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方 |
释义 | § 定义 南方 名词解释 词目:南方 拼音:nán fāng 词义 1、南面,南边。表示方位。若我们朝太阳升起的方向站立,南就在我们的右方。 基本解释 [South] 位于一特定的或暗示的方位点以南的地区或国家(在中国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 今南方(川之西南、滇之北部)已定。——诸葛亮《出师表》 详细解释 1. 南面,南边。表示方位。《易·说卦》:“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 高亨 注:“《说卦》又以八卦配八方,离为南方,故曰‘南方之卦’也。”《仪礼·觐礼》:“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设六色: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下黄。”《山海经·海外北经》:“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2. 泛指南部地区,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左传·昭公十九年》:“若大城城父 ,而寘大子焉,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后汉书·杨终传》:“且南方暑湿,障毒互生。”《新五代史·杂传·安从进》:“自范延光反邺 , 从进已畜异志,恃江为险,招集亡命,益置军兵。南方贡输道出 襄阳 者,多擅留之。” 陶成章《浙案记略》:“凡属长江以南,俱属南部,称曰南方。”丁玲 《韦护》第一章三:“那南方人的北京腔,又柔和,又跃动。”[1] 3.自然地理概念中的南方,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东临东海,南临南海。包括江苏大部、安徽大部、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云南大部、贵州、四川东部、重庆、陕西南部、广西、广东、海南、台湾、甘肃最南端、河南最南部,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多居住在西南和中南地区。[2] 当前在很多领域,人们偏向于指水热配合得当,夏季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季风区和热带季风区。即上述第三种解释。 § 概况 南方 主要分为两个地区: 华中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至南岭,西起中、缅边界,东达东海、黄海之滨,总面积约 200 万平方千米。全区位处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水资源和生物资源异常丰富。矿藏资源多种多样,是中国有色金属矿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全区绝大部分属长江流域,长江自西而东横贯全境。地势上处于三大阶梯中的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以巫山山脉和武陵山脉为界,东西之间无论在地面高程、地貌组合,还是生物气候等方面都反映出显著差异,因而使本区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更为复杂。[3] 华南地区位于中国最南部。北与华中地区相接,南面包括辽阔的南海和南海诸岛,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相望。西南界线是中国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的边界。在行政区上,本区包括台湾省、海南省全部,福建省东南部,广东和广西的中南部,云南省南部和西南部。 本区北界,是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分界线。这条界线以南的华南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 10 ℃,极端最低气温≥ -4 ℃,日平均气温≥ 10 ℃的天数在 300 天以上。多数地方年降水量为 1400 — 2000 毫米,是一个高温多雨、四季常绿的热带 - 南亚热带区域。这里,植物生长茂盛,种类繁多,有热带两林、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等地带性植被。现状植被多为热带灌丛、亚热带草坡和小片的次生林,热带性森林动物丰富多样,有许多典型的东洋界动物种类。地表侵蚀切割强烈,丘陵广布。在长期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丘陵台地上发育有深厚的红色风化壳。在迅速的生物积累过程的同时,还进行着强烈的脱硅富铝化过程,成为中国砖红壤、赤红壤集中分布区域。区内拥有广阔的热带海洋。珊瑚岛景观独具一格。全区自然面貌的热带 - 南亚热带特征突出,这与华中地区的亚热带景色有明显的区别。充分利用丰富的热量和水分资源,发展热带作物,合理利用和保护热带性植物和动物资源,开发热带海洋资源等,是华南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突出问题。[4] § 主要地域特征 南方 根据南方不同区域特征,可分为不同的区位进行认识: 秦巴山地与淮阳丘陵 1.过渡性的自然景观与南北兼备的农业自然资源:本区土地面积约27.4万平方千米,自然景观是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景观,具有亚热带与暖温带之间的显著的过渡性特征。作为华中地区与华北地区之间分界线的秦岭就充分反映这种南北过渡性;北坡暖温带山地垂直景观带谱明显,南坡则为北亚热带山地垂直景观带谱。 农业栽培植物既有南方的油茶、油桐、生漆、柑桔、桑、茶等亚热带占优势的经济作物,也有核桃、板栗、柿、梨、柞等北方暖温带占优势的植物。经济植物种类丰富。特别是秦巴山地,药用、纤维、油料、淀粉植物即达1000多种;野生动物也很丰富,著名的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灵猫、猞猁、麝、鹿、豹、盘羊、岩羊、苏门羚、锦鸡、环颈雉、长尾雉、朱鹳等。大熊猫、金丝猴分布于秦岭山地的宁陕、佛坪、太白、洋县及周至等县海拔1200—2100米的山区;羚牛分布于太白、佛坪、宁陕、洋县、周至、城固、留坝、略阳、凤县、眉县、户县、镇安、柞水、商县、兰田等县海拔1400—2100米的山区。 石油和化工原料矿产:主要有天然碱、石油和天然气、岩盐、石膏、磷矿等。天然碱、岩盐和石膏主要分布于豫南的桐柏县。天然碱与岩盐共生、集中分布于桐柏县的吴城和安棚。天然碱品位达36—41%,占全国该矿探明总储量的77%;岩盐品位亦达42—45%,分布范围更广,除桐柏以外,湖北的安陆、孝感、枣阳等县均有分布,其中兴隆盐矿规模最大,储量近亿吨,以芒硝为主,硫酸钠含量一般达15—18%,最高可达47.8%,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石膏也主要分布于桐柏的安棚,储量达8000多万吨,品位45—78%,但以泥石膏为主,只有少量纤维状石膏,质量较次。本区石油属高腊低硫,主要分布于南阳盆地。 磷矿石主要分布于钟祥、宜昌、兴山、远安、保康、神农架等地,是湖北省磷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材原料矿产:主要有珍珠岩、澎润土、沸石与含碱玻璃原料,优质花岗岩和大理岩等。珍珠岩、澎润土、沸石与含碱玻璃原料均为共生矿床,集中分布在豫南的信阳与罗山交界的上天梯矿区,珍珠岩保有储量占全国第二位,澎润土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三位,沸石和含碱玻璃原料保有储量分别达2500和3700多万吨,亦位居全国前列。花岗岩和大理岩在全区分布很广,质量亦佳。此外南阳盆地渐川的兰石棉矿亦颇有名。 金属与贵金属矿产:本区是全国著名的金属矿带之一。有色金属的钼、汞、铝,贵金属的金、银等都有相当优势。河南巩县、许昌一带的铝土矿,已成为全国三大铝工业基地之一。东秦岭是全国著名钼矿带之一,华山南侧的金堆城,洛阳地区的栾川以及南阳盆地的镇平,汞的储量在全国均占有一定地位,尤其是金堆城,汞的储量即近百万吨,是全国屈指可数的伴生铼、硒大型钼矿床之一。金矿在本区分布比较普遍,如陕南的太白、眉县、安康、勉县、略阳、宁强、豫西洛阳地区的灵宝,南阳盆地的桐柏等地均有分布,但以洛阳地区的灵宝和嵩县最为集中,已成为我国重要黄金产地之一。银矿一般与黄金或其它金属伴生。如灵宝、桐柏、湖北竹山以及陕南柞水的银矿均系与黄金伴生,而湖北兴山银矿,则系银钒伴生。[5] 江南山地丘陵 江南山地丘陵区包括长江以南的湘、鄂、赣丘陵,南岭山地,皖、浙、赣、苏边缘丘陵山地和湘西雪峰山地,土地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是一个以南岭山地为主脊,湘、赣边界山地为中脊,雪峰山与天目山,武夷山(不在区内)为边翼的略呈“山”字形格局,向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倾斜的丘陵山地。全区山地占43.4%,丘陵地占37.8%,平地占14.9%,水域面积占3.9%(表示)。土地类型多样,为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据1985年统计,全区耕地占12.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林地占57%,园地占1.1%,草地占18.24%,可养殖水面占1.6%。 本区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气候,热,水条件优越,海拔600米以下的丘陵平地地区,日平均气温≥10℃活动积温4700—6500℃,持续期210—300天,无霜期220—330天,基本上能保证稻稻麦、稻稻油、稻稻绿肥三熟制所需要的热量。水分保证率也较高,全区年降水量均在1200—2000毫米之间,而且季节分配比较均衡。年绝对最低气温在-7℃以上,亚热带常绿果木越冬条件较好。本区生物资源不仅种类多而且单种数量也多,同两湖平原组合在一起,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油、棉、麻生产基地、淡水养殖基地和亚热带林、果生产基地。草食牲畜饲养业的发展亦具有很大潜力。 在丰富的降水条件下,本区河川径流资源达380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14.4%。只是由于地形比较低缓,水力资源远不如西部的云贵高原,也不及东部的浙闽丘陵,区内可开发水力资源约1800万千瓦,仅占全国可开发水力资源总量的4.7%,平均每平方千米40千瓦左右。但湘西雪峰山和南岭山区则比较丰富,平均每平方千米可开发水能分别达74.56千瓦和 本区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矿种齐全。其中南岭山地的钨、锡、铋、铅、锌,湘中丘陵的锑,赣东北的德兴、铅山和鄂东南的铜,均居全国首位。赣中萍乡、新余,鄂东南大冶、鄂城以及粤北曲江、翁源、连平、龙川等地的铁,均有一定储量,其中大冶、鄂城以及粤北的铁矿还以富矿为主,且与铜、钴等多种金属矿产伴生,宜于综合开发。湘中丘陵的湘潭、桂东北的平乐、荔浦、贺县、全州等地的锰矿也属区内优势矿种,广西和湘南锰的保存储量分别占全国的第一位和第二位。非金属矿产矿种多,储量大、分布广。湘南萤石保存储量占全国的60%,重晶石占全国的50%,南岭山地的滑石储量占全国36.5%,其中桂东北龙胜县的古坪、鸡爪两个矿区,仅次于辽宁居全国第二位,其品位居全国首位。[6] 云贵高原 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土地结构:云贵高原包括贵州全部,云南大部,以及桂西北、川西南、川东南、鄂西南与湘西武陵山地等广大地区,共约68万平方千米。全境以山地和丘陵地为主,云南高原山地占80.8%、丘陵地占14.2%,平地仅占5%;贵州高原山地占80.3%,丘陵地占14.8%,平地亦仅4.9%。云南省境内土地垦殖率约7%,而贵州省亦仅10.5%,土地垦殖指数为数不高,但坡耕地比重大,极易产生水土流失。 云贵高原由西北2500—3000米向东南倾降到400—500米,土地层状立体结构十分明显,云南高原尤为突出。 据统计,云南省除南部边缘热带、南亚热带以外的3300万公顷土地中,属于低热层的土地占18.85%,中暖层占51.31%,高寒层占21.76%。贵州高原地势较低,除黔西地区(约占5%)可达1500—2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层以外,其它85%的土地均在1000—300米,10%为海拔1000—150O米。以低热层为主,中暖层次之,高寒层不多。 水资源平平而水力资源丰富:同亚热带东部各副区比较,本区水资源较少,每平方千米水资源仅57立方米,只及福建的60%和广东的47.7%,但水力资源丰富。北缘的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乌江,西部横断山区的澜沧江、怒江,南缘的红水河,都是中国水力资源宏富的地区,全区平均每平方千米水能理论蕴藏量,贵州为106.38千瓦,四川265.9千瓦,云南达270.18千瓦,分别是福建的1.24、3.1和3.15倍,占全国水力资源总量的40%以上。 丰富的生物资源:本区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是西南林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森林面积约1315万公顷,占川、黔、滇四省区森林总面积的53%。全区草山草坡计约2600多万公顷,约占全国草山草坡总面积的29.25%,为本区山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区地处中国东西、南北动物区系的过渡区,野生动物丰富,不少古老稀珍动物集中于本区,素有“动物王国”之称。云贵高原是中国湖泊众多的地区之一,但受地质地貌条件的限制,湖泊和河流水域面积不大,云贵二省合约3千公顷,仅占全国淡水水域总面积的1.27%,其中80%又集中在碳酸盐岩系分布较少,地表储水条件较好的云南境内,这为云南水产养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矿产资源富区。据1980年统计,区内铅、锌(主要分布于滇西)探明储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3%和24%,汞的探明储量占全国的79.5%,其中贵州的储量即占全国的71%。云南的镍和铂探明储量仅次于甘肃金川,居全国第二位。铝土矿储量也很丰富,仅贵州遵义、修文、清镇等地,其探明储量即占全国的17%,居全国第三位,尤为突出的是攀西地区的富含钒、钛的磁铁矿,钒、钛的储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72%和92%、铁的储量亦占全国的16%;云南境内铁的储量在全国亦占一定比重(2.5%左右)。黔、滇二省锰的保有储量占全国的22%。滇、黔二省磷矿石的保有储量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国南方贫缺的煤炭资源,唯独在本区却占有很大优势,黔、滇二省煤的探明含量占全国的10%,其中67%集中于黔西六盘水地区,22%分布于滇东北的昭通地区 [7]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