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伐
释义

§ 国民革命军北伐

北伐

北伐是中华民国自民国十五年(1926年)至十七年(1928年),由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洋政府的战争,使得中国大陆统一在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之国民政府旗下。北伐正式起始于1926年7月9日蒋中正就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率师北伐;完成于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奉吉黑三省改悬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改保安委员会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即东北易帜。

国民政府以广东及广西为基地,先后击败以吴佩孚,孙传芳,张宗昌为主力的北洋军阀,之后取得原属北洋军的冯玉祥、阎锡山等人的加入,最后张作霖退出山海关外,张学良在东北宣布效忠而宣布成功。国民政府的北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两广开始,从南向北统一全国的例子,虽然它所达成的统一在很多方面来说都只是属于形式上的。

1926年北伐开始时,国共两党仍处于合作状态,直至1927年4月。当时在南京的蒋介石跟在武汉的汪精卫出现分裂(称宁汉分裂):蒋介石在4月12日起在上海等地进行清党(中国大陆称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搜捕并处决共产党员。同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进行清共,宁汉合流。自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共产党於8月1日发动南昌起义,成立属于自己的武装部队。

1923年孙中山在滇桂粤各军的支持下再次回粤执政,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府,并就大元帅职。孙将各军一律改称讨贼军,其中将在粤的外省部队编为国防军,直属大元帅指挥,归附帅府的粤军编为地方军。待平定沉鸿英及再平陈炯明后,又将讨贼军改称建国军,并加委了建国粤、滇、桂、湘、赣、鄂、川、山陕、奉等军总司令,其中只有粤、滇、桂、湘等军尚可使用,内部编制以师、旅为主。其余各军或规模很小,甚至只有空架子,或在远域他省。1928年两广统一后,建国既各军与新兴的黄埔校军统一组建为国民革命军第1-6军,广西的定桂讨贼军改编为第7军(军辖二团制的旅),以上成为北伐前夕的七个军。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1925年7月1日,广东革命政府在广州成立,组建国民革命军。经过东征和南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得以统一和巩固,由五卅运动掀起的全国工农运动迅速高涨。这些都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条件。

进行北伐战争,打倒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完成国民革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是孙中山生前提出的口号和确定的革命目标,是全国人民的民心所向。但是,直到孙中山逝世,这个愿望也没有能够实现。这个历史任务,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的国民党人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共同承担的。

1926年2月,中共中央特别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党在现时政治上的主要的职任,是从各方面准备广东政府的北伐;而北伐的政纲必须是以解决农民问题作主干。”会议还决定建立中央军事委员会,以便加强党的军事工作。随后,中共中央建立了军事部。

1926年5月上旬,广东革命政府派遣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和第七军一部为北伐先遣队,从广东肇庆出发,挺进湖南,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

7月1日,广东革命政府在广州誓师北伐。9日,北伐战争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声中正式开始。参加北伐战争的国民革命军共八个军,约十万人,蒋介石为总司令。在北伐军中,一大批共产党员担任各级党代表或政治处长,或者担任基层指挥员、战斗员。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如周恩来担任第一军副党代表,李富春担任第二军副党代表,朱克靖担任第三军党代表,罗汉担任第四军党代表,林伯渠担任第六军副党代表,肖劲光担任第二军第六师党代表等。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组织和武装了大批农民自卫军、工人纠察队,用以策应和支援北伐军的行动。

7月12日和14日,中共中央和国民党中央分别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和《北伐出师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支持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北伐的主要对象是三支北洋军阀部队:一是直系吴佩孚,占据湖南、湖北、河南三省和河北的一部,约有兵力20万;二是由直系分化出来自成一派的孙传芳,割据着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有兵力20万左右;三是奉系张作霖,控制东北三省、热河、察哈尔、京津地区和山东,约有兵力30多万。

北伐军首先集中兵力在两湖战场打击吴佩孚所部。北伐正式开始后,国民革命军连克长沙、平江、岳阳等地,8月底取得两湖战场上的关键一战——汀泗桥、贺胜桥战役胜利。10月,北伐军进抵武汉,先后占领武昌、汉阳、汉口,全歼吴佩孚部主力。

与此同时,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同年9月17日,以冯玉祥为总司令的国民军在绥远五原誓师,宣布全军加入国民党,并率部进军陕西、河南,有力地配合了北伐军攻击河南。

北伐军在两湖战场取得胜利后,转向江西战场进击孙传芳所部。11月起,北伐军向南浔路一带发动攻势,消灭孙传芳部主力,占领南昌、九江,随后又攻占福建、浙江。1927年3月下旬先后攻占安庆、南京。3月21日,为配合北伐军进军上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工人取得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占领上海。至此,长江以南地区完全为北伐军控制。

在北伐进军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支援战争,有力地配合了北伐进军。1927年初,汉口、九江的工人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从1926年秋到1927年春,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先后领导上海工人举行三次武装起义。农民运动也蓬勃开展,形成了空前的农村大革命形势。

周恩来、毛泽东、林伯渠、张太雷、邓中夏、萧楚女、恽代英、李富春、聂荣臻、蒋先云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实际上领导了北伐军的全部政治工作,对北伐胜利进军起了重要作用。

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共同进行的一场革命的、正义的战争。两党团结合作、一致对敌,北伐军将士英勇奋战,以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辉煌战果。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北伐军从广州打到武汉、上海、南京,打垮两大军阀,歼敌数十万,一场规模空前广大的人民革命战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军阀背叛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使反帝反封建的北伐战争中途夭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于失败。

§ 黄埔师生与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领导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是第一次大革命的重要标志。北伐是孙中山先生的多年愿望,而北伐军的阵容和实力,是以黄埔军校师生为主要支柱的。”年逾八旬的程元虽然没有参加过北伐,但对父亲经常向他讲述的这段历史依然记忆犹新。

程元告诉记者,黄埔军校创立的初衷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黄埔军校建校不久,孙中山就发表了《北伐宣言》。黄埔军校前几期学生毕业时也都宣誓,“决志于广东统一之后,更努力于全国统一”。很快,以早期黄埔生600人为骨干,校军“黄埔军”在短短几年内发展为初具规模的国民革命政府中央军,并成为北伐前锋和主力。 程元一一数来,蒋介石以校长之名出任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总司令,副校长李济深任总参谋长,教育长邓演达任总政治部主任,何应钦、谭延闿、朱培德、李福林、程潜、李宗仁、唐生智等为各军军长,他们在北伐中起到了应有的历史作用。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熊雄、聂荣臻、萧楚女等在政治军事方面起到了重要骨干作用。

在北伐军各军事部门内,由黄埔军校教官任处长的也很多,在司令部的14个处中,由黄埔军校教官任处长者共10人。黄埔军校教官和学生共计有3.3万多人,都直接或间接投入到北伐战斗中去。“军校前四期毕业的近5000名学生,加上潮州、南宁、武汉分校的学生先后分配到北伐军的许多军和各个战场。正是这样,北伐军的军事和政治素质都得到了大大加强。”程元说。

从1926年7月广州誓师出征开始,到1927年夏天,短短一年时间,北伐军席卷东南各省,连克武汉、南昌、南京和上海。

“战斗之烈,取胜之速,军威之盛,实为我国现代史上所罕见,其中,黄埔军校师生奋勇当先,立下了辉煌战功,黄埔军校的声威也进入了高峰。”同样是军人的程元对黄埔师生在北伐中的战功赞不绝口。程元没能赶上北伐,不过,1942年,程元自黄埔军校第十八期毕业后,参加过北伐的父亲程潜将他送上了抗日的战场。

程元说,当时的许多攻坚战中,北伐军组织了不少敢死队,队员基本都是黄埔学生,这些敢死队员彼此互策互励,视死如归。黄埔一期生曹渊营长,在攻打武昌之役中,率奋勇队员登云梯爬城墙,身先士卒,在指挥部接到的报告中,签名的“渊”字最后一笔划得很长,正是此时他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在汀泗桥之战、贺胜桥之战中,黄埔师生冲锋在前,最先突破敌军阵地,为克天险、破要塞立下首功。此外,武汉分校的黄埔女生队在保卫武汉的战斗中,冒着炮火一面在阵地上抢救伤员,一面贴标语、演节目,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工作。

很快,以黄埔师生为主力的部队云集江苏战场,迅速占领了南京、上海。这样,长江流域中下游各个省,大半个中国均为北伐军所有,黄埔师生在其中建立了首功。

在北伐战争中,还有一批活跃在敌人后方的黄埔军校师生。他们隐姓埋名,瓦解敌军,在无形战线上同敌人斗智斗勇。军校教官茅延桢在1925年底东征结束后,便到河南进行地下工作。徐向前与几位第一期同学向校部请缨,回到北方从事政治工作。1926年底,周恩来秘密进驻上海,在1927年3月领导两次工人武装起义,参加总罢工人数从36万人增至80万人。

“广大黄埔师生以献出热血和生命凝结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这也是北伐将士所向披靡的灵魂支柱。”程元深有感触地说,军阀部队与革命军相比,虽然战斗力不强,但数量上的优势却不可小觑,在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上,革命军与军阀的兵力相差悬殊,仅为其1/8,而且军阀还占据着许多易守难攻的天险和坚固的城池。“但是,在重兵和天险面前,革命者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却是军阀一方无可比拟的。”程元说。

在轰轰烈烈的战场上,黄埔师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据当年的一些资料记载,黄埔军校师生在两次东征和北伐中前后牺牲约有3000人,但后来在纪念碑或史书上能留下姓名的仅有600余人。

“追昔抚今,80年前的北伐战争虽然成果卓著,但因为夭折而没有取得完胜,统一的愿望终究没有实现,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和惋惜。时至今日,祖国仍未统一,大陆与台湾依旧是海天阻隔、一苇难航。我们许多老黄埔也还天各一方,隔海相望。”念及此,程元不由得十分伤感。

不过,程元相信,祖国的统一,中华的振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在统一已成为大趋势的今天,包括黄埔师生及亲友在内海内外的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会从北伐战争中得到一些正确的结论,继续发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遵循中山先生的遗训,以大局为重,携手共建一个统一富强的大中国。“我想,这也是我们海内外黄埔师生共同的心愿和使命。”程元说。

§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诸葛亮在228年至234年发动北伐曹魏的战役,共有五次,但未取得重大胜利;而曹魏也曾发动反击战,但不成功。最后以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终结。

两国形势

223年,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打败,令蜀汉国力大减。丞相诸葛亮辅助后主刘禅,蜀汉国力慢慢回复,同时派出陈震、邓芝与东吴重新修好。225年,诸葛亮南征,平定蜀汉南方乱事。

226年,曹魏文帝曹丕病死,曹睿即位,诸葛亮认为是北伐曹魏的机会。227年春天,诸葛亮将大军进驻汉中,开始筹备北伐曹魏。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刘禅,陈述出师的原因,表明统一中原的希望,开始五次北伐的序幕。

第一次北伐

228年春天,蜀军准备好北伐,将领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请诸葛亮发万兵给他出子午谷袭取潼关,与由斜谷出兵的诸葛亮大军会师,这样便可一举平定长安以西,但诸葛亮不许。派由赵云、邓芝率一支军马作为疑兵,由箕谷摆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形势,以吸引魏军。诸葛亮则亲率主力向祁山进攻。

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响应蜀军,同时魏将姜维投降诸葛亮军,关中震惊,在洛阳的曹睿(魏明帝)急率大军救援,亲自到长安坐镇,派大将军曹真督军至郿县防御赵云、张郃领兵抵抗诸葛亮。诸葛亮也派遣马谡为前锋,到街亭设防。

张郃在街亭与马谡相遇,可是马谡不遵循诸葛亮的部署,依阻南山,不下据城,而张郃派人截断其水源,大举进攻,蜀军大败,马谡逃走,街亭失守。同时,赵云在箕谷也出兵不利,诸葛亮取西县千余家,后引兵退回汉中。

诸葛亮退回汉中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被曹真、张郃平定。而诸葛亮,把违犯军令、导致战争失败的马谡收狱。同时,蒋琬来到汉中,希望为马谡求情,诸葛亮为遵守军令,挥泪斩马谡,另外对有功的王平则给予封赏。诸葛亮则上书自贬三等,并作了自我批评。

第二、三次北伐

228年冬天,曹魏将领曹休在石亭被东吴将领陆逊打败,诸葛亮听说魏军大举东进,于是书白其兄诸葛瑾:“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攀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出兵散关,包围陈仓。果然,张郃部队立刻被魏明帝召回。之前曹真已在派将领郝昭、王生与一千多人屯兵陈仓,加上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相方激战二十余日未有胜负。蜀军运送粮食上发生问题,又闻讯魏援军快到,只好再退回汉中。在退师途中,成功杀死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

229年春天,诸葛亮遣陈戒进攻武都、阴平,曹魏大将郭淮领兵来救,可是听说诸葛亮出建威,于是撤退,蜀军顺利占领二郡。诸葛亮安抚了当地的氐人、羌人,然后留兵据守,自己率军回汉中。而因成功夺取二郡,刘禅再次升回诸葛亮为丞相。

230年6月,曹魏想反客为主,曹真上表伐蜀议案,并派大军进攻汉中。诸葛亮除加强防守外,又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人。不过因蜀地艰险,又遇上下了三十天的大雨,魏军惟有撤退。不过夏侯渊之子夏侯霸成功出谷至兴势,不料被早以等候多时的蜀军伏击,后援兵到达,方得脱身。与此同时,诸葛亮派魏延、吴壹入南安,魏延破郭淮,吴壹破费瑶。

第四次北伐

231年春天,诸葛亮再次进行北伐,以木牛运粮,包围祁山。而曹睿也立刻派司马懿为统帅,督军抵抗。诸葛亮知道后,留下王平继续领军攻打祁山,自己率主力迎战司马懿。诸葛亮在上邽打败了魏将郭淮、费曜,想一举打败司马懿大军。司马懿深知蜀军远道而来,粮食后勤有限,便凭险坚守,做好防御措施,拒不出战。

魏军将领见司马懿如此懦弱,十分不满,都讥笑他。在众将的一再要求下,司马懿只好派张郃攻无当监王平,未拔;自己则率众迎击诸葛亮,诸葛亮派大将魏延、高翔、吴班分三路领兵作战,大败魏军,杀掉魏军三千多人,获得战利品玄铠五千、角弩三千多。司马懿再不出战。之前,诸葛亮派李严督粮草时,怕出问题,于是给他三种选择,叫他便宜行事:“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还住黄土。”后来,李严怕粮运不济,就派马忠、成藩召诸葛亮还。后来李严发现是自己判断失误,欲杀督运领岑述。诸葛亮回来后,反而问他:“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另一方面有向后主上表:“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最终被揭发。数罪并罚,乃贬为庶民。

第五次北伐

234年春天,诸葛亮经过三年准备,在斜谷口再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同时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4月,蜀军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寨。司马懿则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蜀军自行撤退,诸葛亮也明白缺粮的问题,开始实施屯田生产粮食。而孙权也曾率十万大军北上响应蜀汉,但被曹睿亲自率军打败。

一次,诸葛亮派虎步监孟琰驻武功水北,适逢水涨,阻断了诸葛亮和孟琰的联系。司马懿趁机出兵进攻孟琰。结果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桥,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马懿的部队射箭。司马懿看到桥快架好,只好撤退了。魏、蜀两军相峙了百多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其后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魏军将领见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出战,为了搪塞将领们的要求,司马懿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曹睿便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到前线节制司马懿。诸葛亮明白这只是做样而已。而司马懿却从诸葛亮派出的下战使探得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食少事烦,认为诸葛亮活不了多久。

8月,诸葛亮果然因积劳成疾而病倒,病情日益恶化。司马懿趁诸葛亮病重不能统军,乃率军袭其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消息传到成都,刘禅派李福去探望诸葛亮,并询问此后国家大计,诸葛亮也对各将领交代后事,要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由魏延、姜维负责断后。不久,诸葛亮在军营中与世长辞。而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的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已死,率军追击,姜维命杨仪回军向魏军做出进击的样子,司马懿怕是诸葛亮装死引诱魏军出击,赶紧撤退,不敢再追赶。于是蜀军从容退去,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而此事也被魏人当做笑话传开了:“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结果因诸葛亮决定以较心思细密的杨仪统领各军撤退,令其仇人魏延不满,相方发生争斗,最后魏延在争斗中失败被杀。而曹魏的司马懿因抗敌有功,开始攀上权力高峰。

§ 太平军北伐

太平军北伐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1814-1864)在广西金田村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后派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率2万多人北伐。1853年5月北伐军从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逼近天津,咸丰帝(清文宗)宣布京师戒严。八月北伐军进攻天津失利。1855年3月林凤祥在连镇突围被俘。4月3日在北京就义。李开芳退守山东茬平冯官屯。被俘后被押解北京,6月11日凌迟处死。太平军北伐最后失败。

太平军北伐, 孤军远征, 长驱六省,虽为精锐之师,但后援不继,终不免全军覆没。广大将士英勇奋战,震撼清朝心脏地区,牵制大量清兵,对南方太平军和北方人民的斗争客观上起到了支持作用。

§ 朱元璋北伐

朱元璋北伐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四月,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来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对北伐又做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澧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明洪武元年 (1368)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率后妃、太子和大臣,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八月二日,朱元璋的军队进入大都,元朝至此灭亡。明朝控制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8:27:51