾名思义,它们常于夜间活动,因而视觉和听觉都很灵敏。它们身上的羽毛松软,飞行时声音极轻,非常适于夜行。据记载,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起,人们就经常看到夜鹰在夜晚出没于牛棚羊栏中。当时人们都认为夜鹰是去偷吮牛羊奶的。因此,在西方,夜鹰至今仍被称作“goat sucker ”,意思是“吮羊奶者”。后来,人们经过仔细的观察,才发现夜鹰飞进牛棚羊栏并非去偷吮奶喝,而是去捕食昆虫。夜鹰的嘴极宽阔,口可以张得很大,在口的两侧还长有成排的长须。在捕食昆虫时,夜鹰始终在空中飞行。它们张着大嘴,从昆虫群中飞过,像用昆虫网兜捕一样,将昆虫吞入口中。 因为它们的嘴很大,有时一些晕头转向的小鸟也会被兜入它们的口中。夜鹰用这种方法可以捕获大量的昆虫。 有时,一些小昆虫卡在它嘴边的长须间,它们还会用长有梳子一样结构的中趾去梳理长须,把昆虫梳进口中。夜鹰捕食的几乎全部是害虫,有人在5 、6 月份解剖了3 只夜鹰的胃,发现其中蛾类占75% ,甲虫有24%.蚊子也是夜鹰的美味小菜,有人曾在一只夜鹰胃里拣出500 多只蚊子,因而有的地方称夜鹰为“蚊母鸟”。“蚊母鸟”的称谓虽不确切,但多少说明了夜鹰的嗜蚊习性。 夜鹰的巢很原始,它们就在林间枯枝落叶的凹洼处产卵。孵卵由雌雄鸟轮流担任,白天是雌鸟,夜间是雄鸟。 孵卵20天后,幼雏就破壳而出。幼雏出生时浑身长满羽毛,眼睛也能睁开;几小时后,幼雏就能快速振翅,向父母讨吃。在雏鸟出生后的头几天,夜鹰吐出一种白色粘液状物质喂雏;六七天后,夜鹰开始给雏鸟喂半消化的昆虫。 这时,幼雏振翅动作就成了催促双亲外出捕食的“乞求信号”。出生后20多天,小夜鹰就离开巢穴,单独生活。 一般鸟类在冬天是不休眠的,夜鹰是极少数几种已知休眠鸟之一。鸟类学家贾格兹首先发现了这一现象:夜鹰在食物缺乏的寒冷季节里,会自动进入休眠状态。这时,它们的体温从38℃降到20℃左右,呼吸变得非常微弱。 在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的沿海山地中,生活着夜鹰的近亲——油鸱。它比夜鹰大,颜色跟夜鹰相似。据研究,油鸱跟猫头鹰的亲缘关系比夜鹰更近,它们也是夜行性鸟类。不过,油鸱跟它们的近亲们在食性上有很大的区别,它们以油棕果为食。油鸱的嘴呈黄色,尖端有钩,很适于啄食多肉的果实。每当黄昏降临,大群的油鸱穿飞在树林中,在棕榈树树冠上啄食油棕果。由于它们长期食用一些含油量很大的植物果实,因而在皮下积存了厚厚一层黄色脂肪,它们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繁殖季节里,油鸱在岩洞中岩壁的凹洼处造巢,它们从嘴里吐出一种粘液,将半消化的果肉粘在一起形成巢壁。 油鸱的幼鸟体内积存的油脂要比成鸟更丰富,印第安人很早就熟悉了这一情况。每年,当油鸱的繁殖季节到来时,印第安人都要在油鸱建巢的岩洞口聚会,举行独特的仪式,然后他们支起大锅,架起旺火,将收集来的成千上万只油鸱幼鸟扔到锅里炼油。据说这种油透明无味,长时间存放不变质。印第安人用这种油点灯并食用。1799年,德国自然学家亚历山大。冯。汉甫尔德到委内瑞拉探险,他首先看到了印第安人熬炼油鸱幼鸟的情景。而后,他进入了委内瑞拉东北部的卡布里岩洞。在那里,他采集到了第一只油鸱标本。他还发现,油鸱聚集的山洞漆黑无比,一派阴森可怖的气氛。在洞中,火把照耀之处钟乳石林立,发出斑驳的荧光。洞壁上渗出涓涓细流,细流在洞底汇集,跟大量的油鸱粪形成奇特的鸟粪沼泽,不时散发出腐臭。油鸱在漆黑的岩洞里飞行自如,在飞行时,它们还发出尖利的叫声,这更增加了洞中恐怖的气氛。继汉甫尔德之后,很多自然学家和探险家先后探查了卡布里洞,但他们大多没有什么新的发现。直到1953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教授敦尔德。格里芬根据人们记述的情况提出:油鸱之所以能够在漆黑的山洞中任意飞行,可能是因为它们具有跟蝙蝠相似的回声定位的本领。由于格里芬曾在学生时代对蝙蝠作过长期的研究,所以他提出的这一论点被人认为是带有倾向性的推测。一年以后,格里芬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跟委内瑞拉著名的鸟类学家小威廉。菲尔普斯一起前往卡布里山洞,进行了汉甫尔德之后又一次成就卓著的探险,他们携带了全套的研究仪器,其中有示波器、录音机、变频器、各种电子光源、高感光胶片等等。所有器材都是为了在微光下记录并分析高频声波。他们沿用了研究蝙蝠的传统方法:将捉住的油鸱塞住耳孔后再放掉。经过大量的试验,油鸱的定位方式终于被揭示出来了。 在夜晚,油鸱飞行时发出尖利的叫声,叫声在山野间产生很大的回声,油鸱就是凭借这些回声来确定食物、同伴及障碍物的方位。格里芬发现,如果将油鸱的耳道塞住,油鸱就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飞行,这跟蝙蝠是一样的。 但跟蝙蝠不同的是,油鸱发出的声波在人耳能听到的范围内,而蝙蝠发出的超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另外,油鸱一般发出的噪叫声的频率在7000赫兹以下,而在黑洞中或遇到障碍物时,它们发出的声音比普遍叫声尖利,而且越接近障碍物,叫声越尖,格里芬测定,这种尖叫声的频率在7000赫兹以上。 格里芬和菲尔普斯的发现,使油鸱名声大振。1958年,委内瑞拉政府在卡布里岩洞建立了国家公园,并在岩洞内设置了完善的电子光源。从此以后,成千上万的旅游者慕名前来,亲眼目睹这奇特的“带雷达的鸟”。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油鸱是鸟类中唯一具有回声定位功能的种类。但在最近,我国的鸟类学家在湖北神农架发现,一种跟油鸱毫无亲缘关系的小鸟——短嘴金丝燕也可以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洞中栖息、造巢和繁殖。于是,鸟类学家纷纷推测,短嘴金丝燕可能也具有回声定位的本领。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还不能对这种小鸟做进一步的研究,但愿不久的将来,鸟类学家能够揭开短嘴金丝燕的秘密。如果对短嘴金丝燕的推测成立,我国就会成为又一个拥有回声定位鸟资源的国家。到那时,我国也会出现卡布里式的山洞,吸引中外游客。 我国另一种常见的猫头鹰是长耳鸮. 它们明显的特点是耳羽非常长,约有3 厘米左右。这种猫头鹰是典型的以捕鼠为生的种类。猫头鹰有一种奇特的习性,它们把食物中不消化的部分都从嘴里吐出来,因吐出来的东西是成团的,所以科学家称它为食团,鸟类学家分析了1000个长耳鸮的食团后发现,长耳鸮的食物中97% 是鼠类。在繁殖季节里,长耳鸮在幼雏没有孵出前就大量捕捉老鼠,贮存起来。有人说长耳鸮嗜鼠成性,这是因为它们见鼠必杀,尽管有时它们杀死鼠后并不食用。由此看来,长耳鸮是一种极有用的益鸟。 雪鸮是生活在北极附近的一种猫头鹰,它们也是捕鼠行家。雪鸮的主要食物是旅鼠。有趣的是,雪鸮产蛋的多少跟旅鼠的多少密切相关:旅鼠多的年份,它们产蛋也多。在旅鼠极其丰富的年份里,雪鸮的产蛋量要比平常多2倍(有时能产13枚);反之,在旅鼠缺乏的年份,雪??风趣他说,雪鸮生儿育女的多少要看它“胃口”的好坏。值得一提的是,雪绸跟其他猫头鹰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它们惯于白天捕食。 鹰鸮跟雪鸮有相似的繁殖习性,它们也是随着主要食物的多少来调整每年的产卵量。从外表看,鹰鸮更像鹰。 它们的脸盘很小,眼也不像其他猫头鹰那样向前集中,而且不论白天还是夜晚均能活动、捕食。但研究表明,它们是地道的猫头鹰,所以人们给它起名叫鹰鸮. 鹰鸮跟其他猫头鹰一样,也吐出含兽毛、鸟羽、骨胳等的食团。有人还看到过一个奇特的现象:一只鹰鸮吞食了一条松鸮腿,但松鸮腿太长,这只鹰鸮不能把腿全部吞进去。结果,鹰鸮就让松鸮脚留在口外,待松鸮腿上的肌肉被消化掉以后,它又将脚连同未消化的腿骨吐了出来。 红角鸮是广泛分布在我国的一种小型猫头鹰,它们的身长只有20厘米左右,比鹌鹑大不了多少。红角鸮就是传说中王刚美丽的妻子的化身。每年春夏,在山野丛林中,它那哀怨的叫声随夜风吹来给人一种凄凉感觉。红角鸮头上生育两簇直立的耳羽,看上去像两只小角,红角鸮也因而得名。红角鸮全身羽毛呈红褐色,胸、腹部发白,脚和嘴都是淡灰色。它们以毛羽等垫巢,卵是圆圆的,颜色纯白,看去很像乒乓球。红角鸮身体小,所以不太善于捕鼠,而主要以昆虫为食,其中包括大量的蝗虫、蛾类、甲虫和蝉。因而红角鸮也是非常有益的鸟。 最大的猫头鹰是雕鸮. 这种猫头鹰体长近1 米,体态魁梧。过去,雕鸮经常被人捕获并拿到鸟市上去卖。在野生环境中,雕鸮除了捕食鼠类外,也能捕杀蛇类,而且凶猛程度不亚于鹰、雕。这种凶猛的猫头鹰在人类的捕杀和对栖息地的大量破坏下已经很少见到了。 要不要保护猫头鹰,目前已不存在争论,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它们对人类的益处。鸟类学家们发现,猫头鹰的自然死亡率非常高。法国鸟类学家巴德维安在1972~1977年研究过1000对猫头鹰的繁殖。他发现,猫头鹰的幼雏之间有非常严重的同类相残现象。每年,大约有2/3 的猫头鹰幼雏死于同类间的残杀中,这种现象在食物缺乏的年份更多。其他国家的鸟类学家发现,每年大约有25% 左右的成年猫头鹰自然死亡。如果加上因吃被毒死的老鼠、被杀虫剂杀死的昆虫而死亡的数量,猫头鹰的死亡率就更大。现在我们知道,猫头鹰这种对人类极为有益的鸟是很脆弱的,它们太需要人类的保护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