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唐弢(1913~1992) |
释义 | § 唐弢(1913~1992) § 正文 现代散文作家、文学研究家。曾用笔名风子、晦庵、韦长、仇如山、桑天等。浙江镇海人。1913年3月3日出生在农民家庭,初中时即因经济困难辍学,考入上海邮局当邮务佐(拣信生),业余练习写作。1933年开始给《申报·自由谈》写稿,初写散文,后改写杂文。由于心仪鲁迅,在写作风格上受到浸染,一时被文艺界误认为是鲁迅的文章而受到注意。不久便与鲁迅结识,有机会直接向鲁迅请教,这对他的文学活动和生活道路有很大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在“孤岛”上海坚持抗日文化运动,参加了初版《鲁迅全集》的编校工作,后又支持《鲁迅风》周刊,编辑《文艺界丛刊》。抗战胜利后重回邮局,并与柯灵合编《周报》,积极参加反内战反饥饿的民主运动。《周报》被禁,改编《文汇报》副刊《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和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教授、《文艺新地》、《文艺月报》副主编。1959年起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唐弢的文学活动包括杂文、散文创作和文学研究两个方面。解放前以杂文、散文创作为主。他的杂文无论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深受鲁迅影响。针砭时弊,抗击黑暗,反应锐敏,议论激烈,有时含有抒情气氛,感情浓郁,意味隽永。社会性、知识性、文艺性都很强,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出版的杂文集有《推背集》(1936)、《海天集》(1936)、《短长书》(1940)、《投影集》(1940)、《劳薪辑》(1941)、《识小录》(1947)及散文集《落帆集》(1948)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继续坚持杂文和散文创作,出版《学习与战斗》(1955)、《唐弢杂文选》(1955)、《繁弦集》(1958)、《莫斯科抒情及其他》(1958)、《生命册上》(1984)等外,主要致力文学评论和研究工作,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特别是鲁迅研究)的重要学者。先后出版论文集《向鲁迅学习》(1953)、《鲁迅在文学战线上》(1957)、《燕雏集》(1962)、《海山论集》(1979)、《鲁迅的美学思想》(1984)等,并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另外分别辑录《鲁迅全集补遗》(1946)和《鲁迅全集补遗续编》(1952)。40年代以来,署名晦庵所写的“书话”,以散文的笔调,钩稽现代文学、文化、出版工作的大量史料。 唐弢先后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又曾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配图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