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原英国使馆
释义

§ 历史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义和团攻打使馆区时,意、法、日、美、俄五馆全迁入英使馆,部分平房被毁。《辛丑条约》后,英使馆在原址大加扩展,将其北面的翰林院、銮驾库及其西边的兵部署、工部署(包括存料场)、蒙古内馆、鸿胪寺之一部等都包括在内,比原址扩大两倍多。西界直至兵部街,其四周空地很多,便把西北部作为英国兵营,北部作为操场,并将其西南角一带,租赁给英商毛兰洋行(Mouland Co.)和瑞士上百纳公司(Bryner Packing Co.)使用。

民国十七年 (1928年)政府迁都,英使馆也随之迁至南京,但原址仍被英人占用。1944年英、美等“同盟国”将其使馆移交中国,抗战胜利后,德国、日本等战败国使馆由中国收回。1950年英使馆由新中国人民政府接收,交国家机关使用。保留至今的建筑有大门、梁公府(淳亲王府)、兵营(武官楼)及少数平房。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公府原为康熙帝第七子淳亲王允佑的府邸,传至其重孙镇国公奕梁,故又叫梁公府。现存中轴线上自南而北有仪门、正殿、后寝与两侧的翼楼、配殿等建筑。后寝之后的7间后罩楼已不存在。仪门之西南尚有井亭,另有嘉庆帝临幸翰林院石碑一块,被移置在正殿西侧空地。王府作为使馆后进行了改建,将西翼楼改为教堂,在后寝的东南角添建了一座中西混合式的二层楼官邸。

现存英使馆大门为灰砖砌筑的二层凯旋门式,中部有水平腰线,门上部为半圆拱形龛,上有凸出的徽式雕塑,两侧边跨上下各有长方形与长拱形龛,顶部为中央高起的女儿墙,墙面有砖砌凸起的水平装饰性划分。使馆西北部为兵营及武官处,原有官邸一座,兵营二座,现存一座兵营质量较高,也称武官楼。

该楼为二层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中央大厅两侧是两个楼梯间,正北有门通至北院。大厅东西两侧各有三组两间相套的房间,其北面带有局部凸出主体之外的二层附属用房,为后来添建。二层中央大厅经楼梯间与两侧房间全部贯通。外部造型为西方古典折衷式。南面二层皆为连续拱廊,拱券立于石质短柱上,柱头为爱奥尼变体。底层半圆拱立于砖砌方柱上,柱头仿塔司干式。连廊柱间为花瓶式栏杆。中央部分由直抵山花顶的壁柱划分为三开间,采用一大两小的券柱式构图。山花中央又有壁柱,其两侧开圆窗。东西两侧端顶部立有圆拱山墙,中央为圆窗。外立面全部为灰砖清水墙,但用红砖在拱券等处作装饰,一些细部采用中式卷草花纹。

该院内还有另外两处西式楼房,其中一栋的东西两端为方锥顶碉楼,南立面则为二层连续拱廊,风格与武官楼相似。已于2002年拆除。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7: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