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华宁县 |
释义 | § 基本概况 华宁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有磨豆山脉、中部有老象山脉南北向纵贯全境,东部有南盘江和华溪河北南相对汇流,两山脉间有青龙河和龙洞河北南相背分流,形成“两脊夹两槽”的地形。又因诸多山岭的分割和河流的冲积,形成山地、丘陵、坝子、河谷间杂交错的地貌。海拔最高点磨豆山2663.1米,最低点磨法冲江边1110米,相对高差1553.1米。山地面积1168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89%。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9个,其中宁州坝子和盘溪坝子最大。县境西北角有抚仙湖,本县拥有该湖水域19平方公里。境内分布大小潭泉630余个,平均每平方公里达0.5个,被誉为“中国泉乡”,以宁州恩永泉和盘溪七犀潭最著名。华宁县 华宁县属中亚热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形成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南温带4个气候类型区,呈现垂直变化大、季节变化小、干湿季分明、地区差异明显的立体气候特点。2005年平均气温17.4℃,极端最高气温32.7℃(5月26日),极端最低气温1.3℃(3月5日)。全年日照时数1862.2小时,无霜期275天,全年降雨量831.1毫米。 华宁历史悠久。据青龙镇海镜新村遗址出土的陶片陶坯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抚仙湖东岸生息繁衍。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设毋单县(后改为婆兮)于现在的盘溪。晋成帝时(326~334)划现在华宁县地域的大部和现在江川县的一部分设梁水县;天宝七年(748),梁水县地为南诏步雄部,称宁部;至元十三年(1276),称宁州;民国元年(1912),宁州改称宁县(因与甘肃省宁县同名,遂于2年10月改称黎县);民国21年(1932)4月取华盖山、宁寿寺首字,改称华宁县。 华宁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清康熙四年(1665),宁州土知州禄昌贤联络滇南各土司武装反抗吴三桂的暴虐统治。咸丰六年(1856),盘溪回、彝族人民揭杆起义,历时17年,成为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云南各族人民大起义的组成部分。同治十三年(1873),青龙彝民李保受聚众造反。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近5000名华宁青年应征入伍,开赴抗日战场,其中许多人为国捐躯。1948年2月,中共云南省工委领导的盘溪交通站成立,完成了护送伤员、物质,传递情报和人员的工作。1949年4月,中共华宁县委成立,领导全县各族人民开展反“三征”斗争和武装斗争,于同年12月23日和平解放县城。1950年1月25日,华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华宁县获得解放,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县内居住着汉、彝、苗、回、哈尼等21个民族19.82万人。全县设4镇1乡,下辖两个居民委员会,75个村民委员会,670个村民小组(合作社)。宁州镇为县城所在地。 § 行政区划 截止2005年12月底,全县设4镇1乡,共有73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1个居民委员会,即:华宁县 宁州镇(驻县城),辖右所、王马、郭家营、新庄、平地、铁埂、吗达、法果、咱乐、冲麦、西冲、马鞍山、普茶寨、岔纳、新城、阿路本、暮车、舍木多、火特、红坡、那果、茂地村、葫芦冲23个村民委员会,城关、甸尾、上村、西门4个社区; 盘溪镇(驻盘溪),辖盘江、东升、下街、龙潭营、磨沙塘、各纳甸、小龙潭、九甸、乐士堂、法高、富民、矣得、月红寨、平坝、大寨、新村、方那17个村民委员会和盘溪居民委员会; 青龙镇(驻青龙街),辖马鹿塘、大母公竜、城门洞、斗居、矣甫、中村、山岐、红岩、倒马坎、青龙、落梅、紫马龙、大村、海关、海镜、矣马白、禄丰、革勒、老田、糯租、海迤21个村民委员会; 华溪镇(驻华溪),辖甫甸、大新寨、华溪、独家村、黑牛白、小寨6个村民委员会; 通红甸彝族苗族乡(驻通红甸),辖大婆左、通红甸、小得勒、所梅早、山羊母、大龙树6个村民委员会。 § 历史沿革 华宁建置,有文字可考者,可上溯至战国时期。战国后期,人们把行将统一的中国划分为九州,华宁在梁州范围之内。楚倾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左右,庄跻在滇称王后乃至秦代,华宁为滇国属地。 汉元鼎六年(前111),设毋单县于今华宁县盘溪,隶牂牁郡(郡治在今贵阳附近)。元封二年(前109)改隶益州郡(郡治在今曲靖)。继又从建宁、牂牁二郡中分出毋单等县设兴古郡(郡治在今广南县境内)。 晋成帝时(326~334),从兴古郡中分出部分地区设梁水郡,今华宁县地大部属梁水郡之梁水县,郡、县治同在今江川县旧州。后经南北朝乃至隋代,今华宁大部均为梁水郡梁水县,且毋单县(县治一直在盘溪)与梁水县并存。华宁县 唐武德元年(618)开南中,复置南宁州(治所在今曲靖。两晋南北朝期间曾有宁州建置;隋开皇十三年即公元593年于味县即今曲靖置南宁州总管府,十七年即597年撤销)。七年(624),从南宁州内分置西宁州,贞观八年(634)改西宁州为黎州,州治设在今江川旧州,领梁水(今华宁县和江川县大部)和绛(今江川县龙街一带)两县。天宝七年(748),梁水县地为南诏步雄部,继为爨人所据。当时世居龙亩(即今华宁县新城乡龙亩)的土著豆圭部族已相当强盛,爨人首领阿几无力控制,遂将浪广(今江川县大街一带)割给豆圭,称宁部。豆圭后裔筑城于今华宁县城西北数百米的下村,称作“西沙笼”(彝语,意为“孙子之城”)。宁部一直沿袭下来,经五代乃至宋。 元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云南。四年,宁部首领普提归附,五年(1255),设宁州万户(毋单县可能于此时撤并宁州),领嶍峨(峨山)、马笼(新平)千户,万户府设于西沙笼。至元十年(1273),改宁州万户为宁海府,隶临安路(路治在今建水)府治移至今江川县旧州。至元十三年(1276),再改宁海府为宁州,同时设西沙县(县治在西沙笼)。宁州领西沙、通海、嶍峨三县,仍隶临安路。至元二十八年(1291),州治移至西沙笼。(至正间又移至今县城址)至治二年(1322),将西沙县并入宁州,州领通海、嶍峨二县。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路为府,将通海、嶍峨二县划出。宁州始为与县平级的行政区,直隶临安府。 清袭明制,华宁仍称宁州,隶临安府。 民国元年(1912)废州改县,宁州改称宁县。因与甘肃省宁县同名,遂于2年 10月改称黎县(以唐代曾设黎州而名)。21年(1932)4月再改称华宁县(县城紧靠西北面之华盖山,山上有宁寿寺,又曾称宁州,取华盖山、宁寿寺首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沿称华宁县。1958年10月,华宁县与杞麓县合并称通海县。1959年10月华宁县从通海县分出,恢复华宁县建置。建国后一直隶云南省玉溪地区。 明代以来,州、县治一直驻现在的宁州镇。 § 绿色产业 华宁县委、政府始终立足本地实际,把烤烟生产列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三棵树一棵菜”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华宁县---柑桔 在烤烟生产中,持续加大小水窖、集约式烤房群等烟草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完善扶持政策,实施人才兴烟、科技兴烟战略,推行集约式种植模式和科技联产联质样板承包,逐步实现了烤烟种植向最适宜区、种烟能手和群众积极性高的地区转移。2005年,烤烟生产创下收购数量、质量、平均价、收购金额、亩产值、利税六个历史最高水平。 华宁县新一轮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重点结合有利的气候优势,发展种植柑桔、柿子、核桃“三棵树”。屈原《桔颂》曰: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当你走进4万余亩满眼金黄硕果累累的华宁桔园,你也会如屈原般被倾倒。华宁柑桔已形成种植规范化、管理科学化、销售商品化。预计今年柑桔总产量可达3376万公斤,产值有望突破7000万元,成为云南最大的柑桔生产基地县,被人们誉为“柑桔之乡”。柿子、核桃作为新的绿色产业开发品种,逐渐形成规模。在华宁,蔬菜也是绿色产业的又一支柱产业。2006年,全县完成蔬菜种植45775亩,预计总产量7688.3万公斤,总产值5151.2万元。“秋波兮”“宁州香”“阿贝楚”等华宁出产的绿色生态品牌正为大家所熟知。 § 工业经济 华宁县据1986年农业区划资料记载,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6773亿立方米。华宁充分发挥水能优势,已建有15座水电站,另外正在建设中4座,装机容量达2.48万千瓦小时,是全国首批电气化县之一。同时,华宁拥有丰富的磷矿资源,已探明磷矿储量共43183万吨。在磷化工产业上,华宁采取有力措施,坚持合理开发与保护资源相结合,依托大企业和大集团,做强做精磷化工产业,走新型工业循环经济发展道路。目前,全县已建有黄磷炉12座,黄磷年设计生产能力达6.5万吨,正在建设青龙磷化工片区,到2010年,将形成年产220万吨磷矿、10万吨黄磷、30万吨磷酸一铵、30万吨磷酸二铵、50万吨磷酸氢钙、100万吨高效磷复肥的规模,将华宁打造成中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产业基地之一。 § 名品特产 桔子 华宁是省内有名的水果基地县,亨有"桔乡"美称。凡到过华宁的人,都会被那桔花飘香、金桔满园的景象所陶醉。华宁"秋波兮"柑桔以早熟、丰产、质优名扬全国。其成熟期为每年的8月至次年3月,比其他省区的柑桔早熟40-50天,果实不但色、香、味兼优,汁多爽口,桔味香浓,而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营养丰富。早熟蜜桔、甜橙、脐橙、无核锦橙、冰糖橙等品种以果实较大、果型整齐、果面平滑、皮薄、化渣、果肉柔嫩汁多,香气浓冬春早菜厚、品质佳良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全县"秋波兮"柑桔种植面积达3.5万亩,产量2万余吨,产值3000万元。"秋波兮"柑桔以其独特的特点,上乘的品质,分别在首届和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金奖,并被授予"云南省优质水果"称号,产品畅销省内外,倍受消费者青睐。 冬春早菜 正当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之时,华宁素有"温室之称"的盘溪坝和华溪坝却是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这里地势平坦,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夏秋温热,冬春不冷,几乎所有的亚热带作物都可种植,冬春早菜尤为突出,共有以洋葱、茄子、青椒、番茄、苦瓜、蒜苔等为主的130多个品种,上市时间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5月,全县的冬春早菜种植面积达28910亩,产量3758.3万公斤,商品菜远销东北、华北、西北、江南等20多个省区,部分转口贸易销往俄罗斯、日本、韩国。冬早蔬菜已成为华宁农业经济天平上颇具份量的砝码。 华宁土陶 华宁土陶历史悠久。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9年)江西景德镇人车鹏到华宁首开陶业生产。600多年来,华宁陶业人继承传统工艺,致力于陶艺的发展,古老的陶艺焕发出勃勃生机。产品以华宁特有的优质白胶泥为原料,烧制出华宁土陶的陶器质地细腻,造型美观,色泽鲜艳,其釉色黄如纯金,绿如翡翠,白如羊脂,兰如宝石,紫如剑气,青如松烟。产品由单一的生活陶发展至建筑陶、园林陶、工艺陶,生活陶和东巴文化陶五大系列700多个品种,年产陶600余万件。产品经质量认证达国家GB9179-88标准,被评为中国首届消费者信得过产品。1997年工艺陶获首届国际爱因斯坦新发明、新技术产品博览会暨国际荣誉评奖会金奖。2000年"宁州"牌彩陶被评为云南省名牌产品,东巴文化陶则在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旅游商品展销会及旅游商品开发设计大赛中获三等奖。华宁土陶以其深厚的民族传统内涵,成功地实现了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一次次握手,从美国到日本,从泰国到新加坡,不同的国度、民族、文化都为这闪耀着华夏文明之光的华宁土陶所倾倒。 土特香肠 像北方的水饺一样,在我们华宁老家,最有年味和年俗的食品是香肠和腊肉了!不信,你瞧,一进腊月,街道口、胡同里老乡们谈论的话题里,总有“腊肉淹了几块、香肠灌了几节!”这些话题,几乎众口一词,轻描淡写之间,把办年货的繁忙和香肠在年货中的位置给凸现出来了。 一个“灌”字也省却了多少制作香肠的繁琐工序!首先,你得到市场上买或托人寻了杀年猪的家户要一段小肠(买似乎是几元钱一段)。然后回家反复漂洗,用面粉,用葱白,用食用碱,食醋,祛除异味,再用有棱的竹筷反反复复刮挤小肠里外双面的黏膜,直把拎进门时混混沌沌的小肠洗刮得白白亮亮,干干净净;不要忘了,此时,正是北风呼呼,滴水成冰的寒冬腊月,把小肠洗净时,主人的双手早被冻得通红,失去了知觉。但如此的辛苦痛疼能难住家乡惯于精益求精做事干活的父老乡亲么?不然,灌香肠的年俗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中流传至今么? 岁月流逝,一个个腊月来了,又离去,有多少关于香肠的轶事流传。 随着华宁经济的发展,家乡的香肠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出现了规模化的手工作坊,涌现出象宁州香、象川、香哩哩等知名品牌,制作的工艺也越来越先进,越来越考究,色鲜味美,不含任何色素及添加剂,记忆中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香肠,现在可以随时能买到。 来到华宁,尝一尝地道的华宁腊味香肠自然是少不了的,煮熟,切成薄片,呼一帮好友,开一瓶美酒,对着明月,举杯相邀:“来,尝一尝华宁的土特香肠!”此时呀,你能说那一片片薄薄的香肠就没浸透浓浓的乡情? § 生态旅游 “频翻雪浪一池春,深浅分明见玉人。”这是明时北上勤王的宁州土司禄洪对象鼻温泉的描述。华宁潭泉文化底华宁县蕴深厚,潭泉从古至今无不影响华宁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产生活,潭泉是华宁人的生命,是华宁的灵气之源。象鼻温泉可浴可饮可治病被称为“神水”;七犀潭是云南龙潭出水量之最,全国第三,有“云南第一泉”之美誉;印月泉位于县城西彝寨冲麦村古驿道旁,泉水汩汩冒出,托起潭底白沙,落下形成一轮轮皎月……“中国泉乡华宁”目前已在全国互联网注册,吸引着各地爱山乐水者纷至沓来。 另外,万亩桔园观光,邑格冲幽涧等风光也招来各地游客,抚仙湖东海岸的旅游开发已在弦上,华宁的旅游经济如东山日出,正喷薄而起。 § 参考资料 1.http://www.1818008.com/pcd.php?d=2135 2.http://www.huaning.gov.cn/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