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唐山镇 |
释义 | § 行政区划 唐山镇辖唐一、唐二、唐三、唐四、唐五、贾家、前大、后大、巴王、邢里、前七、后七、莫王、大有、兴旺、郭家、楼一、楼二、东周、于堤、浒家、徐店、宋店、石店、薛庙、西毕、西马、八里、古城、仁和、王茂、郑家32个村民委员会和同济万鑫生活小区1个居民委员会,共33个行政组织。1984年4月由人民公社改为镇政府。2002年全镇11171户37803人,其中非农业630户2089人,比1988年减少322人。有汉族、蒙古族、布朗族、满族、傣族、彝族、布依族、白族、拉祜族9个民族,少数民族17人。 § 自然资源 唐山镇南高北低,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缓倾,西南部最高,海拔21米,东北部最低,海拔12米。南部为鲁中山区閧麓冲积平原,北部为黄泛冲积平原,主要为褐土及潮褐土。前后大王及仁和、古城、薛庙、西毕一带 为褐土,处在缓岗地带。兴旺、郭家、东周、楼子一带为槽状洼地土壤类型,为褐土及砂姜黑土。其它地带为潮褐土。全镇有耕地42176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4%。镇内交通便利,寿光至济南路横贯东西,唐山至华沟路与于堤路相接,纵穿南北。 主要自然灾害,1990年6月10日,王茂、薛庙等村部分地块受轻雹灾,受灾面积达200余亩,小麦减产三成。1994年6月15日,西马等村部分地块受轻雹灾,受灾面积150余亩,受灾地块小麦减产近两成。1997年8月19日,遭受强大风灾,8000余亩玉米被刮倒。玉米减产20%。 § 农业发展 小麦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1988年,全镇小麦播种面积4.24万亩,玉米3.6万亩。小麦单产376公斤,总产1594.24万公斤;玉米单产418公斤,总产1505万公斤。1989年大旱之年,小麦亩产426公斤,玉米亩产583公斤,小麦、玉米耕亩单产达到1009公斤,率先实现江北第一个“吨粮镇”。2002年,全镇优质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面积分别2.8万亩,小麦单产468公斤,总产310.4万公斤;玉米单产613公斤,总产1716.4万公斤。小麦、玉米大面积均衡增产,创我国北方大面积整建制均衡增产生产典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经济作物以棉花、蔬菜为主。1988年,全镇棉田面积756亩,亩产200公斤,总产15.12万公斤。受国家价格影响,1994年,棉田面积达到1409亩,亩产250公斤,总产35.23万公斤,亩收入1250元。1995年,棉铃虫害严重,亩产下降到150公斤左右,亩收入750元左右。1996年,植棉面积下降150亩。2002年植棉面积开始回升到940亩,亩产籽棉250公斤,亩收入1250元。 蔬菜,以白菜、芹菜、大葱、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豆夹、芸豆、韭菜、圆葱种植最普遍。其中芹菜、黄瓜、白菜、韭菜、豆夹等种植历史悠久,白菜、芹菜、圆葱产量高、质量好。1988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2500亩。1994年,常年菜、大棚菜、季节菜等12000亩。2001年,全镇种植拱棚西瓜1000亩,产品销往北京、天津等地,亩收入3500元。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优产品称号”。唐四村被市政府命名为“全市西瓜生产专业村”。 § 畜牧业发展 养鸡1988年,全镇畜牧业开始由传统分散经营、粗放管理向集中经营、高效低耗方向转变。1990年,大牲畜存栏5600头,猪饲养量12150头,年存栏4925头,比1988年增加2405头。同年,镇政府投资1000万元建成畜牧开发中心,带动全镇养鸡业发展。5月27日,原农业部长何康为唐山镇题词:“建成吨粮镇,畜牧双丰收”。1991年,全镇养鸡专业户350户,村办养鸡场13处,蛋鸡存养30万只,肉鸡饲养100万只。1998年,全镇存养牛6950头,饲养量达到1.16万头;生猪存栏9800头,饲养量2.8万头;蛋鸡存养50万只;羊饲养1.2万只,存养5000只。2002年,畜牧养殖小区182处,养殖户4900个。畜牧业产值7600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0%。 § 特色产业 雪松林业 1988年,全镇植树10.5万株,林木覆盖率6.8%。1989年实现“农田林网一步到位”,农田林网化面积4.76万亩,占宜林网面积的95.1%,其中新建林网18276.8亩,补植林网17600亩,植树13.8万株。1994年,全镇完成了“八五”绿化任务。林业覆盖面积1618.8亩,林木覆盖率16.8%。2000年,以公司、基地、农户结合方式,大户投资,分散管理,互惠互利。建立雪松育苗基地200多亩,绿化苗木2000余亩,速生丰产林2300多亩,经济林400多亩,果树大棚20多个。2002年,镇依托省林业局苗木调剂中心,建起了2500亩林业育苗基地,先后引进欧美杨107、108、109、110、中林2001、2025、银杏、白腊、国槐、雪松、青桐等优良树种。新树种林业育苗1500亩,实现当年育苗当年见效,亩收入达3000元,全镇增收450万元,人均苗木增收118元。同年2月,全省林木种苗交易会在唐山镇于堤村召开,交易额3500多万元。 唐山镇建筑业 1988年镇建筑公司设安装公司、地基基础公司和19支施工队,从业人员6223人。固定资产1078万元。1991年,镇建筑公司改制为淄博唐山建工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资质晋升为二级。至1992年,全镇建安产值1.6亿元,比1990年增长51.25%。其中,镇办建安产值8500万元,劳务收入2400万元;村办建安产值7500万元,劳务收入2000万元。唐一、唐二、唐四、楼一、后七等村建筑公司企业资质晋升为三级。1993年,市场萎缩,西马、东周、邢里、唐二、唐五等十余家村办建筑队自行解体。1997年,建工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市建工系统率先通过了9002质量体系认证。同年2月,镇建工实业有限公司改制为山东万鑫集团。1998年2月,兼并县建筑工程总公司,被列入全县七大重点企业集团之一。2001年,万鑫集团企业资质晋升为一级。2002年,全镇建筑业业发展到8个土建公司、5个专业化公司、6家参股单位。企业资产增加到33407万元。年接工程153项,完成施工面积80万平方米,竣工工程合格率100%,建安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9536人。先后创出“泰山杯”2个,部优工程1个,省优工程42个,市优工程106个,并获得“全国先进施工企业”、“首届中国百佳企业形象奖”、“国家全面质量管理金屋奖”等百余项省级以上荣誉。 唐山镇第三产业 1988年,镇域商业网点有镇供销社3个门市部和西毕、徐店、于堤、楼子、大有、后七、前七、前大村8个各供销点,个体商业网点遍布各村。农村集贸市场有唐山、楼子、西毕3个集市,唐山集市最繁荣,东西延伸1300余米,南北延伸250余米,日常市场贸易人员5000余人,每逢春节达到10000余人,1992年境内新辟商业街4条,总长5000米,新增服务网点210个,新增个体工商户250户,第三产业投资1300万元,总产值达1400万元。1995年,徐店、后七两村设立集市。1998年后,薛庙、西毕、徐店、于堤、楼一、兴旺、唐二、前大村设立夜市。2002年全镇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42家,从业人员683余人,年贸易成交额在205.2万元以上。 § 工业发展 唐山镇1988年,全镇工业初步形成建筑、铸造、毛纺、化工、轻工、建材、机械制造等九大门类、五大行业格局,至1990年,镇、村工业企业120家,工业总产值由1988年的5815万元增加到10031万元;利税由188万元增加到550万元。主要企业有:唐山蠕墨铸铁厂、济南化工桓台分厂、唐山缫丝厂、化工三厂、前大毛纺厂、于堤毛纺厂、后七棉纺厂等。1991年,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竞赛活动,到1992全镇工业总投入6500万元,其中镇办工业投资4500万元,村办企业2000万元。办成合资企业4家,利用外资60万美元,与台湾地区合资创办了淄博仁仁服饰有限公司,成为桓台县第一家直接出口创汇企业。新上村办工业企业28个,新产品开发20个,其中有4个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稀土蠕墨铸铁产品开发获国家星火计划三等奖。1993年镇、村办企业分别投资2300万元和1000万元,新上和技术改造项目69个。全镇工业总产值实现3.9亿元,利税1950万元。1994年,受国家紧缩银根货币政策及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电镀厂、印刷厂、被服厂、铸管厂、织布厂、毛纺厂、炼钢厂、轧钢厂等十余家镇、村办企业停产或半停产。1998年,全镇调整所有制结构,先后对万鑫、蠕铁、化三厂、缫丝厂、仁仁服饰厂、畜牧开发中心等36家镇、村办工业企业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租赁、拍卖等形式改制。促进化工、铸造、建筑、木器、印刷、建材等主导产业优化升级。东岳集团氟制冷剂产品打入西欧市场,年供货3000吨,供货值6000万元。宝源公司主导产品盐酸羟铵和灭多威肟产品出口东南亚、西欧,年创汇100多万美元。全镇先后建成了东岳、万鑫2家国家级企业集团和蠕铁1家省级企业集团。全镇民营企业达到60家,工业总产值达到4.26亿元,经济综合实力跨入了全省乡镇100强行列。2002年,全镇以发展民营企业为重点,抓投入,上项目,完成生产固定性资产投资2.5亿元,有24个项目建成投产。工业总产值实现13.58亿元,同比增长40.4%,其中限额以上工业完成8.34亿元,销售收入7.7亿元,实现利税1.1亿元;全年引进县外资金1.5亿元;实现出口创汇2158万美元。 § 科教文卫 舞狮文化 1982年2月,建成容纳观众1000余人影剧院,经几次改造,集图书室、游艺室、阅览室、广播录相室、老年活动室和门球场、影剧院、农民业余学校于一体,藏书近3万册。每逢春节、元霄节各村组织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唐二、唐三、后七、兴旺、薛庙等村以高跷、旱船、舞狮、花轿、花鼓、花杆等扮玩耍最活跃。同济万鑫幸福小区演出的小品《赶鸭》,西毕村自编自演的小吕剧《争爹娘》被市电视台采访、播放,文艺汇演获县一等奖。1988年,境内32个行政村均设广播室,广播喇叭3500只。1994年,电视机在农村普及,广播喇叭陆续停播,镇电影队撤消。2002年,全镇拥有电视机15000台,其中彩色电视机13000台,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0%以上,覆盖率达100%。户均电话普及率达85%,覆盖面达100%。 唐山镇教育 1988年,全镇有29处幼儿园,48个班,入园幼儿1521名,3至6周岁儿童入园率达87%,1999年年,各村幼儿园合并为12处,38个班,儿童入园率达97%。2002年,全镇幼儿园13处,40个班,在园幼儿1316人。幼儿入园率达98%。1988年,全镇有27处小学,132个班,在校生3350人,1998年并校合班后,小学调整为11处,73个班,在校生246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100%。1988年,全镇有7处中学,45个班,在校生2520人。1991年,新建唐山二中。1994年,境内中学调整为3处。2002年全镇初中学校调整为1处,48个班,在校生2423人。初中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 1988年,全镇教职员工有390人,中学教师学历达标率42%;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67%,到2002年,全镇中小学教师325人。其中大专学历153人,本科学历35人,中师学历137人。中小学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7.8%、100%。高级职称教师36人,中级职称教师155人,助理级以下职称教师134人。 心电图机卫生 镇设卫生院1处,于堤、西毕、西马、后七、楼一、大有村设分院,其它26个村设卫生所。镇卫生院所辖东岳、同济万鑫幸福小区、海天(唐一)、街里(唐二)、郭家5处门诊。有24个村实行合作医疗,占总数的75%。 镇卫生院始建于1958年。1988年,有职工26人,业务用房900平方米。设床位15张,配x透视机一台。2001年6月,投资260万元,对卫生院进行整体搬迁,建有占地15亩,建筑面积2450平方米的门诊大楼。至2002年,卫生院配置救护车2辆,拥有国内最先进的200ma光机、日本产光电心电图机、中美合资b超诊断仪、西班牙产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产血细胞分析仪、心电监护仪、脑电地形图仪等大中型设备26台(套)。 体育 全镇有老年门球活动场2个,篮球场48个,排球场8个,乒乓球场室内26个,室外17个。农村和企业以下象棋、打篮球、乒乓球等体育娱乐活动居多,有组织开展活动较少。学校体育活动普及。1999年10月,在全县田径运动会中,中小学各组均获第一名。2002年2月,获“发展桓台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 唐山镇计划生育 1995年8月,镇政府投资150万元,建起了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计划生育服务站”。内设优生优育门诊,综合门诊16个科室。育龄妇女每年4次,无生育条件妇女每年2次,已怀孕育龄妇女每月一次健康查体。1988-1990年,计划生育率在96%,人口自然增长率在8‰。2002年,有180对夫妇自愿放弃二胎生育指标,晚婚、晚育率保持在99.8%以上,出生率12.6‰,计划生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4.2‰。 宗教信仰 镇内有天主教、基督教。天主教以王茂村为中心,辐射徐店、宋店。王茂村设有教堂,教徒155人。基督教南片以于堤村为活动中心,辐射楼子、东周、石店、郑家、西毕、西马、八里等13个村。1996年教徒集资9000余元在于堤建立教堂。北片以前七村为活动中心,辐射后七、莫王、大有、后大、唐一、唐二等16个村。1991年教徒集资35800余元在前七建教堂一座。基督教徒从1988年的460人发展到2002年的1168人。 社会新风 1989年,为淄川、博山两区遭受旱灾捐献小麦60吨,现金1万元,粮票1000多斤。1990年,全镇抽出50多台收割机、脱粒机支援高青县麦收。同年7月,于堤村村民伊茂义,为抢救晕倒在酒糟池内村民献出生命,中共桓台县委追认伊茂义为优秀共产党员。1994年,全镇捐款25000元,帮助王茂村一名患有肾病村民治病。1996年3月,全镇捐款200万元,建成两幢40户的教师公寓。同年6月,为沂源县遭受暴风雨灾害捐款18万元,小麦28吨。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表彰为“全国文明镇”。[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