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双门齿兽 |
释义 | § 基本资料 双门齿兽 拉丁文学名 diprotodon 体长 3米 体重 1吨 食性 植食 时代 第四纪(更新世) 分布 澳大利亚 分类 有袋目 双门齿兽科 双门齿兽生活在一万二千年前的澳大利亚,体形大如河马或犀牛,十分肥重,是已知最大的有袋类动物。 § 简介 双门齿兽(Diprotodon),又名古草食有袋属,是最大的有袋类。它于160万年前出现,并于4万年前的更新世消失。双门齿兽的化石在澳大利亚很多地方都有发现,当中包括完整的骨骼及头颅骨,与及毛发及脚印的轮廓。超过一头雌兽的育幼袋中有发现幼兽。 双门齿兽栖息在森林、林地及草原,可能接近水源或河流,并吃树叶、灌木及草。最大的标本有河马般大小,约有3米长,肩高2米。它现存的近亲是袋熊及树熊。有指本耶普的传说就是来自双门齿兽,一些澳大利亚原住民更将双门齿兽的骨头看为本耶普的。 双门齿兽 双门齿兽 § 灭绝成因 双门齿兽与其他的澳大利亚大型动物群,都在5万年前人类到达澳大利亚后的很短时间内消失。解释的原因就有三个,分别是气候转变、猎杀及栖息地消失,彼此并不排他的,有可能是相互影响的。 气候转变 双门齿兽的骨骼模型。澳大利亚在4000万年前与冈瓦那大陆分裂后,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干旱化。虽然过程反复,但整体降雨量却明显下降。最近的冰河时期并没有令澳大利亚大陆结冰,但却使气候变得更冷及干旱。有指降雨量的减少令双门齿兽灭绝。 双门齿兽的骨骼模型 不过,另有指双门齿兽曾经历了多次类似的冰河时期,不见得最近的一次可以令它们完全灭绝。而且,气候转变得最剧烈的时候是在双门齿兽灭绝之后2万5000年前,受影响地区亦非整个澳大利亚大陆,当中一些地区仍保存温和及潮湿的气候。 人类猎杀 由于双门齿兽的灭绝,正值是人类到达澳大利亚的时候,有指它们的消失是因人类猎杀所致,像新西兰的大型动物群般。在双门齿兽的化石中亦有发现被宰杀的痕迹。但是这是否直接成因,则未有足够的证据支持。 栖息地消失 根据最早的欧洲移民纪录,澳大利亚原住民经常放火烧森林,开发密林地区,并烧毁废物等,破坏了当地的生态而令双门齿兽消失。 §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下纲: 有袋下纲 Marsupialia 目: 双门齿目 Diprotodontia 亚目: 袋熊亚目 Vombatiformes 科: †双门齿科 Diprotodontidae 属: †双门齿兽属 Diprotodon Owen, 1838 § 发现过程 2007年,一名农夫警觉地报告科学家他在维多利亚干燥的河床里,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双门齿兽所走过的而且保存良好的足迹。这个走动缓慢的巨兽在100,000年前已经正在跨越火山,当时巨型的土壤动物群依然在地球上横行无阻。 译注:双门齿兽(Diprotodon,Diprotodon又译巨型袋鼠),又名古草食有袋属,是最大的有袋类。它于160万年前出现,并于4万年前的更新世消失。双门齿兽的化石在澳大利亚很多地方都有发现,当中包括完整的骨骼及头颅骨,与及毛发及脚印的轮廓。超过一头雌兽的育幼袋中有发现幼兽。 双门齿兽栖息在森林、林地及草原,可能接近水源或河流,并吃树叶、灌木及草。最大的标本有河马般大小,约有3米长,肩高2米。它现存的近亲是袋熊及树熊。有指本耶普的传说就是来自双门齿兽,一些澳大利亚原住民更将双门齿兽的骨头看为本耶普的。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